生活與哲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最近在讀社會心理學、靈性教育、哲學相關的書籍,覺得很多知識都能實際用在生活上,非常有趣,也非常有成就感。
寫文章之前,才剛聽完「哲學與生活」這一本書,裡面有一句話讓我深以為然:哲學分成學院派(理論)和街頭派(實際到街上接觸人),兩者一樣重要;因為有了學院派的理論做依據,我們才能看懂原來這個人的行為是正在上演xx理論;反之,要實際與人接觸,才可以確定那些關在象牙塔裡光憑想的理論,是真的會發生。
就舉一個我頗有感觸的例子。
我們常說酸葡萄心態,是指一個人明明很想吃葡萄,但因為吃不到,所以只好說葡萄酸來安慰自己。以前我都會覺得這不過就是一種普通的眼紅性發言;但學了社會心理學才知道,這其實是一個叫做「認知偏差」的理論,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人,都是認知偏差在發作。
什麼是認知偏差?
就是每個人根據他輸入的感知,創造一套自己的「主觀現實」。
還是不懂?
我自己消化之後得到一個比較容易理解的方式,就是套造句:
我接受不了......;所以只好說......,心裡才會舒服一點。
拿酸葡萄來造句:
我接受不了我吃不到葡萄;所以只好說葡萄是酸的,心裡才會舒服一點。
「所以只好說......」就是一個虛構出來的主觀現實。
這個主觀現實可能是不准確的判斷、不合邏輯的解釋或廣義上的非理性;但即便是非理性,也一定要這麼認為,因為如果不這麼相信,就無法解決心裡因為嫉妒而產生的不適感。
所以葡萄客觀上可能並不酸,但為了讓自己心裡舒服,主觀世界裡的葡萄一定要是酸的。
繼續造句:
我接受不了朋友比我先交到男友,所以只好說對方人品不好,心裡才會舒服一點。
我接受不了朋友比我先升遷,所以只好說當主管的人都無法兼顧家庭,心裡才會舒服一點。
我接受不了朋友買了跑車,所以只好說跑車都不保值跌價快,心裡才會舒服一點。
got it ?
以前我還不懂「認知偏差」這個理論時,常會被一些朋友的言語激怒;但現在懂了這個理論後,我就可以從那些刺激的言論中,跳到一個高我去判斷「他現在正在認知偏差發作中」,而可以完全不動氣的去諒解對方的憤怒。
但也可能對方說的真的是真心話,但即使是真心話,如果我還是解讀成認知偏差而不去較勁,那我不也是歪打正著的避免掉一場衝突嗎?
在自我修行的道路上都是好的結果。
類似這樣的理論還有很多。
其實我們一直都是「街頭派」,我們一直在街頭上接觸人,但卻不知道那些烏煙瘴氣的行為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所以我們只能煩惱、只能情緒低落;現在,我把「學院派」的理論補足後,發現很多行為都有了解釋,這讓我在承受別人情緒的同時,也有了忍耐的依據,知道對方正在發生什麼事,而不是無以名之的莫名其妙,讓我少了為自己據以力爭的衝動。
所以,我現在很喜歡看社會心理學、靈性教育、哲學相關的書籍,這讓我整個人變得平和且穩定,感覺很好。
之後有其他領悟再來說。
持續寫作。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1會員
128內容數
長短不拘,持續為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有貓跟著我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幾年的新年願望都許得比較實際,盡量不許一些太光正大的目標來為難自己,像是一年讀100本書這種,容易因為自己的半途而廢感到自責與失望;也不要對只能用來「希望」的事情許願,不然中樂特這種願望也是許的出來的。 這讓我想到一個冷知識:健身房的辦卡高峰都是在過年期間。 也不太意外,畢竟新的一年本來就很容易許
前幾天聽書,聽到一個有趣的小故事: 有一天螞蟻跟蚱蜢在聊天。 蚱蜢「你知道一年有幾季嗎?」 螞蟻「一年有四季阿。」 蚱蜢「不對,一年有三季!」 螞蟻「才不對,一年有四季!」 就這樣,蚱蜢跟螞蟻一人一句的三季、四季、三季、四季...的吵了起來,聲音太大把洞穴裡的螞蟻老大都引了出來。 老大「你們在吵
一打開方格子就看到右上角小鈴鐺的通知,預覽文字寫著「你喜歡文字嗎?」,我會心一笑的點開,發現是方格子在徵文,於是就有了這篇文章。 確定完我一定會緊扣主題後,詳細規則我就不太管了,用滑鼠溜的一下滑過以下說明,因為我已經寫作慾滿滿,迫不及待想寫出我對文字的喜愛。 我喜歡文字。 這是我活了30幾年,很近期
開頭先批評一下自己,又是拖了這麼久才開始寫作,希望之後可以徹底改善這個問題。 如果下次又拖怎麼辦? 那就繼續批評,直到改進! 回正題。 前幾天聽書時,我終於聽到一個對「做自己」最具體的解釋了。 「做自己」這個名詞向來很雞湯,字面上看起來很簡單,但要細說,又說不清是什麼,書上也總是用一種很縹緲的形容帶
你覺得真誠是什麼呢? 我認為的真誠有兩種。 一種是「形於色的真誠」。 就是你可以從一個人的語氣、眼神感受到他是很認真的在跟你說話,我們都很敏感,同樣是一句「謝謝」,對方是真心的說,還是出於社交禮貌的說,我們一下子就可以感覺到。 這種真誠是不會讓人忘記的。 不知道這是不是也是一種會讓他記得的真誠呢。
我們都喜歡懂事的小孩,和天真的大人。看他們說著不符合年紀的話;做著不符合年紀的事,有一種出其不意的討喜。 我現在看朋友的小孩,和看自己的父母,就常有這種感覺。 我爸最近迷上網路購物,我不知道他是哪一天看上的球鞋,總之當我知道他在凌晨2點爬起來搶活動時,我真的覺得他熱血的很可愛。 持續寫作。
這幾年的新年願望都許得比較實際,盡量不許一些太光正大的目標來為難自己,像是一年讀100本書這種,容易因為自己的半途而廢感到自責與失望;也不要對只能用來「希望」的事情許願,不然中樂特這種願望也是許的出來的。 這讓我想到一個冷知識:健身房的辦卡高峰都是在過年期間。 也不太意外,畢竟新的一年本來就很容易許
前幾天聽書,聽到一個有趣的小故事: 有一天螞蟻跟蚱蜢在聊天。 蚱蜢「你知道一年有幾季嗎?」 螞蟻「一年有四季阿。」 蚱蜢「不對,一年有三季!」 螞蟻「才不對,一年有四季!」 就這樣,蚱蜢跟螞蟻一人一句的三季、四季、三季、四季...的吵了起來,聲音太大把洞穴裡的螞蟻老大都引了出來。 老大「你們在吵
一打開方格子就看到右上角小鈴鐺的通知,預覽文字寫著「你喜歡文字嗎?」,我會心一笑的點開,發現是方格子在徵文,於是就有了這篇文章。 確定完我一定會緊扣主題後,詳細規則我就不太管了,用滑鼠溜的一下滑過以下說明,因為我已經寫作慾滿滿,迫不及待想寫出我對文字的喜愛。 我喜歡文字。 這是我活了30幾年,很近期
開頭先批評一下自己,又是拖了這麼久才開始寫作,希望之後可以徹底改善這個問題。 如果下次又拖怎麼辦? 那就繼續批評,直到改進! 回正題。 前幾天聽書時,我終於聽到一個對「做自己」最具體的解釋了。 「做自己」這個名詞向來很雞湯,字面上看起來很簡單,但要細說,又說不清是什麼,書上也總是用一種很縹緲的形容帶
你覺得真誠是什麼呢? 我認為的真誠有兩種。 一種是「形於色的真誠」。 就是你可以從一個人的語氣、眼神感受到他是很認真的在跟你說話,我們都很敏感,同樣是一句「謝謝」,對方是真心的說,還是出於社交禮貌的說,我們一下子就可以感覺到。 這種真誠是不會讓人忘記的。 不知道這是不是也是一種會讓他記得的真誠呢。
我們都喜歡懂事的小孩,和天真的大人。看他們說著不符合年紀的話;做著不符合年紀的事,有一種出其不意的討喜。 我現在看朋友的小孩,和看自己的父母,就常有這種感覺。 我爸最近迷上網路購物,我不知道他是哪一天看上的球鞋,總之當我知道他在凌晨2點爬起來搶活動時,我真的覺得他熱血的很可愛。 持續寫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Thumbnail
一個性格不好的人把所有的快樂都看成不快樂,好比美酒在充滿膽汁的口中也會變苦一樣。
Thumbnail
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是指當一個人同時擁有兩個或多個互相矛盾的信念、價值觀或態度時所產生的不愉快狀態。這種不適感會驅使我們改變其中一個信念或態度,以消除這種不一致。然而,這種改變並不總是理性的,往往會導致我們自欺欺人,無法正視和解決真正的問題。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心理摩擦力》這本書探討了人們為何在看似即使在有明顯好處的情況下,仍抗拒改變,並歸納總結出人們常陷入直覺思考錯誤的2種吸引力(推進型與避險型)和4種心理摩擦力(慣性、惰性、情感阻力,和反彈),以及如何應對和克服它們。
今天在讀諮商理論中的其中的章節:阿德勒心理治療。Adler採用現象學取向,現象學指的是個人的主觀經驗,也就是人們知覺到外在世界的獨特方式,與對經驗的詮釋,對於主觀的現實包含個人的知覺、想法、感受、價值觀、信念、執念與結論等,但往往我們所認為真實的經驗並不一定是真實的,有時候要了解一個人得先進入這個人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餐廳聽到對面桌的人說:「我最近在唸心理諮商的書,之後想考心理師,老了可以一起開一間諮商所、發大財。」 有時候當新認識的朋友發現我是心理師時,就會滿懷期待的問:「你覺得我適不適合當心理師?其實我以前想過大學要唸心理學的!」 而相信同行們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即個案們往往在諮商一段日子以後便
Thumbnail
誠拜讀於「底層邏輯」這本書,篇中有一句要和朋友們一起來分享探討。 「兩個人發生爭執的時候,一定是因為他們之間有更多的相同之處,而不是不同之處。完全不同的兩個人是吵不起來的。」—事物間的共同點,就是底層邏輯。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處、變化背後不變的東西,才是底層邏輯。先記住!底層邏輯+環境變數=方法論
Thumbnail
心理學的"證實偏差" 在選項多的時候下的決定越容易後悔 選擇交往對象時2選1不容易後悔 20選1就容易後悔,尤其選擇後其他幾位忽然某方面表現突出,就會產生不滿足,因而開始有了負面情緒 選擇名產試吃時分別有3種口味跟20種口味的店家 只有3種口味的品牌店家,選擇性雖然少,但是最後買的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Thumbnail
一個性格不好的人把所有的快樂都看成不快樂,好比美酒在充滿膽汁的口中也會變苦一樣。
Thumbnail
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是指當一個人同時擁有兩個或多個互相矛盾的信念、價值觀或態度時所產生的不愉快狀態。這種不適感會驅使我們改變其中一個信念或態度,以消除這種不一致。然而,這種改變並不總是理性的,往往會導致我們自欺欺人,無法正視和解決真正的問題。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心理摩擦力》這本書探討了人們為何在看似即使在有明顯好處的情況下,仍抗拒改變,並歸納總結出人們常陷入直覺思考錯誤的2種吸引力(推進型與避險型)和4種心理摩擦力(慣性、惰性、情感阻力,和反彈),以及如何應對和克服它們。
今天在讀諮商理論中的其中的章節:阿德勒心理治療。Adler採用現象學取向,現象學指的是個人的主觀經驗,也就是人們知覺到外在世界的獨特方式,與對經驗的詮釋,對於主觀的現實包含個人的知覺、想法、感受、價值觀、信念、執念與結論等,但往往我們所認為真實的經驗並不一定是真實的,有時候要了解一個人得先進入這個人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餐廳聽到對面桌的人說:「我最近在唸心理諮商的書,之後想考心理師,老了可以一起開一間諮商所、發大財。」 有時候當新認識的朋友發現我是心理師時,就會滿懷期待的問:「你覺得我適不適合當心理師?其實我以前想過大學要唸心理學的!」 而相信同行們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即個案們往往在諮商一段日子以後便
Thumbnail
誠拜讀於「底層邏輯」這本書,篇中有一句要和朋友們一起來分享探討。 「兩個人發生爭執的時候,一定是因為他們之間有更多的相同之處,而不是不同之處。完全不同的兩個人是吵不起來的。」—事物間的共同點,就是底層邏輯。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處、變化背後不變的東西,才是底層邏輯。先記住!底層邏輯+環境變數=方法論
Thumbnail
心理學的"證實偏差" 在選項多的時候下的決定越容易後悔 選擇交往對象時2選1不容易後悔 20選1就容易後悔,尤其選擇後其他幾位忽然某方面表現突出,就會產生不滿足,因而開始有了負面情緒 選擇名產試吃時分別有3種口味跟20種口味的店家 只有3種口味的品牌店家,選擇性雖然少,但是最後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