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人們為什麼想要被認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raw-image
★停止自我懷疑,社群時代的不走心人際攻略!

●其實你自己可能也在不知不覺中化身為「認同渴望怪獸」。

只要活在世上,我們都無法擺脫認同渴望。

既然這麼多人都深受其苦,是不是只要放棄它就能解決了呢?

不,絕對不是那樣。

問題在於與認同渴望的「相處方式」。

只要改變相處方式,妥善掌控認同渴望,

它將成為我們生活上的強大盟友。

來吧!

不要被認同渴望牽著鼻子走,重新找回自己吧!


●在認同渴望當中,不只是希望獲得正面評價的心理,同時也包含希望避免批評或拒絕等負面評價的心理—這與不想被討厭的心理有關連。

這種心理的蔓延擴散,可以用精神分析學者佛洛姆(Erich Fromm)的「市場型導向」(the Marketing Orientation)想法加以說明。

正如商品在市場流通時,其價值是依據交換價值所決定的一樣,所謂的市場型導向,是指「由受歡迎程度來決定自身價值」的心理傾向。

佛洛姆亦指出,市場經濟的原理甚至涉及到個人的價值。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物品的價值不再取決於它能發揮多少作用的「使用價值」,而是取決於物品能夠賣多少錢的「交換價值」。

交換價值就是由他人想要的程度,即受歡迎的程度所決定。

當人們沉浸在這種市場經濟的世界中,相較於擁有何種能力、具備何種人格這類實質的個人特質;能否被他人接納、是否受人喜歡反而才是左右人類價值的主要因素。因此,就像那些靠人緣維持的職業一樣,人們開始強烈渴望自己能夠獲得他人的認同和喜歡。


●為什麼我們會如此在意「他人的眼光」呢?

原因不外乎是—我們從他人的眼中看到自己。

人類是想要了解自己的生物。例如:人品性格是不是受人喜歡?是不是被視為有才能的人?有沒有給他人留下良好印象?我們會想方設法地想知道這些跟自己有關的資訊。幾乎每個人都有這種想法,而能夠告訴我們這些訊息的就是「他人的眼光」。

所謂「他人的眼光」,簡而言之,就像是會顯現出自己模樣的「監視器」。從客觀的角度來看,自己究竟是什麼模樣?能夠回答這個問題的就是「他人的眼光」了。

社會學家查爾斯.庫利(Charles Horton Cooley)認為,自我是由社會關係所支撐,是他人眼中所看到的東西。就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可以將其稱之為「鏡中自我」(Looking-glass Self)。意思就是說,我們的自我是以他人的眼睛為鏡子,從這面鏡子反射出來的事物。

如果不照鏡子,我們無法看見自己的臉;即單靠自己,並無法直接看到自己的臉。

相同的道理,若不以他人的眼光為鏡子,我們將無法了解自身人品、能力等等內在特徵。我們往往是根據他人的反應,了解他人如何評價自己的品德和能力,也是由此得知自己的態度或言論是否妥當。


●我們往往認為自我形象是自己與生俱來的,但其實它是透過他人所說的話語、他人表現出來的態度形塑而成的,換句話說,我們應該明白人是透過「他人眼光」建立起自我形象的。如此一來,為了擁有理想的自我形象,我們就必須讓他人對自己產生良好印象。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對別人的看法變得過於敏感。


●近來卻有越來越多人有心理過於脆弱的傾向。這種傾向,與「被輕視的不安」有關。

越來越多年輕人在面對別人的建議時,會產生「對高高在上的態度感到焦躁」的感覺,我在分析這個現象時,將潛藏在其中的心理稱之為「被輕視的不安」。

所謂「被輕視的不安」,是指擔心自己是不是被他人瞧不起、會不會被取笑、是否被輕視…諸如此類的焦慮感。這可以說是扭曲形式的認同渴望吧!

這些是每個人心中都會有的想法,尤其當「被輕視的不安」較為強烈的時候,即使對方沒有瞧不起你的意思,只是出於好意才提出建議,甚至給了實際有用的建議,但對你來說,依舊會感覺對方好像只是在炫耀地位優越。

在「建議」這個互動當中,本就包括「提供」和「接收」兩部分,若要說「提供」比「接收」的人有優勢地位,或許看起來的確是如此。但是,對於獲得建議的人來說,實際上是有所助益的。


●人們會忍不住想要暗示的情況,並不僅限於職場。

有些人會透過社群網路上的照片,有意無意地暗示自己有男朋友或女朋友。他們會發佈暗示約會的貼文,上傳似乎是高級餐廳桌子的照片,或是很有情調的貴賓室沙發照片。

為了不經意地讓人感覺到約會對象的存在,有時候會在桌子的角落出現男用手帕、錢包或手錶等。這就是所謂的暗示型照片。在這種附照片的貼文當中,會明顯流露出想要炫耀自己有正在交往對象的氛圍。

有些人還彷彿是為了炫耀自己很受異性歡迎似的,會在不同日期拍攝不同手錶,營造出好像同時與好幾位異性交往的感覺。

但是,這樣的暗示通常達不到當事人預期的效果。真的感到幸福的人,沒必要如此拼命地暗示他人。通常反而會低調一點,以免遭人嫉妒。因此,對於這種貼文,大家的反應往往不是「該不會在演獨角戲吧?」就是「真是太拚命了,讓人不忍卒睹」等等。

儘管如此,依舊拚命地使用這種方式暗示,只會讓人更加認為,他只是想要滿足被認同的渴望罷了。


●即便擁有要好的朋友,因為無法說出真心話,而覺得美中不足的人也不在少數。常見的模式有「無法說討厭」或是「勉強自己配合」 。

明明是朋友,為何覺得討厭卻說不出口?為何要勉強自己配合?為何無法說出真心話?

這是因為太在意對方對自己的看法,想要對方認為自己是良朋益友。當這種想法過於強烈,就變得無法說出真心話。


●婚外情固然不對。然而就算藝人是公眾人物,說穿了,這些也都只是他們的私事。而且,不管當事人、婚外情對象還是配偶,都是和觀眾、網友們毫無關係的人。這並不是周遭親友的婚外情,而是一個完全陌生,離自己的世界很遙遠的人的出軌事件—更何況大部分人應該都不了解,他們實際的婚姻生活是什麼情況。

既然談論的對象是和自己如此無關的人,為什麼大家還會這麼生氣呢?這與其說是出於倫理道德觀點,不如說是感受到了攻擊性的情緒。在我們社會上總瀰漫著一種「把名人拉下神壇」的執念。


●人們攻擊的對象不僅限於名人,也適用於周遭的成功人士。像是工作能力強的人、出人頭地的人、受異性歡迎的人等等,即使這些人能獲得來自旁人的羡慕眼光,但也是有人會在背地裡說些尖酸刻薄的壞話,有時候甚至做出毫無根據的造謠中傷,說些「那傢伙真的手段很好」、「我可不想像他那樣,為了出人頭地,寧願拍馬屁討好別人」、「外表是不錯啦, 就是性格有點...」諸如此類的酸言酸語。

當人的認同渴望得不到滿足,就容易產生想要摧毀成功人士的心理。

正因為能理解這種心態,所以那些工作能力越好的人,往往會越謙虛,平時就經常把自己的失敗經驗掛在嘴邊。事情進展順利的時候,也絕對不會驕傲自滿,而是告訴他人「總覺得還挺順利的,似乎運氣不錯」、「只是碰巧而已」等等,表現出謙遜的態度。


●心理學研究證實,自戀傾向較強的人,為了增加追蹤者或按「讚」數量,會有自我宣傳和利用社群網路欺騙他人的傾向。認同渴望越強烈的人,越傾向使用IG和推特;而認同渴望比較不強烈的人,則傾向於不使用這些社群網路服務。

研究也證實,認同渴望越強烈的人,越是離不開手機,總是盯著手機看;而認同渴望比較不強烈的人,對手機的依賴程度較低。

此外,認同渴望較強烈的人,對於沒有人按「讚」這件事,會比較敏感,容易產生消極反應。即使有人按「讚」,但若按「讚」數量很少,他們也容易產生負面情緒。


●表面上看似對人很關心,但實際上他關心的只有對方眼中的自己,他自己則完全沒有關注對方。他只介意對方對自己的評價,完全忽視對方的立場、心情和身體狀況,甚至根本就毫不關心。

明明那麼在意對方的眼光,實際上卻根本沒有看向對方。

只關心自己。

這種人可能落入「自認為很在意對方,但是實際上在意的只是對方眼中的自己,只關心自己,而非真的關心對方,甚至根本沒把對方放在眼裡」的狀態。 如果不向他人打開被自戀所封閉的視線,是無法真正與人親近,也無法建立信賴關係的。

如果想要滿足認同渴望,就不要只在意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有意識地去關心對方本身吧!


~榎本博明/現為MP人類科學研究所代表、產業能率大學兼任講師
~《人們為什麼想要被認可?:如果這樣在意人,你會累的!》
~《承認欲求に振り回される人たち》

#人們為什麼想要被認可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閱讀筆記
#閱讀筆記 #Reading

【博客來購買《人們為什麼想要被認可》】↓↓
https://igamepark.biz/2-tH8

【金石堂購買《人們為什麼想要被認可》】↓↓
https://easyfun.biz/2wd16

【偶希都理】
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分享閱讀筆記/日文教學/電影筆記/環遊世界旅遊,
歡迎訂閱分享,一起探索生活。
【偶希都理~Matters】
https://auth.matters.news/@scart1020
【偶希都理~痞客邦】
https://singletravelersu.pixnet.net/blog
【偶希都理 閱讀筆記~方格子】
https://vocus.cc/ohitori_book/home

【作者~廖慧淑(Su)】
譯者/作家/旅人,
日文翻譯、口譯及寫作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總計造訪過40國n座城市。
#偶希都理 #廖慧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吳鐵肩-avatar-img
2023/06/01
"閱讀筆記" 清晰有條理, 令讀者受益!
avatar-img
偶希都理
369會員
2.3K內容數
【偶希都理/廖慧淑(Su)】 旅人/譯者/獨身主義者,偶希都理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日文翻譯口譯、寫作,個人旅遊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造訪過40國n座城市,期望持續增加。 歡迎追蹤訂閱分享,一起加入探索生活。
偶希都理的其他內容
2025/04/21
《大好人圖鑑:讓地球充滿愛,讓你我一生平安!》 ★發現自己也是好人,你會更喜歡自己!
Thumbnail
2025/04/21
《大好人圖鑑:讓地球充滿愛,讓你我一生平安!》 ★發現自己也是好人,你會更喜歡自己!
Thumbnail
2025/03/28
★以手機常用功能的使用習慣,分析隱藏在使用者背後的心理暗示。
Thumbnail
2025/03/28
★以手機常用功能的使用習慣,分析隱藏在使用者背後的心理暗示。
Thumbnail
2025/02/10
找回自己舒適的步調、遠離擾人的心念。
Thumbnail
2025/02/10
找回自己舒適的步調、遠離擾人的心念。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在當今社會,我們常常被鼓勵關注他人的需求,促進和諧的人際關係。然而,對於一些人來說,這種關心他人的程度可能漸漸演變成討好型的人格,使他們在關係中失去了自己的聲音和需求。如果你發現自己陷入這樣的情況,以下是一些建議,幫助你擺脫討好型人格的枷鎖,建立更健康、平衡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在當今社會,我們常常被鼓勵關注他人的需求,促進和諧的人際關係。然而,對於一些人來說,這種關心他人的程度可能漸漸演變成討好型的人格,使他們在關係中失去了自己的聲音和需求。如果你發現自己陷入這樣的情況,以下是一些建議,幫助你擺脫討好型人格的枷鎖,建立更健康、平衡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鏡子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它不僅讓我們得以整理外表,也可以反映出我們內心的想法和情感。當您對著鏡子看著自己,您看到的是什麼?是一張滿意的臉還是一個充滿不安的人?
Thumbnail
鏡子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它不僅讓我們得以整理外表,也可以反映出我們內心的想法和情感。當您對著鏡子看著自己,您看到的是什麼?是一張滿意的臉還是一個充滿不安的人?
Thumbnail
導言: 在電視節目《BoJack Horseman》中,節目製作人拉斐爾·鮑伯·韋克斯伯格寫下了一句引人深思的話:“當你戴上玫瑰色眼鏡看別人時,紅旗只是看起來像旗子。” 雖然這句話最初是指戀愛關係中的紅旗,但對於內省和自我認識也同樣適用。我們常常很難認識到自己內部的警示信號,因為我們往往會對自
Thumbnail
導言: 在電視節目《BoJack Horseman》中,節目製作人拉斐爾·鮑伯·韋克斯伯格寫下了一句引人深思的話:“當你戴上玫瑰色眼鏡看別人時,紅旗只是看起來像旗子。” 雖然這句話最初是指戀愛關係中的紅旗,但對於內省和自我認識也同樣適用。我們常常很難認識到自己內部的警示信號,因為我們往往會對自
Thumbnail
惡意言語在心中產生的割傷,讓人漸漸失去生活的樂趣,以及生命的意義。惡意言語是由人的基本需求開始,漸漸地養成人格、在社群中發展,最後進入不自覺的維護既得利益中。在這種環境生活的人們,會越來越在意他人評價而越沒自信、對自己越嚴苛。人只有面對、理解與處理發生在身旁的負向惡意,才能確實保護住自己的自尊心。
Thumbnail
惡意言語在心中產生的割傷,讓人漸漸失去生活的樂趣,以及生命的意義。惡意言語是由人的基本需求開始,漸漸地養成人格、在社群中發展,最後進入不自覺的維護既得利益中。在這種環境生活的人們,會越來越在意他人評價而越沒自信、對自己越嚴苛。人只有面對、理解與處理發生在身旁的負向惡意,才能確實保護住自己的自尊心。
Thumbnail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拿自己去跟別人比較,是在侮辱自己」-控制比較心理的枷鎖- 在人類的群體世界裡,比較的心理從人類被創造出來,就產生了!這是人性之一,也是身為人類無可避免的處境~ 比較心理:從以前就流傳一段話,就是人類總是跟自己階級相當者比較,而不會跟超出自己階級過高或過低者去比較~
Thumbnail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拿自己去跟別人比較,是在侮辱自己」-控制比較心理的枷鎖- 在人類的群體世界裡,比較的心理從人類被創造出來,就產生了!這是人性之一,也是身為人類無可避免的處境~ 比較心理:從以前就流傳一段話,就是人類總是跟自己階級相當者比較,而不會跟超出自己階級過高或過低者去比較~
Thumbnail
什麼是「偏見」?偏見就是人們以不正確或不充分的資訊為依據,而形成的對其他人、群體或者事件的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看法。除了我們熟知的小說《傲慢與偏見》之外,還有四本書在討論偏見跟我們的關係。
Thumbnail
什麼是「偏見」?偏見就是人們以不正確或不充分的資訊為依據,而形成的對其他人、群體或者事件的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看法。除了我們熟知的小說《傲慢與偏見》之外,還有四本書在討論偏見跟我們的關係。
Thumbnail
我們的目標以個人為本體,了解自己、認識自己、發展自己,延伸到與其他人的互動,沒有好壞對錯,只有更有效地說明及正確的理解,進而達到個體的順利發揮。
Thumbnail
我們的目標以個人為本體,了解自己、認識自己、發展自己,延伸到與其他人的互動,沒有好壞對錯,只有更有效地說明及正確的理解,進而達到個體的順利發揮。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