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裡的那些小孩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還記得小時候的自己嗎?你對於那個孩子還有多少的印象呢?會輕易地為一件事情傷心、會輕易地為一件事感到快樂,能坦然地愛與相信這世界的良善,你還記得這個孩子嗎?
 

 

  某天下午,我走在初就任心理師的學校迴廊,下課時間學生在身旁穿梭著,有個我當時曾進班的學生直接從後面抱住了我,扯著嗓門問我說:「老師老師,你待會會來我們班上上課嗎?」我笑著點點頭,孩子開心地笑了說:「老師,那我等妳喔。」

  這個記憶深深地暖和了我,當跟孩子在一起時,總是很容易就被他們的眼神觸動,他們的眼神好純粹清澈,情感直接表達,喜歡就說喜歡;討厭就說討厭。當真實地付出愛時,孩子的防心大概是用紙做的,一個微笑就會讓他們願意現身與你同在,就像這個孩子明明才見過我一次,卻輕易地透露他對我的喜歡和期待。

  什麼時候這件事情對成人的我們來說變得好困難?我們告訴自己很多的規矩。

"先說愛的人,就輸了"
"哭泣是弱者的行為"
"不夠好的人,沒有被愛的資格"

  於是我們開始小心翼翼,當嘗試的時候、當想要愛、當想要冒險的時候,我們感到恐懼,因為我們極度害怕失敗,我們將失敗與"我不夠好"畫上等號。一個成長中的孩子在學走路時,從來不怕會跌倒,他們在失誤中學習,並且不害怕自己做錯了什麼。

  我很喜歡心理劇治療學派,理論中認為所謂的自我,是由各種角色共構而成,誕生於和他人的關係,我們於其中摸索出自我的樣貌。但當生命中強烈的挫敗經驗出現時,會嚴重地改變我們的角色樣貌,在心中留下銘印,此經驗便稱為創傷

  有的創傷,發生在成人的身上,可能不稱之為創傷,但對於孩子稚嫩的靈魂而言,那些摩損已經使他無法承受。比如說:目擊到父母吵架、在學校被排擠......等,一但這些經驗威脅了孩子感受到安全、相信自己被愛,就足以造成孩子的創傷。

  為了去平衡在幼時生命中出現的創傷,重新相信自己被愛被保護,我們在內在會產生兩個角色:一個角色叫做受傷的孩子;一個角色叫做沉睡的孩子。

raw-image

(一)受傷的孩子

  受傷的孩子為我們儲存了關於創傷的記憶,以使自己可以與創傷造成的複雜感受略略隔離。這孩子始終困於創傷當下,他可能永遠就是那個幼小的年紀,在他身上具體保留了在創傷產生的想法、感覺、影像以及認知,對於他來說,創傷從未離開過,他一直留在那一刻。


『如果一次震驚或絕望強烈不已,它會永久地凍結我們對自己的看法,以及我們對這世界的期待。我們其餘部份成長,我們讓自己從經驗、從所見所聞或別人的經驗中學習;但是,真正受傷的那部份卻維持不變。… 當你期望被了解或滿足時,你會立刻覺得受傷或成為生活的奴隸,你依然感覺到,就像九歲小孩的感覺,當他的需求被斷然拒絕,只好不去期待任何人願意或能夠回應他。』(Basch,1980/1996)

  當事過境遷的如今,一但我們再度經歷到類似創傷的危機,心底就會以為將要不再安全了、將要不被愛了,這個孩子就會被召喚,我們會感受到原本被封存在心底深處的感受。霎時,我們不再是成人,我們只是那個害怕的孩子。

比如說:
一個在幼年時期曾經被同儕排擠的孩子長大後,有時僅僅是被朋友拒絕了一次邀約,對於他來說卻可能會回溯到童年時期的創傷經驗,認為自己不被愛不被接納了,他將要被朋友丟掉了。
raw-image


(二)沉睡的孩子

  沉睡的孩子則是我們從未被創傷破壞的自我,包含所有的個人生命本能、天資及潛能,是一個未被破壞的真實自己。當創傷發生,為了保有安全,我們逼著自己變得成熟、懂事和理性,但敏感、創意和感性的自己被認為不適合生存,於是某部分的自我便陷入了沉睡。

  從睡眠中甦醒的兒童,當創傷發生時,防衛試圖鎮壓住所有的創傷素材,但同時也封鎖了自我的最大可能性,...他是我們從未被破壞的部分,當我們能夠接觸這個角色,我們就重新與這些能量接觸,將可能性帶回生命中,得以進行各種充滿創造性的生活。(黃璧君,2014)

  這個孩子並非消失,但隨著他的沉睡,也將會將許多的潛力和創意埋藏。當我們總是覺得對生活缺乏熱情,找不到生活的目標,也許我們在受創的當下,老早就封鎖住了我們自己,至危機渡過之後,我們也從未喚醒過這個沉睡的孩子,於是總是有一塊失落的部分等待被拼湊。


  無論是受傷的小孩或是沉睡的小孩,他們都從未消失,他們在我們的內在等待著,等待我們將世界變得更安全,讓他們可以探出頭來看看現在是一個安全無虞的環境了:他可以好好地被療癒;他可以好好地發展他的創意和熱情;他們可以與我們一起擁抱這個世界。

raw-image

  讓我們來練習吧,學習照顧心裡面那些小孩們,因為此時此刻已與過往不再相同,我們可以做出新的選擇,一切都有新的可能。我們已經是成熟的大人了,而且正因為如此,所以有時候我們可以選擇不做成熟的大人,聆聽自己的需求,受傷時別急著壓抑,練習成為自己溫暖的照顧者。

  以下是我們可以試著照顧內在小孩的練習:

(一)每一天去經驗自己的快樂

  我們有資格去寵愛內在小孩,去實現各種小小的快樂,這件事情可以很簡單,可以是聽自己喜歡的一首歌、去買一球自己喜歡吃的冰淇淋、好好跟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只要能真心真意地感到快樂,那就是最棒的練習。

(二)每一天稱讚自己的成就

  我們從小到大,學會的就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每件事情想起來總是有很多值得改進,每一次的自我責備其實都讓內在小孩感受到不安全。試著每一天告訴自己今天的成就是什麼,今天哪件事情做得很好,可以是很簡單的一件小事情,用具體實例的方式告訴自己。練習去欣賞自己,也就是在告訴內在小孩我們為他預備了溫柔的世界,這個世界不急著糾正反省,這個世界會看見、欣賞我們。

(三)每一天覺察自己的需求

  每一天,我們總會有些負面的感受,這些感受來自於內在需求落空,受傷的小孩就會敏感地有了些創傷反應。試著問自己:

在這些創傷反應中,我期待著什麼?我渴望著什麼?

  當我們更了解自身的需求,這份了解便讓我們成為內在父母去安撫內在小孩,因失落而生的反應被同理,未來就會有更多達成滿足的可能性;同時也能去安撫需求落空時內在小孩的不安。

raw-image

  在當一個成熟的大人之前,請先看見心中的那些小孩,他比外在的任何一個人都還需要我們。過往的創傷無法被扭轉,但是此時此刻,我們卻能夠改變對待內在小孩的方式,照顧他也就是照顧成人的我們。

  唯有我們的愛,才能夠讓他被療癒。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Bi yourself-黃璧君心理師的沙龍
15會員
10內容數
2021/07/08
至今已不知幾週的三級警戒, 常常日子過得很長很長, 一整天幾乎沒有跟另外一個人類說上一句話。 我忍不住想起進修時老師曾經提到的『獨處的能力』。 獨處的能力在於我們曾經享受過好好被陪伴, 在我們非常幼小的時候, 有人在那裡全心地灌注著你, 將他的時間跟心力用在你的身上, 甚至他可以忍耐你某些時刻不要
Thumbnail
2021/07/08
至今已不知幾週的三級警戒, 常常日子過得很長很長, 一整天幾乎沒有跟另外一個人類說上一句話。 我忍不住想起進修時老師曾經提到的『獨處的能力』。 獨處的能力在於我們曾經享受過好好被陪伴, 在我們非常幼小的時候, 有人在那裡全心地灌注著你, 將他的時間跟心力用在你的身上, 甚至他可以忍耐你某些時刻不要
Thumbnail
2021/06/06
當三級居家防疫來到了第三個禮拜, 有一天我起床看見外面的陽光,突然覺得好憂鬱, 那一天打破了我給自己規定的行程表, 什麼事情都沒做,就一直一直地睡覺。 五月中旬之後的日子很不一樣, 一切風雲變色,不再相同, 上次沒戴口罩在外面跟友人跑步運動, 如今想起彷彿是一場夢。 不知道大家在家裡的感覺是什麼
Thumbnail
2021/06/06
當三級居家防疫來到了第三個禮拜, 有一天我起床看見外面的陽光,突然覺得好憂鬱, 那一天打破了我給自己規定的行程表, 什麼事情都沒做,就一直一直地睡覺。 五月中旬之後的日子很不一樣, 一切風雲變色,不再相同, 上次沒戴口罩在外面跟友人跑步運動, 如今想起彷彿是一場夢。 不知道大家在家裡的感覺是什麼
Thumbnail
2019/02/19
蔡依林在『怪美的』MV真實地去探討美不美這個議題,相當程度地揭露了自己的心路歷程,在我看來,他的歷程也似乎走著某條自我整合之路,先花五分鐘的時間看看這部精采的MV,再來聽聽我怎麼用心理學來分析它吧
Thumbnail
2019/02/19
蔡依林在『怪美的』MV真實地去探討美不美這個議題,相當程度地揭露了自己的心路歷程,在我看來,他的歷程也似乎走著某條自我整合之路,先花五分鐘的時間看看這部精采的MV,再來聽聽我怎麼用心理學來分析它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你曾經好好傾聽過內在小孩的聲音嗎?了解他對於已長大的你帶來的影響嗎?現在就讓我們一同探索那個內在小孩的內心深處。
Thumbnail
你曾經好好傾聽過內在小孩的聲音嗎?了解他對於已長大的你帶來的影響嗎?現在就讓我們一同探索那個內在小孩的內心深處。
Thumbnail
生命的完整,完整自己的內在,看見自己的內在小孩。 看不見的創傷,不幸的童年記憶,用一生來治癒! 從小到大的愛的記憶,原生家庭是我們學習的第一個地方。一個人不夠成熟,也來自原生家庭的生活影響。 好奇的世界 大人說的每句話 我都牢記在心中 想要長大 想知道大人的生活 後來 我不知道大人的世界 讓我失去我
Thumbnail
生命的完整,完整自己的內在,看見自己的內在小孩。 看不見的創傷,不幸的童年記憶,用一生來治癒! 從小到大的愛的記憶,原生家庭是我們學習的第一個地方。一個人不夠成熟,也來自原生家庭的生活影響。 好奇的世界 大人說的每句話 我都牢記在心中 想要長大 想知道大人的生活 後來 我不知道大人的世界 讓我失去我
Thumbnail
DAY16. 我疼惜地擁抱內在小孩(小時侯的自己) 我發現與內在小孩一起療癒過去的傷痛,成效最為可觀。不過,有時候我們無法與內在那個驚恐的小孩連上線。 ——《每一天愛自己:世界最知名身心靈出版社創辦人露易絲‧賀366篇療癒經典收錄》
Thumbnail
DAY16. 我疼惜地擁抱內在小孩(小時侯的自己) 我發現與內在小孩一起療癒過去的傷痛,成效最為可觀。不過,有時候我們無法與內在那個驚恐的小孩連上線。 ——《每一天愛自己:世界最知名身心靈出版社創辦人露易絲‧賀366篇療癒經典收錄》
Thumbnail
你曾被說過「幼稚」嗎?那即是類似內在小孩的概念。 我們從未真正長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內在小孩,例如男性在長大後重拾對玩具/玩耍的熱情,像個大男孩。
Thumbnail
你曾被說過「幼稚」嗎?那即是類似內在小孩的概念。 我們從未真正長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內在小孩,例如男性在長大後重拾對玩具/玩耍的熱情,像個大男孩。
Thumbnail
想謝謝自己的勇敢,作為這篇文章的起點。因為,整理自己童年的經歷、接觸自己童年的傷口,對每個人來說,都很不容易,這需要很大的勇氣。當你閱讀這篇文章時,如果與你有所連結,也邀請你拍拍自己,擁抱很不容易的自己,辛苦了。
Thumbnail
想謝謝自己的勇敢,作為這篇文章的起點。因為,整理自己童年的經歷、接觸自己童年的傷口,對每個人來說,都很不容易,這需要很大的勇氣。當你閱讀這篇文章時,如果與你有所連結,也邀請你拍拍自己,擁抱很不容易的自己,辛苦了。
Thumbnail
我們是否時常聽到以下的話? 「沒關係啦!長大就會自然好了啊!」 「時間久了,就忘了啊!」 然而,看似雲淡風輕的背後,其實暗藏了波濤洶湧正在伺機而動,某一天被喚醒的時候將會絆住我們而動彈不得。 內在小孩是什麼呢? 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佛洛伊德最早開始使用這個心理學用語「內在小孩」,指的是童年
Thumbnail
我們是否時常聽到以下的話? 「沒關係啦!長大就會自然好了啊!」 「時間久了,就忘了啊!」 然而,看似雲淡風輕的背後,其實暗藏了波濤洶湧正在伺機而動,某一天被喚醒的時候將會絆住我們而動彈不得。 內在小孩是什麼呢? 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佛洛伊德最早開始使用這個心理學用語「內在小孩」,指的是童年
Thumbnail
不論你歲數多大,都可能在某個時刻驚覺你的需求,是你孩堤時期那些未處理完的渴望、恐懼、和創傷。 ......... 當不再忽視,刻意壓抑甚至選擇性地遺忘那些傷痛,你就能以更明瞭、同理的姿態去處理現在的成人問題。
Thumbnail
不論你歲數多大,都可能在某個時刻驚覺你的需求,是你孩堤時期那些未處理完的渴望、恐懼、和創傷。 ......... 當不再忽視,刻意壓抑甚至選擇性地遺忘那些傷痛,你就能以更明瞭、同理的姿態去處理現在的成人問題。
Thumbnail
#演講  #情緒繪本  #內在小孩 [繪本喚醒內在小孩 / 吳在媖老師主講] 自從有孩子後,一方面會注意各類童書繪本資訊,同時也因為帶養孩子,有稍微閱讀一些心理學類的書籍,意外注意到「內在小孩」這個名詞,才知道孩子的童年經驗,特別是六歲以前的經驗,攸關孩子一輩子的情緒發展。 👩‍🏫演講摘要 ⭐
Thumbnail
#演講  #情緒繪本  #內在小孩 [繪本喚醒內在小孩 / 吳在媖老師主講] 自從有孩子後,一方面會注意各類童書繪本資訊,同時也因為帶養孩子,有稍微閱讀一些心理學類的書籍,意外注意到「內在小孩」這個名詞,才知道孩子的童年經驗,特別是六歲以前的經驗,攸關孩子一輩子的情緒發展。 👩‍🏫演講摘要 ⭐
Thumbnail
即便許多人說你「重蹈覆轍」、「自己要的,怪誰?」但那並不是你能控制的,更不是為了自虐,我們都不是真心的想傷害自己,而是卡在無解的輪迴中找不到答案,才會在創傷出現時,再度上前,瞧一瞧。因為我們都欲求一次良善的鬆綁,迫切的想把心中那塊沉重的巨石,放下。
Thumbnail
即便許多人說你「重蹈覆轍」、「自己要的,怪誰?」但那並不是你能控制的,更不是為了自虐,我們都不是真心的想傷害自己,而是卡在無解的輪迴中找不到答案,才會在創傷出現時,再度上前,瞧一瞧。因為我們都欲求一次良善的鬆綁,迫切的想把心中那塊沉重的巨石,放下。
Thumbnail
還記得小時候的自己嗎?你對於那個孩子還有多少的印象呢?會輕易地為一件事情傷心、會輕易地為一件事感到快樂,能坦然地愛與相信這世界的良善,你還記得這個孩子嗎?    
Thumbnail
還記得小時候的自己嗎?你對於那個孩子還有多少的印象呢?會輕易地為一件事情傷心、會輕易地為一件事感到快樂,能坦然地愛與相信這世界的良善,你還記得這個孩子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