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與哲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在讀社會心理學、靈性教育、哲學相關的書籍,覺得很多知識都能實際用在生活上,非常有趣,也非常有成就感。

寫文章之前,才剛聽完「哲學與生活」這一本書,裡面有一句話讓我深以為然:哲學分成學院派(理論)和街頭派(實際到街上接觸人),兩者一樣重要;因為有了學院派的理論做依據,我們才能看懂原來這個人的行為是正在上演xx理論;反之,要實際與人接觸,才可以確定那些關在象牙塔裡光憑想的理論,是真的會發生。

就舉一個我頗有感觸的例子。

我們常說酸葡萄心態,是指一個人明明很想吃葡萄,但因為吃不到,所以只好說葡萄酸來安慰自己。以前我都會覺得這不過就是一種普通的眼紅性發言;但學了社會心理學才知道,這其實是一個叫做「認知偏差」的理論,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人,都是認知偏差在發作。

什麼是認知偏差?

就是每個人根據他輸入的感知,創造一套自己的「主觀現實」。

還是不懂?

我自己消化之後得到一個比較容易理解的方式,就是套造句:

我接受不了......;所以只好說......,心裡才會舒服一點。

拿酸葡萄來造句:

我接受不了我吃不到葡萄;所以只好說葡萄是酸的,心裡才會舒服一點。

「所以只好說......」就是一個虛構出來的主觀現實。

這個主觀現實可能是不准確的判斷、不合邏輯的解釋或廣義上的非理性;但即便是非理性,也一定要這麼認為,因為如果不這麼相信,就無法解決心裡因為嫉妒而產生的不適感。

所以葡萄客觀上可能並不酸,但為了讓自己心裡舒服,主觀世界裡的葡萄一定要是酸的。

繼續造句:

我接受不了朋友比我先交到男友,所以只好說對方人品不好,心裡才會舒服一點。

我接受不了朋友比我先升遷,所以只好說當主管的人都無法兼顧家庭,心裡才會舒服一點。

我接受不了朋友買了跑車,所以只好說跑車都不保值跌價快,心裡才會舒服一點。

got it ?

以前我還不懂「認知偏差」這個理論時,常會被一些朋友的言語激怒;但現在懂了這個理論後,我就可以從那些刺激的言論中,跳到一個高我去判斷「他現在正在認知偏差發作中」,而可以完全不動氣的去諒解對方的憤怒。

但也可能對方說的真的是真心話,但即使是真心話,如果我還是解讀成認知偏差而不去較勁,那我不也是歪打正著的避免掉一場衝突嗎?

在自我修行的道路上都是好的結果。

類似這樣的理論還有很多。

其實我們一直都是「街頭派」,我們一直在街頭上接觸人,但卻不知道那些烏煙瘴氣的行為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所以我們只能煩惱、只能情緒低落;現在,我把「學院派」的理論補足後,發現很多行為都有了解釋,這讓我在承受別人情緒的同時,也有了忍耐的依據,知道對方正在發生什麼事,而不是無以名之的莫名其妙,讓我少了為自己據以力爭的衝動。

所以,我現在很喜歡看社會心理學、靈性教育、哲學相關的書籍,這讓我整個人變得平和且穩定,感覺很好。

之後有其他領悟再來說。

持續寫作。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有貓跟著我的沙龍
82會員
128內容數
長短不拘,持續為主。
2023/10/10
「延遲滿足」這是最近聽書新聽到的詞。 什麼是延遲滿足? 就是能控制當下的慾望和衝動,以獲得後面更大的獎賞。 這概念乍聽之下應該是用在成功學或學習方面,事實上心理學有關延遲滿足能力的實驗,也確實是與這些相關沒錯,但我卻不是在這樣的語境下認識這個名詞的。 先大概講一下心理學延遲滿足的實驗:
Thumbnail
2023/10/10
「延遲滿足」這是最近聽書新聽到的詞。 什麼是延遲滿足? 就是能控制當下的慾望和衝動,以獲得後面更大的獎賞。 這概念乍聽之下應該是用在成功學或學習方面,事實上心理學有關延遲滿足能力的實驗,也確實是與這些相關沒錯,但我卻不是在這樣的語境下認識這個名詞的。 先大概講一下心理學延遲滿足的實驗:
Thumbnail
2023/08/26
這是今天的第二篇文,因為突然想通了一些事,所以覺得就算是連續發文也值得記錄。 我是真的在接觸心理學、哲學,才開始意識到「我」的存在。 最早,大概學生時期,我觀念裡的「我」,只有一個,不管是想睡覺的我、想吃飯的我、想打扮漂亮的我、想用功讀書的我、想成為父母驕傲的我、傷心的我,快樂的我,都是同一個我
Thumbnail
2023/08/26
這是今天的第二篇文,因為突然想通了一些事,所以覺得就算是連續發文也值得記錄。 我是真的在接觸心理學、哲學,才開始意識到「我」的存在。 最早,大概學生時期,我觀念裡的「我」,只有一個,不管是想睡覺的我、想吃飯的我、想打扮漂亮的我、想用功讀書的我、想成為父母驕傲的我、傷心的我,快樂的我,都是同一個我
Thumbnail
2023/08/13
昨晚睡前聽書時,聽到了有關創傷的議題,聽的中間,聽到了「阿德勒」、「未來」這兩個關鍵字,這喚起了我曾經閱讀過的記憶。 我記得我曾經閱讀一篇文章,是在說心理學有「過去」和「未來」的說法,細節有點忘記了,但我很清楚的確定我在看完的當下是比較認同「未來」說法,但其實說認同也不是認同,過去的說法我也認同,
Thumbnail
2023/08/13
昨晚睡前聽書時,聽到了有關創傷的議題,聽的中間,聽到了「阿德勒」、「未來」這兩個關鍵字,這喚起了我曾經閱讀過的記憶。 我記得我曾經閱讀一篇文章,是在說心理學有「過去」和「未來」的說法,細節有點忘記了,但我很清楚的確定我在看完的當下是比較認同「未來」說法,但其實說認同也不是認同,過去的說法我也認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偏見會讓我們沒有認知到事情的樣貌,就做出有誤的行動和決策 因為人會用自己習慣的樣貌,來看待世界,可是這並不是世界的真實樣貌,這會導致我們對世界認知產生很大的偏誤,而且當真實世界與腦中想像產生了衝突時,會感到很大的不舒服。 我們大腦所告訴我們的,可能是錯誤訊息,大腦可能假傳聖旨、欺下瞞上,讓我們做
Thumbnail
偏見會讓我們沒有認知到事情的樣貌,就做出有誤的行動和決策 因為人會用自己習慣的樣貌,來看待世界,可是這並不是世界的真實樣貌,這會導致我們對世界認知產生很大的偏誤,而且當真實世界與腦中想像產生了衝突時,會感到很大的不舒服。 我們大腦所告訴我們的,可能是錯誤訊息,大腦可能假傳聖旨、欺下瞞上,讓我們做
Thumbnail
最近讀了《潛意識自癒力》,喜歡作者用顯易懂的方式說明催眠、潛意識與我們生活的關聯,也在閱讀後對催眠有更強烈的興趣。在閱讀過程中我對作者提到一些概念蠻有共鳴的,也想與大家分享
Thumbnail
最近讀了《潛意識自癒力》,喜歡作者用顯易懂的方式說明催眠、潛意識與我們生活的關聯,也在閱讀後對催眠有更強烈的興趣。在閱讀過程中我對作者提到一些概念蠻有共鳴的,也想與大家分享
Thumbnail
這本書是耶魯大學認知心理學的教授所著,透過思考課程精華,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和大量的案例,甚至很多是生活實例經驗,讓我們了解最常困住我們的「八大思維錯誤」
Thumbnail
這本書是耶魯大學認知心理學的教授所著,透過思考課程精華,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和大量的案例,甚至很多是生活實例經驗,讓我們了解最常困住我們的「八大思維錯誤」
Thumbnail
先解決心理問題,才能解開人生困惑。關於這點,我完全認同! 《20位心理學大師的人生必修課》這本書算是心理學入門基礎課。讀一本書,就可以獲得20位心理學大師的心理處方。聽起來是挺不錯啊!就像很多教我們解決人生各方面問題,或是學習方面的書,在書的開頭,都會先強調心態的重要性。這也讓我想聯到《原子習慣》裡
Thumbnail
先解決心理問題,才能解開人生困惑。關於這點,我完全認同! 《20位心理學大師的人生必修課》這本書算是心理學入門基礎課。讀一本書,就可以獲得20位心理學大師的心理處方。聽起來是挺不錯啊!就像很多教我們解決人生各方面問題,或是學習方面的書,在書的開頭,都會先強調心態的重要性。這也讓我想聯到《原子習慣》裡
Thumbnail
我們人生的許多問題,就是心理學問題,而且都是由複雜的因素所組成,因此想要解決這些問題,也不是單純用某一個心理學大師的方法,就可以完美解決。所以我認為,多方地去吸收心理學概念,去學習如何改善調整自己的行為,讓自己可以在這複雜的社會當中,不僅幫助到自己,也幫助到他人,讓生活地更游刃有餘。
Thumbnail
我們人生的許多問題,就是心理學問題,而且都是由複雜的因素所組成,因此想要解決這些問題,也不是單純用某一個心理學大師的方法,就可以完美解決。所以我認為,多方地去吸收心理學概念,去學習如何改善調整自己的行為,讓自己可以在這複雜的社會當中,不僅幫助到自己,也幫助到他人,讓生活地更游刃有餘。
Thumbnail
最近在讀社會心理學、靈性教育、哲學相關的書籍,覺得很多知識都能實際用在生活上,非常有趣,也非常有成就感。 寫文章之前,才剛聽完「哲學與生活」這一本書,裡面有一句話讓我深以為然:哲學分成學院派(理論)和街頭派(實際到街上接觸人),兩者一樣重要;因為有了學院派的理論做依據,我們才能看懂原來這個人的行為是
Thumbnail
最近在讀社會心理學、靈性教育、哲學相關的書籍,覺得很多知識都能實際用在生活上,非常有趣,也非常有成就感。 寫文章之前,才剛聽完「哲學與生活」這一本書,裡面有一句話讓我深以為然:哲學分成學院派(理論)和街頭派(實際到街上接觸人),兩者一樣重要;因為有了學院派的理論做依據,我們才能看懂原來這個人的行為是
Thumbnail
關於科學 透過整理幾個常見的誤解,來解釋甚麼是科學方法: 新聞標題:「科學突破大發現!xxx科學家發表研究發現了ooo成因」 每個實驗都有各自的優缺點,但如果能整合多樣實驗研究結果,得到相近的結果,而不是去摒棄相關的研究成果,來評估一個單獨研究。(證據交集原則) 佛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是科學嗎?
Thumbnail
關於科學 透過整理幾個常見的誤解,來解釋甚麼是科學方法: 新聞標題:「科學突破大發現!xxx科學家發表研究發現了ooo成因」 每個實驗都有各自的優缺點,但如果能整合多樣實驗研究結果,得到相近的結果,而不是去摒棄相關的研究成果,來評估一個單獨研究。(證據交集原則) 佛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是科學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