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聊心室》一個自己,千百萬種的可能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怎麼可以在工作的時候失控生氣呢」
「哭是懦弱的表現,我怎麼可以哭呢」
「你是個媽媽,就要有媽媽的樣子」
相信有許多人都曾有過這樣的時刻 — 當生活中遭遇挫折或失落的時候,腦中會出現千百萬種的想法、自我評價和情緒,有的時候這些評價只是短暫的,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但其他時候我們卻會困在這些評斷之中,越想越消極,時間一久了,這些評斷逐漸成為我們對自己的定義和標籤,好似我們就是我們心裡面想的那樣; 或者我們因為長期身處於某個職位或角色,我們為了讓自己符合社會和個人的期待而不斷告訴自己『好員工就是要___』、『好媽媽就是要___』,久而久之我們的主體變得與這些原先被分配的角色無法分割,好像我們只能有某一種符合那個角色該有的樣子、行為和想法,其他的可能性一率不存在。
比如說,身為心理師,我最常遇到的就是別人對我說『你是個心理師,所以你無時無刻都該是溫暖的、有同理心的,你不能生氣和有其他情緒』,可能在諮商室外的我,很清楚的知道我還有除了諮商師之外的自己,所以那些話對我而言並不會有太大的影響。然而,當我在諮商室內,因為個案說的某些言語而產生情緒而無法客觀地審視整個情況的時候,那個『心理師該有的樣子』的評價就會馬上出現:我怎麼可以因為這個而有情緒呢?我應該要維持我的同理,不然我就不是個好的心理師。
假設我將這樣的評斷當成我的一部分,我可能就會進一步的對自己產生 — 我不是個好的心理師、我好失敗…等等更強烈的想法和信念,直到這些信念和我成了密不可分的關係,同時影響著我的行為 — 無法專注在與個案的諮商中,避開和同事互動; 而這些行為同時也讓我繼續合理化我的信念,這樣的負面循環不斷地越擴越大,最後嚴重影響到我的身心狀況和生活。
然而,如果我能清楚的認知到那些評斷只是我腦中所出現的想法,只是某種來自社會的期許,那是針對『心理師』這個職業的刻板印象; 同時,帶著一種好奇的、充滿彈性且不帶評斷的眼光去看待那個不符合期許的我,就能發現『啊!我剛剛因為個案對我說的話而產生了想要避開話題的感受,是發生了什麼呢?』或者『原來我在面對個案的時候,有這樣的一面啊』,那我不但不會被束縛,還能更近一步的覺察到自己能夠擁有許多不同的面相。
如果我們把角色替換成你,今天你可能是個父親、母親、公司員工、丈夫、妻子、小孩,你可能正因為某個生命的事件、某種來自他人或自我的期待而有許多的自我批判,你不斷地要求自己去符合某個既定的樣子,卻發現自己越來越不快樂,越活越不像自己。那麼,或許你可以試試看這麼做:
拿一張紙(或一個筆記本)和一支筆,或者用你的手機或電腦的筆記本模式寫下兩種你認知中的概念化的自己,比如說 — 身為員工/老闆的自己、身為母親/父親的自己、開心的自己悲傷的自己、憤怒的自己,然後寫下你對於那兩種自己的一段敘述(那個自己會/應該有什麼樣的感受、想法和行為),然後再分別寫下那個與概念化的自己不相符的敘述(那個自己不會/不應該有什麼樣的感受、想法和行為),看起來會像這樣:
1. 身為員工的自己 — 盡責,把工作做好,對主管同事有禮貌,有紀律
相反的行為:工作遲交,不照主管說的做,不幫忙同事
2. 憂鬱的自己 — 什麼都不想做,社交退縮,不吃飯,不洗澡
相反的行為:打電話給朋友家人,做家事,去公司工作
寫完之後,請閉上眼睛,想像那兩個概念話的自己去做那些相反的行為,觀察你有什麼樣的感受和想法出現,然後寫下來。
-
如果你有照著這個練習做,或許你會和我一樣有很奇妙的感受,你可能會發現原來你可以擁有許多不同的可能性,你可以在覺得自己做不到許多事情的時候,同時做著許多事; 你也可以帶著憤怒的感受,同時為你在乎的人做出關愛的行為,像是假設你原本有著『我很愛我的父母,但是他們常常唸我唸得很煩』,那你就能夠變成『我很愛我的父母,而且他們常常唸我唸得很煩』,或者『我很堅強,所以我不可以允許自己哭』變成『我很堅強,而且我可以允許自己哭』。
透過一次又一次這樣的觀察和練習,你會慢慢發現自己越來越不會被外在的評論或內在的情緒波動所支配,你能夠在每一個念頭出現的時刻更認識自己,同時接納自我和他人不同的面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正職心理師,其餘時間喜歡寫作跟記錄生活,最近開始挑戰寫旅行日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個案Q,53歲,越南裔移民; 6歲那年,本該如其他同齡孩子一樣無憂無慮的他,某天在外頭玩耍時卻誤踩地雷,造成他全身重度灼傷,右臂被截肢,左手雖然還在,但只剩下三根手指頭能動。那一年,Q的人生如同被判了無期徒刑,童年不復存在,然而年幼的他什麼都不懂,只覺得自己和許多孩子不同,連父母都用不一樣的眼光看他
「我很愛他,但我不知道我們該如何繼續走下去」莫莉嘆了口氣,眼帶淚光的對我說。 其實,我和莫莉一直都不是太要好的關係,稱不上是朋友,但也不算敵人。對於她,我總是保持著井水不犯河水的安全距離,不過度親近,但疏遠的剛剛好,所以我從來沒想過有天莫莉會如此掏心掏肺的對我說出這些話,但或許也不意外,畢竟身為一個
『我跟文不是你想的那種關係』 「只看事實,沒有人會認為你們不是那種關係」 『沒有任何事實。每個人都只是按照自己所希望的,任意解釋罷了』 p. 308 < 流浪的月> 這兩天我一口氣讀完了日本作家凪良汐的小說<流浪的月>,看完後的第一個想法就是「每個人都該讀一讀這本書」,因為這不只是一本小說,而是一本
個案P,48歲,無業,十年前被診斷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焦慮症和解離性身份疾患(也就是大眾所認知的“多重人格”)。 其實,過去我從來沒有遇過有解離性身份疾患的個案,只有在課本和電視上看過相關的案例,所以當我一聽到個案有這個診斷史時,我內心非常激動,好久沒被燃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都一下被點燃了。 個案P總
「我不確定你能否理解我的感受,但自從我兒子在五年前被殺之後,我就丟失了一部分的自己,彷若我還留在2015年,那天的事也如昨天才發生一樣鮮明。這五年,我每天不是失眠,就是從噩夢中醒來,我感覺自己活得像行屍走肉,好幾次也嘗試過心理治療,但你怎麼能要一個沒失去過孩子的人體會你的感受呢?我真的很想振作起來,
你身邊有沒有一種人負面能量爆表?他什麼都看不順眼,也什麼都可以抱怨,然而最讓人受不了的是,他總反覆的把自己的不幸歸咎在別人身上,更喜歡把自已描述成悲劇主角,好像全世界都對不起他。 你好幾次試著聆聽和理解,期望這樣的陪伴能安撫他的難受,你相信自己的接納足夠承接委屈,一遍又一遍,你努力的想讓他看見除了兜
個案Q,53歲,越南裔移民; 6歲那年,本該如其他同齡孩子一樣無憂無慮的他,某天在外頭玩耍時卻誤踩地雷,造成他全身重度灼傷,右臂被截肢,左手雖然還在,但只剩下三根手指頭能動。那一年,Q的人生如同被判了無期徒刑,童年不復存在,然而年幼的他什麼都不懂,只覺得自己和許多孩子不同,連父母都用不一樣的眼光看他
「我很愛他,但我不知道我們該如何繼續走下去」莫莉嘆了口氣,眼帶淚光的對我說。 其實,我和莫莉一直都不是太要好的關係,稱不上是朋友,但也不算敵人。對於她,我總是保持著井水不犯河水的安全距離,不過度親近,但疏遠的剛剛好,所以我從來沒想過有天莫莉會如此掏心掏肺的對我說出這些話,但或許也不意外,畢竟身為一個
『我跟文不是你想的那種關係』 「只看事實,沒有人會認為你們不是那種關係」 『沒有任何事實。每個人都只是按照自己所希望的,任意解釋罷了』 p. 308 < 流浪的月> 這兩天我一口氣讀完了日本作家凪良汐的小說<流浪的月>,看完後的第一個想法就是「每個人都該讀一讀這本書」,因為這不只是一本小說,而是一本
個案P,48歲,無業,十年前被診斷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焦慮症和解離性身份疾患(也就是大眾所認知的“多重人格”)。 其實,過去我從來沒有遇過有解離性身份疾患的個案,只有在課本和電視上看過相關的案例,所以當我一聽到個案有這個診斷史時,我內心非常激動,好久沒被燃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都一下被點燃了。 個案P總
「我不確定你能否理解我的感受,但自從我兒子在五年前被殺之後,我就丟失了一部分的自己,彷若我還留在2015年,那天的事也如昨天才發生一樣鮮明。這五年,我每天不是失眠,就是從噩夢中醒來,我感覺自己活得像行屍走肉,好幾次也嘗試過心理治療,但你怎麼能要一個沒失去過孩子的人體會你的感受呢?我真的很想振作起來,
你身邊有沒有一種人負面能量爆表?他什麼都看不順眼,也什麼都可以抱怨,然而最讓人受不了的是,他總反覆的把自己的不幸歸咎在別人身上,更喜歡把自已描述成悲劇主角,好像全世界都對不起他。 你好幾次試著聆聽和理解,期望這樣的陪伴能安撫他的難受,你相信自己的接納足夠承接委屈,一遍又一遍,你努力的想讓他看見除了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講述了蛤蟆先生在朋友們的鼓勵下,尋求心理諮商師蒼鷺的幫助,最終在經歷了10次諮商後走出憂鬱、獲得成長的故事。這本書以生動的故事形式,向讀者介紹了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和心理諮商的過程,探討了人性的複雜性和心理健康的奧秘。 心理健康:每個人都應重視的議題 書中首先強調了心
Thumbnail
你曾經因為被紛擾纏身而亟欲想找人傾訴嗎?或是你時常扮演傾聽者的角色呢?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有一種人是即便他人沒有發出求救訊號,就急著高談闊論並下指導棋,而這樣的感受總是讓人很不舒服,有一種站在制高點的位置想向他人展示自己的能力,而這樣的互動模式與姿態顯然是無法勝任陪伴者的角色。 然
Thumbnail
藉由「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韓劇,談台灣、韓國兩方的精神醫療差異,並提供一些對精神病患的認識
Thumbnail
近日報載總統參選人郭台銘的副手、女星賴佩霞被稱為「心靈導師」,引發輿論熱烈討論。社群媒體上更有知識性網紅出現,自稱為「心理諮詢師」,內容更令人眼花撩亂,甚至有些推出高價收費課程,部分內容更有影射心理治療及諮商功能。究竟你找的諮商心理師,是否合法呢?
Thumbnail
從「星野愛」看見脆弱而孤獨的內心 我推的孩子「星野愛」人物感想-每個人都能被「療癒」,得到愛人與被愛的可能 「我推的孩子」最近討論度很高,光看第一集我就不爭氣被騙了眼淚!!(小愛~QQ) 這部作品可以討論的點很多,阿奎亞王子復仇記、黑川茜心靈覺醒、有馬佳奈的堅強與脆弱,這篇我想先聊聊我們的故事起源:
Thumbnail
一起來看,兩位臨床心理師,開箱使用「印花樂X周慕姿心理師《口袋裡的心理師》自我對話牌卡組」的體驗心得。
Thumbnail
雖然有將近兩三年、在校內心輔中心的晤談經驗,但我一直無法將其視為諮商,甚至最後還是因為對心理師感到太生氣了而中止的。在要進入下一段治療關係之前,決定好好地了解「健康的治療關係」可能會長成什麼樣子,因此好奇地打開了這本小書。
Thumbnail
對於一般台灣民眾而言,「性」從來都令人難以啟齒,儘管偶爾會出現過度誇大的性能力話題,對於「性」或許大部分的人都是一知半解。然而,比起行為本身,「性」同時建構在一個人如何面對關係的基礎上,甚至能夠反映當下的心理狀態,因此如何正視「性」的意義,或許是所有不分年齡層的人,都必須開始學習的重點課題。
Thumbnail
本書談及的,不僅是性的面向,更包含一個老人的性,在社會之中會如何被看待,以及一個人年老後,因另一半離世,才看見自己原來面對死亡的束手無策、對身為父親角色的失職、以及諸多無能為力的感覺,為了逃避與麻痺,於是躲進「性」裡面。過程中,卻又因著諮商歷程抽絲剝繭而展開許多精采而動人的對話⋯⋯
Thumbnail
本篇是整理與參考自陳志恆諮商心理師的講座。情緒變化是時時刻刻在發生的,它不是條線而是浮動的光譜,但有時候我們感覺毫無感受,或是不知不覺就被情緒霸佔,而這次我們要學的是,如何常保正面情緒,與安頓負面情緒。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講述了蛤蟆先生在朋友們的鼓勵下,尋求心理諮商師蒼鷺的幫助,最終在經歷了10次諮商後走出憂鬱、獲得成長的故事。這本書以生動的故事形式,向讀者介紹了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和心理諮商的過程,探討了人性的複雜性和心理健康的奧秘。 心理健康:每個人都應重視的議題 書中首先強調了心
Thumbnail
你曾經因為被紛擾纏身而亟欲想找人傾訴嗎?或是你時常扮演傾聽者的角色呢?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有一種人是即便他人沒有發出求救訊號,就急著高談闊論並下指導棋,而這樣的感受總是讓人很不舒服,有一種站在制高點的位置想向他人展示自己的能力,而這樣的互動模式與姿態顯然是無法勝任陪伴者的角色。 然
Thumbnail
藉由「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韓劇,談台灣、韓國兩方的精神醫療差異,並提供一些對精神病患的認識
Thumbnail
近日報載總統參選人郭台銘的副手、女星賴佩霞被稱為「心靈導師」,引發輿論熱烈討論。社群媒體上更有知識性網紅出現,自稱為「心理諮詢師」,內容更令人眼花撩亂,甚至有些推出高價收費課程,部分內容更有影射心理治療及諮商功能。究竟你找的諮商心理師,是否合法呢?
Thumbnail
從「星野愛」看見脆弱而孤獨的內心 我推的孩子「星野愛」人物感想-每個人都能被「療癒」,得到愛人與被愛的可能 「我推的孩子」最近討論度很高,光看第一集我就不爭氣被騙了眼淚!!(小愛~QQ) 這部作品可以討論的點很多,阿奎亞王子復仇記、黑川茜心靈覺醒、有馬佳奈的堅強與脆弱,這篇我想先聊聊我們的故事起源:
Thumbnail
一起來看,兩位臨床心理師,開箱使用「印花樂X周慕姿心理師《口袋裡的心理師》自我對話牌卡組」的體驗心得。
Thumbnail
雖然有將近兩三年、在校內心輔中心的晤談經驗,但我一直無法將其視為諮商,甚至最後還是因為對心理師感到太生氣了而中止的。在要進入下一段治療關係之前,決定好好地了解「健康的治療關係」可能會長成什麼樣子,因此好奇地打開了這本小書。
Thumbnail
對於一般台灣民眾而言,「性」從來都令人難以啟齒,儘管偶爾會出現過度誇大的性能力話題,對於「性」或許大部分的人都是一知半解。然而,比起行為本身,「性」同時建構在一個人如何面對關係的基礎上,甚至能夠反映當下的心理狀態,因此如何正視「性」的意義,或許是所有不分年齡層的人,都必須開始學習的重點課題。
Thumbnail
本書談及的,不僅是性的面向,更包含一個老人的性,在社會之中會如何被看待,以及一個人年老後,因另一半離世,才看見自己原來面對死亡的束手無策、對身為父親角色的失職、以及諸多無能為力的感覺,為了逃避與麻痺,於是躲進「性」裡面。過程中,卻又因著諮商歷程抽絲剝繭而展開許多精采而動人的對話⋯⋯
Thumbnail
本篇是整理與參考自陳志恆諮商心理師的講座。情緒變化是時時刻刻在發生的,它不是條線而是浮動的光譜,但有時候我們感覺毫無感受,或是不知不覺就被情緒霸佔,而這次我們要學的是,如何常保正面情緒,與安頓負面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