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量,搬運,或者想任何辦法,來完成他們的目標,就必須進入一個頻率中。
流汗,思考,碰到困難,要不斷的拆卸,或接受必須被修改....那就是一個正在工作的頻率。
對大人來講,這些可能沒什麼,但孩子來說,其實沒那麼簡單,也沒那麼輕鬆。
進入一個工作的頻率中,那身影很迷人,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
孩子在工做中是會有感受的。感覺累,感覺辛苦,感覺工作中帶來的成就與受到的肯定。而帶來的興奮。
未來,我們要培養的是機器人無法取代的「感受力」,而這仍是美感教育的一部分。
未來10年內,現有工作逾半將被機器人取代,正因為我們要和機器人搶工作,想贏,就得活得像人。
而人所具備的感受力,正是無法被取代的可能性之一。
美感教育跨越了學科領域,與生活連結,大部分都是非認知能力。有時看不見,摸不著,只能在互動中彼此品嘗與感受。
孩子會說「我覺得這樣比較好」、「我覺得可能要在再量一次」這些我覺得多麼重要。沒有感受,哪裡來的我覺得?
他們所做的事,雖然不是在教室內安靜的寫字讀書,
但在探索與盡力之後,假如需要紀錄,那麼文字書寫將會成為更有意義的過場。
是的,語文歷程只是一個片段的過場。理解與內化才是真正的目的。
美感教育並不抽象,從最簡單的「我在乎」開始。連結到環境與人際,
我想我們的下一代要成為機器的主人,而不是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