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應先發展個性,再發展群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是一位執業的臨床心理師,有近26年工作經驗,曾工作在青少年精神科門診上,接觸過不少自殘的國中生。這些青少年多因焦慮憂鬱或學業中輟然後伴隨著自殘行為,學校認為已經超出他們能輔導的範疇,也懷疑有精神狀況,所以轉介給我們門診處理,這些孩子印象中有一大部分,他們家庭有狀況,比如爸媽爭吵或已離婚,但也有父母很關注孩子的,常常給予孩子忠告或意見。

這些孩子他們之所以自殘原因有很多,但其中多半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他們不喜歡現在的自己!」,他們心中有自己想像的「理想的樣子」,而自己目前和那「理想的樣子」差距甚遠,每當想到此時,他們內心就受到衝擊,感到壓力痛苦,而怪罪自己;另一個潛在的因素是,他們的父母並不是都不關心這些孩子,有的甚至過度關心,所以當這些孩子自殘時,其實有一個潛隱的因素,他的父母會比他還在意,藉由自殘來表達對長輩們的攻擊,在我看來,這是一個下意識或潛意識的過程,當在意識層面問他為什麼呢?通常他們說不太清楚,多只表示,「那時候壓力大、心情不好」或「班上有一位同學也這樣」或是「就無聊好奇好玩」⋯等等。以上我用來解釋說明的「理想的樣子」,並不是涵蓋所有自殘現象的原因,這只是其中之一的可能原因,不要誤會了。

那「理想的樣子」是什麼呢?通常是社會大眾所認可的樣子,也就是大多數人認為這個年紀時該有的樣子,比如說穿制式的校服,揹類似的包包,我認為孩子在嬰兒及兒童期可以要求他有「該有的樣子」,因為那時候孩子還小,較沒有個人的堅持意見,孩子外觀顯示出來的是父母的照顧品質或對孩子的意見,但當孩子邁入青少年時期的時候(兒少法所稱的少年,年滿12歲末滿18歲之人),在心理發展上,他開始粧點個人的特色,來區別自己和他人,你可以觀察到不少青少年會想變換自己的髮型,或高中生在書包上別了特別的徽章⋯等,所有這些都在突顯個人的特色或品味,這是「轉大人」的心理之一種嘗試,雖然可能日後成年回想自己那時很幼稚。但他們在生活的橫切面上,尤其是學校生活,他卻被要求符合某個眾人該有的樣子,和同年紀的孩子穿一樣的衣服(制服),揹同樣的書包(學校規定的制式書包),這些措施是在要求相同,在我的說法是一種「群性」,孩子不被以個人辨識而以「他是某某學校的學生」這一大群類來辨識。如果學校的名聲很好,學生又對其認同,那他穿起制服,揹上書包,可能很正向,是某種「我以x x為榮」的感覺;但若學校名聲不好,學生又不認同,那穿上制服,揹上書包,可是混身不自在感。不管哪一種狀況,「群性」已擠壓了「個性」,個人隱沒在群體之中,反而不易辨識。

那個人心中「理想的樣子」和「群性」有何關聯?在「群性」的要求中往往隱藏了對個人「理想樣子」的期待。當要求學生要整齊劃一時,就好像把相同的零件整合起來到一個整體,而這「相同的零件」最好不要有差異,換言之學生個別性不要有什麼差別,以免在統御、管理及使用這個整體時徒增困擾,但整體實是由各個部份組合而成的,而各個部份最好有相同的樣子,而這「相同的樣子」套用在人身上,就相當接近一個符合社會期待的「理想型」,是「你應該是怎樣的人。」,他是社會主流意見所刻劃的樣子,比如「學生應對師長有禮貌」、「學生應該看起來是什麼樣子」,這種群性的描述,似乎也造就我們對某類人事物「刻版印象」(stereo type),絲毫不考慮個別的狀況,比如說校園可能還是會有一個行為很糟糕的師長,學生對尊師重道並不服氣。而在心理諮商與治療中,心理師多重視案主個人如何生活、如何開展,重視是個人的個別性。

講回自殘的現象,我認為自殘的可能因素之一是個人的個別性得不到開展或是個別性開展後,得不到重要他人的認可。如此影響到孩子在個別性發展時期(往往是青少年時期)對自己的感覺變得不好,他們要割除自己的某一部分,以符合「理想的樣子」。比如說,一位跟在父親身邊生活的單親國中女生告訴我,父親很愛她卻不瞭解她,她的母親已經改嫁她人,她母親命很苦,自己不能替媽媽分憂解愁,每想到此,就覺得自己沒用,心情不好下就劃了自己手腕,看見血流出來的時候,覺得痛苦情緒得到釋放。

試想,如果我們鼓勵並能欣賞孩子的個別性,也就是說鼓勵欣賞孩子表達展現自我,這等於是把孩子放置在類似心理諮商與治療的處境,個人得以充分開展,開展的自我也被欣賞鼓勵,孩子對自己的探索會被加強,他個人的創意及想法就有空間抒發,他對自己的開展就減少了被批評的機會;孩子不用扮演心中「該有的樣子」,比如前例中孩子認為她是大姊,應該最能協助媽媽。而被爸媽關愛的孩子,常因對孩子有期待,孩子更應而要表現出「應該的模樣」而抹消個人性,我遇過:一個很愛孩子的母親,她常教育孩子,她說她對孩子是「恨鐵不成鋼」,同樣的這孩子手腕上也有不少割痕,他私下跟我說,他知道媽很愛他,但是他個人覺得她太囉嗦了,而且不相信他。孩子要學習的是控制自我,因為往後會遇到「群性」的處境。「個性」的重視使得他能夠喜歡完整的自己,不必割除某部份。

易經上曾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相似投合的人會形成一個團體。我們都活在社會上的各個群聚裏,比如說社團,可是當個別性很強的一群人,如何成就一個群體?答案是自我修剪,自己控制捨棄掉自己的某些跟其他人特異的部分,然後遵守群體的決定,這個群體的發展是由下而上,由「個性」到「群性」的自然過程,有別於由上而下,硬是規定個人來表現「群性」。

所以,表現出的群性,個人的個別性能被容納,個人內在也較服氣,表現出來的品質也較是多元開展。

所以,我主張教育者在對待青少年時,先發展「個性」再引導發展「群性」,比較符合心性發展。

(本文同時刊登在翻轉教育

關於「個性」與「群性」的進一步討論,可以聆聽「穗波心理師」Podcast EP96

追蹤「穗波心理師談情說愛」FB粉絲專頁

收聽「穗波心理師談情說愛」podcast(專門談愛的podcast )

點擊有劃底線的字即可連結

avatar-img
223會員
421內容數
歡迎來到「穗波心理師」沙龍。這是一個「生活、家庭、愛與人生」的領域,關注親情、愛情、婚姻、家庭及人生議題,先祝福大家都能遇見幸福、圓滿伴侶關係及維繫家庭。 我是執業臨床心理師,歡迎對上述議題留言,讓我可以用心理學的概念與你討論,或提出建議。也可以在下方留言你介紹自己,讓我有機會更認識你、一起交流成長,人生路上不寂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這是一篇設定心理學有興趣的人及新進心理師閱讀的文章,談「安居於世」,家屋的心理意涵。
這是一篇對身心障礙者自我定位的文章,意者可讀。
本篇呼應好友k老師的「有一天,若我們變老⋯」的某集padcast的主題,為人的生命有感而發,遂寫此文共享之。
心理治療中的「靈光一閃」(insight)怎麼回事?!
歷史感的鄉愁是怎麼回事?今非昔比的嘆息!
這是一篇設定心理學有興趣的人及新進心理師閱讀的文章,談「安居於世」,家屋的心理意涵。
這是一篇對身心障礙者自我定位的文章,意者可讀。
本篇呼應好友k老師的「有一天,若我們變老⋯」的某集padcast的主題,為人的生命有感而發,遂寫此文共享之。
心理治療中的「靈光一閃」(insight)怎麼回事?!
歷史感的鄉愁是怎麼回事?今非昔比的嘆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該來的終究還是來了 度過焦躁不安的一整周,學徒老人家我的不安感等比級數的襲來,自3/19寫了第一篇關於<巴克萊銀行:倉促撤退>的報告,看到市場上的機構法人有如大洪水、地震來臨前夕開始竄逃撤退。 海湖莊園協議 接著,在3/31與4/2兩天接著寫了川普與他的財經團隊在海湖莊園豪
Thumbnail
空單爆天量、技術指標超賣、情緒恐慌到極致:美股嘎空行情有機會啟動嗎? 重點摘要: 技術面極度超賣,反彈條件醞釀中,但尚未明確止穩 SPY 與 QQQ 的重要指標,如MACD、KDJ、RSI等指標進入極端超賣區,但尚未出現底部鈍化或明確反轉訊號,技術面仍屬空方主導。 連續出現跳空缺口,空方動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為了持續守護青少年的社群網路安全,Instagram 在亞太區各國陸續推出「青少年帳號」,提供由家長引導、更安全的青少年社群使用體驗。青少年帳號將自動開啟保護措施,包含與陌生人的交流限制、過濾不適當的社群內容等。
文章探討國小到高中的英語學習過程,指出臺灣學校的英語課程在內容上存在落差,讓許多青少年在學習上遇到困難。透過觀察,發現除了傳統的學校和補習班教育,適時利用互聯網及社交媒體等課外資源,有助於提升青少年的英語能力。建議在學校課程、網路資源和閱讀材料中,合理分配學習時間,以有效達成語言學習的目標。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如何啟發青少年的學習感官,提供了對不同年齡段學習英語的建議以及實用的英文文本來提升語彙。作者透過自身的教學經驗,分享了吸收和記憶單字的方法。
近些年發現,許多學生因為自我中心、界線模糊(他人感受,因為界線隨好惡變動)和自我膨脹(自我感受,這時很強調界線),導致了許多人際衝突。這些行為會讓師生、同學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甚至導致親師衝突。 當教學活動需牽手時,孩子不想跟「不喜歡的人」牽,家長也強調這是孩子的身體自主權,師長不能強迫孩子去和不
Thumbnail
小我與內在小孩到底有什麼區別?在身心靈這塊內在小孩通常被描述為一個童年受了傷的自己,而小我雖然是給予我們負面信念的存在,但也經常被提到是因為我們過去受到的傷害,為了避免再次受傷而發展出來的大腦機制,我一直疑惑既然小我是想保護我們,為何我們總是非常討厭他?在一次的課堂上剛好有同學提問小我是什麼……
Thumbnail
  陽痿是男性性功能障礙疾病中發病率最高的一種,尤其是近些年了陽痿的發病趨勢越來越年輕化,這一現象的出現,使我們不得不對陽痿引起高度關註。專家指出,由於青少年可能對性知識並不是特別的了解,所以青少年如果發生了陽痿以後一定要正確的對待,千萬不能礙於面子而不去做了,那麼青少年得了陽痿應該怎麼辦呢?下
Thumbnail
孩子偏差行為可能是他們缺乏因應某些情況的能力,或是因為缺乏家長的關愛。本文探討了孩子偏差行為的原因和應對方式,並提出了培養孩子的能力和父母應給予的關愛的重要性。
/創作者:ChatGPT,文章是原文喔/ 高中生在成長過程中可能面臨各種心理問題,但這些問題往往受到了來自社會的偏見和誤解。以下是一些可能存在的偏見和誤解,以及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些觀點: 1. **「他們只是青春期的情緒波動」:** 有些人可能認為高中生的心理問題只是一時的情緒波動,而不是真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Thumbnail
該來的終究還是來了 度過焦躁不安的一整周,學徒老人家我的不安感等比級數的襲來,自3/19寫了第一篇關於<巴克萊銀行:倉促撤退>的報告,看到市場上的機構法人有如大洪水、地震來臨前夕開始竄逃撤退。 海湖莊園協議 接著,在3/31與4/2兩天接著寫了川普與他的財經團隊在海湖莊園豪
Thumbnail
空單爆天量、技術指標超賣、情緒恐慌到極致:美股嘎空行情有機會啟動嗎? 重點摘要: 技術面極度超賣,反彈條件醞釀中,但尚未明確止穩 SPY 與 QQQ 的重要指標,如MACD、KDJ、RSI等指標進入極端超賣區,但尚未出現底部鈍化或明確反轉訊號,技術面仍屬空方主導。 連續出現跳空缺口,空方動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為了持續守護青少年的社群網路安全,Instagram 在亞太區各國陸續推出「青少年帳號」,提供由家長引導、更安全的青少年社群使用體驗。青少年帳號將自動開啟保護措施,包含與陌生人的交流限制、過濾不適當的社群內容等。
文章探討國小到高中的英語學習過程,指出臺灣學校的英語課程在內容上存在落差,讓許多青少年在學習上遇到困難。透過觀察,發現除了傳統的學校和補習班教育,適時利用互聯網及社交媒體等課外資源,有助於提升青少年的英語能力。建議在學校課程、網路資源和閱讀材料中,合理分配學習時間,以有效達成語言學習的目標。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如何啟發青少年的學習感官,提供了對不同年齡段學習英語的建議以及實用的英文文本來提升語彙。作者透過自身的教學經驗,分享了吸收和記憶單字的方法。
近些年發現,許多學生因為自我中心、界線模糊(他人感受,因為界線隨好惡變動)和自我膨脹(自我感受,這時很強調界線),導致了許多人際衝突。這些行為會讓師生、同學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甚至導致親師衝突。 當教學活動需牽手時,孩子不想跟「不喜歡的人」牽,家長也強調這是孩子的身體自主權,師長不能強迫孩子去和不
Thumbnail
小我與內在小孩到底有什麼區別?在身心靈這塊內在小孩通常被描述為一個童年受了傷的自己,而小我雖然是給予我們負面信念的存在,但也經常被提到是因為我們過去受到的傷害,為了避免再次受傷而發展出來的大腦機制,我一直疑惑既然小我是想保護我們,為何我們總是非常討厭他?在一次的課堂上剛好有同學提問小我是什麼……
Thumbnail
  陽痿是男性性功能障礙疾病中發病率最高的一種,尤其是近些年了陽痿的發病趨勢越來越年輕化,這一現象的出現,使我們不得不對陽痿引起高度關註。專家指出,由於青少年可能對性知識並不是特別的了解,所以青少年如果發生了陽痿以後一定要正確的對待,千萬不能礙於面子而不去做了,那麼青少年得了陽痿應該怎麼辦呢?下
Thumbnail
孩子偏差行為可能是他們缺乏因應某些情況的能力,或是因為缺乏家長的關愛。本文探討了孩子偏差行為的原因和應對方式,並提出了培養孩子的能力和父母應給予的關愛的重要性。
/創作者:ChatGPT,文章是原文喔/ 高中生在成長過程中可能面臨各種心理問題,但這些問題往往受到了來自社會的偏見和誤解。以下是一些可能存在的偏見和誤解,以及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些觀點: 1. **「他們只是青春期的情緒波動」:** 有些人可能認為高中生的心理問題只是一時的情緒波動,而不是真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