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周又陷入無盡頭的人員問題。複雜的程度甚至理不出個邏輯順序,因為問題環環相扣、盤根錯節。但歸根究柢,不外乎兩個問題: 1. 劣幣是不是驅逐到良幣? 2. 人員的問題是不是影響到公司的基本運營。
劣幣不必多,超大一枚就夠
劣幣驅逐良幣是最不樂見的人員問題,沒有之一。我遇到的劣幣還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沒有攻擊性的劣幣,這類就是表現平平、多數人可能不認同其表現,但可能也沒犯什麼大錯,做著一般的事,領著一般的薪水。偶爾會有人碎嘴,抱怨公司為什麼要留這樣的人,但當組織依功能拆得很細就很難完全避免,不過基本上無害也的確能解決一些日常的瑣事,運用恰當的薪資制度就不是太大的問題。
另一類會讓老闆頭很痛,能力極強(能力不代表優秀)但極具攻擊性,脾氣、語氣口吻、動作等,如果是剛入職就發現還是小事,但如果是資深員工、能力強,短時間又不能不依賴,那真的超級惱人。
以前我以為只要將良幣的比例努力提高到大於50%,那麼就能改善這個現象,後來才意識到這個50%不只是人數,還需要考量到能力、年資、心態、經驗、專業等綜合能力。這無疑是巨大的挑戰,因為優秀的年輕人很常就被老員工弄走,胎死腹中,連讓你的良幣長大的機會都不給你。
不正視劣幣問題,公司就會形成一定程度的有毒環境。永遠都在思考為什麼找不到對的人、建立不起對的團隊,更多時候可能只是不願意處理劣幣問題。
害怕人員流動嗎? 那一定是少了什麼
你也害怕人員流動嗎? 那一定是什麼東西做錯了。每個崗位的工作都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特別,大部分的工作都一定能建立起SOP。我們不排除有些特別的工作特別倚賴特定個人的能力,例如帶有強烈個人風格的設計工作,但絕大多數的工作都不是這種。
我最常聽到舊員工說,我們學習曲線很長,無法快速培養新人,但真正建立起SOP或是關鍵知識的培訓課程,一定能有效縮短學習曲線。
除了標準流程,另一個大絕招是明確的組織職能劃分。「身兼多職」絕對是標準化的最大瓶頸之一,覺得自己做好多事,怎麼可能通通教會一個人? 但事實上,仔細拆分之後,就會發現沒那麼複雜。我曾經從一個資深同事身上拆出品檢、採購、技術的工作,從另一個同事身上拆出業務、生產、技術,更從另一位身上拆出人資、資訊、財務、會計,當拆分後再個別檢討每個崗位的工作內容,就會發現,我們,其實沒那麼特別,屢試不爽!
所以,害怕人員流動嗎? 透過SOP跟職能劃分,清楚定義工作內容以及標準流程,縮短學習曲線。當你大多數的新進人員都只需要2個禮拜就能上手,我們還會怕嗎?
培訓解決的了問題? 你可能搞錯了什麼
投入「培訓資源」是必要的,但絕對不是指一視同仁無腦安排培訓課程。培訓資源是要放在那些「對的人」身上,而不是用來矯正不好的員工,然後期待他們上了課之後就會變好。如果培訓解決的了問題,那一定誤會了什麼。
我喜歡的做法,更傾向於提供資源讓真正有興趣的人取用,想上的課、想買的書儘管去,公司給予補助。很多公司會規定要升遷成主管職要完成指定的管理課程,我也認為是正確的,因為學習的背後是有動機的。
我就學時的英文成績一直都很糟,一直到我眼前有出國交換的機會,我才卯起來學習。我們都經歷過不想上學、覺得上學很沒用的年紀,那時候的學習效率是最差的,那我們又怎麼會期待一視同仁的企業培訓,成效會好到能解決問題呢?
等人改變,請問公司要等幾年?
很多企業很強調「人情味」,期待落後的員工追上,透過大量的培訓希望員工改變,期待被動的人一夕之間變成主動積極、好奇發問的人。文字寫到這裡,我都覺得荒唐了,但卻好多人都默默地等著員工改變。
回過頭看自己,我們難免也有跟不上公司腳步、跟不上公司策略的焦慮而逼迫自己努力跟上的經驗,更不用說今年AI應用起飛,多少人抵制,但同時也有另一群人積極學習運用AI工具。我就想問,公司等我們了嗎? 這個世界等我們了嗎?
再回頭看看那些你期待他們改變的員工,再問問自己,要等到他們改變,公司,要在原地停滯幾年?
公司的方向與腳步不應該因人而設,而是努力找到對的人加入團隊。當你停下腳步等你的員工改變,我們敢保證,下一個被市場淘汰的難道不會是我們嗎?
面對人的問題,是劣勢還是威脅
最近被當頭棒喝,也讓我放在心中仔細揣摩的一句話:「人的問題,是公司的劣勢還是威脅」。面對劣勢,我們想辦法強化,或是用我們的優勢來彌補,舉例來說,研發能力不足,仔細盤點之後我們想辦法加強;但面對威脅,雖然常說危機就是轉機,但我們通常採取的是抵禦、防範的姿態,並做好準備與之對抗。
上述提到的「劣幣」以及「害怕流動率」都可以視為威脅,劣幣威脅著優秀團隊的建立,高流動率則是威脅著組織正常的營運。
當「威脅」造成長期組織人員的疲弱、潛力好的人員留不住、培訓需靠人而非資料等「弱勢」,許多人選擇只著眼看「弱勢」而選擇忽視「威脅」。
坦然面對並承認組織內存在著威脅,才有機會做出正確的判斷跟應變的對策。
結語: 不要忘了,每間公司都是「營利事業單位」
在中小企業、家族企業或是人情味比較重的企業中,「感情」這件事通常都會被以過重的權重檢視。但不要忘了每間公司都是營利事業單位,顧名思義「營利」本來天經地義就是應該擺在首位的考量,即便不那麼功利,從務實的角度出發,每一筆支付出去的費用包含薪資及獎金,都需要公司有健康營利的狀況。(
所以,大家知道薪水跟獎金怎麼來的嗎?反思每個崗位的獲利價值)
過度重視情感、稱員工是家人,或選擇忽視因人造成的威脅等等的,如果回到原點,認清經營的本質就是「營利事業」而非慈善單位,是不是很多事情就明朗清楚了呢?
文末想丟個延伸思考的問題給大家,你或妳認為-
「如何建構正面循環的團隊文化呢」:人員流動是企業中再正常不過的現象,但如何讓人員流動的結果成為正面循環的正影響呢
無論是對於本文的〔人員〕議題深有同感,或持有不同意見,或覺得接班好鬧,都歡迎分享你/妳的意見與看法唷。
【接班G.G了】~其中GG代表著Generation Gap,是二代接班躲也躲不了的代溝課題,舉凡觀念、趨勢、管理、人才、制度等方方面面在日常工作上的隔代差異,都是我希望在專題中能記錄及討論分享的面向。
如果你/妳也正在接班這條船上還沒跳船,歡迎你/妳一起加入這場長期抗戰。一起把Generation Gap玩成一場Good Game,把接班G.G了做到接班G.G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