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聊心室》一個自己,千百萬種的可能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怎麼可以在工作的時候失控生氣呢」
「哭是懦弱的表現,我怎麼可以哭呢」
「你是個媽媽,就要有媽媽的樣子」
相信有許多人都曾有過這樣的時刻 — 當生活中遭遇挫折或失落的時候,腦中會出現千百萬種的想法、自我評價和情緒,有的時候這些評價只是短暫的,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但其他時候我們卻會困在這些評斷之中,越想越消極,時間一久了,這些評斷逐漸成為我們對自己的定義和標籤,好似我們就是我們心裡面想的那樣; 或者我們因為長期身處於某個職位或角色,我們為了讓自己符合社會和個人的期待而不斷告訴自己『好員工就是要___』、『好媽媽就是要___』,久而久之我們的主體變得與這些原先被分配的角色無法分割,好像我們只能有某一種符合那個角色該有的樣子、行為和想法,其他的可能性一率不存在。
比如說,身為心理師,我最常遇到的就是別人對我說『你是個心理師,所以你無時無刻都該是溫暖的、有同理心的,你不能生氣和有其他情緒』,可能在諮商室外的我,很清楚的知道我還有除了諮商師之外的自己,所以那些話對我而言並不會有太大的影響。然而,當我在諮商室內,因為個案說的某些言語而產生情緒而無法客觀地審視整個情況的時候,那個『心理師該有的樣子』的評價就會馬上出現:我怎麼可以因為這個而有情緒呢?我應該要維持我的同理,不然我就不是個好的心理師。
假設我將這樣的評斷當成我的一部分,我可能就會進一步的對自己產生 — 我不是個好的心理師、我好失敗…等等更強烈的想法和信念,直到這些信念和我成了密不可分的關係,同時影響著我的行為 — 無法專注在與個案的諮商中,避開和同事互動; 而這些行為同時也讓我繼續合理化我的信念,這樣的負面循環不斷地越擴越大,最後嚴重影響到我的身心狀況和生活。
然而,如果我能清楚的認知到那些評斷只是我腦中所出現的想法,只是某種來自社會的期許,那是針對『心理師』這個職業的刻板印象; 同時,帶著一種好奇的、充滿彈性且不帶評斷的眼光去看待那個不符合期許的我,就能發現『啊!我剛剛因為個案對我說的話而產生了想要避開話題的感受,是發生了什麼呢?』或者『原來我在面對個案的時候,有這樣的一面啊』,那我不但不會被束縛,還能更近一步的覺察到自己能夠擁有許多不同的面相。
如果我們把角色替換成你,今天你可能是個父親、母親、公司員工、丈夫、妻子、小孩,你可能正因為某個生命的事件、某種來自他人或自我的期待而有許多的自我批判,你不斷地要求自己去符合某個既定的樣子,卻發現自己越來越不快樂,越活越不像自己。那麼,或許你可以試試看這麼做:
拿一張紙(或一個筆記本)和一支筆,或者用你的手機或電腦的筆記本模式寫下兩種你認知中的概念化的自己,比如說 — 身為員工/老闆的自己、身為母親/父親的自己、開心的自己悲傷的自己、憤怒的自己,然後寫下你對於那兩種自己的一段敘述(那個自己會/應該有什麼樣的感受、想法和行為),然後再分別寫下那個與概念化的自己不相符的敘述(那個自己不會/不應該有什麼樣的感受、想法和行為),看起來會像這樣:
1. 身為員工的自己 — 盡責,把工作做好,對主管同事有禮貌,有紀律
相反的行為:工作遲交,不照主管說的做,不幫忙同事
2. 憂鬱的自己 — 什麼都不想做,社交退縮,不吃飯,不洗澡
相反的行為:打電話給朋友家人,做家事,去公司工作
寫完之後,請閉上眼睛,想像那兩個概念話的自己去做那些相反的行為,觀察你有什麼樣的感受和想法出現,然後寫下來。
-
如果你有照著這個練習做,或許你會和我一樣有很奇妙的感受,你可能會發現原來你可以擁有許多不同的可能性,你可以在覺得自己做不到許多事情的時候,同時做著許多事; 你也可以帶著憤怒的感受,同時為你在乎的人做出關愛的行為,像是假設你原本有著『我很愛我的父母,但是他們常常唸我唸得很煩』,那你就能夠變成『我很愛我的父母,而且他們常常唸我唸得很煩』,或者『我很堅強,所以我不可以允許自己哭』變成『我很堅強,而且我可以允許自己哭』。
透過一次又一次這樣的觀察和練習,你會慢慢發現自己越來越不會被外在的評論或內在的情緒波動所支配,你能夠在每一個念頭出現的時刻更認識自己,同時接納自我和他人不同的面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正職心理師,其餘時間喜歡寫作跟記錄生活,最近開始挑戰寫旅行日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個案Q,53歲,越南裔移民; 6歲那年,本該如其他同齡孩子一樣無憂無慮的他,某天在外頭玩耍時卻誤踩地雷,造成他全身重度灼傷,右臂被截肢,左手雖然還在,但只剩下三根手指頭能動。那一年,Q的人生如同被判了無期徒刑,童年不復存在,然而年幼的他什麼都不懂,只覺得自己和許多孩子不同,連父母都用不一樣的眼光看他
「我很愛他,但我不知道我們該如何繼續走下去」莫莉嘆了口氣,眼帶淚光的對我說。 其實,我和莫莉一直都不是太要好的關係,稱不上是朋友,但也不算敵人。對於她,我總是保持著井水不犯河水的安全距離,不過度親近,但疏遠的剛剛好,所以我從來沒想過有天莫莉會如此掏心掏肺的對我說出這些話,但或許也不意外,畢竟身為一個
『我跟文不是你想的那種關係』 「只看事實,沒有人會認為你們不是那種關係」 『沒有任何事實。每個人都只是按照自己所希望的,任意解釋罷了』 p. 308 < 流浪的月> 這兩天我一口氣讀完了日本作家凪良汐的小說<流浪的月>,看完後的第一個想法就是「每個人都該讀一讀這本書」,因為這不只是一本小說,而是一本
個案P,48歲,無業,十年前被診斷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焦慮症和解離性身份疾患(也就是大眾所認知的“多重人格”)。 其實,過去我從來沒有遇過有解離性身份疾患的個案,只有在課本和電視上看過相關的案例,所以當我一聽到個案有這個診斷史時,我內心非常激動,好久沒被燃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都一下被點燃了。 個案P總
「我不確定你能否理解我的感受,但自從我兒子在五年前被殺之後,我就丟失了一部分的自己,彷若我還留在2015年,那天的事也如昨天才發生一樣鮮明。這五年,我每天不是失眠,就是從噩夢中醒來,我感覺自己活得像行屍走肉,好幾次也嘗試過心理治療,但你怎麼能要一個沒失去過孩子的人體會你的感受呢?我真的很想振作起來,
你身邊有沒有一種人負面能量爆表?他什麼都看不順眼,也什麼都可以抱怨,然而最讓人受不了的是,他總反覆的把自己的不幸歸咎在別人身上,更喜歡把自已描述成悲劇主角,好像全世界都對不起他。 你好幾次試著聆聽和理解,期望這樣的陪伴能安撫他的難受,你相信自己的接納足夠承接委屈,一遍又一遍,你努力的想讓他看見除了兜
個案Q,53歲,越南裔移民; 6歲那年,本該如其他同齡孩子一樣無憂無慮的他,某天在外頭玩耍時卻誤踩地雷,造成他全身重度灼傷,右臂被截肢,左手雖然還在,但只剩下三根手指頭能動。那一年,Q的人生如同被判了無期徒刑,童年不復存在,然而年幼的他什麼都不懂,只覺得自己和許多孩子不同,連父母都用不一樣的眼光看他
「我很愛他,但我不知道我們該如何繼續走下去」莫莉嘆了口氣,眼帶淚光的對我說。 其實,我和莫莉一直都不是太要好的關係,稱不上是朋友,但也不算敵人。對於她,我總是保持著井水不犯河水的安全距離,不過度親近,但疏遠的剛剛好,所以我從來沒想過有天莫莉會如此掏心掏肺的對我說出這些話,但或許也不意外,畢竟身為一個
『我跟文不是你想的那種關係』 「只看事實,沒有人會認為你們不是那種關係」 『沒有任何事實。每個人都只是按照自己所希望的,任意解釋罷了』 p. 308 < 流浪的月> 這兩天我一口氣讀完了日本作家凪良汐的小說<流浪的月>,看完後的第一個想法就是「每個人都該讀一讀這本書」,因為這不只是一本小說,而是一本
個案P,48歲,無業,十年前被診斷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焦慮症和解離性身份疾患(也就是大眾所認知的“多重人格”)。 其實,過去我從來沒有遇過有解離性身份疾患的個案,只有在課本和電視上看過相關的案例,所以當我一聽到個案有這個診斷史時,我內心非常激動,好久沒被燃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都一下被點燃了。 個案P總
「我不確定你能否理解我的感受,但自從我兒子在五年前被殺之後,我就丟失了一部分的自己,彷若我還留在2015年,那天的事也如昨天才發生一樣鮮明。這五年,我每天不是失眠,就是從噩夢中醒來,我感覺自己活得像行屍走肉,好幾次也嘗試過心理治療,但你怎麼能要一個沒失去過孩子的人體會你的感受呢?我真的很想振作起來,
你身邊有沒有一種人負面能量爆表?他什麼都看不順眼,也什麼都可以抱怨,然而最讓人受不了的是,他總反覆的把自己的不幸歸咎在別人身上,更喜歡把自已描述成悲劇主角,好像全世界都對不起他。 你好幾次試著聆聽和理解,期望這樣的陪伴能安撫他的難受,你相信自己的接納足夠承接委屈,一遍又一遍,你努力的想讓他看見除了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人的一生,會經歷很多「關係」,像是:原生家庭、戀愛、婚姻、親子、職場、自我。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不懂得愛,也不擅長經營婚姻和家庭。我們在職場中壓抑和忍受,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或不想要的是什麼。 ​
爸爸的易怒性格讓我從小學會了迎合與避免衝突,以維持家庭和平。這種模式影響了我在家庭和職場中的行為,讓我常常順從他人,這導致不只是犧牲自己,甚至可能會犧牲到他人。
Thumbnail
我們在生活中會面臨各種心理困擾和壓力,但不確定自己是否需要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幫助。當你感到長期的壓力或焦慮無法自行處理時,這可能是一個需要心理諮商的信號。
Thumbnail
當人生遭遇許多挫折與失敗,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心理師從心理專業的角度解析與分享《真希望你也喜歡自己》的作者房琪,在書中提供的四條思路,透過自我分析、試錯、不輕易評判他人的選擇與替別人做決定,來解開人生習題。
Thumbnail
所有的情緒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如果自己搞定了,「孩子的情緒」就只是一個客觀事件。
Thumbnail
家長在對孩子做情緒輔導,最常見的困難就是:「知道卻做不到!」。 ✅自己當下也很有情緒。 ✅自己身心疲累。 ✅自己處在很有壓力的狀況。 ✅夫妻間教養衝突的內耗。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及心理師和來訪者在心理療癒過程中的作用和困境,同時也提到了呼吸練習在心理安撫的重要性。文章強調每個人所需的諮商時間都不同,並鼓勵人們從現在開始對心靈療癒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和心得。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我去找心理師諮商的經驗,探討了自尊感、童年期經歷以及心理師諮商的影響。透過心理諮商,我重新開始肯定自己,踏出舒適圈,並在職場和生活上做出了許多重要決定。這段經歷的合作也讓我體會到了心理諮商的重要性,並認為只有在願意談論自己的情況下諮商才會有效果。
Thumbnail
相信每個人在跟別人互動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曾有負面情緒的時候,書中說這樣的思考與念頭,引發心中不安、憤怒的情緒,交互影響下,進而形成「情緒化思考」,讓自己困在負面情緒中無法跳脫。但相對來說,只要改變思考方式,也就可以改變情緒的生成。
Thumbnail
人的一生,會經歷很多「關係」,像是:原生家庭、戀愛、婚姻、親子、職場、自我。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不懂得愛,也不擅長經營婚姻和家庭。我們在職場中壓抑和忍受,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或不想要的是什麼。 ​
爸爸的易怒性格讓我從小學會了迎合與避免衝突,以維持家庭和平。這種模式影響了我在家庭和職場中的行為,讓我常常順從他人,這導致不只是犧牲自己,甚至可能會犧牲到他人。
Thumbnail
我們在生活中會面臨各種心理困擾和壓力,但不確定自己是否需要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幫助。當你感到長期的壓力或焦慮無法自行處理時,這可能是一個需要心理諮商的信號。
Thumbnail
當人生遭遇許多挫折與失敗,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心理師從心理專業的角度解析與分享《真希望你也喜歡自己》的作者房琪,在書中提供的四條思路,透過自我分析、試錯、不輕易評判他人的選擇與替別人做決定,來解開人生習題。
Thumbnail
所有的情緒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如果自己搞定了,「孩子的情緒」就只是一個客觀事件。
Thumbnail
家長在對孩子做情緒輔導,最常見的困難就是:「知道卻做不到!」。 ✅自己當下也很有情緒。 ✅自己身心疲累。 ✅自己處在很有壓力的狀況。 ✅夫妻間教養衝突的內耗。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及心理師和來訪者在心理療癒過程中的作用和困境,同時也提到了呼吸練習在心理安撫的重要性。文章強調每個人所需的諮商時間都不同,並鼓勵人們從現在開始對心靈療癒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和心得。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我去找心理師諮商的經驗,探討了自尊感、童年期經歷以及心理師諮商的影響。透過心理諮商,我重新開始肯定自己,踏出舒適圈,並在職場和生活上做出了許多重要決定。這段經歷的合作也讓我體會到了心理諮商的重要性,並認為只有在願意談論自己的情況下諮商才會有效果。
Thumbnail
相信每個人在跟別人互動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曾有負面情緒的時候,書中說這樣的思考與念頭,引發心中不安、憤怒的情緒,交互影響下,進而形成「情緒化思考」,讓自己困在負面情緒中無法跳脫。但相對來說,只要改變思考方式,也就可以改變情緒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