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作家佛格森:「誰也無法說服他人改變,我們每個人都守著一扇只能從內開啟的改變之門,不論動之以情或說之以理,我們都不能替別人開門。」我們常說,要改變自己還不如先改變別人。別奢望自己能輕易改變別人,但在這同時,我們既然有改變自己的能力,就不要輕易放棄自己。
秉持信念
有自己的信念,對於自己所做的事情自然不會心虛,也比較不會變成一個鄉愿的人類(為了當下的關係美好,不敢說真話,進而對長期產生不好的影響)。
關於鄉愿,我自認我還有很大進步空間。我確實是位很不喜歡衝突的人,一時的關係美好帶來長期的不良影響,這樣真的有比較好嗎?
認知的鏡片
每個人對於世界的認知差異性實在太大了,就像同一副眼鏡不可能適合所有人使用。當我們能夠理解,每個人看到的世界不同,就不會急著批判他人,而是會想要更了解他們看到的世界。
這段話讓我聯想到的是,我們的這群自閉小孩,它們透過主觀的理解跟感受這個世界,用他們的獨特性解讀世界,沒有不對,錯的是我們的不瞭解。
原則
原則是歷久彌新的概念(例如:良善)。但是實務經驗,則是因應狀況而產生的活動。教導學生與人相處的原則:展開合作、雙贏的第三選擇思考。再針對學生的理解程度設計出課程活動。原則不變,活動則需要因人而異。
書中提到,原則是我們要到達的地點,價值觀則是地圖。每人需要的地圖提示不盡相同,但是要到達的地點是一致的。
成長三層次
1. 依賴:圍繞著「你」這個觀念:你照顧我;妳為我的成敗得失負責;事情若有差錯,我便怪罪於你。
2. 獨立:著眼於「我」:我可以自立,我為自己負責,我可以自由選擇
3. 互賴:從「我們」的觀念出發:我們可以自主、合作、集思廣益,共同開創偉大前程。
成長的三個層次,既精闢又發人深省。若我們總是停留在依賴的層次,就會不停的覺得自己的成敗是別人需要負責。若我們提升到獨立的境界,開始發現刺激跟行為之間的空隙,主動做選擇,為自己人生負責。
人與人之間如果可以看見彼此的感受與需求,互相合作,很多事情就不會產生那麼大的摩擦了。
傾聽
真正的傾聽,其實是為了瞭解而不是反應,我覺得是近期影響我最深的一句話。
在生活中,與同事、學生、家人之間都有需要傾聽的時候,有多少時候,對方在說話時,我們都只想著等一下該給出什麼意見呢?我們真的有設身處地的了解並且聽進心裡嗎?
設身處地,不代表一定要被她的情緒給渲染,我認為保持情緒獨立的狀況下了解他,對她也是一種尊重。
展開行動
這本書如果說是心靈雞湯的話,那真的是一碗不會涼掉的雞湯。每次看都有不同的體悟,每次看都能從裡面找到受用的觀念。看完這本書我可以做些什麼呢?
1. 尋找自己最適合且最需要的原則,並且徹底落實在生活中。
2. 以終為始,想像自己想要的人設,為自己的選擇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