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腳都纖細,偏偏就是肚子可以抓出一疊贅肉,身材曲線都被破壞了…
有些四肢纖細、食量不大、BMI正常,唯獨小腹特別明顯的個案來詢問我「局部瘦小腹」的技巧。仔細詢問他們的飲食習慣後,我發現他們有個共同特徵就是:蛋白質吃太少。
很多人覺得腹部胖就是跟吃太多、吃太油有關,但對於體重沒有超重,肚子卻明顯肥大的人來說,腹部發胖不一定跟攝取的「熱量」有關,更有可能是因為蛋白質吃的太少,使得腹部容易堆積內臟脂肪。
延伸閱讀:減肥還在看瘦幾公斤?先瘦「腰圍」,對健康有這4個好處
蛋白質往往是作為減肥的重要角色,主要是因為蛋白質可以增加我們的飽足感。當我們進食後,身體因為消化吸收、儲存與代謝等作用,也會增加一些能量消耗,稱為「攝食產熱效應」(Diet Induced Thermogenesis)。而蛋白質由胺基酸組成,相較於澱粉,蛋白質的消化與代謝過程較為複雜,因此能產生較多攝食熱效應,也能延長我們的飽腹感。
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有研究發現,蛋白質有助於讓血糖維持平穩狀態,調節胰島素的分泌與代謝,使腹部比較不容易累積內臟脂肪。研究團隊讓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進行高蛋白飲食組(蛋白質30%、碳水化合物40%、脂肪30%)與一般飲食(蛋白質15%、碳水化合物55%、脂肪30%),觀察到高蛋白飲食組的人飯後血糖不會突然增加,表現較平穩。持續食用高蛋白飲食5週後,受測者的醣化血色素平均下降了0.8%,比對照組多下降了0.5%。
因此,飲食除了要留意熱量,也要記得攝取適量的蛋白質,才可以提升新陳代謝,有助於減少內臟脂肪堆積、預防代謝症候群。
延伸閱讀:挑對營養食材,讓你拒絕當小腹婆!
補充蛋白質雖然重要,但這不代表我們可以肆無忌憚的吃肉,以免小腹還沒瘦下來,反而又胖一圈了。想要瘦小腹的人,再補充蛋白質之前,可以留意以下3點。
依照最新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及其說明(第八版),成人的蛋白質攝取量約為每公斤體重×1.1 克。如果想要減少內臟脂防、瘦小腹,就可以先逐量增加蛋白質攝取量。通常會依照每個人的身高、體重、活動量,蛋白質攝取量可提升至每公斤體重×1.2~1.6克。不過,建議可以先與營養師商量,才能比較精準地拿捏好蛋白質與各個營養素的配比。
多吃蛋白質不代表「看到肉就吃」,而是要正確選擇蛋白質食材來源,才不會吃進過多脂肪。我通常建議大家以「低脂、高蛋白、高營養」作為原則,並可按照「豆→魚→蛋→肉」的優先順序來補充。為什麼是這個順序呢?原因為以下:
美國糖尿病協會有一份研究表示,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一起食用可以更有效地改善血糖。該研究團隊讓二型糖尿病患者一起食用蛋白質搭配葡萄糖,發現這麼做可以更有效地增進胰島素分泌,減少飯後血糖值。
因此在補充蛋白質的同時,也別忘了搭配未精緻的澱粉一起食用。如果你平常有運動習慣,運動後同時補充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更有助於修復肌肉,促進肌肉生長,瘦小腹的效果也會更明顯!
很多人為了維持身材或瘦身,會認真留意每天熱量攝取。但這邊再次提醒,如果三大營養素沒有吃對比例,還是有可能造成腹部發胖,或是影響身體的代謝,反而更不利於維持身材。
國健署建議成年人一天至少要攝取1.5份全榖雜糧、3份蛋豆魚肉類、3茶匙油脂。無論你有沒有在減重,都要確實攝取3大營養素,並攝取足量,才可以維持正常代謝、荷爾蒙正常分泌與運作,也比較不會囤積內臟脂肪喔。
延伸閱讀:女性留意停經後腰圍變粗!4個瘦腰運動幫妳甩內臟脂肪!
參考文獻
An increase in dietary protein improves the blood glucose response in persons with type 2 diabetes PMID: 14522731 DOI: 10.1093/ajcn/78.4.734
Effect of protein ingestion on the glucose and insulin response to a standardized oral glucose load PMID: 6389060 DOI: 10.2337/diacare.7.5.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