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剛接觸薩提爾的時候。看書,好像都懂。闔上書,腦筋一片空白。
初上工作坊,我的情緒很滿,體驗性很強。整個人有點像經歷一場大地震,驚魂未定不打緊,餘震還讓人暈頭轉向。更別說是弄懂冰山跟對話到底是怎麼回事。
在羅志仲老師的工作坊,我才得以靜下心來,真正清楚看見冰山跟對話的脈絡。
羅志仲老師可以很有系統地歸納整理對話的脈絡,透過小組討論問題,引導學員去覺察跟思考。藉由停頓的練習,可以感受到自身更安穩踏實。
課堂中,老師要我們跟夥伴說出溝通困難目標對象的三個優點。這真是太難了!
通常只想到對方的上百種缺點,根本不記得對方的優點。這個問題,讓我嘗試著用不同角度去看待這個人,說出對方優點的同時,覺得對方似乎也沒原本想的這麼糟糕。
運用對話,好奇的提問,可以幫助自我覺察,跟從不同的角度跟觀點來看待事情。
對話不是解決問題,而是嘗試用不同角度面對問題。
如何講話也是門學問,同樣的意思,換句話說,就能給對方截然不同的感受,能否產生連結,是關心還是指責,就在一字之間。
我們往往已經習慣忽略自身的感受,常讓那情緒跟疼痛不斷的糾纏而不自知。重要的是,要能夠時時透過停頓,去感受身體的緊繃、不適,才有辦法去連結並覺察自己的狀態。
例如感受到肩頸痠痛,意識到自己焦慮有壓力,去停頓、覺察焦慮的來源,才能進一步面對自己,思考問題。
而當自己做不好時,是否可以藉由自我對話,問自己有哪些地方做得不錯?
試著從另一個角度欣賞自己,進而找到自己的價值。
唯有放下對自己的指責,才有辦法看見自己跟別人的價值。
老師不斷的提醒,學習薩提爾與對話,應該是選擇之一,不該是規條。
能否給自己更多的寬容和自由?也允許別人有拒絕跟選擇接受與否的自由?
這對我們而言,應該是最難的功課,因為我們總是習慣將自身的觀點,加諸在別人身上,往往造成誤會與心結。
例如:他訊息已讀不回,一定是在生氣,那我也不必理會他;殊不知他可能正在電話中或會議上,事後忘了回訊息。這時候「核對」就顯得格外重要。
還記得工作坊結束的隔天,補習班老師傳來訊息,說兒子學校課本都沒抄筆記,一片空白。補習班老師問兒子為什麼都沒寫筆記,他回答說是課堂上忘了抄寫,下次會改進。補習班老師跟我表示,以後會加強這方面的要求跟檢查。
我看完訊息,深呼吸一口氣,閉上眼,感受自己的情緒。
有焦慮嗎?沒有。
有生氣嗎?一點點。
有難過嗎?沒有。
更多的好奇是,他當時上課在做甚麼呢?
想起羅志仲老師說的,
不要把自己的觀點放到別人身上,要允許對方有更多的自由跟選擇。
再深呼吸一口氣,問自己,兒子可以有不抄筆記的自由嗎?
如果我允許他可以做選擇,那個後果,是我可以接受的嗎?
整理好自己的情緒,我的決定是,平靜的面對:國中生該為自己的功課負責。
兒子下課回到家,馬上主動跑來找我:「媽媽,你今天上班還好嗎?」
我點點頭:「還OK啊!」
兒子表情有點忐忑地說:「那個....補習班老師說的事情,是因為我那天上課時很想睡,所以沒抄筆記,下次我會改進,不會這樣了...」
我看著他微笑:「嗯~你自己知道就好。」
他露出笑容,感覺鬆了一口氣,走上前抱了我一下。
我突然有個疑問:「你怎麼還自己跑來跟我說,很勇敢喔。不怕我罵你嗎?」
兒子說:「我知道補習班老師有跟你說了啊!反正遲早都要面對(你),就覺得自己主動跟你說比較好。」
當下我明白了老師說的「體驗過自由的人,才懂得負責。」
因為我的覺察,選擇用平常心應對,未讓這件事造成親子衝突或對立,或者讓兒子覺得自己沒有價值。讓彼此關係緊張。
雖然我不知道他之後是不是真的會記得抄筆記,但是至少當下他願意面對我負責,這樣的勇氣和態度,更值得我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