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衛外圍的莘莘學子:從1985素描事件出發」之策展分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本文為「展覽史」課程考題書寫
@關渡美術館KdMoFA
策展人郭昭蘭導覽
此展覽以1985年國立藝術學院(現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師生在師範大學舉辦的「素描展」(Drawing show’ 85)為題,又切分為兩個部分:學生和老師。並以此為主軸,探討創校以來的四十年間,北藝大美術系的發展。
初代老師的素描作品
走進展間最先看見的是初代老師的素描作品,往後走為說話的阿波羅石膏像,佐以三件現今美術系大學部學生的作品。其後有兩排錄像,剛好在牆面的兩側,靠近入口那側為初代學生的採訪影片及逐字稿,旁邊放有當時的報紙;靠近出口那側為初代老師的採訪影片。老師的採訪影片前,放有那時素描展的相關文件,以及那時學生的作品。
可以看見策展人刻意地想呈現出師生之間的對比,以及今昔作品之間的對話關係。對於「素描」的定義,早已不是傳統的石膏像繪畫,譬如李仲生的自動運作式的繪畫、或不依附在形體上的繪畫。可實際上,與國際相比,台灣對於素描或複合媒材的討論來得有些遲。
阿波羅石膏像
阿波羅石膏像在展場中,其實是象徵了西洋美術史和素描的轉變。國立藝術學院剛創校時,台灣只有1987年師大採購的一批石膏像,可後來國立藝術學院通過了政府的補助方案,得到了與阿波羅同一批的石膏像,現在大多收在地下美術館內。於是,這些石膏像帶有西洋美術史上的時代意義,卻因學生不再學習傳統石膏像繪畫,而被收進地下,蒙著灰,於是阿波羅本身也象徵著對藝術看法的轉變。
1980年代的歷史背景。
那時的台灣尚未有以「培養獨立藝術家」為目標的學校,甚至台北美術館也還沒成立,畫廊生態與當今的台灣有很大差異。著名的師範大學被認為是培養繪畫教師用的;國立藝術學院(現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用以培養專職藝術家。那個年代考大學是聯考和獨招二選一,想要考取國立藝術學院的學生,都付出了相當的勇氣。
素描展當時的文件紀錄
展覽中也完整地呈現了初代北藝大美術系師生的訪談。不只有影片紀錄,也有逐字稿的書本形式可在現場進行翻閱。這兩種媒介其實表現出了不同的意識形態和編輯思維:影片可以通過剪輯,刪減掉某些對話;書本能通過文字潤飾,為同一句話帶來不同含義,這就是檔案編輯(Archivist)。
為一件事命名,其實是重新給一種說法。就如同展覽的標題「在前衛外圍的莘莘學子:從1985素描事件出發」,所謂的「前衛外圍」其實是對於那時代台灣美術發展的最貼切形容,外國進來的新鮮見解仍未在島內完全發酵,於是1985年的素描展仍只站在「外圍」。
林俊吉老師制訂的素描課課綱
但在展覽中可以看到,初代學生成了老師之後,開始進行素描課的內容改制,融合跨領域教學。此外,還有現今的美術系學生對於素描的想像,有裝置、書本、膠彩等呈現方式,可看出如今的美術系已與當初素描展的狀態有異。想必未來也會持續發展、進步下去。
現今學生對於素描之想像,此件為張大仁之作
avatar-img
19會員
60內容數
Taipei, Taiwan/Bachelor of Art Theory and Curation/Master of Art History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藝術評論 的其他內容
當展覽的最大前提和自我定義先被否決掉了之後,觀眾又該如何去定位這個展覽自身呢?僅管蘇匯宇強調這是一個不斷變動、可以改裝的展覽,可若要把展覽復刻到不同場館裡頭,其實每個展覽都要經過重新改裝,所有空間配置都要再構思一遍,從這個脈絡下來看,「不斷變動」只是展覽本身的特性,而非專屬於《三廳電影》的特質。
從福利社出來,走往北美館的路上,耳機中不斷播放著「草東沒有派對」的專輯。在展場裡看到那句「這裡什麼都沒有」時,哀傷攫住了我。 或許只是超譯、或是陰雨連綿下的感嘆,可我覺得這整個展覽都透露著一股悲傷的氣息。像不小心探訪了誰的心之壁,那般動容和易碎。
走進展場,就像走進了藝術家的生命那樣,在棋盤上,觀眾也試圖跨越那道河,通過搜集而來的線索,嘗試著走到另一端,可這是「一種永恆的動作」,在不斷的跨越中,人抵達下一個目標,走過下一哩路,亙久的、名為「生命」的棋局尚在延續,每一次呼吸,都是一次跨越的嘗試。
台灣第一代西畫家李石樵,擅長描繪人物、風景、甚至抽象繪畫,可他最鍾愛的仍是人物畫,認為只有人物畫才能傳達出最濃厚的情感。低調的他,歷經了台灣歷史上變動最大的一段時期。動盪時局使他對政府的期望在不知不覺間消退,而這些轉變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成為台灣美術史上珍貴的社會記錄。
這個展覽中的細節大多由周遭人們的互動而來,卻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忠泰美術館本身的建築構造。王德瑜的巧思和整座美術館融為一體,將整座建築物的細節都無疑地表露,觀眾得以最直觀地感受整個現場,感受發生中的知覺。
《超出建築》的理想,或許需要由非建築生產領域的一般民眾參與其中,一同感受生活中理所當然存在的建物,經過展覽的編排,是如何融洽地與生命產生連結。此展的藝術家不帶有高高在上的作態,反而是將生活的赤忱剖開,邀請觀眾一同踏於其上。
當展覽的最大前提和自我定義先被否決掉了之後,觀眾又該如何去定位這個展覽自身呢?僅管蘇匯宇強調這是一個不斷變動、可以改裝的展覽,可若要把展覽復刻到不同場館裡頭,其實每個展覽都要經過重新改裝,所有空間配置都要再構思一遍,從這個脈絡下來看,「不斷變動」只是展覽本身的特性,而非專屬於《三廳電影》的特質。
從福利社出來,走往北美館的路上,耳機中不斷播放著「草東沒有派對」的專輯。在展場裡看到那句「這裡什麼都沒有」時,哀傷攫住了我。 或許只是超譯、或是陰雨連綿下的感嘆,可我覺得這整個展覽都透露著一股悲傷的氣息。像不小心探訪了誰的心之壁,那般動容和易碎。
走進展場,就像走進了藝術家的生命那樣,在棋盤上,觀眾也試圖跨越那道河,通過搜集而來的線索,嘗試著走到另一端,可這是「一種永恆的動作」,在不斷的跨越中,人抵達下一個目標,走過下一哩路,亙久的、名為「生命」的棋局尚在延續,每一次呼吸,都是一次跨越的嘗試。
台灣第一代西畫家李石樵,擅長描繪人物、風景、甚至抽象繪畫,可他最鍾愛的仍是人物畫,認為只有人物畫才能傳達出最濃厚的情感。低調的他,歷經了台灣歷史上變動最大的一段時期。動盪時局使他對政府的期望在不知不覺間消退,而這些轉變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成為台灣美術史上珍貴的社會記錄。
這個展覽中的細節大多由周遭人們的互動而來,卻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忠泰美術館本身的建築構造。王德瑜的巧思和整座美術館融為一體,將整座建築物的細節都無疑地表露,觀眾得以最直觀地感受整個現場,感受發生中的知覺。
《超出建築》的理想,或許需要由非建築生產領域的一般民眾參與其中,一同感受生活中理所當然存在的建物,經過展覽的編排,是如何融洽地與生命產生連結。此展的藝術家不帶有高高在上的作態,反而是將生活的赤忱剖開,邀請觀眾一同踏於其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1924年4月小出楢重、鍋井克之、國枝金三、黑田重太郎四人創立信濃橋洋畫研究所,至今剛好一百年的時間。蘆屋市立美術博物館於近期舉辦「創立100周年記念 信濃橋洋画研究所 ─大阪にひとつ美術の花が咲く─」用以紀念此間對於關西、乃至於日本畫壇影響重大的美術研究所。
得知以前國中的擉立平房餐廰已改建成大樓, 我心裡一直掛念: 那幅林老師畫的掛在牆上的孫中山去哪兒了? 我記得上美術課, 我們都是圍個圓圈, 他會走繞圈子看及指導我們。不知幾堂課後, 每當他快走到我這時, 我就會低頭- 等他搶我手上的畫筆來敲我頭, 然後丟幾句話,「黑色不是這様用的!」「留白」「懂畫
Thumbnail
這是介紹知名大學裡的熱門課程,包括文學、詩歌和傳統文化,張一南以中國古代文學和熱門文學術語扣合,用「巫師」/「麻瓜」的概念來解釋中國古代的貴族士大夫以及寒素的關係。介紹中國文學的主題設定是按照最能和我們產生共鳴的「主題」進行分類,分別是「夫婦(愛情)、父子、情商、文藝、見識」。
Thumbnail
目前中正紀念堂除了《夢土上的李泰祥》告別十周年紀念特展 之外,還有幾個其他的展覽。 像是《最無情大賞》,這是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日間學士班113級的畢業成果展,將書法、篆刻、水墨,結合創意,運用不同題材、媒材的創作形式來呈現。也透過年輕藝術家的作品,來感受東方美學的創作精神。 【學生畢展
Thumbnail
中正紀念堂的展覽總是讓人流連忘返,尤其是書畫藝術系的畢業展,更是充滿了年輕藝術家的創意與激情。這次展覽已經結束,但作為紀念,我還是習慣性地拍了幾張照片,留住這段美好的記憶。 這次的書畫藝術系展覽,主要展示了許多類似國畫與現代藝術結合的作品。這些作品融合了傳統技法與現代元素,展現出藝術家們深厚的
Thumbnail
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早在2013年10月24日開館,一直到十年後,〔阿罩霧神遊天地——藝術・科技特展〕開展才一償夙願。僅對於比較有興趣的三位藝術家:陳庭詩及蕭勤兩位畫家的作品,以及董承濂以金工、音樂、光影、科技組合裝置駐足較久,也欣賞得比較仔細。
Thumbnail
  本課程由北京大學藝術史教授朱青生主講。試圖通過認識西方藝術史,來找出建立世界藝術史的可能。在談世界藝術史之前,必須先釐清,何謂以西方為標準的藝術、藝術史?又藝術與藝術史、西方藝術與中國藝術是何種關係?   世界最早成立的美術學院,起源於1562年的佛羅倫斯,當時的美術學院並非研究藝
Thumbnail
(分享給大家,關於美術生的半夜小聊~) 前幾天跟大學同學一起半夜在創作空間趕畢業製作, 忽然聊起未來的規劃。 我的朋友也順勢分享起作為從小接受美術教育的學生,她對畫畫這條路究竟是怎麼看的?
Thumbnail
歡迎收聽百師集新一集!這回我們有幸邀請到社大podcast共學團中的三位老師,分別是台南社大的油彩繪畫 張駿業-小乖老師、後驛社大的手機電腦文書、芭蕾體態 黃進裕 - 小雨老師,以及台中文山社大的公民新聞 李安豐老師。 在這個每個人都能輕鬆上網的時代,社大老師們早已不僅僅是課堂裡的授課者,更是身兼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1924年4月小出楢重、鍋井克之、國枝金三、黑田重太郎四人創立信濃橋洋畫研究所,至今剛好一百年的時間。蘆屋市立美術博物館於近期舉辦「創立100周年記念 信濃橋洋画研究所 ─大阪にひとつ美術の花が咲く─」用以紀念此間對於關西、乃至於日本畫壇影響重大的美術研究所。
得知以前國中的擉立平房餐廰已改建成大樓, 我心裡一直掛念: 那幅林老師畫的掛在牆上的孫中山去哪兒了? 我記得上美術課, 我們都是圍個圓圈, 他會走繞圈子看及指導我們。不知幾堂課後, 每當他快走到我這時, 我就會低頭- 等他搶我手上的畫筆來敲我頭, 然後丟幾句話,「黑色不是這様用的!」「留白」「懂畫
Thumbnail
這是介紹知名大學裡的熱門課程,包括文學、詩歌和傳統文化,張一南以中國古代文學和熱門文學術語扣合,用「巫師」/「麻瓜」的概念來解釋中國古代的貴族士大夫以及寒素的關係。介紹中國文學的主題設定是按照最能和我們產生共鳴的「主題」進行分類,分別是「夫婦(愛情)、父子、情商、文藝、見識」。
Thumbnail
目前中正紀念堂除了《夢土上的李泰祥》告別十周年紀念特展 之外,還有幾個其他的展覽。 像是《最無情大賞》,這是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日間學士班113級的畢業成果展,將書法、篆刻、水墨,結合創意,運用不同題材、媒材的創作形式來呈現。也透過年輕藝術家的作品,來感受東方美學的創作精神。 【學生畢展
Thumbnail
中正紀念堂的展覽總是讓人流連忘返,尤其是書畫藝術系的畢業展,更是充滿了年輕藝術家的創意與激情。這次展覽已經結束,但作為紀念,我還是習慣性地拍了幾張照片,留住這段美好的記憶。 這次的書畫藝術系展覽,主要展示了許多類似國畫與現代藝術結合的作品。這些作品融合了傳統技法與現代元素,展現出藝術家們深厚的
Thumbnail
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早在2013年10月24日開館,一直到十年後,〔阿罩霧神遊天地——藝術・科技特展〕開展才一償夙願。僅對於比較有興趣的三位藝術家:陳庭詩及蕭勤兩位畫家的作品,以及董承濂以金工、音樂、光影、科技組合裝置駐足較久,也欣賞得比較仔細。
Thumbnail
  本課程由北京大學藝術史教授朱青生主講。試圖通過認識西方藝術史,來找出建立世界藝術史的可能。在談世界藝術史之前,必須先釐清,何謂以西方為標準的藝術、藝術史?又藝術與藝術史、西方藝術與中國藝術是何種關係?   世界最早成立的美術學院,起源於1562年的佛羅倫斯,當時的美術學院並非研究藝
Thumbnail
(分享給大家,關於美術生的半夜小聊~) 前幾天跟大學同學一起半夜在創作空間趕畢業製作, 忽然聊起未來的規劃。 我的朋友也順勢分享起作為從小接受美術教育的學生,她對畫畫這條路究竟是怎麼看的?
Thumbnail
歡迎收聽百師集新一集!這回我們有幸邀請到社大podcast共學團中的三位老師,分別是台南社大的油彩繪畫 張駿業-小乖老師、後驛社大的手機電腦文書、芭蕾體態 黃進裕 - 小雨老師,以及台中文山社大的公民新聞 李安豐老師。 在這個每個人都能輕鬆上網的時代,社大老師們早已不僅僅是課堂裡的授課者,更是身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