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開轉職地雷,打造理想職涯,五個步驟幫自己找到適合的工作 -《換個工作更好嗎?》

更新於 2023/10/11閱讀時間約 20 分鐘
常常有年輕的朋友和我聊職涯發展或轉職的問題。之所以要思考轉職,無非是認為「下一個工作會更好」。但是想深一層:下一個工作真的一定就是更好的嗎?答案似乎也不是那麼必然,那麼,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找到符合期望的工作呢?
《換個工作更好嗎?》的作者鈴木祐並不是出身商業界,而是日本一位科普作家,曾閱讀超過十萬篇的科學論文,運用從論文中獲得的知識來提高工作效率,並且透過出版書籍和雜誌文章、部落格的寫作,持續介紹心理學、健康、科學相關新知。也許你會想「咦?研究科學的人來寫跟職涯選擇有關的書,行不行呀?」。
不過作者的科普作家背景正是讓這本《換個工作更好嗎?》值得一讀的原因,作者在書裡提到,通常我們都會從觀摩業界的名人或詢問其他人的意見來獲得有關職涯的建議,因為他們是成功人士,他們的做法好像會有一定程度的參考價值。不過從中獲得的,不過也就是根據那個人的經驗與偏好所做出的選擇,甚至會有所謂的「倖存者偏誤」--自認的成功原因未必是實際的原因,對我們來說未必照著做就會同樣有好的結果。
《換個工作更好嗎?》的內容是鈴木祐從數千篇組織心理學、經濟學的論文中彙集有關「工作」的研究結果,加上訪談了50 名研究人類幸福與決策的權威專家,歸納出「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的方法論。在這裡他定義所謂「適合自己的工作」,是指「可以讓自己的幸福感極大化的工作」。

什麼原因讓人們在求職和轉職時選擇錯誤?

2012 年,康乃爾大學針對1,500 位老人做調查,問他們「人生中感到最後悔的事情是什麼?」,絕大多數人的答案都是:對自己所選擇的工作感到後悔。日本的勞動部針對85,000 位年輕人的調查顯示:有超過三成的人會在進到一家公司之後三年內離職,離職原因中「實際的工作與想像有落差」排在很前面,也就是覺得自己選錯了。不免讓人疑惑:為什麼對於選擇工作,會有這麼高的出錯率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參考哈佛商學院的一個研究,針對40 個國家超過1,000 位的人資主管與獵頭顧問進行訪談,嘗試了解他們所接觸到在轉職後表現因而下降的人原因何在?歸納出在選工作時,做決定必須要避免的錯誤,分別是:
  1. 因為薪資比較高,所以換工作。
  2. 因為想逃避現況,所以換工作
  3. 過度自信,覺得自己在任何公司都可以發揮
上述的這三個原因,如果配上另一個在做決策時常犯的錯,就會對職涯產生更大的殺傷力,這個錯誤就是「只從二選一」。根據數據顯示,二選一時的決策失敗率會有52%,但是如果選項在三個以上時,決策失敗率就會降到32%,所以設法增加選項,就可以大幅降低職涯失敗的機率。

用五個步驟幫自己找到適合的工作

除了幫自己增加選項之外,《換個工作更好嗎?》歸納出五個對於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很有幫助的步驟:
  • 步驟一:從幻想中清醒 Access the truth :先去除不切實際的想法
  • 步驟二:拓展未來 Widen your future :開拓我們選擇工作的視野
  • 步驟三:除害 Avoid evil :盡可能的去除會遇到的障礙
  • 步驟四:察覺偏誤 Keep human bias out :找出會影響我們做決定的認知偏誤
  • :步驟五:重建工作價值 Engage in your work 設法提升我們在工作中的幸福感
這五個步驟鈴木祐都用一句英文來詮釋,把這五句話的第一個字母取出來就是A.W.A.K.E 「覺醒」,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如何進行這五個步驟。

步驟一:從幻想中清醒—破除找工作時的七大迷思

很多人在選擇或決定工作時,會仿效成功人士的經驗談,或者參照一些看似有根據的方法來幫自己做決策,但作者鈴木祐在一開始,就語出驚人地指出有七項常見在選擇工作時會用來判斷的方法都是迷思,包括:
  1. 依照自己的興趣來選擇
  2. 依照薪水高低來選擇
  3. 依照產業和職務的熱門度來選擇
  4. 依照工作內容輕鬆與否來選擇
  5. 根據性向測驗的結果來選擇
  6. 相信直覺,依照直覺來選擇
  7. 依照自己的天賦來選擇
你可能會說「這些方法哪有什麼問題,明明都很有道理啊?」讓我們來看看問題出在哪裡。
興趣至上的問題點:
首先「興趣至上」的想法,把興趣當飯吃的核心是「自己」,根據自己想做的、自己熱愛的來選擇。但是工作中會遇到的、要解決的、相對重要的事通常不會是「自己」,而是週遭的人與環境。抱持著「興趣至上」的想法,無可避免的一定會持續地碰到不如己意但又無法解決的情況,而覺得有所缺憾。
《換個工作更好嗎?》書裡引用了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英國劍橋大學以及德國呂訥堡大學分別做過的不同研究,不約而同的都獲得了類似的結論:若是比較「把興趣當成工作」以及「把興趣與工作分別思考」這兩種不同的人對於工作的滿意程度,發現「把興趣與工作分別思考」的人,反而會比較容易從工作的進展中得到成就感,也比較能夠抗壓。甚至雖然一開始不特別有興趣,但會因為持續投入,逐步增加工作所帶來的幸福感。而基於興趣選擇工作的人,後續在幸福感的增進卻變化不大。
以薪水高低選擇的問題點:
而如果是「根據薪水高低選擇工作」,名作家蕭伯納有句話這麼說「要找到比他自己20 歲時有錢十倍的60 歲的老人很容易,但是他們很少覺得自己比年輕時幸福了十倍」,雖然一般人認為有錢相對來說會比較幸福,但是根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的研究,調查各種不同工作的人在收入與心理滿足度,發現當年收入達到大約新台幣215萬~240 萬之後,即便收入再往上增加,但是幸福度卻不會往上提升。
而另一個研究範圍涵蓋140 個國家,有關收入與幸福度相關程度的研究,其中的一項結論是:當年收入達到大約台幣100萬~115 萬的程度之後,想要讓幸福度提升5%,收入必須要增加一倍才可以。換句話說,即便收入增加一倍,但幸福度也只提升一點點而已,所以如果是從「薪水高低」來選工作,為我們帶來的滿足感遠比我們想像中來得低很多。
依熱門產業或職務來選的問題點:
如果根據專家所預測,符合未來趨勢的熱門產業或職務來選工作呢?但是作者鈴木祐提醒我們:專家也許在其專長的領域有很強的能力,但是在「預測未來」這件事情上卻未必很在行。美國賓州大學曾經做過一個研究,從1984 年起一直到2003 年這20 年裡,針對248 位各種領域的專家,請他們每年都做出對未來3~5年的預測,然後記錄下來,再跟實際的情況做對照。過程中收集了28,000 筆預測,比對的結果,預測準確率不到50%,主持這個研究的菲利浦泰特洛克這麼比喻「專家的預測準確度,就跟讓黑猩猩射飛鏢的命中率差不多」
不只專家預測未來不容易準,連我們自己要預測我們自己的喜好與價值觀在未來的變化也不是很準,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曾經針對19,000人做了一個簡單的研究:第一個問題,先問受測者「你認為在未來的10 年,你的價值觀與喜好會有多大的改變?」在獲得答案之後,再問第二個問題「在過去的10年,你的價值觀與喜好改變了多少?」結果發現,人們預期未來自己會有的改變的想像,程度遠低於自己在過去10 年實際的改變,但這其實是不太合理的,表示我們對自己的改變也很難精準預測。
而不管是從工作的輕鬆程度、性向、天賦等條件來選擇,在《換個工作更好嗎?》書裡也都引用了相關的研究,來點出這些方式都並不是那麼可靠的原因。所以,如果你習慣根據以上的方式決定你的工作,也許就要多想一下。

步驟二:拓展未來--開拓選擇工作的視野

在破除了有關選擇工作的常見迷思之後,那麼該怎麼找到會讓我們幸福感極大化的好工作呢?在《換個工作更好嗎?》書裡統整了259 份與「工作滿意度」相關的調查或研究報告的結論,歸納出七項會讓人們增加對工作滿意度的條件,分別是:
  1. 自由:這份工作擁有自主權嗎?
  2. 成就:可以感覺自己在進步嗎?
  3. 聚焦:符合自己的動機類型嗎?
  4. 明確:任務、願景和評價基準明確嗎?
  5. 多樣:工作內容多元嗎?
  6. 夥伴:組織內有願意幫助自己的朋友嗎?
  7. 貢獻:對社會或他人能產生多大貢獻?
讓我們也分別來看看這七項條件分別有哪些重點。
1. 自由
有關「自由」當然,工作不可能會毫無限制、完全自由,所謂在工作上的自由度,主要是以下幾件事:工作進度可以照自己的想法安排、可以選擇工作的方法,以及在工作中可以自由地表達意見。另外根據研究,對於「工作自由度」的偏好,女性與男性重視的點也不太一樣:女性比較重視工作場所與工作時間的自主性,而男性則比較在意工作方法與工作步調的自由度,這也可以參考一下。
2. 成就
而關於「成就」,哈佛大學曾經做過一個「如何提升工作幹勁」的研究,針對七間不同企業,238 位商務主管進行調查,紀錄了這些人共計12,000 小時的工作表現變化,結果發現:當工作有些進展的時候,就是人們幹勁最高的時候。這一點如果對照我們自己的經驗,應該也會心有戚戚焉。所以,在選擇工作時,必須要確認:這份工作是否可以獲得對自己表現的回饋呢?是否可以清楚知道自己的成果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會引發我們的幹勁與成就感。
3. 聚焦
在「聚焦」這一點指的是,根據哥倫比亞大學進行的研究,把人們對於自己的目標與動機的焦點分為「促進型」與「防禦型」兩類:要根據自己的人格傾向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類型。
所謂的「促進型」人格,指的是容易受到金錢或名譽等外在報酬的影響,著重的是目標達成之後可以獲得的利益。而「防禦型」人格,則是傾向謹慎、避免失敗,把目標視為一種義務或責任,工作動機是來自於不要輸給別人。要怎麼知道自己屬於哪一個類型呢?《換個工作更好嗎?》書裡有一個簡單的測驗:
你是「促進型」還是「防禦型」?
「促進型」人格的人,適合能夠實際感受到進步與成長的工作,像是創作者、行銷工作者、社群編輯之類的。而「防禦型」人格的人則適合能夠獲得安心感和穩定感的工作,例如資料分析師、會計師、行政人員等。找到符合自己類型的工作,也能夠提升工作滿意度。
4. 明確
除了要找到符合自己人格特質的工作之外,在工作中另外一個相當重要的因素就是「任務的明確性」,如果不知道自己負責的工作要做到什麼程度或應該如何進行,這也會讓人很沒有幹勁。根據南佛羅里達大學所做的有關「工作壓力與健康」的研究,一般員工的壓力所引發的頭痛與身體不適、慢性疲勞的成因中「上司的命令不一致」或是「不清楚主管對工作的要求是什麼」帶來的負面影響是最大的。
所以,任務是否明確、考核制度是否健全、員工的貢獻與失敗是否會被確實的評價,都會是在決定自己要做的工作時必須清楚的。
5. 多樣
假如要求一個人在工作裡週而復始的只能做同一件事,不管再怎麼喜歡做,久了應該也不免會疲乏。人在面對所有的刺激,即便像是中樂透一億元,或者是被升遷到心目中理想的職務,隔一段時間之後就會習慣,感受趨於平淡。因此,在工作裡是否能夠感受到變化、新鮮感,也會是找到理想工作時必須注意的事。《換個工作更好嗎?》書裡建議,如果工作中能夠讓你有機會參與到整個專案的上游到下游,對於提升工作的意義會很有幫助。
6. 夥伴
在工作裡,如果要和處不好的同事或主管每天相處,想必是很難感到幸福的。有一個針對美國500萬人進行的調查中導出的結論是:在工作場合裡有三個以上的朋友,會讓員工對相同薪水的滿意度提升兩倍,對工作的幹勁則會提升七倍。當身邊有好的工作夥伴,從工作中獲得的幸福感就會大幅提升。
那麼在找工作時要怎麼樣判斷在這家公司是否能找到不錯的夥伴呢?在心理學上有一種現象被稱為「相似性效應」:指的是我們會對和自己相似的人產生好感,不管是思考方式、個性、外表、打扮或是文化背景,只要有相似之處就容易產生好感,所以就可以借面試或參訪的機會觀察一下企業的員工們,作為判斷的參考。
7. 貢獻
你知道什麼樣的職業會獲得比較高的滿意度嗎?根據2007 年芝加哥大學所發表的一份針對50,000 名工作者,連續進行30年的職業調查,發現滿意度最高的工作前五名分別是:神職人員、物理治療師、消防員、教育工作者、畫家。這些職業之間看似沒有關聯,但是共通的特質是,這些工作都具備體貼人、提升他人能力與照顧他人感受的屬性,也就是對別人有貢獻。相反的,工作滿意度的倒數幾名,則是倉庫包貨員、工廠作業員與收銀員,原因則是因為這些工作裡看不出自己的工作對他人能產生的貢獻。
之所以感覺自己「有貢獻」很重要,因為會滿足三項人內心的需求:自尊心,因為覺得自己有能力助人、親密感,因為受人感謝和喜愛,以及自主性,因為覺得自己做出對的選擇。而且當感受到自己對人有貢獻的時候,大腦會分泌出多巴胺,產生愉悅的感受。這也是選擇讓自己滿意的工作時可以考慮的。
在破除了步驟一裡提到的七大迷思,在運用步驟二裡這七大方向時,無形中我們選對工作的機率就大大增加了,接下來來看下一個步驟。

步驟三:除害,盡可能的去除會遇到的障礙

雖然我們嘗試從正面的角度尋找理想的工作,但也必須要設法排除掉會為工作帶來負面影響的因素,因為根據心理學的研究,負面經驗與正面經驗的強度相較之下大概是5:1甚至到6:1,意思是一次負面的經驗,必須要靠5~6 次正面經驗才能夠抵銷。
那麼,什麼是會為工作帶來負面影響的面相呢?可以歸納成兩大類:第一類是「時間混亂」:包括長時間勞動缺乏休息、沒有私人時間,或者工作時間經常變動等等。第二類是「職務混亂」:指的是工作任務雜亂、薪資與工作負擔的不對等之類的問題。
「時間混亂」主要的成因會是必須輪班,或需要長時間通勤,以及工作過量導致工作與生活失衡。通常會帶來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例如膽固醇或血壓偏高導致腦中風機率增加33%,罹患糖尿病的風險也較工作時間正常的人高出了42%,甚至會讓大腦功能相較一般人衰退、衰老高達6.5 歲。
「職務混亂」的特徵則是像是約聘或零工經濟所帶來的收入不穩定、工作安排不規律,或對於是否會中斷工作所帶來的不安、欠缺職場與社會的支持等等,這些壓力同樣也會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與癌症的機率。
所以,假如在工作中會有上述情況的話,也必須審慎思考是否要設法避免。《換個工作更好嗎?》書裡特別提醒:在面試時千萬不要因為不好意思問這份工作中是否會有「時間混亂」或「職務混亂」的情形,之後再後悔也就太晚了。
當然,一份工作不會全然的好或全然的壞,那麼該如何做決定呢?《換個工作更好嗎?》提供了三種方法:利弊分析、矩陣分析以及層級分析,幫我們做出利弊得失的評估:
方法一:利弊分析法
方法二:矩陣分析法
方法三:層級分析法

步驟四:察覺偏誤,找出會影響我們做決定的認知偏誤

在進行了前面三個步驟之後,你可能會想:這樣一定可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工作了吧!但是人類的思考中有非常多的「認知偏誤」會導致我們做出錯誤的決策,舉例:像是「確認偏誤」,指的是當我們有了初步的想法之後,就會一直找支持自己想法的證據,卻忽視與自己想法相左的資訊。或者是「沈沒成本偏誤」:因為在現在的工作已經投入好幾年的時間,覺得離開就像是歸零從頭開始,因此就算有更好的選項也不願意去選。
類似這樣的認知偏誤還有很多,都會影響我們做出對自己最好的決定,怎麼辦呢?《換個工作更好嗎?》書裡同樣提供了一些方法,幫我們做出正確的判斷:
技法一 10/10/10測驗:問自己:「如果做了這個選擇,10分鐘後會怎麼樣呢?10個月後會怎麼樣呢?10年後會怎麼樣呢?」,舉例,如果決定要提辭呈跳槽,10分鐘後可能會覺得可以離開目前煩悶的工作很爽,10個月後可能會覺得還在新的工作中學習與適應,10年後可能已經覺得現在讓自己會想離職的原因根本沒什麼。用這樣的方式幫助自己不要只因為眼前的理由下判斷。
技法二 事前驗屍法:這個方法是源自於2000年左右哈佛商學院發展出來的,之所以稱為「事前驗屍」,意思是先假設目前的決定三年後會以失敗收場,那麼到時會發生什麼事?會是什麼原因導致失敗的發生的?甚至月仔細越好的模擬過程中逐步導向失敗的場景,然後思考「如果要防止這樣的失敗發生,我應該怎麼做呢?」,用這樣的方法來矯正太過想當然耳的樂觀。而根據賓州大學的研究,採用「事前驗屍法」模擬,能夠提升成功率30%。
技法三 用第三人稱寫日記,幫自己客觀思考:我們自己會和自己進行內心的小對話,有時也因此不免放大了某些負面感受,甚至會讓自己陷入負面思考如憤怒、恐懼、憂慮的迴圈中。不過,當不用主觀的「我」,而是以抽離的第三者視角看自己時,原本沈浸在負面感受的思緒就會意外的平復了。所以,《換個工作更好嗎?》書裡建議在每天結束前,花15 分鐘時間,用第三人稱例如「他」或者像我就可以用「老查」來代稱自己,把當天跟求職、換工作有關的決定寫成日記,這樣會讓自己用比較客觀的角度思考。
在「第三人稱日記」裡,記得要包含以下的重點:包括「做了什麼決定」「根據什麼理由做決定」「做決定的程序」「希望這個決定帶來什麼成果」「自己對這個決定的看法」等等。這些紀錄都可以幫自己日後回顧時找到自己的決策模式甚至是盲點,會很有用。
技法四 問問自己的朋友:我們常會覺得自己最清楚自己,但是事實是,我們對自己的評價常常不準,因為最會騙自己,幫自己找理由的人,就是我們自己。因此,對我們有一定程度熟悉的朋友,反而是最適合給我們建議的人。不過在問朋友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件事:
  1. 詢問跟自己成為朋友的時間介於1 到3 年的朋友,準確性最高。這是根據美國研究機構羅明格公司所做的研究,因為認識不到一年的朋友可能對我們暸解不夠深,而認識太久的朋友可能因為跟我們交情太深,會偏袒我們或不好意思說真話。
  2. 要問封閉式問題:假如你問朋友「你覺得這個工作怎麼樣?」這種開放式問題,他可能不知從何答起,但如果你問「如果我跳槽到A公司,應該會比我現在的公司更能發揮我行銷方面的專長,你同意嗎?」,朋友就比較能根據他對我們的了解作出清楚具體的分析,供我們參考。

步驟五:重建工作價值,提升我們在工作中的幸福感

要能夠提升我們從工作中獲得的幸福感,除了換工作之外,也可以透過「工作形塑」的方式,根據我們的價值觀,重新定義工作。我們都聽過三個工人的故事:建築師在工地巡視,分別問三個工人「你在做什麼?」,第一個工人說「我在砌這些磚頭,築牆」,第二個工人說「我在賺錢養家,讓我的家人得以溫飽」,第三個工人說「我在參與建造一座偉大的教堂!」,即便做的事完全相同,但是對這三個工人來說,意義跟滿足感卻大大不同。
要進行「工作形塑」,有七個步驟:
  1. 先從分析目前的工作開始,包含自己要經手負責的事項有哪些,分別佔自己工作時間的比例、時數列出來。
  2. 思考自己對於目前的工作事項、時間與精力的佔比,有什麼看法:像是花在某件事上的時間與精力是否合理?是不是覺得哪部分要做調整?
  3. 列出自己在工作中的動機與偏好:例如想透過工作實現什麼價值觀?或是希望在工作上發揮什麼能力,或滿足什麼目的?
  4. 課題形塑:嘗試幫自己的工作重新定義自己的責任。例如廚師可能一開始會覺得自己的責任是「做菜」,但也可以重新定義成「製作美味的料理,讓客人享受並感到愉快」,司機也許一開始覺得自己是「開車的」,但也可以重新定義成「提供安全、快速、便利的交通服務」
  5. 關係形塑:重新建構自己與工作裡的重要關係人,例如同事、廠商、客戶等等彼此之間的關係,設法實現自己對於工作的動機與偏好,讓自己發揮得更好。
  6. 認知形塑:如同前面提到的三個工人的故事,思考我們的工作是否能夠幫我們自己或是所服務的組織達成更高層次、更遠大的目標,創造更大的價值。
  7. 行動計畫:在完成前面六個步驟的工作重新形塑之後,接下來我們要進行什麼具體的行動呢?要嘗試清楚明確地列出來,並且實行。在書裡有一個包含21個問題的「工作形塑量表」:
以上就是《換個工作更好嗎?》書中AWAKE 五大步驟的重點整理,相信大家如果實際執行這五個步驟,應該可以大幅提升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的機率。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6K會員
179內容數
持續分享商業好書閱讀心得與整理,以及人生下半場的轉型心得,歡迎你一起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高效能比效率更重要,彼得杜拉克在本書探討知識工作者如何藉由正確的工作觀念與方法,讓實質的貢獻極大化。原書副書名「to getting the right thing done.」,就是強調不只是提升執行效率,而是要「做得對、做得快、做得好」。好的人才不需要做很多的事或讓自己很忙,依然有很好的績效。
「退休」是一種狀態,而非目的地,不該成為思考人生時主要的依據。請換一個框架思考:重點不在「退休」,而是如何規劃更適合自己的人生下半場。 我目前正在運用與實踐的一個思考框架:職涯第二曲線。50歲的那年,我開始進行我職涯第二曲線的探索。接著讓我更進一步來告訴大家我是怎麼想的,以及過程中與正在進行的情況。
《告別拖延腦》作者菅原洋平是一位職能治療師,他在協助病患過程中發現有拖延症的人也都會有緊張、焦慮、不安,感受到壓力,身體緊繃的現象,甚至因為大腦的疼痛中樞被啟動,因而產生呼吸困難、肌肉僵硬的情況。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說,拖延並非個性問題,而是因為大腦做出的反應與指令造成的,可以從改變大腦的指令下手。
所謂的「高敏感族群」是指心理上,對內、外在刺激很敏感,容易被情緒影響淹沒的一群人,大約有15~20% 的人天生就是「高敏感族」,他們常常面臨各種壓力、焦慮與自我懷疑,以至於缺乏自信。《相信你自己》就是一本對於高敏感的工作者如何在職場悠遊自處,以及進一步發揮優勢提供有用建議的好書。
《聰明思考》要告訴讀者如何聰明的想事情,不要被迷思誤導。作者李查尼茲比是一位心理學家,在課堂上會教學生不同的思考方法,但一般人在沒有接受專業訓練的情境下,生活裡面臨種種問題時可能會有迷思、有局限。所以他把一些思考時可以運用的規則和觀念納進這本書裡,幫讀者們的大腦做「思考作業系統升級」
《放手去活》裡,作者認為影響自己人生是否無悔,有三個重要的變數: 行動:自己每天實際在做的大小事 抱負:指的是想要做到的事、達成的目標 渴望:自己想要成為怎麼樣的人 思考這三者的現況,是一個自我發現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整理的過程。而這項整理,很適合在人生轉型的時候進行。
高效能比效率更重要,彼得杜拉克在本書探討知識工作者如何藉由正確的工作觀念與方法,讓實質的貢獻極大化。原書副書名「to getting the right thing done.」,就是強調不只是提升執行效率,而是要「做得對、做得快、做得好」。好的人才不需要做很多的事或讓自己很忙,依然有很好的績效。
「退休」是一種狀態,而非目的地,不該成為思考人生時主要的依據。請換一個框架思考:重點不在「退休」,而是如何規劃更適合自己的人生下半場。 我目前正在運用與實踐的一個思考框架:職涯第二曲線。50歲的那年,我開始進行我職涯第二曲線的探索。接著讓我更進一步來告訴大家我是怎麼想的,以及過程中與正在進行的情況。
《告別拖延腦》作者菅原洋平是一位職能治療師,他在協助病患過程中發現有拖延症的人也都會有緊張、焦慮、不安,感受到壓力,身體緊繃的現象,甚至因為大腦的疼痛中樞被啟動,因而產生呼吸困難、肌肉僵硬的情況。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說,拖延並非個性問題,而是因為大腦做出的反應與指令造成的,可以從改變大腦的指令下手。
所謂的「高敏感族群」是指心理上,對內、外在刺激很敏感,容易被情緒影響淹沒的一群人,大約有15~20% 的人天生就是「高敏感族」,他們常常面臨各種壓力、焦慮與自我懷疑,以至於缺乏自信。《相信你自己》就是一本對於高敏感的工作者如何在職場悠遊自處,以及進一步發揮優勢提供有用建議的好書。
《聰明思考》要告訴讀者如何聰明的想事情,不要被迷思誤導。作者李查尼茲比是一位心理學家,在課堂上會教學生不同的思考方法,但一般人在沒有接受專業訓練的情境下,生活裡面臨種種問題時可能會有迷思、有局限。所以他把一些思考時可以運用的規則和觀念納進這本書裡,幫讀者們的大腦做「思考作業系統升級」
《放手去活》裡,作者認為影響自己人生是否無悔,有三個重要的變數: 行動:自己每天實際在做的大小事 抱負:指的是想要做到的事、達成的目標 渴望:自己想要成為怎麼樣的人 思考這三者的現況,是一個自我發現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整理的過程。而這項整理,很適合在人生轉型的時候進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管碧玲:「未來我方船舶若遇大陸海警登檢,可依據標準程序不停留或轉彎避開」,這不是反向給中國船隻一個迴避台灣執法的權利?
#理工科系畢業後展開職涯 在還有大學聯考的年代,兩個人都經歷了重考的過程。簡旭仁高中雖然念的是台南第二志願,但就像校名一樣,二中的意思就是要第二次重考才可以考中大學。連怡君念的高中據說也不是很有知名度,但是在考上大學後卻是每天埋首於圖書館,因為她很珍惜這個得來不易的大學生活。有時候班
Thumbnail
今天是日更第七天。 󠀠 誒米最近開始當我的寫作顧問,今天她針對我過去這週的產出,從標題到文體,給了滿滿的讚美與肯定。被讚美大師這一波彩虹屁輸出,整個人輕飄飄的,覺得我根本梁實秋再世,好不神氣。 󠀠 然後,開始寫今天的文章時,我馬上後悔接受這些讚美。我發現自己進入一個很可怕的狀態: 󠀠
Thumbnail
摘要:老闆白手起家,創業後幾年仍舊要面臨轉型,來看看他如何順勢而行。 時光拉回二十七年前,想來個電腦軟硬體升級,追求速度感,換上最新系統設備,或是學校專用中古書籍,還要學生價,就是來一趟光華商場,它位於臺北市光華陸橋下方公共空間,裡面設立著許多不到三坪小店舖,也是學生打工賺錢的好地方。 自行組電
Thumbnail
昨日在一場演講中分享了自雇者的心路歷程。​一路上會遇到各種挫折與挑戰,未來前行的道路上也還會有。但如果能多一些思維上的提醒,或許就能避開一些不必要的陷阱,或是以另一種心態看待所謂的機會、挑戰與阻礙。我總結了四個思路分享給想要或正在成為自雇者的你。
Thumbnail
校長、各位師長、同學、家長,大家好; 我的女兒和各位在場的同學一樣,今年大學畢業。由於疫情三年的影響,你們這一代大概是世界大學教育史上,所受到的大學教育最破碎的一代。學校關關停停,每門學問正要開始進入狀況,學校又關了。然而,今天還是看到各位呈現出了畢業專題作品,主題命名為3.14(圓周率),這是一個
📷 【寫在前面的三言二語】 【看圖好樂趣】 【▼】相信喜愛各國旅遊的您一定跟筆者一樣在外地有遇到這樣的用電困擾! 📷 【▼】不是每個外地住宿的地方都貼心的附有固定式的萬國插座(構置成本較高) 📷 【▼】各國插座標準百百款!要如何一次購足及滿足所需?需要上網做點功課! 📷 📷 📷 📷
Thumbnail
自從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以歐美為首的西方世界與民主國家陣線一面倒地力挺烏克蘭,準備迎接歐洲最大難民潮。甚至連遠在地球另一端的日本,都表明要接收烏克蘭難民潮的「準難民/避難民」。在「力挺烏克蘭、制裁俄羅斯」的大旗下,日本看似改變了一直以來的難民政策,從被動改為主動迎接「準/避難民」,但真是如此嗎?
Thumbnail
從物理上理解它,首先。 要真正建立一個人的輪迴/轉世交叉點/十字架的完美,它需要在進入正確的飲食方案方面邁出一大步。沒有正確的飲食方案,就不可能提煉外部權威的潛力。
Thumbnail
過去的 #感情 狀態 現在的建議 決定 現在目前建議你是要這樣子做的是,那如果你現在做得到這件事情的話,我們看一下~ 未來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管碧玲:「未來我方船舶若遇大陸海警登檢,可依據標準程序不停留或轉彎避開」,這不是反向給中國船隻一個迴避台灣執法的權利?
#理工科系畢業後展開職涯 在還有大學聯考的年代,兩個人都經歷了重考的過程。簡旭仁高中雖然念的是台南第二志願,但就像校名一樣,二中的意思就是要第二次重考才可以考中大學。連怡君念的高中據說也不是很有知名度,但是在考上大學後卻是每天埋首於圖書館,因為她很珍惜這個得來不易的大學生活。有時候班
Thumbnail
今天是日更第七天。 󠀠 誒米最近開始當我的寫作顧問,今天她針對我過去這週的產出,從標題到文體,給了滿滿的讚美與肯定。被讚美大師這一波彩虹屁輸出,整個人輕飄飄的,覺得我根本梁實秋再世,好不神氣。 󠀠 然後,開始寫今天的文章時,我馬上後悔接受這些讚美。我發現自己進入一個很可怕的狀態: 󠀠
Thumbnail
摘要:老闆白手起家,創業後幾年仍舊要面臨轉型,來看看他如何順勢而行。 時光拉回二十七年前,想來個電腦軟硬體升級,追求速度感,換上最新系統設備,或是學校專用中古書籍,還要學生價,就是來一趟光華商場,它位於臺北市光華陸橋下方公共空間,裡面設立著許多不到三坪小店舖,也是學生打工賺錢的好地方。 自行組電
Thumbnail
昨日在一場演講中分享了自雇者的心路歷程。​一路上會遇到各種挫折與挑戰,未來前行的道路上也還會有。但如果能多一些思維上的提醒,或許就能避開一些不必要的陷阱,或是以另一種心態看待所謂的機會、挑戰與阻礙。我總結了四個思路分享給想要或正在成為自雇者的你。
Thumbnail
校長、各位師長、同學、家長,大家好; 我的女兒和各位在場的同學一樣,今年大學畢業。由於疫情三年的影響,你們這一代大概是世界大學教育史上,所受到的大學教育最破碎的一代。學校關關停停,每門學問正要開始進入狀況,學校又關了。然而,今天還是看到各位呈現出了畢業專題作品,主題命名為3.14(圓周率),這是一個
📷 【寫在前面的三言二語】 【看圖好樂趣】 【▼】相信喜愛各國旅遊的您一定跟筆者一樣在外地有遇到這樣的用電困擾! 📷 【▼】不是每個外地住宿的地方都貼心的附有固定式的萬國插座(構置成本較高) 📷 【▼】各國插座標準百百款!要如何一次購足及滿足所需?需要上網做點功課! 📷 📷 📷 📷
Thumbnail
自從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以歐美為首的西方世界與民主國家陣線一面倒地力挺烏克蘭,準備迎接歐洲最大難民潮。甚至連遠在地球另一端的日本,都表明要接收烏克蘭難民潮的「準難民/避難民」。在「力挺烏克蘭、制裁俄羅斯」的大旗下,日本看似改變了一直以來的難民政策,從被動改為主動迎接「準/避難民」,但真是如此嗎?
Thumbnail
從物理上理解它,首先。 要真正建立一個人的輪迴/轉世交叉點/十字架的完美,它需要在進入正確的飲食方案方面邁出一大步。沒有正確的飲食方案,就不可能提煉外部權威的潛力。
Thumbnail
過去的 #感情 狀態 現在的建議 決定 現在目前建議你是要這樣子做的是,那如果你現在做得到這件事情的話,我們看一下~ 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