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和在地化不冲突而是需兼顾 • 课程调适观——因地制宜的良策

2023/07/23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23/07/23「国际化和在地化不冲突而是需兼顾 • 课程调适观——因地制宜的良策」

以前会觉得独中是国家的弃婴,但现在思考一下,正是因为在国家体制外,所拥有的自由度似乎相对政府学校来得高。

感​独中缺少的不是自由,而是善用、转化资源的能力。会说「转化」是因为课本很中国化,之前我有写过,透过课本我只知道中国的科学家,却对自己国家的科学家一无所知,国际化不是问题,但应该兼顾国际化和在地化,作为马来西亚人应该要同时关注自己的国土,就像是人际关系,要先认识自己,先有自己的定位,再去认识别人、认识世界,学习也要从「本土」走向「世界」。而在走向「世界」之后,再回过头来反思「本土」(自己),形成一个循环♻,当然也有可能是在还没认识好自己之前就跟接触世界,才意识到要回过头来认识自己(我现在就是这样,发现对自己国家的认识真的少得可怜)

看到独中课本会邀请中国老师一起编写,这可能是碍于独中资源不足,不得以需要寻求外援,但老师在教书的时候,可以尝试「转化」教材。

​课程实施有一个理论是——「调适观」,指鉴于学校社区环境,明显与教材内容有别,教师将教材进行改编,加入或改编在地的一些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

​台湾自从松绑后,虽然不再是统一教材,而是下放教材编制的权利,因此有不同版本的教材,但那些教材还是没办法做到符合台湾各个地区的环境。比如原住民特区学校的孩子在课本可能会学习「捷运、高铁」,但他们可能没有真的搭乘过,或是透过课本只会接触到台北的寺庙。

​这时候老师就可以增加教材,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寺庙,这样会让学生跟自己的社区有联结感,并带着学生去批判思考主流文化。

​有很多老师正在做这些事情,

透过课程发展与设计课程的学习,我才意识到这些事情,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参考资料:

1.周淑卿、白亦方、林永丰、黄嘉雄、杨智颖(2020)。课程发展与设计。师大书苑。

20會員
4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