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與深度休息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尋求光譜兩端的平衡 工作與休息的灰階思考
休息是為了不想走路。 — — 我的國中某數學老師
直到現在我都不認同這句話。

前言

工作與休息互相影響,怎麼去過一天2/3的休息時間,就會影響到工作的這1/3,反之亦然。而如何在兩者之間達到平衡,一直是在人生各個階段必須面對的問題。對我來說,最理想的情況是在工作時保持效率極佳的深度工作狀態,而在休息時得到足夠體力、腦力的補充,讓兩者之間的循環互相迭代,長期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態與產出品質。

深度工作

想要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無非就是兩個大方向,減少分心以及提高專注。

工作環境

我是個非常容易受到外在干擾的人,只要工作的環境很吵,或是有其他的活動在進行,我基本上就會受到影響,難以專注。所以我買了個抗躁耳機,工作時就聽著lo-fi音樂隔絕外界的干擾,同時也關閉一切會跳通知的app,確保自己受到干擾的機率降到最低。

工作儀式

儀式感並非只是為了讓自己感受到小確幸,而是在於提醒自己,該切換狀態了。就像在玩遊戲進入戰鬥時會有戰鬥音樂,打boss會有高昂的bgm,強烈的提醒你,該打起精神、提高注意力了,因為眼前的傢伙不好對付。然而人生比較單調一點,當你進入到一些關鍵的時間點,不會有製作團隊幫你播放背景音樂,提醒你接下來該認真拿出實力來,所以,藉由自己建置工作儀式,才能夠漸進地幫助自己暖好身,專心對付工作時面臨的難關。

減少分心

注意力在切換的時候會耗費大量的能量,要達到到高度專注的程度更是需要時間,我有很多朋友在工作的時候同時還開著youtube視窗邊看,或是開著放置手遊練等。這意味著主動開放在工作時被打擾,願意降低工作時的注意力以換取那微薄的娛樂感。就好像行駛在高速公路上,明明保持著定速就能穩穩地到達目的,卻偏要三不五時踩一下剎車,讓自己保持在起步加速的階段,既耗能又降低速率,何苦呢?
我更傾向把工作與娛樂切開,為兩者都規劃專屬的時段,工作時工作,娛樂時娛樂。才能得到最大的工作效率,以及最佳的娛樂體驗。兩者並行的結果會讓我既感受不到專注工作帶來的成就感,也感受不到遊戲的樂趣。這也是我現在對放置型、養成類的手遊不感興趣的原因。
另外一個很大的分心因素來自外界的干擾,所以我在工作時除了戴上耳機隔絕聲音,也會關閉一切通訊軟體。工作到一半如果有額外任務臨時插入,我會衡量任務的優先程度,如果優先級別不高,我就會暫時用紙筆記下,請對方等我稍後處理,藉此降低注意力轉換造成的摩擦成本。想當然,一定有些事情是推託不掉、會中斷工作狀態的,不過,就我自己的經驗來說,大部分的臨時任務都不會真的那麼緊急,必須立即處理。在容許別人打斷自己的工作狀態之前,先思考這是否值得。

別讓工作干擾休息

慣性是一種很特別的力量,當休息久了,就要花特別大的力氣讓自己回到工作崗位,同樣地,當工作久了,有時也會很不情願讓自己休息。讓自己脫離工作崗位有時需要一點勇氣、一點自信,相信自己用充分休息後清醒的腦袋來處理卡關的工作,能夠更快地突破瓶頸。
深度休息
同樣地,提升休息品質一樣可以從兩個方向來著手,增加投入在高品質休息的時間以及減少低品質的休息。

高品質休息v.s.低品質休息

好的休息項目通常包含了能夠回復精神、體力、轉換心情等成效,比方說睡眠、運動、營養的飲食、冥想等習慣,而低品質的休息讓自己消耗了更多精力,卻沒有帶來其他的效果,比如熬夜滑手機。
值得一提的是,兩者並非只是項目的差別。我認為兩者最大的差異點在於休息的過程是不是經由自己主動規劃,如果是事先規劃好休息時間、休息內容,對自己的休閒時間提前作管理,即便是看劇、打遊戲,也能從中獲得相應的放鬆與紓壓。但我經常會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容許自己在社群媒體、影音平台之間流連忘返,而此時的休息品質就會變得非常低廉,既沒有得到放鬆,還消耗了額外的精力。
這也是為什麼規劃固定的休息時間是個很棒的方法,當設定了某些空檔要用作休息,這時就會好好思考這段時間要拿來做什麼,而一旦經過了思考,通常就不會想要選擇低品質的休閒內容,因為這些低品質內容通常都是在不經意的時候趁虛而入,佔據大量的時間並消耗大量的精力。

檢視造成低品質休息的原因

其實我也經常過得很頹廢,一整天沒什麼產能,作息顛倒,沒有動力做事。有一次我在經歷了約兩個禮拜的頹廢週期後,花了點時間檢視我為何要讓自己過得如此頹廢又不舒服,而以下是我列出來的檢討。
回顧時看到這篇筆記真的覺得很好笑,難以想像我居然需要逐筆列出來,才查覺到所有害我無法「隨心所欲」生活的關鍵,都是這些社群媒體、影音平台(其實還有打LOL,但我把他歸類在我的主動休息中,並規定自己只有在周末可以開)。
於是,我果斷把手機上的瀏覽器、YT、IG、FB全部刪除,出乎意料卻也理所當然的讓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平靜,我變得不容易掉進時間黑洞裡,一整天的生活質感很好,多了更多本來應該能掌握的時間。然而,我並不打算當個聖人還是大賢者,因為我還是可以透過電腦瀏覽這些網站,並非完全與世隔絕,如果真的有需求,或是放假的時候,我也隨時可以再把他們下載回來使用。不過光是簡單的在工作日刪掉手機上的這些app,就達到了兩個破除壞習慣的要點,其一是提高自己想去滑手機的難度門檻(還要等下載時間、登入帳號密碼),其二是減少提示(沒看到app圖示就不會有想點開的慾望)。

強調工作的社會價值觀

我很慶幸自己的家庭在小時候給我的觀念就是,累了就去睡覺,書讀不下去就去運動,腦袋缺氧就起來走走拉筋。讓我現階段很容易接受工作與休息平衡的重要性。
然而就我的觀察,台灣的環境很崇尚要刻苦耐勞、不眠不休的努力,才是好學生、好員工。要求自己要有休息的時間、與工作分離的空間好像是件很可恥的事情,暗示著你是個不上進、不努力的人。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寧願犧牲自己的休息品質換取工作時間,即使知道工作效率會變得更差,也要硬撐著疲勞的身體工作下去。
解套的第一步,從內部出發:先深刻地認知到工作與休息是會互相影響的,好的休息品質讓你有好的工作狀態,反之亦然。不要再認為長時間的工作就叫做認真努力,提高工作效率與休息品質才是讓人能長期保持良好狀態的策略。如果長期的因為工時過長而影響到自身的工作狀態,這其實是一種警訊,提醒該審視自己是不是哪裡出了狀況,究竟是工作時效率不彰,還是休息品質低落?複利效應是雙向的,良性的循環引導自己變得更好,持續的負回饋則會侵蝕自身。

接納自己

我在大學開始使用番茄鐘(簡單來說就是個計時器,工作50分鐘休息10分鐘)管理自己的工作與休息時間,也是這個時候我開始體認到,我根本沒辦法在書桌前專注的做事超過一個小時,我必須得起來走走路、拉個筋或是放空一下才能繼續。
我在學生時期一直用著別人的標準來檢視自己的用功程度,就算自己的專注力已經消耗完了,還是逼著自己坐好,兩眼瞪著參考書,卻沒有任何內容進到腦子裡。
大三的時候參加了一個機器人競賽,在鄰近比賽之日卻始終沒辦法讓自己的機器人完成比賽內容。當時沒日沒夜的改著演算法,每一次按下啟動,都渴求著機器人能夠照著自己的想法執行動作,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讓我一天又一天的捨棄睡眠換取改善的時間,然而最後換來的不是什麼好的成果,而是疲憊、焦慮、崩潰,跟一台理應繞行賽道一圈卻只會在起點揮手手的機器人。從那次之後我告訴自己,越是緊迫的時間壓力,就越應該重視自己的休息與工作品質,而更好的策略是在平日就一直維持著好的作息,面對突如其來的壓力時更能從容應對。
我花了好多年時間才讓自己學會用自己舒適的步調生活、學習、工作,而非套用別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這其實需要一些勇氣,也很看當時的環境,因為不理解你的人會將你視之為怪人、偷懶的人,但如果這些方法對自己是有效的,且不影響到別人,那我就能保持信念持續執行。
Work life balance 會是一個持續變化的問題,每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都需要根據現狀進行調整或改變,尋求一個新的平衡點。雖說目前還是個無憂無慮的研究生,每天的研究、工作、休息時段非常的彈性,但將來進入職場還能不能保持這樣平衡的狀態,又是一個新的挑戰了,期許未來自己能不被工作綁架,持續建構自己的生活格調。
1會員
1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劉品言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前言 第一次接觸複利的概念應該是國中的銀行利息數學題,但當時對複利並無太多的想法,且我們也只重視計算出來的數字對不對,而沒去探討在這數學題背後,或許會大大地影響人生觀的複利效益。我從去年開始進入市場,在閱讀各家流派的經典時,複利效益或許是最常被提及的主題,同時也是最容易被輕忽的。 由於還沒體會過複利
知識就是力量……嗎? 這已經是好幾個世代以前的結論了,在21世界網路普及的環境下,隨手獲取知識並非難事,路邊擦鞋童拿出手機獲得的股市資訊也許並不會遜你一籌。而在這樣資訊爆炸的年代,我認為價值會反映在從"知識"中提煉出的"智慧"上。這也是我為何開始打造個人的知識系統,我想透過這個系統加速學習的效率、增
環境造就行為,行為造就習慣,而習慣造就一個人。 上台北後,為了想讓自己過得更充實、更健康、更有活力,我計畫從簡單的日常行為開始培養一些習慣,比如每天早睡早起、冥想、運動、閱讀等等。其實早在學生時期,我就曾多次立下相同的目標,要有更好的生活作息、更努力的學習等等,卻總是在重拾惡習後才猛然驚覺自己還是沒
前言 第一次接觸複利的概念應該是國中的銀行利息數學題,但當時對複利並無太多的想法,且我們也只重視計算出來的數字對不對,而沒去探討在這數學題背後,或許會大大地影響人生觀的複利效益。我從去年開始進入市場,在閱讀各家流派的經典時,複利效益或許是最常被提及的主題,同時也是最容易被輕忽的。 由於還沒體會過複利
知識就是力量……嗎? 這已經是好幾個世代以前的結論了,在21世界網路普及的環境下,隨手獲取知識並非難事,路邊擦鞋童拿出手機獲得的股市資訊也許並不會遜你一籌。而在這樣資訊爆炸的年代,我認為價值會反映在從"知識"中提煉出的"智慧"上。這也是我為何開始打造個人的知識系統,我想透過這個系統加速學習的效率、增
環境造就行為,行為造就習慣,而習慣造就一個人。 上台北後,為了想讓自己過得更充實、更健康、更有活力,我計畫從簡單的日常行為開始培養一些習慣,比如每天早睡早起、冥想、運動、閱讀等等。其實早在學生時期,我就曾多次立下相同的目標,要有更好的生活作息、更努力的學習等等,卻總是在重拾惡習後才猛然驚覺自己還是沒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本文探討 Amazon CloudFront 的熱門物件報告,分析近7天和近30天總位元組數的差異,解釋為何在不同時間範圍內,熱門物件清單可能會不同。報告依賴於持續追蹤請求數,以確保數據的可靠性,並提供精確的物件使用情況。透過數據的解讀,幫助用戶優化內容分發策略。
Thumbnail
在這個網絡發達的世代,取得資訊實在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我們的專注力很容易受網絡八掛、新聞、社交媒體等影響。當我們專注力不足,就沒法深度工作,這對我們的生產力和工作質素有極嚴重的影響。本書帶出經常分心對我們造成的重大影響及深度工作的好處。書中更提出實用的方法,帶領你一步步提升專注力和生產力。
Thumbnail
在資訊過載的時代,專注力已成為稀缺資源。無論是工作還是學習,我們常被社交媒體、email和其他瑣事打斷,難以專心。卡爾‧紐波特在本書探討了專注力的價值,並提出了一系列實用策略,幫助我們在現代生活中重拾深度工作能力。本文介紹如何通過規劃與自律,讓自己在這個充滿分心的世界,能夠高效而有意義地投入工作。
在我的一天工作中,我採用了一種獨特的工作與休息間歇式交替流程,每個工作單位為70分鐘。其中,深度工作持續50分鐘,然後休息20分鐘。這種方法讓我一天能完成300分鐘的深度專注工作。 ▋深度工作的秘密 這種間歇式工作的秘密在於,我在深度工作50分鐘前,會先確定這段時間的目標產出。這樣做能幫
Thumbnail
兼職工作對於一些人來說可以提供額外收入和彈性的工作時間,但也可能帶來時間和精力上的壓力、工作不穩定性和職業發展限制。本文將深入探討兼職工作的利與弊,以幫助讀者判斷自己是否適合兼職工作。
Thumbnail
我們每天花很多時間在「自動駕駛」上,不去想怎麼利用自己的時間,常有低估在使用時間上的誤差。
Thumbnail
閱讀過深度工作力後,我將作者建議的策略與個人工作生活情況做整理,與大家分享: 將深度工作內化至生活的策略步驟: 壹、以分鐘為單位安排時間,並隨時檢視其成果與變化 開始時必須藉由比較「原先安排」與「實際情況」來思考當中變因在哪 影響深度工作時間情況: 突發的義務事件 對目前工作感到無聊後分心
Thumbnail
《深度工作力》一書想要表達「為何深度工作如此重要,卻不被現代人廣泛使用」,前面部分講的是深度工作帶來的價值,以及人會分心的原因,中間部分以神經學、心理學、哲學三方面,論證深度工作不僅帶來豐厚報酬,也能打造美好生活(但這部分的論證無法說服我),後面部分則說明如何系統性發展深度工作的能力,也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本文探討 Amazon CloudFront 的熱門物件報告,分析近7天和近30天總位元組數的差異,解釋為何在不同時間範圍內,熱門物件清單可能會不同。報告依賴於持續追蹤請求數,以確保數據的可靠性,並提供精確的物件使用情況。透過數據的解讀,幫助用戶優化內容分發策略。
Thumbnail
在這個網絡發達的世代,取得資訊實在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我們的專注力很容易受網絡八掛、新聞、社交媒體等影響。當我們專注力不足,就沒法深度工作,這對我們的生產力和工作質素有極嚴重的影響。本書帶出經常分心對我們造成的重大影響及深度工作的好處。書中更提出實用的方法,帶領你一步步提升專注力和生產力。
Thumbnail
在資訊過載的時代,專注力已成為稀缺資源。無論是工作還是學習,我們常被社交媒體、email和其他瑣事打斷,難以專心。卡爾‧紐波特在本書探討了專注力的價值,並提出了一系列實用策略,幫助我們在現代生活中重拾深度工作能力。本文介紹如何通過規劃與自律,讓自己在這個充滿分心的世界,能夠高效而有意義地投入工作。
在我的一天工作中,我採用了一種獨特的工作與休息間歇式交替流程,每個工作單位為70分鐘。其中,深度工作持續50分鐘,然後休息20分鐘。這種方法讓我一天能完成300分鐘的深度專注工作。 ▋深度工作的秘密 這種間歇式工作的秘密在於,我在深度工作50分鐘前,會先確定這段時間的目標產出。這樣做能幫
Thumbnail
兼職工作對於一些人來說可以提供額外收入和彈性的工作時間,但也可能帶來時間和精力上的壓力、工作不穩定性和職業發展限制。本文將深入探討兼職工作的利與弊,以幫助讀者判斷自己是否適合兼職工作。
Thumbnail
我們每天花很多時間在「自動駕駛」上,不去想怎麼利用自己的時間,常有低估在使用時間上的誤差。
Thumbnail
閱讀過深度工作力後,我將作者建議的策略與個人工作生活情況做整理,與大家分享: 將深度工作內化至生活的策略步驟: 壹、以分鐘為單位安排時間,並隨時檢視其成果與變化 開始時必須藉由比較「原先安排」與「實際情況」來思考當中變因在哪 影響深度工作時間情況: 突發的義務事件 對目前工作感到無聊後分心
Thumbnail
《深度工作力》一書想要表達「為何深度工作如此重要,卻不被現代人廣泛使用」,前面部分講的是深度工作帶來的價值,以及人會分心的原因,中間部分以神經學、心理學、哲學三方面,論證深度工作不僅帶來豐厚報酬,也能打造美好生活(但這部分的論證無法說服我),後面部分則說明如何系統性發展深度工作的能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