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應先發展個性,再發展群性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是一位執業的臨床心理師,有近26年工作經驗,曾工作在青少年精神科門診上,接觸過不少自殘的國中生。這些青少年多因焦慮憂鬱或學業中輟然後伴隨著自殘行為,學校認為已經超出他們能輔導的範疇,也懷疑有精神狀況,所以轉介給我們門診處理,這些孩子印象中有一大部分,他們家庭有狀況,比如爸媽爭吵或已離婚,但也有父母很關注孩子的,常常給予孩子忠告或意見。

這些孩子他們之所以自殘原因有很多,但其中多半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他們不喜歡現在的自己!」,他們心中有自己想像的「理想的樣子」,而自己目前和那「理想的樣子」差距甚遠,每當想到此時,他們內心就受到衝擊,感到壓力痛苦,而怪罪自己;另一個潛在的因素是,他們的父母並不是都不關心這些孩子,有的甚至過度關心,所以當這些孩子自殘時,其實有一個潛隱的因素,他的父母會比他還在意,藉由自殘來表達對長輩們的攻擊,在我看來,這是一個下意識或潛意識的過程,當在意識層面問他為什麼呢?通常他們說不太清楚,多只表示,「那時候壓力大、心情不好」或「班上有一位同學也這樣」或是「就無聊好奇好玩」⋯等等。以上我用來解釋說明的「理想的樣子」,並不是涵蓋所有自殘現象的原因,這只是其中之一的可能原因,不要誤會了。

那「理想的樣子」是什麼呢?通常是社會大眾所認可的樣子,也就是大多數人認為這個年紀時該有的樣子,比如說穿制式的校服,揹類似的包包,我認為孩子在嬰兒及兒童期可以要求他有「該有的樣子」,因為那時候孩子還小,較沒有個人的堅持意見,孩子外觀顯示出來的是父母的照顧品質或對孩子的意見,但當孩子邁入青少年時期的時候(兒少法所稱的少年,年滿12歲末滿18歲之人),在心理發展上,他開始粧點個人的特色,來區別自己和他人,你可以觀察到不少青少年會想變換自己的髮型,或高中生在書包上別了特別的徽章⋯等,所有這些都在突顯個人的特色或品味,這是「轉大人」的心理之一種嘗試,雖然可能日後成年回想自己那時很幼稚。但他們在生活的橫切面上,尤其是學校生活,他卻被要求符合某個眾人該有的樣子,和同年紀的孩子穿一樣的衣服(制服),揹同樣的書包(學校規定的制式書包),這些措施是在要求相同,在我的說法是一種「群性」,孩子不被以個人辨識而以「他是某某學校的學生」這一大群類來辨識。如果學校的名聲很好,學生又對其認同,那他穿起制服,揹上書包,可能很正向,是某種「我以x x為榮」的感覺;但若學校名聲不好,學生又不認同,那穿上制服,揹上書包,可是混身不自在感。不管哪一種狀況,「群性」已擠壓了「個性」,個人隱沒在群體之中,反而不易辨識。

那個人心中「理想的樣子」和「群性」有何關聯?在「群性」的要求中往往隱藏了對個人「理想樣子」的期待。當要求學生要整齊劃一時,就好像把相同的零件整合起來到一個整體,而這「相同的零件」最好不要有差異,換言之學生個別性不要有什麼差別,以免在統御、管理及使用這個整體時徒增困擾,但整體實是由各個部份組合而成的,而各個部份最好有相同的樣子,而這「相同的樣子」套用在人身上,就相當接近一個符合社會期待的「理想型」,是「你應該是怎樣的人。」,他是社會主流意見所刻劃的樣子,比如「學生應對師長有禮貌」、「學生應該看起來是什麼樣子」,這種群性的描述,似乎也造就我們對某類人事物「刻版印象」(stereo type),絲毫不考慮個別的狀況,比如說校園可能還是會有一個行為很糟糕的師長,學生對尊師重道並不服氣。而在心理諮商與治療中,心理師多重視案主個人如何生活、如何開展,重視是個人的個別性。

講回自殘的現象,我認為自殘的可能因素之一是個人的個別性得不到開展或是個別性開展後,得不到重要他人的認可。如此影響到孩子在個別性發展時期(往往是青少年時期)對自己的感覺變得不好,他們要割除自己的某一部分,以符合「理想的樣子」。比如說,一位跟在父親身邊生活的單親國中女生告訴我,父親很愛她卻不瞭解她,她的母親已經改嫁她人,她母親命很苦,自己不能替媽媽分憂解愁,每想到此,就覺得自己沒用,心情不好下就劃了自己手腕,看見血流出來的時候,覺得痛苦情緒得到釋放。

試想,如果我們鼓勵並能欣賞孩子的個別性,也就是說鼓勵欣賞孩子表達展現自我,這等於是把孩子放置在類似心理諮商與治療的處境,個人得以充分開展,開展的自我也被欣賞鼓勵,孩子對自己的探索會被加強,他個人的創意及想法就有空間抒發,他對自己的開展就減少了被批評的機會;孩子不用扮演心中「該有的樣子」,比如前例中孩子認為她是大姊,應該最能協助媽媽。而被爸媽關愛的孩子,常因對孩子有期待,孩子更應而要表現出「應該的模樣」而抹消個人性,我遇過:一個很愛孩子的母親,她常教育孩子,她說她對孩子是「恨鐵不成鋼」,同樣的這孩子手腕上也有不少割痕,他私下跟我說,他知道媽很愛他,但是他個人覺得她太囉嗦了,而且不相信他。孩子要學習的是控制自我,因為往後會遇到「群性」的處境。「個性」的重視使得他能夠喜歡完整的自己,不必割除某部份。

易經上曾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相似投合的人會形成一個團體。我們都活在社會上的各個群聚裏,比如說社團,可是當個別性很強的一群人,如何成就一個群體?答案是自我修剪,自己控制捨棄掉自己的某些跟其他人特異的部分,然後遵守群體的決定,這個群體的發展是由下而上,由「個性」到「群性」的自然過程,有別於由上而下,硬是規定個人來表現「群性」。

所以,表現出的群性,個人的個別性能被容納,個人內在也較服氣,表現出來的品質也較是多元開展。

所以,我主張教育者在對待青少年時,先發展「個性」再引導發展「群性」,比較符合心性發展。

(本文同時刊登在翻轉教育

關於「個性」與「群性」的進一步討論,可以聆聽「穗波心理師」Podcast EP96

追蹤「穗波心理師談情說愛」FB粉絲專頁

收聽「穗波心理師談情說愛」podcast(專門談愛的podcast )

點擊有劃底線的字即可連結

195會員
338內容數
歡迎來到「穗波心理師」沙龍。這是一個「生活、家庭、愛與人生」的領域,關注親情、愛情、婚姻、家庭及人生議題,先祝福大家都能遇見幸福、圓滿伴侶關係及維繫家庭。 我是執業臨床心理師,歡迎對上述議題留言,讓我可以用心理學的概念與你討論,或提出建議。也可以在下方留言你介紹自己,讓我有機會更認識你、一起交流成長,人生路上不寂寞!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是一篇設定心理學有興趣的人及新進心理師閱讀的文章,談「安居於世」,家屋的心理意涵。
這是一篇對身心障礙者自我定位的文章,意者可讀。
本篇呼應好友k老師的「有一天,若我們變老⋯」的某集padcast的主題,為人的生命有感而發,遂寫此文共享之。
心理治療中的「靈光一閃」(insight)怎麼回事?!
歷史感的鄉愁是怎麼回事?今非昔比的嘆息!
這是一篇設定心理學有興趣的人及新進心理師閱讀的文章,談「安居於世」,家屋的心理意涵。
這是一篇對身心障礙者自我定位的文章,意者可讀。
本篇呼應好友k老師的「有一天,若我們變老⋯」的某集padcast的主題,為人的生命有感而發,遂寫此文共享之。
心理治療中的「靈光一閃」(insight)怎麼回事?!
歷史感的鄉愁是怎麼回事?今非昔比的嘆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陽痿是男性性功能障礙疾病中發病率最高的一種,尤其是近些年了陽痿的發病趨勢越來越年輕化,這一現象的出現,使我們不得不對陽痿引起高度關註。專家指出,由於青少年可能對性知識並不是特別的了解,所以青少年如果發生了陽痿以後一定要正確的對待,千萬不能礙於面子而不去做了,那麼青少年得了陽痿應該怎麼辦呢?下
Thumbnail
「媽~我同學在網路上引戰耶!」 「什麼?!」 女兒一坐上車,就迫不及待地跟我說。 「就有人在臉書某個抱怨學校的社團罵我們班,我們班就有人上去留言嗆聲,然後搞得雙方在臉書上互罵,後來還扯到畢業後校外的學長...」 「聽起來情況好像不妙,老師知道嗎?」
Thumbnail
本所許惠菁律師主持央廣【生活有辦法】, ​上一集節目中談到詐騙集團的分工方式、明明從事車手約兩三個月就會被逮捕,為什麼青少年還是趨之若鶩淪為詐騙集團底下的車手。 本週許律師將進一步就詐騙犯一旦在中國審理時,中國的法律將又會如何處理,進一步深究與詐騙有關的法律。
Thumbnail
【記者_許家源/雙北報導】 【抗壓3面向 親子攀岩fun膽玩】 青少年時期是充滿挑戰和變動的成長階段,他們面臨學習、家庭和社交生活等多方面的壓力。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指出,規律的作息、適當的社交活動和運動挑戰有助於建立積極的心態和培養心理韌性。因此,我們今年與教育單位及民間團體合作,特別辦理親子攀岩體
Thumbnail
幾個細節及重點請特別注意: 「兒童」及「嬰幼兒」使用的疫苗是不同的! 「嬰幼兒莫德納及BNT」最小年齡皆是 #6個月 「兒童莫德納」最小年齡可施打至 #6歲 但「兒童BNT」最小年齡可施打至 #5歲 只要是12歲以上「#基礎劑」都可以莫德納BNT混打
Thumbnail
久違了 撞球比賽 還記得那些年在萬華山葉撞球場與子爵撞球場舉辦的撞球比賽 在那年代的少年非常盛行打撞球 少年中心每年一定要舉辦的撞球比賽 吆喝 社區外展少年來參賽 今年在楊梅的撞球場 外展 找回那曾經熟悉的份圍與感覺 昏暗的地下室 .... 煙霧迷漫的撞球間 穿著國中與高中制服的少年們
在撞球場外展時 跟少年們聊天 當少年說:他們都在家繁殖,,, 我當下楞了一下 馬上反問:所以是兩人發生性行為,沒戴套囉?? 少女說:沒錯,兩人都不喜歡戴套 我又問:這樣很容易懷孕喔? 少年又說:所以就是在家繁殖啊,,,, 以上對話,是關於在家繁殖的對話 沒多久,少年準備離開 少年回我:有啦!
Thumbnail
久違了,撞球場外展工作 出沒在煙味瀰漫的空間 臉皮要厚,勇敢跨出去 主動出擊搭訕外表防衛酷酷的少年 哈囉!你好,我是蔡蔡社工 瞬間找回曾經熟悉的搭訕手法 帶著好奇開啟與少年的對話 試著在短暫陪伴的外展時刻 走進每位少年的世界 外展工作的魔力再度展開 感覺依舊充滿挑戰充滿驚奇 青少年社工魂再度燃燒
Thumbnail
文摘(文章來源https://bit.ly/3t6pWh8) 性與暴力的書籍內容究竟可以開放給幾歲的青少年,一直是爭論不休的話題。一個12歲的孩子可以看史蒂芬·金的恐怖驚悚小說《牠》,只因為他想看嗎?當大學新鮮人看起關於青少年自殺的書,像是《漢娜的遺言》,家長應該擔心嗎? 感想 . . .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陽痿是男性性功能障礙疾病中發病率最高的一種,尤其是近些年了陽痿的發病趨勢越來越年輕化,這一現象的出現,使我們不得不對陽痿引起高度關註。專家指出,由於青少年可能對性知識並不是特別的了解,所以青少年如果發生了陽痿以後一定要正確的對待,千萬不能礙於面子而不去做了,那麼青少年得了陽痿應該怎麼辦呢?下
Thumbnail
「媽~我同學在網路上引戰耶!」 「什麼?!」 女兒一坐上車,就迫不及待地跟我說。 「就有人在臉書某個抱怨學校的社團罵我們班,我們班就有人上去留言嗆聲,然後搞得雙方在臉書上互罵,後來還扯到畢業後校外的學長...」 「聽起來情況好像不妙,老師知道嗎?」
Thumbnail
本所許惠菁律師主持央廣【生活有辦法】, ​上一集節目中談到詐騙集團的分工方式、明明從事車手約兩三個月就會被逮捕,為什麼青少年還是趨之若鶩淪為詐騙集團底下的車手。 本週許律師將進一步就詐騙犯一旦在中國審理時,中國的法律將又會如何處理,進一步深究與詐騙有關的法律。
Thumbnail
【記者_許家源/雙北報導】 【抗壓3面向 親子攀岩fun膽玩】 青少年時期是充滿挑戰和變動的成長階段,他們面臨學習、家庭和社交生活等多方面的壓力。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指出,規律的作息、適當的社交活動和運動挑戰有助於建立積極的心態和培養心理韌性。因此,我們今年與教育單位及民間團體合作,特別辦理親子攀岩體
Thumbnail
幾個細節及重點請特別注意: 「兒童」及「嬰幼兒」使用的疫苗是不同的! 「嬰幼兒莫德納及BNT」最小年齡皆是 #6個月 「兒童莫德納」最小年齡可施打至 #6歲 但「兒童BNT」最小年齡可施打至 #5歲 只要是12歲以上「#基礎劑」都可以莫德納BNT混打
Thumbnail
久違了 撞球比賽 還記得那些年在萬華山葉撞球場與子爵撞球場舉辦的撞球比賽 在那年代的少年非常盛行打撞球 少年中心每年一定要舉辦的撞球比賽 吆喝 社區外展少年來參賽 今年在楊梅的撞球場 外展 找回那曾經熟悉的份圍與感覺 昏暗的地下室 .... 煙霧迷漫的撞球間 穿著國中與高中制服的少年們
在撞球場外展時 跟少年們聊天 當少年說:他們都在家繁殖,,, 我當下楞了一下 馬上反問:所以是兩人發生性行為,沒戴套囉?? 少女說:沒錯,兩人都不喜歡戴套 我又問:這樣很容易懷孕喔? 少年又說:所以就是在家繁殖啊,,,, 以上對話,是關於在家繁殖的對話 沒多久,少年準備離開 少年回我:有啦!
Thumbnail
久違了,撞球場外展工作 出沒在煙味瀰漫的空間 臉皮要厚,勇敢跨出去 主動出擊搭訕外表防衛酷酷的少年 哈囉!你好,我是蔡蔡社工 瞬間找回曾經熟悉的搭訕手法 帶著好奇開啟與少年的對話 試著在短暫陪伴的外展時刻 走進每位少年的世界 外展工作的魔力再度展開 感覺依舊充滿挑戰充滿驚奇 青少年社工魂再度燃燒
Thumbnail
文摘(文章來源https://bit.ly/3t6pWh8) 性與暴力的書籍內容究竟可以開放給幾歲的青少年,一直是爭論不休的話題。一個12歲的孩子可以看史蒂芬·金的恐怖驚悚小說《牠》,只因為他想看嗎?當大學新鮮人看起關於青少年自殺的書,像是《漢娜的遺言》,家長應該擔心嗎? 感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