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同事A,見面講話跟在line上打字是完全不同的風格。因為文字見不到表情,總是會覺得對方有點嚴肅、有點兇,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說錯話惹他不高興。
像是前陣子在活動上,我們熱烈的討論著午餐要吃當地知名臭豆腐,同事A卻在群組上說「不是來玩的」。
當下收到訊息其實有點嚇到,心想,我們只是想要好好吃頓飯,也沒偷懶不工作,有沒有必要這麼兇?
後來一起合作完成案子之後,慢慢的才發現,他只是不太擅長用文字傳達想說的話,當初那一句「不是來玩的」,也只是因為活動可能忙到沒空吃飯,希望我們能挑選可以快速解決的午餐,善意的提醒卻在傳達中變了質,真的很可惜。
你說的話,對方真的有聽懂嗎?
大部分的時候,其實溝通都是有代溝的,能不能正確傳達80%的意思,說不定都算有點挑戰性。
我雖然也不算很擅長溝通,然而在與同事相互學習的過程中,認為大致上可以改善「傳達」與「接受」的方式,盡可能減少溝通落差。
當你有工作要傳達給其他人時,如果可以,盡可能選擇面對面交談,或是以電話傳達,然而不管是面談或電話,最後都一定要以文字做個簡單的紀錄。
畢竟對方在聽的時候,也有可能聽不仔細,或是分心忘記了,留下文字記錄不僅能幫助對方記憶,也能保障自己有交代清楚。
另外,在傳達工作項目或某件事的時候,建議可以有脈絡的說明,最好先從「目的」開始說起,再來細說「做法」,並且清楚告訴對方「他要負責做什麼」。
這是我自己的習慣啦,以做設計圖來舉例好了,做這張圖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宣傳某個活動,那麼是要線上看還是印刷呢?「做法」裡,尺寸多大、需要哪些必備內容?最後,我需要負責做什麼,只要產出圖檔嗎?或是需要負責發包印刷?每一個環節都要細部說明。
收到別人交代的工作時,有時候還蠻常滿頭問號的。畢竟資訊不對等嘛,對方是從頭到尾了解工作內容的人,當他要將部分項目轉移給你,你沒頭沒尾的,一下子很難理解對方在說什麼。
這個時候,我就會使出「鸚鵡」招式,也就是重複對方說的話!當然,這裡的意思並不是完完全全重複一次對方的話,而是先經過聽取與吸收之後,以你理解的方式向對方複誦一次。
「你的意思是……對嗎?」這樣一問,如果對方說「對」就表示理解完全,然而如果理解有誤差,對方也會重新再說一次給你聽。
如此反覆個幾次,雙方的認知也就越來越接近,不再像一開始差距那麼大了。
想要完全沒有誤會的溝通,真的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也是我們持續不斷需要練習的功課。
然而,透過有意識的改變,試圖降低誤解的可能性,不管是在做事的順暢度,還是人際關係的柔軟度,肯定都會很有幫助呢!
畢竟,我可不想同事在背後偷偷覺得我難相處哈哈哈~
...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大方的按下追蹤、愛心、給予我一些回饋留言吧~
我的粉絲專頁 邊境牧羊犬的觀察筆記 三不五時會分享生活小故事,歡迎追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