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商實務】情緒的「辨識」與「詮釋」

【心理諮商實務】情緒的「辨識」與「詮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情緒辨識

「你的感受是什麼?你有什麼感受?」

感覺、確認、指出

是生氣、無奈、驚慌、恐懼或悲傷?

藉由問句及接納(我問,因為我想了解)

讓案主專注、強化「他的感受」使其突顯

最終有個命名與位置

並討論情緒背後的意義

舉例:

「你的感受是什麼?」

「你對父親感到生氣對嗎?」(封閉式問句)

「你好像不只這些,還有其他感受嗎?」(開放式問句)


情緒詮釋

替無法講述感受的案主說出他的複雜情感

情緒經驗不是一個詞,是一段情境下的情感,以譬喻、隱喻或文學說出

即使是一個詞:「孤單」,也能區分是「孤伶伶、沒有連結的孤單」、「是格格不入的孤單」、「是某種使命悲壯的孤單」。並進一步詮釋「孤單」是沒有歸屬、無根、沒有人理解、無法對等談話的狀態,想說卻不敢說,怕別人嚇到,只好忍耐,有說不出的苦…

需要高層次同理心

舉例:

「原來如此,你感到矛盾,因為你曾跟父親這麼親密,他喝酒後卻變了一個人,反過來傷害你,讓你不知道該幫忙還是要疏遠…」

「雖然他會罵你,可是他是唯一在乎你的人,你還是會聽他的,因為若離開他,那種沒有歸屬、沒人理會的孤寂更可怕,你再也不想這樣了。你認為是自己的錯,如果再調整一點,說不定狀態就不會那麼糟了。」

「悶悶的、飽滿的,就像該下雨卻不下的天空一樣,這樣也好,如果是傾盆暴雨,大家就都逃走了吧…」

助人者助其描述情感混沌的狀態,如實呈現複雜多種的面貌,但會抓出焦點/主題

讓案主被理解(被懂=接住)、解惑、學習辨識與命名

#詮釋的學習方式:

1.先從詮釋自己開始,你能不能解釋自己的心情?之後才能用對照的方式捕捉對方的情感內涵

2.多方閱讀,多理解生活其他領域,並學習文字的運用(請多看文學、故事)

3.真誠一致。

詮釋並非絕對,真誠一致是指助人者也在摸索,可以互相確認。

當詮釋越精準正確,「共感」會引起「共鳴」,案主反應會越大,反之就沒有。重新確認與詮釋即可,不必說案主抗拒。若引起抗拒,或許是案主還沒準備好知道那麼多,模糊焦點是種保護,要重新核對是否支持或力量未足夠。

結語

兩者使用,需視時機、案主條件

然共同目標都是讓案主的感受回到意識面:看見自己並接納真實,就能逐步完整

越完整的拼圖,才有完整的力量面對困境

avatar-img
林仁廷心理師的沙龍
330會員
240內容數
亞斯伯格(AS)、過動特質(ADHD)及邊緣性人格(BP)整理專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大腦對於「心靈」超過能承受的痛苦(失去連結、巨大失落、羞辱、暴力、性侵),會採取封印、失憶、解離的方式,讓大腦無所覺,避免精神崩潰,確保自己繼續存活。假裝沒這回事的期間,心靈傷口依然無助、驚嚇、自卑、討好,只靠潛意識盲目找尋依靠和拯救,卻可能活得扭曲、處境更糟。如果此時有能理解與接住情緒的重要他人,
案主(父親)即將與小二男孩親子視訊會談(孩子被安置,因疫情無法碰面),兩人都是省話一哥「很不會聊天」,之前見面兩人還可以膩在一起看電視各說各話,現在視訊只能對話,恐怕到時候只有乾瞪眼...。 我幫他上課的任務是在親子會面前加強親子互動技巧,受限於視訊,我(助人者/心理師/親職講師)該怎麼做呢?
大腦對於「心靈」超過能承受的痛苦(失去連結、巨大失落、羞辱、暴力、性侵),會採取封印、失憶、解離的方式,讓大腦無所覺,避免精神崩潰,確保自己繼續存活。假裝沒這回事的期間,心靈傷口依然無助、驚嚇、自卑、討好,只靠潛意識盲目找尋依靠和拯救,卻可能活得扭曲、處境更糟。如果此時有能理解與接住情緒的重要他人,
案主(父親)即將與小二男孩親子視訊會談(孩子被安置,因疫情無法碰面),兩人都是省話一哥「很不會聊天」,之前見面兩人還可以膩在一起看電視各說各話,現在視訊只能對話,恐怕到時候只有乾瞪眼...。 我幫他上課的任務是在親子會面前加強親子互動技巧,受限於視訊,我(助人者/心理師/親職講師)該怎麼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