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個性使然?還是情勢所逼?:談系統論的初步概念(系統促發人的行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本文受網友迴饋而啟發,為未來可能談到的家族系統文章做概念準備。本文有點教學意味。
你怎麼看一個人的外在行為表現?如果你在百貨公司看到一個5歲的小孩躺在地上不起來,他的爸爸對他叫了又叫,小孩仍然在地上躺著不起來,後來他的爸爸轉身離去,孩子哭了起來,還是躺著,看到這一幕,對於爸爸轉身離開,你會認為爸爸無情?還是他可能有其他因素?多數人會直覺認為爸爸無情,甚至「好心人士」會撥打113,因為遺棄小孩是家庭暴力行為;但如果我告訴你,爸爸轉身離開是因為去拿在車裏頭的小孩玩具,再告訴你前一刻時,小孩吵著說「爸爸,怎麼忘了拿玩具下來?我要玩具才要繼續走。」,接著小孩就躺在地上不肯走。當你多了這些訊息之後,你可能會認為小孩的爸爸轉身離開是因為他無計可施,迫於形勢回去車上拿玩具。這時我們心中的想法從「無情的爸爸」轉成「迫於情勢的無奈爸爸」。
心理學在描述觀察別人行為現象時,有一種稱之為基本歸因偏誤(英語: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的現象,也稱為錯誤歸因。是指人們在評估他人的行為時,總是傾向於高估內部或個人因素的影響(一定是他有這樣的人格,才做出這樣的行為),而非外在情境因素(也許是情勢所迫,或這個場所有特殊的潛規則)。我們看見他人的行為,容易把行為如此表現的原因歸咎於個人內在(內歸因),比如說上述例子,對於爸爸的轉身離去,歸咎是因為他有「無情」的特質,而不會歸咎他是外在情勢所逼(外歸因)。基本歸因偏誤提醒我們,在觀察一個人的外在行為表現,不一定是在反映他內心怎麼樣的狀況,而可能是迫於外在形勢。
在我讀研究所時期,還有一個類似的爭論,就是對人的行為觀察上,人的外在行為表現,究竟是來自他的個人特質(character;也可簡單地說是個性),還是來自他所置身系統(system)的反應?比如說一位國中生行為偏差又頂撞師長?到底是他內在的品德不良?還是反射出他所置身的家庭系統或學校系統的問題?特質論者認為孩子的外在行為表現來自內心,所以解決方法就會是對孩子的個人嚴加管教;系統論者認為孩子的行為反射出家庭系統中可能爸媽失和或在學校系統中有樣學樣,所以解決的方法可能較聚焦於系統機制的情況。再者一個女友不斷但容易分手的男士,他到底是薄情的人還是在關係處理上感到困難的人?我舉一個多年前發生的例子,有一次我趕在郵局關門前去辦事情,我一踏入門的當下,就有一位男士,雙眼眼球上吊,伸出雙手拉住我的雙肩往內拉,然後口中吚吚呀呀的說不清楚,在那一秒中,我心中判斷眼前這個人是不是精神症狀發作了,因為他的樣子活像我的醫院中急性病房的精神病人,但在下一秒,我明白他怎麼了,我笑了起來,原來我走進郵局門口的時候,適逢郵局的鐵捲門緩緩拉下,那位男士怕我被鐵捲門夾到,當時情況緊急,所以雙眼看上面鐵捲門落下來的狀況,一邊雙手馬上拉著我進來郵局內部裡面,但又來不及說明造成這樣的狀況,所以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我的第一個內心的判斷就是基本歸因偏誤,就是特質論的表現。時至今日,我比較側重系統論,因為多年的臨床經驗讓我看到,那些行為偏差的孩子不見得總是行為偏差,採取系統論觀看時,讓我容易看到行為背後的部分(陰顯),所以我觀察到這些孩子在家中行為正常;而薄情的男子在和小三在一起時,卻顯得多情。而人總是活在關係之中,活在系統之中。
但是,別誤會我幫行為使壞的人士開脫,把人的行為原因都歸咎於系統情勢所逼,我還是非常信奉「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說法,家暴行為的加者要為他的施暴行為負責,接受懲處。而施暴的加害者,我的對待就比較寬容,認為他們有改變的彈性,我們要讓加害者們瞭解,為什麼他選擇了暴力手段?又有什麼其他的替代暴力的解決方法。文章一開始提到的這位爸爸要瞭解到,當他轉身離開孩子時,就可能會有人撥113,並且要能承擔遺棄孩子的誤會。
也就是說,驅動行為的原因可能來自個人內在或外部系統情勢,但要表現出行為,大部分和個人選擇有關,除非是來不及判斷的緊急情況,如反射性的自我防衛行動。這涉及個人意志選擇力,換言之,你的行為表現多少程度由你自己自由決定。
然後,一個更大的行為背景是:個人知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放在社會觀點、大眾的觀點如何?自己是否能接受?能否覺察得到?因為人總是活在社會中。
所以當你在觀察一個人外在行為表現時,最好能多一個腦袋思考,問自己他身處於哪一種系統?對他行為是否會產生影響?他自身的意志選擇力又到什麼程度?可能的話去瞭解他對自己行為的察覺程度如何?就可以更加完整瞭解個人的行為原因。
點擊有劃底線的字即可連結
avatar-img
210會員
387內容數
歡迎來到「穗波心理師」沙龍。這是一個「生活、家庭、愛與人生」的領域,關注親情、愛情、婚姻、家庭及人生議題,先祝福大家都能遇見幸福、圓滿伴侶關係及維繫家庭。 我是執業臨床心理師,歡迎對上述議題留言,讓我可以用心理學的概念與你討論,或提出建議。也可以在下方留言你介紹自己,讓我有機會更認識你、一起交流成長,人生路上不寂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青春期孩子不聽話?請先讓孩子感覺到被愛
日本電視劇「重啟人生」給予我的啟示!
本文有點難度。希望此文能協助對自己雙親感到矛盾而苦惱的人。 本文以「黑暗榮耀」為例,文中有雷,不喜勿入。
要維持遠距的感情,首先要有一個認識,就像好的藥物良方有其適用情況,針對這個狀況才有效,如何維持遠距的心理要訣也是如此。那什麼認識呢?維持遠距離的感情,比較適用在已是兩人在一起的階段,而且兩人間的感情狀況是穩定的或是向上的發展,若是兩人間的感情狀況是向下發展的,遑論感情要維續,搞不好遠距離正好給雙方一
「愛」與「恨」是否對立?其實不是,它們都是「在意」⋯
什麼是人生三明治模型?請看﹗
青春期孩子不聽話?請先讓孩子感覺到被愛
日本電視劇「重啟人生」給予我的啟示!
本文有點難度。希望此文能協助對自己雙親感到矛盾而苦惱的人。 本文以「黑暗榮耀」為例,文中有雷,不喜勿入。
要維持遠距的感情,首先要有一個認識,就像好的藥物良方有其適用情況,針對這個狀況才有效,如何維持遠距的心理要訣也是如此。那什麼認識呢?維持遠距離的感情,比較適用在已是兩人在一起的階段,而且兩人間的感情狀況是穩定的或是向上的發展,若是兩人間的感情狀況是向下發展的,遑論感情要維續,搞不好遠距離正好給雙方一
「愛」與「恨」是否對立?其實不是,它們都是「在意」⋯
什麼是人生三明治模型?請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爸爸的易怒性格讓我從小學會了迎合與避免衝突,以維持家庭和平。這種模式影響了我在家庭和職場中的行為,讓我常常順從他人,這導致不只是犧牲自己,甚至可能會犧牲到他人。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我可能只是想哀悼我內心那個受傷的孩子,她沒有獲得她內心想像幸福的家庭。 擁有情緒穩定的父母,是一個孩子能夠擁有最大的富足。
Thumbnail
孩子偏差行為可能是他們缺乏因應某些情況的能力,或是因為缺乏家長的關愛。本文探討了孩子偏差行為的原因和應對方式,並提出了培養孩子的能力和父母應給予的關愛的重要性。
天下有不是的父母,如果爸媽沒讓你感受到真愛、或是在你的人生中做出惡劣的行為,請保持安全距離,對方太過分,直接失聯,不用管那些鄉愿、理盲者的情勒,他們不會為你的幸福負責。
Thumbnail
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正向意圖,瞭解情緒背後的原因,可以幫助家長更好地引導孩子的成長。透過本質的瞭解,父母可以針對孩子的固執、愛吹牛、依賴等行為給予適當的建議和支持。適時的鼓勵和陪伴是培養孩子健康心理的重要一環。
Thumbnail
探討歸因理論,說明內在歸因與外在歸因,以及影響歸因的因素,例如:穩定性、特殊性、責任、生理狀態、年齡、角色和期望等。
Thumbnail
有一個論點是,外遇不是夫妻關係破裂的主因,而是顯形劑……也有一個論點是,威權式管教不是這個家長認為這樣做是對的,而是他種種不安憂慮表現在對孩子的控制慾上。 這兩個論點都提出了一個值得探討的觀點。關於外遇不是夫妻關係破裂的主因這個論點,它強調了夫妻關係中更深層次的問題可能是導致外遇發生的根源,而外遇
Thumbnail
運動心理學中個人的人格特質和環境的關係是很重要的。透過瞭解心理核心、典型反應和角色相關行為,可以更深入瞭解個人。另外,影響人格的五大因素包括心理動力論、特質論、情境論、交互作用論和現象論。這些理論可以幫助瞭解運動者,提供相對應的指導,促進運動者表現和長期運動的意願。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爸爸的易怒性格讓我從小學會了迎合與避免衝突,以維持家庭和平。這種模式影響了我在家庭和職場中的行為,讓我常常順從他人,這導致不只是犧牲自己,甚至可能會犧牲到他人。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我可能只是想哀悼我內心那個受傷的孩子,她沒有獲得她內心想像幸福的家庭。 擁有情緒穩定的父母,是一個孩子能夠擁有最大的富足。
Thumbnail
孩子偏差行為可能是他們缺乏因應某些情況的能力,或是因為缺乏家長的關愛。本文探討了孩子偏差行為的原因和應對方式,並提出了培養孩子的能力和父母應給予的關愛的重要性。
天下有不是的父母,如果爸媽沒讓你感受到真愛、或是在你的人生中做出惡劣的行為,請保持安全距離,對方太過分,直接失聯,不用管那些鄉愿、理盲者的情勒,他們不會為你的幸福負責。
Thumbnail
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正向意圖,瞭解情緒背後的原因,可以幫助家長更好地引導孩子的成長。透過本質的瞭解,父母可以針對孩子的固執、愛吹牛、依賴等行為給予適當的建議和支持。適時的鼓勵和陪伴是培養孩子健康心理的重要一環。
Thumbnail
探討歸因理論,說明內在歸因與外在歸因,以及影響歸因的因素,例如:穩定性、特殊性、責任、生理狀態、年齡、角色和期望等。
Thumbnail
有一個論點是,外遇不是夫妻關係破裂的主因,而是顯形劑……也有一個論點是,威權式管教不是這個家長認為這樣做是對的,而是他種種不安憂慮表現在對孩子的控制慾上。 這兩個論點都提出了一個值得探討的觀點。關於外遇不是夫妻關係破裂的主因這個論點,它強調了夫妻關係中更深層次的問題可能是導致外遇發生的根源,而外遇
Thumbnail
運動心理學中個人的人格特質和環境的關係是很重要的。透過瞭解心理核心、典型反應和角色相關行為,可以更深入瞭解個人。另外,影響人格的五大因素包括心理動力論、特質論、情境論、交互作用論和現象論。這些理論可以幫助瞭解運動者,提供相對應的指導,促進運動者表現和長期運動的意願。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