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飲食|《秋季飲食的味道:吃苦,養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秋季飲食味道的養生原則

 秋季飲食味道(一) 

秋天,吃 苦 養 肺 〞

        八月份,時常因颱風影響,帶來豐沛雨量,氣候上也仍屬於「長夏」,濕熱天氣依舊。但是,秋季的主氣「燥」,在過處暑(8/23)、白露(9/7)後,將慢慢明顯起來。

        秋季,相應臟腑是〝肺〞臟,〝清燥潤肺〞是養生方法。秋季,氣候乾燥,容易影響呼吸系統,例如:鼻腔、氣管、皮膚及肺臟等。肺最怕蘊熱、氣逆,適當吃些〝苦〞味,來幫助降氣、袪火、解毒。

        〝肺主秋,手太陰陽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素問‧藏氣法時論》

 苦味食材

        搭配〝微苦〞食材,可以預防氣逆咳喘,例如:蕎麥、芥蘭、苦瓜、秋葵、芹菜葉、百合、杏仁、柚子、柿子、菊花、茶 ...等等。

 推薦飲食

          秋日蕃茄秋葵飯、蕎麥麵、芹菜葉煎蛋、菊花銀耳羹、杏仁茶。

秋季飲食味道的養生原則:吃苦,養肺

秋季飲食味道的養生原則:吃苦,養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Botree的沙龍
28會員
248內容數
從每天日常飲食吃喝,體會大自然節氣奧妙,輕鬆在生活裡認識中醫~ 好日子,從起居、運動、飲食、睡眠、清潔、好心情,開始! • 深入淺出,從黃帝內經、本草綱目等原典導引。 • 真實依春、夏、秋、冬,四季書寫。 • 涵括日常家常菜、食療、藥膳等,生活化而實用。 • 休閒中養生,美食也健康。 • 圖文並茂,從節氣餐桌上拍攝。
Botree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11/07
      因為求學與旅居時,很喜愛逛有機超市、農夫市集,採購些蔬果、堅果穀物,所以,對於杏、桃、李的不同樣貌,有些概念。今天來說說,大家常混淆的「杏仁」 —  許多人都知道,我們常吃的堅果杏仁,跟中藥行裡面賣的杏仁不一樣。但是,其實這個觀念依然只對了一半,因為,市面上大眾平常當作零食的堅果 alm
Thumbnail
2023/11/07
      因為求學與旅居時,很喜愛逛有機超市、農夫市集,採購些蔬果、堅果穀物,所以,對於杏、桃、李的不同樣貌,有些概念。今天來說說,大家常混淆的「杏仁」 —  許多人都知道,我們常吃的堅果杏仁,跟中藥行裡面賣的杏仁不一樣。但是,其實這個觀念依然只對了一半,因為,市面上大眾平常當作零食的堅果 alm
Thumbnail
2023/11/06
      常見的食用堅果,除了以補腎、強腰腿,預防健忘、咳喘的「胡桃」之外。另外一個香氣明顯、廣受歡迎的就是「松子」了。 ➤ 認識「松子仁」         「松子」,是紅松等松科植物的種子仁,中醫本草一般記載為「海松子」。西方人也食用「松子」,但是品種不太相同,例如:喜愛義大利麵者,大多知道
Thumbnail
2023/11/06
      常見的食用堅果,除了以補腎、強腰腿,預防健忘、咳喘的「胡桃」之外。另外一個香氣明顯、廣受歡迎的就是「松子」了。 ➤ 認識「松子仁」         「松子」,是紅松等松科植物的種子仁,中醫本草一般記載為「海松子」。西方人也食用「松子」,但是品種不太相同,例如:喜愛義大利麵者,大多知道
Thumbnail
2023/11/05
      許多中老年人,都會在日常飲食中補充些堅果類的營養攝取,到底堅果們對人體有什麼幫助呢?中醫學又是如何看待? —  首先,我們來聊聊被稱為「萬歲果」、「益智果」的核桃。 ➤ 冬日與中老年的食補 --- 核桃         《本草綱目》記載:「補氣養血,潤燥化痰,益命門,利三焦,溫肺潤腸
Thumbnail
2023/11/05
      許多中老年人,都會在日常飲食中補充些堅果類的營養攝取,到底堅果們對人體有什麼幫助呢?中醫學又是如何看待? —  首先,我們來聊聊被稱為「萬歲果」、「益智果」的核桃。 ➤ 冬日與中老年的食補 --- 核桃         《本草綱目》記載:「補氣養血,潤燥化痰,益命門,利三焦,溫肺潤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立秋節氣養生應特別關注「護肺潤燥」,在飲食和生活習慣上進行適當調整,以適應季節變化。適合立秋食用的食材包括銀耳、蓮藕、竹筍、芝麻、蜂蜜、水梨等。此外,生活習慣上也應保持規律作息、適度運動、保持室內濕度和減壓放鬆。
Thumbnail
立秋節氣養生應特別關注「護肺潤燥」,在飲食和生活習慣上進行適當調整,以適應季節變化。適合立秋食用的食材包括銀耳、蓮藕、竹筍、芝麻、蜂蜜、水梨等。此外,生活習慣上也應保持規律作息、適度運動、保持室內濕度和減壓放鬆。
Thumbnail
現在的氣候,非常的異常,到底怎麼樣來界定是秋天,好像也不是太容易,尤其是在台灣這種四季如春的氣候之下,真的不容易。   不過,最近的氣溫跟氣候現象倒是蠻像秋天的,溫度也降低了不少,而秋天依中醫的四時養身的說法,就是養肺的好時機,而養肺除了要注意呼吸道的保暖之外,還有一說就是食養。
Thumbnail
現在的氣候,非常的異常,到底怎麼樣來界定是秋天,好像也不是太容易,尤其是在台灣這種四季如春的氣候之下,真的不容易。   不過,最近的氣溫跟氣候現象倒是蠻像秋天的,溫度也降低了不少,而秋天依中醫的四時養身的說法,就是養肺的好時機,而養肺除了要注意呼吸道的保暖之外,還有一說就是食養。
Thumbnail
今年8月8日父親節正好是秋天第一個節氣「立秋」,「立」是開始的意思,「秋」代表莊稼成熟,此時太陽照射往地球南移、天地陽氣由長轉收,但夏季才剛結束,盛夏餘熱未消,所以要小心秋老虎。立秋後日夜溫差會開始變大,要慎防感冒上身。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黃繻誼醫師要跟大家分享秋天養生穴道,以及從食衣住行各方面建議立
Thumbnail
今年8月8日父親節正好是秋天第一個節氣「立秋」,「立」是開始的意思,「秋」代表莊稼成熟,此時太陽照射往地球南移、天地陽氣由長轉收,但夏季才剛結束,盛夏餘熱未消,所以要小心秋老虎。立秋後日夜溫差會開始變大,要慎防感冒上身。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黃繻誼醫師要跟大家分享秋天養生穴道,以及從食衣住行各方面建議立
Thumbnail
秋季飲食味道的養生原則(一)〝秋天,吃 苦 養 肺 〞         八月份,時常因颱風影響,帶來豐沛雨量,氣候上也仍屬於「長夏」,濕熱天氣依舊。但是,秋季的主氣「燥」,在過處暑(8/23)、白露(9/7)後,將慢慢明顯起來。         秋季,相應臟腑是〝肺〞臟 ...
Thumbnail
秋季飲食味道的養生原則(一)〝秋天,吃 苦 養 肺 〞         八月份,時常因颱風影響,帶來豐沛雨量,氣候上也仍屬於「長夏」,濕熱天氣依舊。但是,秋季的主氣「燥」,在過處暑(8/23)、白露(9/7)後,將慢慢明顯起來。         秋季,相應臟腑是〝肺〞臟 ...
Thumbnail
過了端午,南台灣充沛的雨量,進入「夏至」節氣,天氣將更炎熱。「夏至」雖然是夏季白天最長時,卻不是天氣最熱的時候。到小暑、大暑節氣,氣溫才會到最高點。 暑夏,最容易影響人體的是:〝耗氣傷津〞、〝脾胃虛弱〞兩部分。 炎熱的天氣,讓人體「耗氣傷津」,特別容易產生些:心氣不足、肺氣虛,肝血不足、肺陰虛...
Thumbnail
過了端午,南台灣充沛的雨量,進入「夏至」節氣,天氣將更炎熱。「夏至」雖然是夏季白天最長時,卻不是天氣最熱的時候。到小暑、大暑節氣,氣溫才會到最高點。 暑夏,最容易影響人體的是:〝耗氣傷津〞、〝脾胃虛弱〞兩部分。 炎熱的天氣,讓人體「耗氣傷津」,特別容易產生些:心氣不足、肺氣虛,肝血不足、肺陰虛...
Thumbnail
相信大家一定都有感覺到在連假後的天氣,有很明顯的不同。 氣象報告說著「東北季風發威!明清晨最冷『跌破2字頭』」、「又一波東北季風南下」、「留意秋颱」...等等,這些都在預告整個秋天的型態已經進入明顯由涼轉冷,至少今天我騎車穿短褲的時候真的有覺得「加冷筍」的感覺,提醒大家記得風衣外套要拿出來穿囉! 秋
Thumbnail
相信大家一定都有感覺到在連假後的天氣,有很明顯的不同。 氣象報告說著「東北季風發威!明清晨最冷『跌破2字頭』」、「又一波東北季風南下」、「留意秋颱」...等等,這些都在預告整個秋天的型態已經進入明顯由涼轉冷,至少今天我騎車穿短褲的時候真的有覺得「加冷筍」的感覺,提醒大家記得風衣外套要拿出來穿囉! 秋
Thumbnail
立秋節氣之後宜調整夏天晚睡晚起的作息,改為早睡早起。因為秋燥,有些人平時睡得還可以,過了立秋節氣後容易失眠或是早醒。此時可透過按摩三焦經及心包經,幫助疏通與排出各臟腑的津液,避免水腫和放鬆氣脈,使體內臟腑氣血運行通順,有助緩解內分泌失調狀況,及提升夜晚的睡眠品質。
Thumbnail
立秋節氣之後宜調整夏天晚睡晚起的作息,改為早睡早起。因為秋燥,有些人平時睡得還可以,過了立秋節氣後容易失眠或是早醒。此時可透過按摩三焦經及心包經,幫助疏通與排出各臟腑的津液,避免水腫和放鬆氣脈,使體內臟腑氣血運行通順,有助緩解內分泌失調狀況,及提升夜晚的睡眠品質。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