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小鈴鐺通知
檢舉內容
「阮佇天裡的父」還是「咱佇天裡的父」?

2023/05/1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主禱文的第一句話是:「阮佇天裡的父」 ,這段話前一陣在我跟太太靈修的時候被提出來,太太問我,明明是我們在禱告,為何不是說「咱佇天裡的父」,而是「阮佇天裡的父」。
雖然華語主禱文很單純,就是「我們在天上的父」,英文用的也是「Our Father in Heaven」,這些全都不構成問題,但台語沒那麼簡單,因為台語的「我們」有「阮」跟「咱」兩種,而且意思完全不一樣。
當我們兩個人談話的時候,如果我提到「阮」,這代表我講的「我們」裡面「不包含你」,包含「我背後的人」,而當我說「咱」的時候,則是指「我們兩個人」。
這一點很有意思,因為如果我們一起禱告,似乎說「咱」佇天裡的父比較可以代表「我們兩個一起禱告」,說「阮」佇天裡的父,似乎是各自禱告各自的⋯⋯
這一點讓我們兩個思考一整晚,但因為沒答案,後來也忘記了。
後來我在多馬與約拿小組裡提出來,得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答案。
沒錯,說「咱佇天裡的父」,的確可以把一起禱告的所有人包含進去,但也「只有現場這些人」,可是當我們各自使用「阮佇天裡的父」時,則一口氣把現場所有人,以及每個人背後的人也一起包含進來了。
這樣一來,更符合「聖徒的相通」這件事情,簡單說,禱告者不在只是現場幾個人,而是連歷代(連同未來)基督徒全都一起擺進來了。
當然,我是不清楚原文指涉的範圍到底有多大,但至少翻譯成台語之後,「阮佇天裡的父」這句話可是非常浩大的,那不但是自己禱告,也不只是眾人禱告,更是一個全面性的代禱。
這真的是台語的有趣之處啊!
(「咱」當然也可以用來包含更大的我群,但通常需要把限定範圍的名詞擺進來才成立,例如「咱台灣人」的樣的說法,這時「咱」的範圍就是全體台灣人,但「咱」單獨使用時不用來代表對話範圍之外的全體。)
不過事情還沒結束,我半夜睡不著在床上禱告,突然意識到一件事情,就是禱告的時候,對象是上帝,會句話說,不管有多少人禱告,對象都是上帝,而且「我們」並不能包含上帝,因為「我們在天上的父」的我們當然不包含上帝本人。
換句話說,「阮」才是合宜的說法,在禱告的時候可不能搞錯禱告對象。
這讓我想到「讀書心得:齊聲說阿們!如何帶領公禱」這本書,是啊!真的稍微疏忽就忘記一些基本原則了,因為集體禱告並不是一群凡人的對話,因為禱告對象依然是上帝,「我們」都只是順便聽而已。
對象要分清楚啊!
-----------------------
對了,如果把這跟使徒信經擺在一起看就更能理解差異了,那句「我信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咱的主。」,相較於華語版的「我信我主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還有英文版「and in Jesus Christ, His only Son, our Lord,」,可以看到「我們」這個字在華語版本裡面消失了(有些華語翻譯有點出「我們的主」)。
但最精確的還是台語版,因為這是信仰告白,是會眾一群告白,因為使用「咱」,代表會眾全體,這時如果用「阮」反倒沒有合一,而是各自為政了。
只能說台語真的很精確阿!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憶宇
憶宇和其他 5 人喜歡這篇
illustration
贊助支持創作者,成為他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momoge (毛毛牙)
momoge (毛毛牙)
142追蹤者
655內容數
奇科幻文學創作者,出版過「歸途」、「光明繼承者LIKADO」及一些短篇,會正經寫東西,但也常亂寫,重度鉛字中毒者,累積千篇書評,只為推書。 雖然是基督徒,卻又喜歡挑戰神學,總之腦袋快爆炸的時候看聖經最有助於安定心神。 希望有朝一日能用純台文創作。
聖經的內容非常豐富,但如果沒有花時間研究,其實連當成尋常小說看都很吃力,遑論對神學有正確的理解,所以身為基督徒,研究聖經是基本責任。 在此紀錄個人研讀聖經與研究神學的各種心得與反省,期待與生命、社會建立連結,更希望能與大家激盪出真理的火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