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而隨手說說 第00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如果說,一個簡單的觀察筆記可以檢視自己的狀態,那麼你一定要去嘗試看看。為什麼我會這樣說呢?因為我本人就是習慣想從他人之眼之口審視自己的人,老實說這並不是一個好的習慣。

首先,你會造成重要他人或是陌生人很大的壓迫感,或大或小且持續存在的感受會容易壓垮你與他人所建立的關係。

再來,一個習慣從他人之眼之口檢視自己的人不會真正的進步。過於被動的方法容易養成一個不好的標籤,例如:你會這麼思考,我還在等待著別人關心或是等著詢問別人答案呢!

最後,關於標籤與壓迫感的想法源於讀了一本名叫《原子習慣實踐之旅》的專書,是宋怡慧老師所寫的,裡頭都是她親自去實踐原子習慣的歷程與想法,我想這也是一種簡單的觀察筆記,只是老師能力更強大可以把所寫的內容彙整成一本好書。

但你要說一般人沒有這種能力嗎?我想這倒是不至於,只是開始做這件事情前必須要有三件事情先問問自己。

第一,你現在有什麼「想要的」事情嗎?或是你有什麼「需要的」事情嗎?如果有的話就能立刻跟原子習慣中談「誘因」的部分結合,我想可以更快得進入你目前要做的事情。

第二,人,容易給自己很多的標籤,而標籤卻可能來自於任何地方,可能是人、事件,或是世界各地的資訊。以前聽到標籤這個詞的時候就會覺得它一定是一個不好的存在,為了少說這個詞甚至幫它套上了光環,可我們就算這樣看待它,它依然存在於你的生活當中。因此第二步就是好好的標籤自己,一個適合的標籤可以改變你的狀態,甚至讓你在做接下來的事情會容易一些。

第三,容易嗎?做一篇觀察筆記,我覺得不容易。我非常不習慣將想法馬上寫下來,因為我容易想很多很多,所以我做了以後,沒有感覺,但不做以後,卻很有感覺。應該有很多人都是因為這樣所以容易半途而廢,或是草草起頭,重重落幕吧!

別擔心!既然大家都是差不多的,那麼就一起解決吧!我從來都沒有想過寫下來能為我自己帶來什麼,而且酬賞這種事情大部分的時候我並沒有這麼在意,但是我惟獨發現「利它」這件事情確實是可以長長久久的做下去,可能因為我現在的身分是一位老師、一位丈夫、一位爸爸……。

可是你們都是我隱藏式的酬賞,因為我的觀察筆記能跟你們分享,而你們若願意則可以跟我進行回饋,撇開情緒化、攻擊式言語也好,任何的互動都會讓一位正在做這件事情的人願意寫下去吧!我所認識那位成為作家的男人,他的身邊也是有很多讀友陪伴他前行的,這是我這次的筆談,稍微聊一下我對於觀察筆記的看法,感謝身邊的老婆給我讀了幾個章節的文章讓我有這次的收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DOO-BOO-MOO的沙龍
6會員
25內容數
追求新心靈而創的人物故事集在筆者國小時候就已經有一些構想,直到出社會才將它寫出來。
DOO-BOO-MOO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1/21
回歸的寫手-塵封的記憶 今天是2024年11月13日,也不是什麼重要的日子。 這幾年倒不是沒有辦法寫些什麼,只是每次突然的分別總是措不及防的,讓我無法從情緒中走出。其中,最難接受莫過於去年的分別,原本日常的友人,突然就永訣了,突陷入對友人的不捨,對原本遙遠的死亡感到恐怖,為接著到來的別離感到萬分
Thumbnail
2024/11/21
回歸的寫手-塵封的記憶 今天是2024年11月13日,也不是什麼重要的日子。 這幾年倒不是沒有辦法寫些什麼,只是每次突然的分別總是措不及防的,讓我無法從情緒中走出。其中,最難接受莫過於去年的分別,原本日常的友人,突然就永訣了,突陷入對友人的不捨,對原本遙遠的死亡感到恐怖,為接著到來的別離感到萬分
Thumbnail
2023/11/14
身心至極時 領了「藥」匙 進入另一種奇妙的時間感裡 在裡頭 曾與你相識的柳木們 在央流不斷地過轉著 表情的忽明忽滅 黯淡著的是另一頭的穿梭 淡化的人 忘紋的情 漸漸的 恢恢地 消散在風中 剩下那冷冽的呼聲 存在那一片刻裡 指尖碰的碎鍵 手觸著斷弦 掉的 裂的
Thumbnail
2023/11/14
身心至極時 領了「藥」匙 進入另一種奇妙的時間感裡 在裡頭 曾與你相識的柳木們 在央流不斷地過轉著 表情的忽明忽滅 黯淡著的是另一頭的穿梭 淡化的人 忘紋的情 漸漸的 恢恢地 消散在風中 剩下那冷冽的呼聲 存在那一片刻裡 指尖碰的碎鍵 手觸著斷弦 掉的 裂的
Thumbnail
2023/11/04
雨而,從以前就是一位極具正義之人。自始而今都未曾因此性格而感過於惑,今誕生之往昔不同感,此亦省亦享於緣之朋也。 我既曉人曰:生而為人,本就應萬物之宙大,而有色有形之無垠也。故每與人處之,即便心有所礙,仍力竭而語之。然此道並非吾真道也,若遵循止一得亦一失之果。 近年,得之世界信息過於狹,常有各色相
Thumbnail
2023/11/04
雨而,從以前就是一位極具正義之人。自始而今都未曾因此性格而感過於惑,今誕生之往昔不同感,此亦省亦享於緣之朋也。 我既曉人曰:生而為人,本就應萬物之宙大,而有色有形之無垠也。故每與人處之,即便心有所礙,仍力竭而語之。然此道並非吾真道也,若遵循止一得亦一失之果。 近年,得之世界信息過於狹,常有各色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有朋友問說「要怎麼自我覺察」、「如何更了解自己」等問題,這是個很棒的主題,因為認識自我是隨時進行的功課,不分歲數、無關處在哪個階段。 Heibon曾經分享過幾項自己努力執行的事情,例如將看過每本書摘錄自己的心得、隨身帶著一本小冊子,有靈感便自由書寫、100天練習,隱含想法可連結《原子習慣》核心概念
Thumbnail
有朋友問說「要怎麼自我覺察」、「如何更了解自己」等問題,這是個很棒的主題,因為認識自我是隨時進行的功課,不分歲數、無關處在哪個階段。 Heibon曾經分享過幾項自己努力執行的事情,例如將看過每本書摘錄自己的心得、隨身帶著一本小冊子,有靈感便自由書寫、100天練習,隱含想法可連結《原子習慣》核心概念
Thumbnail
時常在腦中產生許多思緒,可是卻沒能很好的整理出來變成文章分享,一部分可能是時間不夠用。 我通常在思緒產生的當下,會用手機記事本App-Google keep或notion紀錄,想說之後再統整好,寫成文章來分享,可是遇到很大的狀況是,其實根本沒有後續的創作,想著想著也覺得很可惜。 突然靈光一閃,或
Thumbnail
時常在腦中產生許多思緒,可是卻沒能很好的整理出來變成文章分享,一部分可能是時間不夠用。 我通常在思緒產生的當下,會用手機記事本App-Google keep或notion紀錄,想說之後再統整好,寫成文章來分享,可是遇到很大的狀況是,其實根本沒有後續的創作,想著想著也覺得很可惜。 突然靈光一閃,或
Thumbnail
自我意識強的人都比較主觀。習慣用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認識他人。 為什麼相處了一輩子的人,卻覺得陌生。明明是最緊密連結的人卻不了解對方。 因為你看見的只有自己,你對另一個人的認識是你內心期望他成為的樣子。 期待與失望、埋怨對方的不願成長,享受安逸。但如果這就是他理想的生活方式呢? 希望別人尊重
Thumbnail
自我意識強的人都比較主觀。習慣用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認識他人。 為什麼相處了一輩子的人,卻覺得陌生。明明是最緊密連結的人卻不了解對方。 因為你看見的只有自己,你對另一個人的認識是你內心期望他成為的樣子。 期待與失望、埋怨對方的不願成長,享受安逸。但如果這就是他理想的生活方式呢? 希望別人尊重
Thumbnail
今天這本書不只是2019年必讀,我覺得它根本應該納入人生必讀。無論你的起點在哪裡,想要改變什麼,增進健康、金錢、人際關係等等...這本書給的四大法則都能完整解惑,倘若你真的這輩子只能讀一本對自己有幫助的書,就是它了《原子習慣》。
Thumbnail
今天這本書不只是2019年必讀,我覺得它根本應該納入人生必讀。無論你的起點在哪裡,想要改變什麼,增進健康、金錢、人際關係等等...這本書給的四大法則都能完整解惑,倘若你真的這輩子只能讀一本對自己有幫助的書,就是它了《原子習慣》。
Thumbnail
包括我,過往也常仰賴這些所謂不用說的道理來檢視他人、判斷自己該做到哪裡。
Thumbnail
包括我,過往也常仰賴這些所謂不用說的道理來檢視他人、判斷自己該做到哪裡。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自我覺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將注意力收回自己的內在,以搞定自己,達到關係中的平衡。裏面分享了三個心法,包括將注意力放回內在、改變口頭禪以及保持好奇的方式,來幫助讀者搞定自己。透過自我覺察,讓情緒不輕易受外境影響,尋迴心靈的安定,並停止關係中的內耗與對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自我覺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將注意力收回自己的內在,以搞定自己,達到關係中的平衡。裏面分享了三個心法,包括將注意力放回內在、改變口頭禪以及保持好奇的方式,來幫助讀者搞定自己。透過自我覺察,讓情緒不輕易受外境影響,尋迴心靈的安定,並停止關係中的內耗與對立。
Thumbnail
善用熱情的目的,我覺得最終還是要回歸自我,詢問自己,這樣的生活方式與接觸的東西,是不是自己真的想要的?能不能掌握這些我所有的?我現在有沒有了解到,我是怎麼看待眼前的事物的? 學習自我察覺與自我敘事,可以讓你從局中人暫時抽身,以一個客觀者的角度看事情
Thumbnail
善用熱情的目的,我覺得最終還是要回歸自我,詢問自己,這樣的生活方式與接觸的東西,是不是自己真的想要的?能不能掌握這些我所有的?我現在有沒有了解到,我是怎麼看待眼前的事物的? 學習自我察覺與自我敘事,可以讓你從局中人暫時抽身,以一個客觀者的角度看事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