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妳的身分地位是甚麼,都能隨時改變、塑造出更好的自己。」--Madonna
朋友N小姐是我進入研究所後認識的第一位新朋友,我想學生時期和成為社會人士的其中一個差異是,會開始認識到與自己原生活圈很不一樣的人。
我記錯了新生的體檢日期,等我想到要確認時,學校開放給研究所新生的體檢已經結束,好在當天還有另一個開放給夜間部學生的體檢。
而當時N小姐也和我一樣搞錯了日期,我們也因此相識。
N小姐有著和我截然不同的個性,相較於我的內向和謹慎,N小姐對帶新事物非常熱情和開放,她熱衷於嘗試各種新鮮事物。
但像她這樣的人,卻在愛情裡卻受盡委屈,這讓我很驚訝。
A小姐是我從學生時期就認識許久的朋友,上一次見面,她才剛跟我抱怨男友未事先說一聲,臨時告訴她,自己要帶媽媽出國外,留下她單獨和男友爸爸在家裡相處,那時候,A小姐好不容易終於安排出一段時間想給男友驚喜,彌補平時兩人因忙碌而錯過的相處時光,最後,她什麼都沒有說,接受了男友的決定,她因為這件事和我訴苦許久。
可能會有人說這其實是溝通的問題。嗯,我不否認。畢竟,很多無解的伴侶問題都和溝通不良有關。
但我想知道的是,是什麼讓她們明明心裡委屈,卻不能說出來?
可能又有人說,其實A小姐就跟男友說清楚她原來的規劃,表示自己祝福他和媽媽兩人旅行愉快,但她有點失落。嗯,在溝通技巧的課程,這樣回應確實不失一個好方法,還能促進雙方的關係。
可是,這真的是單一方的問題嗎?但又是什麼讓她必須要這麼委屈,而另一方卻那麼理所當然?
一兩年前,一次與朋友閒聊之中,我聽到某位朋友分享她的一位同事與丈夫婚姻美滿,事事順心,唯獨一件事讓她同事一直很憂鬱,原因是,她丈夫每次都會單獨把自己的衣服拿出來洗,然後把她和小孩的衣服留在洗衣籃。在她丈夫的觀念裡,洗衣服是女人的工作,洗自己的衣服不算,而且不管她同事怎麼溝通都無效。這算是一個很獵奇的例子,不過真的讓我印象深刻。
在這裡,我不想討論已經被爭辯無數多次的父權意識、女權主義或是性別意識,女性在感情裡遭遇的委屈與這些意識流確實有糾葛不清的關係。
在我眼裡,A小姐是同N小姐一樣條件很好的人。在職場和校園裡,她們敢說敢當,很勇於表達自己,
A小姐大學畢業後,就獨自北漂,在一間中小企業有一份稱職的工作,且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她在工作之餘,仍持續進修。
N小姐英文系出身,曾在澳洲打工一年,她很獨立,靠著在澳洲存的錢一個人還清學貸,現在她一邊遠端工作一邊唸研究所,未來也和我一樣打算成為一名心理師。
我很好奇,溝通或是人際相處技巧這些道理,她們肯定是知道的。所以,是什麼讓她們變得這麼委屈?
難道真的就無可避免嗎?我想不是的。
情緒是具有疊加性的,所以,我們常聽到,或者是親身經驗過「越想越生氣」、「越想越委屈」,這也是為什麼看到一個在生氣的人,這時候需要做的是讓他靜一靜,或是認同他的情緒,而不是再旁邊加油添醋讓他又產生更多情緒。
所以,委屈情緒也是同樣的道理。
不管是自己或是身邊的人再感情感受到委屈的時候。首要做的是,承認自己感到委屈,而不是默默吞下去,忽視這個感受。
再來,要知道每一種負面情緒背後一定有一個信念,而這個信念背後又隱藏著一個需求。當我們處在負面情緒,比方委屈,思考容易窄化,這也是人在遭遇打擊之後,容易越想越絕望的原因。
當我們在愛中感受到委屈的時候,這代表我們某個需要被對方辜負了,或是沒被看見。被辜負,被忽視,這不意味著,我們也要這樣對待自己。
這種時候,可以有很多種作法,有一種方式一個人就可以進行。
- 首先是,找一本筆記本,先寫出當下的感受,可能有委屈、失落、氣惱不只一種情緒。
- 再來要做的是,讓自己靜下來感受一下自己的感受,不要否認它。華人的教育很常教導孩子錯誤的情緒觀念,比方,「男孩子不準哭,要堅強。」、「你敢生氣試試看。」等等,負面情緒很容易被教育成壞東西。
其實,負面情緒其實和正面情緒一樣都是人生來很自然而然擁有的內在反應,且即便是負面情緒也有其正向功能。
稍微扯遠了,回到正題。
- 看見自己的情緒之後,我們可以劃出魚骨頭,一層一層去挖掘藏在情緒背後的信念和需要。
以A小姐的例子來說。
她的「委屈」背後的「信念」可能是「男友應該要多陪我,或是事先和我說。」,而這個「信念」背後藏著的「需求」是「被愛」、「被尊重」的需求。
找出背後「需求」有何意義和重要性?
這很有意義,一但A小姐和男友都能明白她的委屈,是因為她被愛和被尊重的需求沒有被滿足,兩人就能知道要怎麼面對這次的衝突,不再只停留在情緒上面,比方,男友可以用其他方式讓A小姐感覺到被愛或重獲尊重。
我想,透過這樣的方法,我們將能減少愛裡的委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