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1947之後:二二八(非)日常備忘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我是一個不喜歡聽中文歌,在音樂喜好上更偏向英文、日文歌的人。前一陣子因緣際會下,思考了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習慣;我想,作為一個熱愛想像文類的研究者、創作者,我一直都有些畏懼那種太貼近自身現實的東西。語言的差異,讓我在聆聽那些外文音樂時,在經驗與體會上有一道無形的「牆」將我保護在自己的舒適圈中,不至於感受到太絕對、太強烈的情緒。

從這個角度來說的話,喜歡想像文類似乎也是因為,那彷彿也是一種「保護膜」。奇幻、科幻作品不可能不從現實中借鑑,所以參加過一戰的托爾金將自己在戰場上的經歷寫入《魔戒》三部曲中;瑪格麗特.愛特伍創作的反烏托邦小說《使女的故事》,也聲明故事中男性的種種惡行,都曾於現實中確實發生過。但即便如此,想像文類的故事依然是虛構的——也因為這樣的虛構性,想像類型的作品可以跨越時間與空間的鴻溝,讓不曾經歷過單一指涉的現實事件的閱聽者,也能在虛構的包裝下,透過自身的經驗理解到虛構中的共時性。舉例而言,1949年的英國人不太可能因為現實中的東方獨裁國家而想要寫出一本諷刺性的反烏托邦作品,但如今的我們卻能夠透過喬治.歐威爾在那年所出版的《1984》,來重新檢驗當下的極權中國。

然而,有些時候,我們也不能總是躲在虛構的保護傘下,不去談論近在咫尺的、真實的悲苦及邪惡——即便那對我來說相當痛苦。

《1947之後:二二八(非)日常備忘錄》是一本由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出版、集結台文、台史領域的青年研究者與創作者而完成的一本「非虛構作品」。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收錄八篇與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時期受難者與親屬、友人、相關人等,包括施儒珍、郭琇琮、曹永和、施朝暉、張李德和、陳澄波、林忠、楊勵、鄭南榕、林茂生、林宗義、張玉蟬、陳惠操等人的故事。這些人裡面,有些命喪於1947年國民政府的「清鄉」行動中,有些則作為清鄉直接、間接受難者的親屬、友人,數十年來活在恐懼與未知中。恐懼的,是國家機器明裡暗裡的蠢蠢欲動;未知的,是那些延宕了數十年仍然不可知的真相。

我想特別聊聊本書其中一篇:〈再婚的生存牌坊〉。身為一名在花蓮唸博士的學生,這篇文章中的主角陳惠操女士算是我的師母;身為一名在花蓮教書的大學講師與教學助理,我也在幾次學長姐促成的校外教學活動中,前往過文章中提及的「太古巢農園」,與張玉蟬女士有過幾次照面。我想我自己也是在不到十年前的時間點、在來到花蓮這塊土地前後,才真正認識、意識到許多過去不熟悉、不知道的台灣歷史,開始認真思考族群與身分認同、社會與政治議題,而即便我的家族中並沒白色恐怖下的受難者,作為一個台灣人,在察覺到那些過往與當下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苦難時,我總是忍不住悲從中來;那樣的體會,在親眼見過這些地景人物時,更有感觸。

二二八與白色恐怖,對這個時代的台灣人來說,既近又遠。近的是隨著台灣民主自由的政治立場逐漸確立、隨著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的正式成立,我們慢慢能夠看到那些過去無法觸及的資料,瞭解到整起事件的來龍去脈,也足以用更多元的角度去理解、用更自由開放的態度去討論這場悲劇;遠的,則是受難者、加害者的凋零,讓我們跟真相越來越遠,同時也因為時間距離的差距,或許過了一代又一代後,關心二二八與轉型正義的人也將越來越少。

對台灣人來說,用這樣的比喻應該很好理解——二二八就好像一場大地震,隨之而來幾十年的白色恐怖時期,也如同大地震之後不時發生的餘震;在那之後,即便地震已經停了很久,你還是會覺得身體依舊持續晃動著,好像地震仍在繼續一樣……。現在,我們就處於這個「身體依舊感覺到晃動」的時期中,有許多人正努力書寫、創作這些地震的紀錄,讓後來的人們可以記得這些事情。《1947之後:二二八(非)日常備忘錄》就是這樣的一本作品。它比起許多考證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的學術性書籍更好閱讀,卻也在故事性之餘保留了事件的真實性;在聚焦於特定人物的篇章之餘,它也涉及了廣播與電報在這些事件中的作用、這些受難事件對台灣藝術的影響、以及從精神疾病的角度思考倖存者後續關照的問題。

我不太常寫非科幻、奇幻作品的介紹、推薦文章,不過在今年的二二八即將到來的此刻,請讓我用《1947之後:二二八(非)日常備忘錄》來打破慣例,向各位朋友推薦這本書。

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臉書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National.228.Museum/

raw-image

本書並未於一般通路販售,有興趣購買的朋友請循以下購書資訊:

1. 電洽(02)23326228#123陳小姐

2. e-mail至hsiu@228.org.tw
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依法繳交營業稅,請填具下列資料:

姓名/負責人:
單位(需統一編號者):
統一編號(需統一編號者):
通訊地址:
聯絡電話:
電子郵件:
購買數量:
網路購書價:新臺幣360元(含郵資)
匯款戶名: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匯款帳號:臺灣銀行城中分行(004)045-004-738305
ATM:提供匯款帳號後五碼

3. 現場購書:
(1)購書價格:優惠價8折計,新臺幣288元
(2)購書地點: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台北市中正區南海路54號)

4. 期間限定網路賣場:
https://myship.7-11.com.tw/general/detail/GM2002100726440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馬立的沙龍
117會員
125內容數
馬立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2/02
本文探討臺灣本土電馭叛客類型小說《電腦人間》的創作理念,並結合作者自身經歷,反思臺灣的身分認同議題。文章最後也提及作者將在臺北國際書展與其他電馭叛客類型作者進行對談。
Thumbnail
2025/02/02
本文探討臺灣本土電馭叛客類型小說《電腦人間》的創作理念,並結合作者自身經歷,反思臺灣的身分認同議題。文章最後也提及作者將在臺北國際書展與其他電馭叛客類型作者進行對談。
Thumbnail
2025/01/09
介紹《電腦人間》一書的封面及插畫繪製過程與細節,包括繪師選擇、創作理念、以及對成品的評價。文中提及多位繪師,如麥克筆先生、阿諾老師、金芸萱老師和黃俊維老師,並詳細描述他們在本書創作中的貢獻和風格。此外,文章也提供了《電腦人間》書籍的購買連結,方便讀者購買。
Thumbnail
2025/01/09
介紹《電腦人間》一書的封面及插畫繪製過程與細節,包括繪師選擇、創作理念、以及對成品的評價。文中提及多位繪師,如麥克筆先生、阿諾老師、金芸萱老師和黃俊維老師,並詳細描述他們在本書創作中的貢獻和風格。此外,文章也提供了《電腦人間》書籍的購買連結,方便讀者購買。
Thumbnail
2024/12/20
本文記錄了作者首次參加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的經歷,感受到獨立出版的魅力並參與多場對談活動。作者分享了與漫畫家、出版社交流的過程,以及對《杯底不養金魚》的期待,並反思女性主義在韓國的現狀。最後還有《臺灣漫遊錄》作者與英文版譯者的對談活動紀錄。
Thumbnail
2024/12/20
本文記錄了作者首次參加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的經歷,感受到獨立出版的魅力並參與多場對談活動。作者分享了與漫畫家、出版社交流的過程,以及對《杯底不養金魚》的期待,並反思女性主義在韓國的現狀。最後還有《臺灣漫遊錄》作者與英文版譯者的對談活動紀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作者用溫柔的文字,在述說著一段非常深刻且重要的故事,沒有過度激情或強調對立,就是以一種平靜且堅毅的感覺,在表達那些現在的我們所無法想像、卻又真實發生過的事件,在文字段落行走之間,一個不經意就會感到揪心,在書中,可以看到許多因「思想」而獲罪,而接二連三遭受迫害的事件,無力感周而復始的湧現,受難者如何在
Thumbnail
作者用溫柔的文字,在述說著一段非常深刻且重要的故事,沒有過度激情或強調對立,就是以一種平靜且堅毅的感覺,在表達那些現在的我們所無法想像、卻又真實發生過的事件,在文字段落行走之間,一個不經意就會感到揪心,在書中,可以看到許多因「思想」而獲罪,而接二連三遭受迫害的事件,無力感周而復始的湧現,受難者如何在
Thumbnail
現在能有這個平台讓大家能在這裡自由發表、創作,是件多麼得來不易的事情!在過去的二二八及白色恐怖的台灣史(如果想了解更多學校不會考的內容的話,推薦可以看臺大開放式課程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之一系列課影片)中,大多是以「誤抓」、「誤殺」等角度訴說威權體制的惡。但當我看完《無法送達的遺書 增訂版》後...
Thumbnail
現在能有這個平台讓大家能在這裡自由發表、創作,是件多麼得來不易的事情!在過去的二二八及白色恐怖的台灣史(如果想了解更多學校不會考的內容的話,推薦可以看臺大開放式課程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之一系列課影片)中,大多是以「誤抓」、「誤殺」等角度訴說威權體制的惡。但當我看完《無法送達的遺書 增訂版》後...
Thumbnail
二十年前的事,你還記得多少? 我們還可以再為這個問句設定多一點條件,比如,二十年前打擊大眾身心的重大事件,你還記得多少?你記得的,跟身邊人記得的,一樣嗎?
Thumbnail
二十年前的事,你還記得多少? 我們還可以再為這個問句設定多一點條件,比如,二十年前打擊大眾身心的重大事件,你還記得多少?你記得的,跟身邊人記得的,一樣嗎?
Thumbnail
有人說,只有「遺忘」,才能為自己和身邊的人們建立新的未來;但我說:只有傾聽、耐心、和誠懇,才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新的、同時也是延續自過往的未來。
Thumbnail
有人說,只有「遺忘」,才能為自己和身邊的人們建立新的未來;但我說:只有傾聽、耐心、和誠懇,才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新的、同時也是延續自過往的未來。
Thumbnail
在政黨輪替前出生的台灣人,都是一點一滴的往回認識,與我們所學、所受的教育思想有極大的落差,也跟我們所認識的台灣有些出入,有些人依然是避而不談,有些則是認為「不知道好像也沒有關係」,更有很多人可能在某一個瞬間因為某一個事件,通透了心裡那種總是說不出口的疑問,發現了原來胸口被壓住的那顆大石。
Thumbnail
在政黨輪替前出生的台灣人,都是一點一滴的往回認識,與我們所學、所受的教育思想有極大的落差,也跟我們所認識的台灣有些出入,有些人依然是避而不談,有些則是認為「不知道好像也沒有關係」,更有很多人可能在某一個瞬間因為某一個事件,通透了心裡那種總是說不出口的疑問,發現了原來胸口被壓住的那顆大石。
Thumbnail
隨著臺灣民主奇蹟地越發成熟,歷史的探究挖掘也變得越明朗;就好比說,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便是旨在還原歷史真相、平復司法不公、開放歷史檔案以及追究不當黨產等問題;或許在許多人眼裡,促轉會或者像共生音樂節這樣公開談論白色恐怖的作為好像很沒必要、認為過去的東西就是過去了,有什麼好談的? 但其實,它確實該談。
Thumbnail
隨著臺灣民主奇蹟地越發成熟,歷史的探究挖掘也變得越明朗;就好比說,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便是旨在還原歷史真相、平復司法不公、開放歷史檔案以及追究不當黨產等問題;或許在許多人眼裡,促轉會或者像共生音樂節這樣公開談論白色恐怖的作為好像很沒必要、認為過去的東西就是過去了,有什麼好談的? 但其實,它確實該談。
Thumbnail
白色恐怖的故事不都是這樣嗎? 從平靜無爭的生活開始寫起,再敘國民黨陰險的爪牙、黑暗的逼供,然後是渾渾噩噩又身心受創的,再也回不去的日常生活。或許結尾是退隱山林的修養,也或許是他依然在前線奮鬥,號召讀者心裡都存有的憤憤不平──我大概是個冷血的讀者,表面上給予同情,但私底下卻對白色恐怖的故事感到麻木了。
Thumbnail
白色恐怖的故事不都是這樣嗎? 從平靜無爭的生活開始寫起,再敘國民黨陰險的爪牙、黑暗的逼供,然後是渾渾噩噩又身心受創的,再也回不去的日常生活。或許結尾是退隱山林的修養,也或許是他依然在前線奮鬥,號召讀者心裡都存有的憤憤不平──我大概是個冷血的讀者,表面上給予同情,但私底下卻對白色恐怖的故事感到麻木了。
Thumbnail
閱讀其他國家的抗爭史,總讓我有種既疏離又親密的感覺。疏離源於時空的差異,使我可以一時脫離現實的沉痛;親密也源於相近的苦痛與掙扎,使我得以從理解中得到些許慰藉。閱讀《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時,我抄下了不少段落,有的是抗爭者、政治犯寫的遺書,有的是受難者家屬的感想,有的是整理者的思考
Thumbnail
閱讀其他國家的抗爭史,總讓我有種既疏離又親密的感覺。疏離源於時空的差異,使我可以一時脫離現實的沉痛;親密也源於相近的苦痛與掙扎,使我得以從理解中得到些許慰藉。閱讀《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時,我抄下了不少段落,有的是抗爭者、政治犯寫的遺書,有的是受難者家屬的感想,有的是整理者的思考
Thumbnail
《1947之後:二二八(非)日常備忘錄》是一本由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出版、集結台文、台史領域的青年研究者與創作者而完成的一本「非虛構作品」。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收錄八篇與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時期相關的受難者,包括施儒珍、郭琇琮、曹永和、施朝暉、張李德和、陳澄波、林忠、楊勵、鄭南榕、林茂生、林宗義……
Thumbnail
《1947之後:二二八(非)日常備忘錄》是一本由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出版、集結台文、台史領域的青年研究者與創作者而完成的一本「非虛構作品」。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收錄八篇與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時期相關的受難者,包括施儒珍、郭琇琮、曹永和、施朝暉、張李德和、陳澄波、林忠、楊勵、鄭南榕、林茂生、林宗義……
Thumbnail
二二八事件,一個台灣人不願去說,甚至是不知如何開口訴說的一個傷心往事。對現一代的小孩,228不過就是放假的日子,但是對老一輩的人,那是一段不堪形容的過往,發生這種事,我們似乎更是要好好了解這段歷史,從中習取教訓。
Thumbnail
二二八事件,一個台灣人不願去說,甚至是不知如何開口訴說的一個傷心往事。對現一代的小孩,228不過就是放假的日子,但是對老一輩的人,那是一段不堪形容的過往,發生這種事,我們似乎更是要好好了解這段歷史,從中習取教訓。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