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落入了什麼樣的思考陷阱?

2023/07/2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以前的我在人際關係或群體裏,有時會有這些疑惑,百思不得其解,然後就落入自怨自艾的情境中,心情也跟著低落。

「為什麼我會被他這樣說/那樣對待呢?」

「為什麼我沒被別人認同呢?」

「為什麼我就是不討那個人喜歡呢?」

看似一直在「想」,其實是無效的思考,陷入負面偏誤的漩渦,總覺得是自己的問題,其實不僅「眼見不為憑」,甚至根本沒發生,很多是自己的臆測。而且很常過度檢討自己,不斷情緒反芻,陷入 負面漩渦,進入 慣性思考認知偏誤


我們被怎樣的偏誤綁住了?

《思考101》是最近出版的有趣又有深度的書。談思考?!原本以為是一本不容易讀懂的書,翻開卻讓人一讀再讀,欲罷不能!很多生動、生活化的例子,讓腦洞大開!

跟著書,可以跟自己的思考進行一場場的辯證,平日因為生活節奏快速的關係,我們已經常常被迫要「快思」,卻忘記要有邏輯、合乎常理的「慢想」。


為什麼不要一直問「為什麼」?

這會挑戰我們的預設認知,所受的教育不是告訴我們,要常常發現問題,問「為什麼」,然後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嗎?

作者提到,我們要怎麼判斷一個「為什麼」問題是可回答還是不可回答?嚴格來說,沒有哪個「為什麼」問題是可以回答的,我們絕對找不出任何結果的所有真正原因。當我們一直執著於那些或許無法回答的問題,試著找出答案,我們的感覺可能會愈來愈糟。

自己的生活經驗中也多次驗證,或是從自我檢視中發現,有時候問「為什麼」其實是一種自我免責,只是要表示有在思考,或是以為可以找到「正確答案」,其實只是找到可接受的答案,希望下次碰到類似情況,必須做什麼或不做什麼。

或許真正值得試著回答的「為什麼」,是那些有可能帶給我們洞見、引領未來行動的問題。如果我們永遠不會碰到類似情況,驗證答案不但不可能,也無意義。一旦你不再執著於某些事為什麼會發生,特別是你恨不得沒發生的事,你就可以採取遠觀的視角,或許有助於擺脫懊惱、後悔之類的負面情緒,並且在下一次碰到棘手情況時,能夠用更有建設性的方法解決問題。
raw-image


只想要歸因或指責會讓事情陷入負面漩渦?

「反芻思考」會讓我們不斷思考同樣的想法,以及問更多的「為什麼」,更極端是不當地指責自己或錯怪他人,或是全數歸功自己,這都是落入錯誤思考。

有學者提出我們在檢視他人的失敗時傾向於使用 內在歸因,也就是覺得別人犯錯是因為他個人特質;但當犯錯的人是自己時,則比較會用 外在歸因,就是將錯誤歸咎在環境因素或他人身上,而非負起個人責任。

成功的時候也可能會有 錯誤歸因,在自己成功時,比較有可能使用內在歸因,但面對他人成功時,卻傾向使用外在歸因,認為是他人「運氣」較好所致,錯誤的因果歸因,一味地「想當然耳」,就偏離了事實的本質。

有一部分人失敗是因為壞運氣或者外在環境影響,這樣對我們來說既方便又具有防禦作用,但也有一部份人會 過度自責 或將不舒服的感覺不斷地 反芻,也就是所謂的「鑽牛角尖」及 過度思考

反芻其實會妨礙我們有效解決問題。這可能是確認偏誤使然。當我們覺得情緒低落,我們就會反覆回想確認那種感覺的記憶,一旦失去自信,我們便很難有建設性地解決問題。反芻不會幫我們找出解決方案或原因,反倒會導致對未來更深的不確定、焦慮和無助。

這種思考方式,會大量地消耗自己的心力,跟失眠、情緒困擾的關係密切,也使得 好好生活 的能量被干擾。

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充滿謬誤的慣性思考中,卻認為自己並沒有「想錯」,因為落入 #慣性思考 中,沉迷於偏誤認知而不自知。因此,我們必須從這個狀態中醒過來,直視人的本質,承認自己的慣性思考是偏頗的,而且想得快,卻不一定想得正確。

作者 安宇敬 在 耶魯大學開設了最受歡迎的思辨課,她對於思考的目的想得也很中肯:「為更好的生活學習如何思考。」是的,我們面對大大小小的事,不就是在生活中嗎?

我練習這麼做

作者這段文字深入我心:「一旦你不再執著於某些事為什麼會發生,特別是你恨不得沒發生的事,你就可以採取遠觀的視角,或許有助於擺脫懊惱、後悔之類的負面情緒,並且在下一次碰到棘手情況時,能夠用更有建設性的方法解決問題。

我學會建設性地處理極度困難或幾乎無解的問題,第一個方法是先讓自己抽離那個情境,讓自己可以專注在其他可掌控的小事上。然後退後一步,改採用別人的觀點,遠離自己的經驗,遠遠地觀看事情發展。再試著想想是哪些因素左右了我的情緒。

提醒自己:「好好想清楚啊!不要為難自己啊!!」,先停下來想想,這是真的嗎?還是大腦在騙我?


44會員
105內容數
人生裡面最好的情景,是愛自己,好好生活,吃得下睡得著,並能發自內心微笑。 這麼簡單,卻很少人做到。「愛」是強迫不來的,「愛自己」也是一樣。 簡單來說,愛自己就是接受自己,接納自己的好與壞,重要的根本是,發揮自己的獨一無二! 人生不應受任何框架限制,每一步都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值得好好被對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