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小時候的自己嗎?你對於那個孩子還有多少的印象呢?會輕易地為一件事情傷心、會輕易地為一件事感到快樂,能坦然地愛與相信這世界的良善,你還記得這個孩子嗎?
某天下午,我走在初就任心理師的學校迴廊,下課時間學生在身旁穿梭著,有個我當時曾進班的學生直接從後面抱住了我,扯著嗓門問我說:「老師老師,你待會會來我們班上上課嗎?」我笑著點點頭,孩子開心地笑了說:「老師,那我等妳喔。」
這個記憶深深地暖和了我,當跟孩子在一起時,總是很容易就被他們的眼神觸動,他們的眼神好純粹清澈,情感直接表達,喜歡就說喜歡;討厭就說討厭。當真實地付出愛時,孩子的防心大概是用紙做的,一個微笑就會讓他們願意現身與你同在,就像這個孩子明明才見過我一次,卻輕易地透露他對我的喜歡和期待。
什麼時候這件事情對成人的我們來說變得好困難?我們告訴自己很多的規矩。
"先說愛的人,就輸了"
"哭泣是弱者的行為"
"不夠好的人,沒有被愛的資格"
於是我們開始小心翼翼,當嘗試的時候、當想要愛、當想要冒險的時候,我們感到恐懼,因為我們極度害怕失敗,我們將失敗與"我不夠好"畫上等號。一個成長中的孩子在學走路時,從來不怕會跌倒,他們在失誤中學習,並且不害怕自己做錯了什麼。
我很喜歡心理劇治療學派,理論中認為所謂的自我,是由各種角色共構而成,誕生於和他人的關係,我們於其中摸索出自我的樣貌。但當生命中強烈的挫敗經驗出現時,會嚴重地改變我們的角色樣貌,在心中留下銘印,此經驗便稱為創傷。
有的創傷,發生在成人的身上,可能不稱之為創傷,但對於孩子稚嫩的靈魂而言,那些摩損已經使他無法承受。比如說:目擊到父母吵架、在學校被排擠......等,一但這些經驗威脅了孩子感受到安全、相信自己被愛,就足以造成孩子的創傷。
為了去平衡在幼時生命中出現的創傷,重新相信自己被愛被保護,我們在內在會產生兩個角色:一個角色叫做受傷的孩子;一個角色叫做沉睡的孩子。
(一)受傷的孩子
受傷的孩子為我們儲存了關於創傷的記憶,以使自己可以與創傷造成的複雜感受略略隔離。這孩子始終困於創傷當下,他可能永遠就是那個幼小的年紀,在他身上具體保留了在創傷產生的想法、感覺、影像以及認知,對於他來說,創傷從未離開過,他一直留在那一刻。
『如果一次震驚或絕望強烈不已,它會永久地凍結我們對自己的看法,以及我們對這世界的期待。我們其餘部份成長,我們讓自己從經驗、從所見所聞或別人的經驗中學習;但是,真正受傷的那部份卻維持不變。… 當你期望被了解或滿足時,你會立刻覺得受傷或成為生活的奴隸,你依然感覺到,就像九歲小孩的感覺,當他的需求被斷然拒絕,只好不去期待任何人願意或能夠回應他。』(Basch,1980/1996)
當事過境遷的如今,一但我們再度經歷到類似創傷的危機,心底就會以為將要不再安全了、將要不被愛了,這個孩子就會被召喚,我們會感受到原本被封存在心底深處的感受。霎時,我們不再是成人,我們只是那個害怕的孩子。
比如說:
一個在幼年時期曾經被同儕排擠的孩子長大後,有時僅僅是被朋友拒絕了一次邀約,對於他來說卻可能會回溯到童年時期的創傷經驗,認為自己不被愛不被接納了,他將要被朋友丟掉了。
(二)沉睡的孩子
沉睡的孩子則是我們從未被創傷破壞的自我,包含所有的個人生命本能、天資及潛能,是一個未被破壞的真實自己。當創傷發生,為了保有安全,我們逼著自己變得成熟、懂事和理性,但敏感、創意和感性的自己被認為不適合生存,於是某部分的自我便陷入了沉睡。
從睡眠中甦醒的兒童,當創傷發生時,防衛試圖鎮壓住所有的創傷素材,但同時也封鎖了自我的最大可能性,...他是我們從未被破壞的部分,當我們能夠接觸這個角色,我們就重新與這些能量接觸,將可能性帶回生命中,得以進行各種充滿創造性的生活。(黃璧君,2014)
這個孩子並非消失,但隨著他的沉睡,也將會將許多的潛力和創意埋藏。當我們總是覺得對生活缺乏熱情,找不到生活的目標,也許我們在受創的當下,老早就封鎖住了我們自己,至危機渡過之後,我們也從未喚醒過這個沉睡的孩子,於是總是有一塊失落的部分等待被拼湊。
無論是受傷的小孩或是沉睡的小孩,他們都從未消失,他們在我們的內在等待著,等待我們將世界變得更安全,讓他們可以探出頭來看看現在是一個安全無虞的環境了:他可以好好地被療癒;他可以好好地發展他的創意和熱情;他們可以與我們一起擁抱這個世界。
讓我們來練習吧,學習照顧心裡面那些小孩們,因為此時此刻已與過往不再相同,我們可以做出新的選擇,一切都有新的可能。我們已經是成熟的大人了,而且正因為如此,所以有時候我們可以選擇不做成熟的大人,聆聽自己的需求,受傷時別急著壓抑,練習成為自己溫暖的照顧者。
以下是我們可以試著照顧內在小孩的練習:
(一)每一天去經驗自己的快樂
我們有資格去寵愛內在小孩,去實現各種小小的快樂,這件事情可以很簡單,可以是聽自己喜歡的一首歌、去買一球自己喜歡吃的冰淇淋、好好跟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只要能真心真意地感到快樂,那就是最棒的練習。
(二)每一天稱讚自己的成就
我們從小到大,學會的就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每件事情想起來總是有很多值得改進,每一次的自我責備其實都讓內在小孩感受到不安全。試著每一天告訴自己今天的成就是什麼,今天哪件事情做得很好,可以是很簡單的一件小事情,用具體實例的方式告訴自己。練習去欣賞自己,也就是在告訴內在小孩我們為他預備了溫柔的世界,這個世界不急著糾正反省,這個世界會看見、欣賞我們。
(三)每一天覺察自己的需求
每一天,我們總會有些負面的感受,這些感受來自於內在需求落空,受傷的小孩就會敏感地有了些創傷反應。試著問自己:
在這些創傷反應中,我期待著什麼?我渴望著什麼?
當我們更了解自身的需求,這份了解便讓我們成為內在父母去安撫內在小孩,因失落而生的反應被同理,未來就會有更多達成滿足的可能性;同時也能去安撫需求落空時內在小孩的不安。
在當一個成熟的大人之前,請先看見心中的那些小孩,他比外在的任何一個人都還需要我們。過往的創傷無法被扭轉,但是此時此刻,我們卻能夠改變對待內在小孩的方式,照顧他也就是照顧成人的我們。
唯有我們的愛,才能夠讓他被療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