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商實務】情緒的「辨識」與「詮釋」

【心理諮商實務】情緒的「辨識」與「詮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情緒辨識

「你的感受是什麼?你有什麼感受?」

感覺、確認、指出

是生氣、無奈、驚慌、恐懼或悲傷?

藉由問句及接納(我問,因為我想了解)

讓案主專注、強化「他的感受」使其突顯

最終有個命名與位置

並討論情緒背後的意義

舉例:

「你的感受是什麼?」

「你對父親感到生氣對嗎?」(封閉式問句)

「你好像不只這些,還有其他感受嗎?」(開放式問句)


情緒詮釋

替無法講述感受的案主說出他的複雜情感

情緒經驗不是一個詞,是一段情境下的情感,以譬喻、隱喻或文學說出

即使是一個詞:「孤單」,也能區分是「孤伶伶、沒有連結的孤單」、「是格格不入的孤單」、「是某種使命悲壯的孤單」。並進一步詮釋「孤單」是沒有歸屬、無根、沒有人理解、無法對等談話的狀態,想說卻不敢說,怕別人嚇到,只好忍耐,有說不出的苦…

需要高層次同理心

舉例:

「原來如此,你感到矛盾,因為你曾跟父親這麼親密,他喝酒後卻變了一個人,反過來傷害你,讓你不知道該幫忙還是要疏遠…」

「雖然他會罵你,可是他是唯一在乎你的人,你還是會聽他的,因為若離開他,那種沒有歸屬、沒人理會的孤寂更可怕,你再也不想這樣了。你認為是自己的錯,如果再調整一點,說不定狀態就不會那麼糟了。」

「悶悶的、飽滿的,就像該下雨卻不下的天空一樣,這樣也好,如果是傾盆暴雨,大家就都逃走了吧…」

助人者助其描述情感混沌的狀態,如實呈現複雜多種的面貌,但會抓出焦點/主題

讓案主被理解(被懂=接住)、解惑、學習辨識與命名

#詮釋的學習方式:

1.先從詮釋自己開始,你能不能解釋自己的心情?之後才能用對照的方式捕捉對方的情感內涵

2.多方閱讀,多理解生活其他領域,並學習文字的運用(請多看文學、故事)

3.真誠一致。

詮釋並非絕對,真誠一致是指助人者也在摸索,可以互相確認。

當詮釋越精準正確,「共感」會引起「共鳴」,案主反應會越大,反之就沒有。重新確認與詮釋即可,不必說案主抗拒。若引起抗拒,或許是案主還沒準備好知道那麼多,模糊焦點是種保護,要重新核對是否支持或力量未足夠。

結語

兩者使用,需視時機、案主條件

然共同目標都是讓案主的感受回到意識面:看見自己並接納真實,就能逐步完整

越完整的拼圖,才有完整的力量面對困境

avatar-img
林仁廷心理師的沙龍
331會員
240內容數
亞斯伯格(AS)、過動特質(ADHD)及邊緣性人格(BP)整理專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此為心理師的經典課程,市面上少有的理論淺白筆記 宣傳範例:艾里斯的理情介紹,其他各家介紹皆遵循此結構。 特色:系統整理四大學派諮商理論讓你對各家諮商理論有概括性的通盤瞭解。
我們對青少年的期待不用急於一時,現在沒有明顯成就沒關係,反而要在乎他「對生活的好奇與熱情」,他會不會積極的動起來,好奇、認識、實作動起來。人生不是一個點,是線與面,有體驗過的事情是各個點,成績表現也只是一個點,往後這個點會串成什麼線與面,現在看不出來但未來可期待。 像是「拼豆遊戲」
你有多久沒寫手記了,我是說「書寫」那種 回想起以前手機不普及的年代,我有兩段瘋狂寫手記的回憶 一是當兵下部隊後,自己一個人在學長學弟制權力顯明環境下,每天除了工作還要扮演進退得宜的角色,常常累到直接睡著,然到中期較有餘欲,就寢前便能卸下面具,屬於自己的感受不斷襲來(通常是不滿)
此為心理師的經典課程,市面上少有的理論淺白筆記 宣傳範例:艾里斯的理情介紹,其他各家介紹皆遵循此結構。 特色:系統整理四大學派諮商理論讓你對各家諮商理論有概括性的通盤瞭解。
我們對青少年的期待不用急於一時,現在沒有明顯成就沒關係,反而要在乎他「對生活的好奇與熱情」,他會不會積極的動起來,好奇、認識、實作動起來。人生不是一個點,是線與面,有體驗過的事情是各個點,成績表現也只是一個點,往後這個點會串成什麼線與面,現在看不出來但未來可期待。 像是「拼豆遊戲」
你有多久沒寫手記了,我是說「書寫」那種 回想起以前手機不普及的年代,我有兩段瘋狂寫手記的回憶 一是當兵下部隊後,自己一個人在學長學弟制權力顯明環境下,每天除了工作還要扮演進退得宜的角色,常常累到直接睡著,然到中期較有餘欲,就寢前便能卸下面具,屬於自己的感受不斷襲來(通常是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