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們容易感到焦慮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你時常焦慮嗎?以前的我是的。面對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我們容易措手不及,因為我們無法控制,人們對於無法控制的事,總是會陷入自我膠著。但我們其實只要明白,不可控的事,就停止控制。將會釋放一半的壓力。
我曾看過一句話:「壓力和焦慮始終來自於對能改變的事不作為」面對焦慮的心境,第一件事,就是拿出紙和筆,逐字表達為何我如此焦慮。第二,分出可控和不可控,可控的就寫出解決方案,不可控的就放下它。
這樣的方式我做了一個月,我一樣會焦慮,但比起焦慮的心情,更多的是自我實現的開始,我比以前更有行動力了,想做的事情,我立刻就去做。因為我明白,我能做卻不做,才是焦慮的源頭。
0會員
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娜比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老友記Friends》觀影心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你可能也想看
為何我們難以改變?《逆思維》解密,學會重新思考人生為何人會放不下舊有觀念與信念,是因為人在思考或者是談話的時候,常會淪入三種不同職業的心態:「傳教士」、「檢察官」以及「政客」,以保護我們的信念,就像內心住著一個獨裁者,不容許出現任何質疑的聲音。所以這時候我們需要第四種模式「科學家思考」幫助人們去「重新思考」,打破自身的僵固思維。
Thumbnail
avatar
鼠叔|倉鼠人生實驗室
2024-04-11
為何我們每次入睡,都要當成是在世的最後一夜?《西藏度亡經》說,當人們睡著了,進入作夢的狀態,其實跟死亡是沒有兩樣的。 這個狀態,就叫「中陰身」。 所謂的「中陰身」,是指一個人往生後,到下一世投胎前的期間內,靈識處於一個不在人間,也不在六道的過渡狀態。 「中陰身」有六種,其中「睡夢中陰」和「死亡中陰」是一樣的,差別只在於「睡夢
avatar
吳九箴
2024-03-13
為何我們最終是心如止水?有時候, 我們對周遭人事物感到默然 ,是因為若對自身以外的所有事情都有情緒反應,這樣會離內在的平靜太遙遠。 在往後的日子會發現追求自己內心的“平靜”遠比“快樂”還重要,這就是修行。 再者,年輕時我們總追求快樂,將其視為人生的最高目標,因為快樂讓人身心愉悅,都說“人不輕狂枉少年”,不是嗎? 但它
avatar
炎炎
2024-02-22
為何我們不該給別人建議?佛陀認為給別人建議需要具備這些條件 有時候,我會不自覺給別人建議。要等到朋友回覆說:「謝謝你的建議」,我這才意識到,自己又再衝動給別人建議了。即便對方沒有表示不滿,還禮貌地說謝謝,但我內心還是感到懊悔。因為我相信,我們不該給別人建議。 智慧圓滿的佛陀認為,需要具備以下五項條件,才適合給別人建議:
Thumbnail
avatar
旅人小萌
2023-12-10
〈為何我們不說話〉佳作五不只如此,你敢講,也要能聽。你能說你的想法,就要能聽懂別人的想法,這樣才會有「進步」—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而最重要的,是「沒有是非對錯」,所有人說的都是對的,這也代表著,你得學會尊重不同的看法—就算你不同意,這很重要,如果無法學會尊重他人的想法,那你也沒有被尊重的資格。
Thumbnail
avatar
喜閱樹
2023-10-24
我們為何抓狂:談自由、科技發展與容易抓狂的社會腦袋中有個東西,叫前額葉皮質,它負責讓你理性思考,保持冷靜,不做出傻事 腦袋中還有另一個東西,叫杏仁核,它負責讓你感情豐富,情緒充滿 使用前額葉皮質做事情很累、很費神、耗電,沒有人可以在工作時把這裡開機整天,不然你整個人很快就會沒電 相對的,使用杏仁核做事很簡單,但它會讓你容易憤怒、恐懼、難過
Thumbnail
avatar
教練大學-山姆雷蒙
2023-05-22
為何變亂容易?整理卻很難?我們從「天能」學到的3件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也想過,為什麼把房間弄亂很容易,但把房間變整齊卻很難?為什麼不是一樣容易或是一樣難呢? 以前我們一直有這樣的疑問,直到看了電影「天能」之後,終於找到了可能的答案! 這篇文章來跟大家分享,我們究竟從「天能」中學習到了什麼事! 1. 在「熵增」的世界中,不整理就會亂! 在天能的電影中,
Thumbnail
avatar
布蘭達&維尼
2020-11-09
為何我們需要自己的國家?我們珍惜的東西,我們一個人保護不了,而我們希望這些東西能盡量被保護,所以我們需要我們的國家。國家如果不保護你所重視的東西,那就不是你的國家。
Thumbnail
avatar
鄭立
2017-03-03
為何我們熱愛超自然現象(一):只活在心中的謎<p>為什麼我們受過科學教育之後,仍會在意超自然現象,並且讓相關節目收視維持一定的水準?這是人類文明的墮落,還是通往人生終極目標的唯一途徑?我認為這些問題不見得只能從科學與宗教研究的角度來回應。</p>
Thumbnail
avatar
人渣文本
2016-06-25
為何我們需要新聞募資?<p>當報導者在網路上公開募資計劃,他必須誠實面對每一位留言、讚美或謾罵的網友們,讓新聞超越「記者vs讀者」、「上vs下」的傳統框架。讀者不再只是陌生且遙遠的閱聽眾,報導者也能露面舉辦講座、進行討論或宣傳,向大眾傳達「我是誰?我想做什麼事?我為什麼想做?我的理念是什麼?」</p>
Thumbnail
avatar
Kevin
2015-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