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槓1.0 →斜槓1.5
大約在2016到2017年間,「斜槓青年」一詞逐漸成為打工人熟知的概念,後來連尚未步入社會的學生也將這個概念帶入他們的學生身分,成為一種角色擴充。如果當時斜槓的意義處於 「1.0」階段,那麼就和電腦、手機的作業系統和ChatGPT會迭代更新一樣,斜槓界已邁入新階段。
#斜槓1.0
「斜槓1.0」的內涵,主要延伸的概念叫「斜槓青年」。指的是步入職場初期或接近中期,尚未擁有足夠豐厚到享受的收入,並且對當前的職涯發展不滿,進入一種心理與工作狀態皆陷入停滯期,甚至開始衰退的青年人。這一批人大多年紀在25歲至40歲之間。
低於25的多半是學生,或者尚處於工作迷茫期和嘗試期的社會新鮮人,他們連自己的主業都還沒搞定,缺乏斜槓的起點。
高於40歲的工作者,大多已經在各自領域中處於中階或中高階的領導層,或在自己的工作領域走出自己的路。他們大多清楚自己要什麼,或肩負足夠多的責任和對等收入,這類人沒有斜槓的必要。至於到這個階段還庸庸碌碌的人,也很難在斜槓的市場和精力旺盛、時間充裕的年輕人競爭。
因為斜槓的工作類型大多屬於自由工作,以接案為主。這類案子需要一個人在本業以外投注時間、精力。40歲以上的工作者多以成家,除了照顧孩子,有些還得照顧年邁的父母。加上處在中老年期,身體機能在衰退。種種因素都不利於他們斜槓。
可以說,「斜槓1.0」存在的意義是讓人們意識到「原來我可以在主業之外,尋找一個副業。並且這個副業可以在收入、自我價值感等方面補足主業之不足」,進而打開人們對工作的固有觀點。
#斜槓1.5
「斜槓1.0」終究會走入尾聲。
首先、不適合斜槓的人,他們在歷經一段時間嘗試後,早早放棄。就像有些人在民間工作沒多久,就乖乖回家準備考公職一樣。但也有人乾了一陣子公務員,還是打破鐵飯碗,尋求更有變化的工作環境。
其次、那些斜槓乾得特別好的人,往往最終把斜槓轉為下一份主業,更加專注的去把這個「轉正」的工作做好。這時,他就脫離了斜槓,又變成不斜槓,專注在一份工作上的打工人。
所以「斜槓1.5」意謂什麼樣的打工人呢?
我以為,「斜槓1.5」指的是那些「必須通過斜槓才能滿足生活與心理需求,沒有其他方式」的工作者。比如一位在家照顧孩子的母親,她想要擁有自己的財富,或者為生活加入一點新的刺激,那麼她可能會在有限的時間、精力中謀求一份可以在家處理的工作。
而無論「斜槓1.0」或「斜槓1.5」,大體而言都是一種過渡性質的工作狀態。總會因為「做不下去」或「做得太好」,兩種無法持續的狀態而結束。
§「我適合斜槓嗎?」,解開對斜槓的誤解
當家長聽到孩子要斜槓,或者公司主管發現員工要斜槓。或者你自己擁有一份工作,但你想要斜槓。你首先要考慮的不是幹什麼斜槓的工作,而是考慮清楚自己尋求斜槓背後的動機和目的,如此才能避免誤入斜槓的坑。
下面,就是一些你需要想清楚的參考要點:
要點一、你想的是「B計劃」,還是「B面」
真正能堅持的斜槓,比較像是一張黑膠唱片的兩面,A面可以聽,B面也可以聽,合起來是一張完整的專輯。
然而,有些人把斜槓想成職涯的「B計劃」,換成一個不那麼文雅的詞,也就是在尋求一個「備胎」。
通常出於這種理由的斜槓,不過是一個人處理不好主要問題,便試圖通過轉移注意力,以逃避主要問題帶來的心理壓力。
比如一位推銷員,眼看這個月又將業績不達標。如果這份工作對他足夠重要,他需要的是花更多時間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而不是主業沒做好,害怕被領導責備,於是搞個副業,並奢望這個副業能取代自己的主業。
當然!一個人可以在現有工作不理想的情況下,積極嘗試其他可能性。但首先,他得承認這一點,先試著面對問題,並處理問題。畢竟尋找可能性也需要做功課,而不是碰運氣。
如果一個人總是逃避,他很有可能在斜槓工作又面對挫折時,再次逃避。產生「斜槓、斜槓、再斜槓」的情況,結果只會讓自己累積更多挫折與壓力。
因為他斜槓的工作在待遇等方面往往不如自己原本的工作,這等於是降格以求,而降格以求本身就是一種對自己的貶低與壓迫。
要點二、避免「天真現實主義」(naïve realism)
往往當我們面對一位想要斜槓的人,而我們在確認他們斜槓的動機和目的,以及他們評估自己斜槓的能力,以及斜槓後的效益時。
我們會發現有些人把事情想得太美好,像個童話故事。還有些人開始含糊其詞,如果你繼續追問,他可能會手足無措,或是惱怒起來。通常出現這種情況,通常表示他們並未做好斜槓的準備,他們找的是B計劃,而不是職涯的B面。但這些人身上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
史丹佛心理系教授羅斯(Lee Ross)談到多數人總是站在主觀立場看事情,卻把自己的主觀立場想成客觀的,進而產生錯誤認知。羅斯將此現象稱為「天真現實主義」。
天真現實主義者有三個特徵:
特徵一、以為自己的認知是客觀的,並偏向認為其他人所表達的皆為主觀的、個人的、偏頗的意見。
特徵二、以為自己陳述的意見是客觀事實,他人若足夠理性,應當接受其觀點。
特徵三、所有和自己意見相反的人都是不理性的、有偏見的、頑固且自以為是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如果你今天考慮斜槓,而你周遭的人提出的質疑,你都無法有效通過經驗反駁,多出於你個人的想象和推論。那麼,我建議你最好先試著把別人的意見聽進去。
§結語:斜槓2.0
美國人類學家大衛.格雷伯(David Graeber)在《狗屁工作》(Bullshit Job)寫道:「只有認清那些無意義的工作,才能獲得實在的勞動價值。工作能讓生活變得美好,但前提是擁有拒絕無意義工作的勇氣!」
某些工作脫離人類真實需要,屬於「增加沒必要、減少也無妨」的工作崗位,這些崗位在格雷伯看來都是「狗屁工作」。近期,隨ChatGPT劃時代的出現,坊間出現許多「我要失業了!」的討論。而諸般能夠被科技所取代的工作,也屬於格雷伯筆下「狗屁工作」的一部分。
借此觀之,當一個人試著尋求斜槓時,他得明確他必須斜槓的理由,也就是明晰自己「非斜槓不可」的必須性。
而其中最重要的必須性,就是他得說明他的斜槓「對自己是有意義的」。
如果他無法說清楚這一點,那麼他無論從事什麼工作,斜不斜槓都無法真正滿足他自己。他只是在逃避,或浮沈於迷茫的暗處。看起來不像在求生,更像是在消極等待,等待自己被淘汰。
在我看來,ChatGPT的出現徹底敲響「斜槓1.0」的喪鐘,而「斜槓1.5」的群體仍有一部分的生存空間。
可最終,還能長期斜槓的工作者將「斜槓2.0」群體,這個群體之所以斜槓,在於他們找到斜槓對於他們自身的意義,這個意義來自他們明晰自己不是為逃避而斜槓,也沒有不得不斜槓的需要。
這個意義可能只是因為他們喜歡,他們能通過斜槓得到幸福感。在工作的A面之外,通過B面加分。
比如一位本身很喜歡攀岩的會計師,他在週末去當攀岩老師,借此認識更多同好,並把自己喜歡的事物分享給他人。他並不討厭會計師這份工作,且當個攀岩老師並不會影響他的主要工作。斜槓對他來說,無論是心理上或實質收益上都能為生活加分。當他發現斜槓會影響原有的生活,他也能靈活的放棄斜槓,這個放棄也不會使生活減分。那麼,這就達到「斜槓2.0」的境界。
我以為,這種斜槓值得去嘗試,值得被鼓勵。因為這種斜槓能帶來幸福,而正如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所說:「這個世上最崇高的德行,就是活出幸福。」
作者:高浩容。哲學博士,前台灣哲學諮商學會監事。著有《小腦袋裝的大哲學》、《心靈馴獸師》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