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精神醫療小心得分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給在精神科的職能治療師和工作人員的建議參考:
最近我慢慢去體會我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又去回想我在醫院所看到的精神病患者和非精神病患者給我感覺的差異,加上和家人深入聊過很多對事情的看法之後,我主觀覺得精神疾病的關鍵在於人格、性格上的問題,至少我覺得我是這樣。
因為我覺得我們的醫學界、心理學界好像沒有去想過一個問題,說不定有些人格特質天生是脆弱到無法在社會上獨立生存的,醫學說思覺失調症有基因上的問題,那會不會造成他的人格只能應付到某種程度的社會情境,我聽過腦科學的說法說他們的大腦天生比較無法應付壓力,所以一旦給了超過他能負荷的壓力他就會發展成精神疾病,但是我比較喜歡從心理心靈去看而不是生理。
不過不管怎麼說,我們有去尊重每個人天生能力、人格特質的不同嗎?給予合適的輔導,就像自閉特質的人給予合適的輔導,到最後他就比較能以自己的方式適應社會而不是因為搞不清楚到處困惑、挫折導致最後社會功能的低落。
我在想如果我們的社會文化是多注重心理、尊重個人性格的不同,不是一致化都是用同種的態度去教育、要求所有人,是否我們能更了解很多情感性精神疾患、思覺失調症等等精神疾病是怎麼一回事?我的猜測是他們天生跟我們的設定有很大的不同,那個不同大到無法適應這個侷限的社會價值觀與侷限的家庭教育觀。
總而言之我覺得如果從人格特質的不同來看待精神病是否可以在例如小時候發現性格與大多數人的差異而即時的去輔導他而不是強硬的要改造他,或許成長的過程就不會發展成精神疾病,就是用對待自閉特質的態度去看待,這是給精神科工作人員一個我的角度的看法,可以思考看看。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會員
60內容數
我是有焦慮狀況的人,這個專題主要分享我經歷的故事以及我對精神科和心理有關的心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Burt Forster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心得分享: 我覺得很多精神疾病關鍵在於性格,人格的問題,我發現我後來人生之所以情緒出現問題在於我的依賴性太強、無法獨立,所以社會適應有嚴重障礙,接著才出現情緒問題,也許是一種防衛機轉,讓我不用去承受更大的壓力,所以我覺得精神症狀只是一個外顯的現象,也許重點在於人格的強度、適應力,所以我覺得這也是為什
幼稚型人格真的很累... 幼稚簡單來說是心智上的不成熟但不一定是智力,我覺得是指自信心,自尊心,挫折容忍力,情感依賴度之類的東西,我覺得自己也是屬於這類,並不是每個人都是隨著年齡的成長而成熟,有些人格特質就是特別脆弱,我在成長的過程,差不多到國中就覺得自己一直在硬撐,到後來越來越不快樂產生精神症狀。
這是我以前突發奇想的作法,把紅茶包兩個跟一杯牛奶一起煮熱差不多十分鐘,加糖,就變成茶味濃奶味濃的超濃紅茶拿鐵了。不夠濃可以用三個茶包。
最近我買了日本綠茶,我想到可以把茶煮得很濃,再用濾布過濾茶葉,把過濾好的綠茶加牛奶和糖,就變超好喝的奶綠,茶味夠重奶味也夠重。我猜是因為用日本綠茶才會那麼好喝。有興趣的可以試試用日本綠茶葉作奶綠。
心得分享: 我覺得很多精神疾病關鍵在於性格,人格的問題,我發現我後來人生之所以情緒出現問題在於我的依賴性太強、無法獨立,所以社會適應有嚴重障礙,接著才出現情緒問題,也許是一種防衛機轉,讓我不用去承受更大的壓力,所以我覺得精神症狀只是一個外顯的現象,也許重點在於人格的強度、適應力,所以我覺得這也是為什
幼稚型人格真的很累... 幼稚簡單來說是心智上的不成熟但不一定是智力,我覺得是指自信心,自尊心,挫折容忍力,情感依賴度之類的東西,我覺得自己也是屬於這類,並不是每個人都是隨著年齡的成長而成熟,有些人格特質就是特別脆弱,我在成長的過程,差不多到國中就覺得自己一直在硬撐,到後來越來越不快樂產生精神症狀。
這是我以前突發奇想的作法,把紅茶包兩個跟一杯牛奶一起煮熱差不多十分鐘,加糖,就變成茶味濃奶味濃的超濃紅茶拿鐵了。不夠濃可以用三個茶包。
最近我買了日本綠茶,我想到可以把茶煮得很濃,再用濾布過濾茶葉,把過濾好的綠茶加牛奶和糖,就變超好喝的奶綠,茶味夠重奶味也夠重。我猜是因為用日本綠茶才會那麼好喝。有興趣的可以試試用日本綠茶葉作奶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精神在哪裡?或許有一種可能是在腦也在心裡,如果精神就是我們整體風格的展現的話,我們的一舉一動何嘗不是一種精神的顯現。又或者,「精神在哪裡?」其實是一個假問題,如果說我們的精神其實就是我們的存在方式的話。這也能說明為什麼精神障礙是一種症候群,而非單一的病徵。
思覺失調症 (Schizophrenia) 是一種精神疾病,患者會出現「思」考能力和「知」覺功能的失調,通常於青少年至青壯年時期發病。此疾病的確切致病機轉尚未被確立,但推測是由環境、基因、壓力、神經傳導物質等多個因素共同導致。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身心障礙者在教育、職場以及社交場閤中面臨的過度社會化壓力,分析了社會對其的期望對其身心健康的影響。作者認為,在強調團隊合作與標準化的背景下,身心障礙者的獨特需求往往被忽視,導致壓力與自我認同的困擾。同時,本文也提出真正的社會融合應該以多元性和包容性為核心,以營造一個公平的社會環境。
Thumbnail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了精神健康,對於如何在遭遇情緒波動與社會偏見之下,尋找自己獨特的情感表達方式進行深入反思。作者分享了自身的經歷,表達了對主流社會對心理疾病的誤解,以及對現代醫學方法的質疑。文章強調情感支持的重要性,並鼓勵讀者瞭解自身的情緒狀態,以尋求健康的應對方式,最終希望達到真實的自我擁抱。
Thumbnail
一名思覺失調症患者在面臨壓力和挑戰時,重新思考人生,並透過同儕支持和復元課程,找到了改善心情和情緒的方法,並希望社會能多給予更多理解和接受。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作者自己的精神疾病種類,包括憂鬱症、焦慮症、反社會人格、選擇性緘默症、想殺人的人格等疾病。文章描述了作者對這些疾病的看診紀錄和自我察覺症狀的經歷。
Thumbnail
很多人會把自己身心醫學方面有點不太重視也不太會檢視自己的壓力問題。 根據一些數據顯示長期身心問題沒有好好的檢視與治療慢慢演變成失智症的高風險群(超過30年以上沒病態感與無治療和家族身心健康問題和扭曲不正當的家庭關係也是誘發因子)。 現代很多人還是迷失一個問題〔老人腦筋不靈光是正常〕〔失智症是老年
Thumbnail
本文主要探討特質論中的諸多理論,如Hans Eysenck提出的super trait和Jeffery Gray的強化敏感度理論。同時,文章還指出了社會焦慮問題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和影響。對於特質論的應用,文中提及了特質論在工作徵才和測驗上的應用,以及特質論的一些限制和缺陷。
Thumbnail
臺灣的健保制度為世界獨一無二,來看診身心科的並非只有精神病患,很多也是很努力為了生活的社會人士或是學生。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及生活與工作的多方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免疫力下降。身心科的重點在於協助找回身心健康與平衡,舒緩壓力。
精神疾病絕對不是只有天生基因,還有,後在環境誘發! 從反省中可以做到的事,多多關心周遭需要幫助的人們,哪怕是透過社福單位、民間力量?!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精神在哪裡?或許有一種可能是在腦也在心裡,如果精神就是我們整體風格的展現的話,我們的一舉一動何嘗不是一種精神的顯現。又或者,「精神在哪裡?」其實是一個假問題,如果說我們的精神其實就是我們的存在方式的話。這也能說明為什麼精神障礙是一種症候群,而非單一的病徵。
思覺失調症 (Schizophrenia) 是一種精神疾病,患者會出現「思」考能力和「知」覺功能的失調,通常於青少年至青壯年時期發病。此疾病的確切致病機轉尚未被確立,但推測是由環境、基因、壓力、神經傳導物質等多個因素共同導致。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身心障礙者在教育、職場以及社交場閤中面臨的過度社會化壓力,分析了社會對其的期望對其身心健康的影響。作者認為,在強調團隊合作與標準化的背景下,身心障礙者的獨特需求往往被忽視,導致壓力與自我認同的困擾。同時,本文也提出真正的社會融合應該以多元性和包容性為核心,以營造一個公平的社會環境。
Thumbnail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了精神健康,對於如何在遭遇情緒波動與社會偏見之下,尋找自己獨特的情感表達方式進行深入反思。作者分享了自身的經歷,表達了對主流社會對心理疾病的誤解,以及對現代醫學方法的質疑。文章強調情感支持的重要性,並鼓勵讀者瞭解自身的情緒狀態,以尋求健康的應對方式,最終希望達到真實的自我擁抱。
Thumbnail
一名思覺失調症患者在面臨壓力和挑戰時,重新思考人生,並透過同儕支持和復元課程,找到了改善心情和情緒的方法,並希望社會能多給予更多理解和接受。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作者自己的精神疾病種類,包括憂鬱症、焦慮症、反社會人格、選擇性緘默症、想殺人的人格等疾病。文章描述了作者對這些疾病的看診紀錄和自我察覺症狀的經歷。
Thumbnail
很多人會把自己身心醫學方面有點不太重視也不太會檢視自己的壓力問題。 根據一些數據顯示長期身心問題沒有好好的檢視與治療慢慢演變成失智症的高風險群(超過30年以上沒病態感與無治療和家族身心健康問題和扭曲不正當的家庭關係也是誘發因子)。 現代很多人還是迷失一個問題〔老人腦筋不靈光是正常〕〔失智症是老年
Thumbnail
本文主要探討特質論中的諸多理論,如Hans Eysenck提出的super trait和Jeffery Gray的強化敏感度理論。同時,文章還指出了社會焦慮問題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和影響。對於特質論的應用,文中提及了特質論在工作徵才和測驗上的應用,以及特質論的一些限制和缺陷。
Thumbnail
臺灣的健保制度為世界獨一無二,來看診身心科的並非只有精神病患,很多也是很努力為了生活的社會人士或是學生。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及生活與工作的多方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免疫力下降。身心科的重點在於協助找回身心健康與平衡,舒緩壓力。
精神疾病絕對不是只有天生基因,還有,後在環境誘發! 從反省中可以做到的事,多多關心周遭需要幫助的人們,哪怕是透過社福單位、民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