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情感創傷系列1:走向不被過去牽絆的人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童年情感創傷:走向不被過去牽絆的人生 Picuture: Caleb Woods on Unsplash

童年情感創傷:走向不被過去牽絆的人生 Picuture: Caleb Woods on Unsplash

我在一個不談情緒的家庭裡長大,但最終,我成為一個和孩子談情緒也會和她道歉的媽媽。


如果你問我你覺得承受過童年創傷的孩子該如何讓自己好起來,走向不被過去牽絆的人生?我會回答:成為自己一直以來渴求的父母親,好好的愛惜並疼愛自己

在我的治療室裡,很常見到有「敘情障礙」的來談者。敘情障礙是指一個人無法說出自己的情緒,只能說出一些片段、畫面、某些細節或是某種印象。通常出現於童年遭遇心理創傷的人身上,因為這些人必須得透過情感解離的方式,才能抽離當下的痛苦之中。

 

有些人可能會告訴我:

 

心理師,但是我童年的時候並沒有被虐待或是毒打啊!?

 

其實,長期的情感忽視也是一種情緒型的虐待,只是我們有一大群人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習以為常不把他當一回事,就這樣糊哩糊塗地長大了。

 

這些孩子長大後,有些人和原生家庭的父母一直維持著疏離的關係,有些人則是明知道和父母親關係不好,但卻不斷地想要和他們靠近。

 

「我的媽媽心理生病了,總是和我說她為我犧牲多少,說我是壞女兒,她生我養我結果我卻沒有好好聽她的話,說我不孝。」我的當事人痛苦的和我說。

 

有很多人在情感匱乏的家庭下長大,花了一生在治癒不幸的童年。

 

你可能會問我:那心理師,我們到底該如何與創傷共存、走向不被過去牽絆的人生呢?


關於這點,我相信人是可以超越原生家庭的限制,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大人,因為我本身就是親生經歷的實踐者。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雖然並沒有從家庭中得到情感上的支持,但一路以來有過很多位重要的長輩出現,他們的出現讓我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視與被疼愛的,也讓我有可以仰賴的依附對象。

 

而我療癒之路的另一個關鍵點在:與原生家庭拉開的台美距離。

 

在離開原生家庭後我去了美國唸研究所,我和先生組建了自己的家庭,開始有了自由空間去建立我們想要的生活,我也終於過上了我所嚮往的不被干涉的人生(當然,沒有後援的育兒生活就是我們得付出的代價)。

 

十幾年和家人分隔兩地生活,我理解到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我才是掌握我未來的人,就算周圍的人沒有愛惜我,我愛惜我自己。所以,我不花時間去回想父母過去所做的事,或是希望他們和我道歉,因為人無法改變他人,只能改變自己的心態。也就是說,我們無法讓我們的父母和我們道歉(因為有些父母可能根本不覺得自己有錯),而我若是執著的希望他們能看見我、和我道歉,那無非只是讓我的生命浪費在不確定的事上和無盡的自怨自艾裡。

 

成為自己內心渴求的那個父母親


在我的診療室裡,我時常和我的當事人說:請想像一下,如果你是你自己的爸媽,你會和小時後那個受傷的你說些什麼?這個練習其實至關重要,因為當你自己心理夠強壯,能夠想像自己是那個照顧和關愛自己的父母親時、能夠在你傷心難過時,拍拍自己的肩膀告訴自己:一切都會沒事的。你才能夠真的從童年創傷中重生。

 

很多華人子女一生在等待父母的道歉,而我覺得放下和感謝其實才是我們愛惜自己的表現。


當我理解到沒有好好的被愛過的父母親不懂怎麼愛人的時候,我選擇了放下怨恨,也放過了我自己。很多父母親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其實是知識不足夠,原因可能很多種,有些是因為沒有足夠的育兒知識、有些是就依照自己童年被照顧的方式去照顧自己的孩子,也有些人是真的太過忙碌或是孩子多,所以無暇顧及孩子的個別需求和心理健康。我曾經聽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父母他們的智慧沒有延伸到情感的世界。我們的父母也是人,他們也有他們的不足,就像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缺點一樣。

 

父母通常會用他們認為好的方式去照顧自己的孩子,但卻未必是最適合孩子的方式。

 

最終,我理解了父母當年的不容易,還有為什麼無法成為我心中那個理想中溫暖的依附對象,我漸漸學會把焦點放在父母親為我的付出,感謝他們讓我吃飽喝暖,接受高等教育,養成很多良好的生活習慣,這些都是讓我終生受益的。

 

成為自己的父母親其實是一件非常有勇氣也不簡單的事,它背後可能代表多年的梳理內在和自我覺察,有些人可以靠讀對書、有些人是找對諮商師,有些人則是靠宗教,每個人的方式都不盡不同。我一直深信,就算你的童年充滿創傷,如果你願意,還是能夠拯救你自己。

 

如果你是一個忽視孩子情感、造成創傷的父母,也不需要過度內疚,因為你的童年可能也接受過相同的遭遇,或是你根本不知道這是個問題。不要因爲過去的錯誤而覺得沮喪,中國最知名的說書人樊登曾經說過: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今天。種樹就好比我們對孩子開始用有愛、有溫度、討論情感的方式去灌溉、滋養他,種樹也代表著我們開始用愛去澆灌、滋養自己。我們雖然十年前沒有這麼做,但是我們今天開始也絕對不遲。

 

現在開始勝過從未開始。

 

希望透過本篇文章,能給有相似經驗的讀者一些慰藉與希望,你不孤單,而且我相信你能過上你想過的人生。

  

延伸閱讀:

《The Body Keeps the Score》(中文版《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Running on Empty : Overcome Your 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中文版《童年情感忽視 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二版)》


如果你喜歡本篇文章歡迎您分享,並請標明出處。All right reserved.

 

 

關於我

我是朱映蓉 (Emily Chu) ,美國持照心理師,奔四的中年婦女,從大學就熱愛心理學直至今日。台灣是我的家鄉,目前居住於加州矽谷。致力於分享簡單、易懂的心理學知識與書籍給社會大眾和家人朋友。信箱:emilychutherapy@gmail.com  

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milyChuMFT/

 

寫信給心理師

如果您希望我能回覆你的人生、家庭、婚姻難題,歡迎您寫信給我。如果我認為您的難題可以同時幫助到很多人,也願意讓我在我的部落格、Podcast分享您的故事,我很樂意分享我的視野和心理學知識,帶您用不一樣的角度看待您的問題。

“ 我相信每個人的故事都是十分可貴的 ”

如果您願意的話,每個人都能從別人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看見別人也與自己一樣身處相似的困境。我們都將會從別人的故事中更加了解自己,就如同我們閱讀的時候總是會對與自己產生共鳴的金句印象深刻。

當我回覆您的信件的時候,您將會得到心理師的濾鏡去拆解您的問題,並且有具體的建議供您使用。

Disclaimers:「寫信給心理師」這個專題提供的是心理師的知識與視野,它無法也無意取代專業且長期的心理治療、精神醫療或診斷。當您寄信給朱映蓉心理師的時候,即代表您同意我使用您部分或是全部的信件內容,也同意我修改您故事的長度或是語意,使之更加清晰易懂。信中的姓名我將會更改以維護您的隱私。

來信請寄到:emilychutherapy@gmail.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Emily Chu | 朱映蓉婚姻與家庭治療師@矽谷
25會員
14內容數
致力於推廣簡單、實用的心理學知識和書籍給社會大眾和家人朋友。 如果你喜歡我的分享,請訂閱我的方案,你的支持就是我寫作的動力。
2024/04/15
你家也有一個躺平的孩子嗎? 你很愛你的孩子,卻總覺得跟無法走進他的心裡嗎? 你擔心你的孩子沒有辦法自立嗎? 你的孩子承受不了學業壓力,而拒學了嗎? 不用擔心,今天我來為你提供解方。
Thumbnail
2024/04/15
你家也有一個躺平的孩子嗎? 你很愛你的孩子,卻總覺得跟無法走進他的心裡嗎? 你擔心你的孩子沒有辦法自立嗎? 你的孩子承受不了學業壓力,而拒學了嗎? 不用擔心,今天我來為你提供解方。
Thumbnail
2024/02/22
這兩天鋪天蓋地的看到以馬內利兄妹的新聞,作為一個在矽谷執業的婚姻與家庭治療師我心有所感,希望分享我這十多年來在諮商現場上觀察到的親子問題與心得,能夠藉此拋磚引玉。首先,先簡述一下事件概況:以馬內利英文分享了兄妹兩人的每日作息,其中可看到他們每日行程滿滿,
Thumbnail
2024/02/22
這兩天鋪天蓋地的看到以馬內利兄妹的新聞,作為一個在矽谷執業的婚姻與家庭治療師我心有所感,希望分享我這十多年來在諮商現場上觀察到的親子問題與心得,能夠藉此拋磚引玉。首先,先簡述一下事件概況:以馬內利英文分享了兄妹兩人的每日作息,其中可看到他們每日行程滿滿,
Thumbnail
2023/08/10
「我覺得我很難接納我的孩子,她喝酒、用禁藥、跑趴、亂交男友、刺青樣樣來,這些都是我不認同也不會去做的事」 你也有一個叛逆的孩子嗎?你是否也因此感到困擾呢?很多來談者常常痛苦的和我說他們的孩子是如何叛逆、如何讓他們傷透了心,希望我能給他們一些方法來讓孩子可以聽他們的建議,對此,我認為我們該探索...
Thumbnail
2023/08/10
「我覺得我很難接納我的孩子,她喝酒、用禁藥、跑趴、亂交男友、刺青樣樣來,這些都是我不認同也不會去做的事」 你也有一個叛逆的孩子嗎?你是否也因此感到困擾呢?很多來談者常常痛苦的和我說他們的孩子是如何叛逆、如何讓他們傷透了心,希望我能給他們一些方法來讓孩子可以聽他們的建議,對此,我認為我們該探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探討在童年時期隱藏自我感受的經歷,透析對父母關注的渴望及情感缺失。講述在遭遇困難時,雖得到幫助卻無法獲得所需的情感支持,並通過與貓的互動,發現內心渴望愛與被愛的情感。這段回憶不僅影響了作者的成長,也讓其在面對情感困境時,更加理解自身的需求。
Thumbnail
探討在童年時期隱藏自我感受的經歷,透析對父母關注的渴望及情感缺失。講述在遭遇困難時,雖得到幫助卻無法獲得所需的情感支持,並通過與貓的互動,發現內心渴望愛與被愛的情感。這段回憶不僅影響了作者的成長,也讓其在面對情感困境時,更加理解自身的需求。
Thumbnail
遭遇孩子被保母虐待的巨變後,我選擇樂觀面對。 如今,我已漸漸能接受孩子腦傷的事實,能開口向身邊的人訴說孩子的病況,能轉念想「現在就是他最糟的情況,給他多一點時間,他會越來越好的」,也能在未來的藍圖裡,慢慢勾勒出有特殊兒的模樣。這樣的生活,雖然跟預期不同,但我相信仍是有笑、有淚、也有精彩。
Thumbnail
遭遇孩子被保母虐待的巨變後,我選擇樂觀面對。 如今,我已漸漸能接受孩子腦傷的事實,能開口向身邊的人訴說孩子的病況,能轉念想「現在就是他最糟的情況,給他多一點時間,他會越來越好的」,也能在未來的藍圖裡,慢慢勾勒出有特殊兒的模樣。這樣的生活,雖然跟預期不同,但我相信仍是有笑、有淚、也有精彩。
Thumbnail
我們的心會受傷,會試到傷透心為止,絕望之後便不敢再伸出去了 受傷的心第一類來自童年,被父母或照顧者「情感疏忽照顧」,他們不理你,忽視冷漠不回應,你會以為自己不好或做不好,責怪自己。此匱乏並將延伸到成人的不安全依附關係 受傷的心第二類是「關係裡的互動」,是真心換絕情
Thumbnail
我們的心會受傷,會試到傷透心為止,絕望之後便不敢再伸出去了 受傷的心第一類來自童年,被父母或照顧者「情感疏忽照顧」,他們不理你,忽視冷漠不回應,你會以為自己不好或做不好,責怪自己。此匱乏並將延伸到成人的不安全依附關係 受傷的心第二類是「關係裡的互動」,是真心換絕情
Thumbnail
來自母親的辱罵和厭惡造成了內心的痛苦和孤獨感,導致了自傷和精神創傷。這篇文章探討了受到家庭暴力所引發的精神疾病與心靈創傷,描述了對於成長過程中所受到的心靈創傷以及精神疾病的影響和困境。文章中描述了作者如何嘗試努力改變自己的處境,但無法獲得理解和幫助,希望引起社會的重視和關注。
Thumbnail
來自母親的辱罵和厭惡造成了內心的痛苦和孤獨感,導致了自傷和精神創傷。這篇文章探討了受到家庭暴力所引發的精神疾病與心靈創傷,描述了對於成長過程中所受到的心靈創傷以及精神疾病的影響和困境。文章中描述了作者如何嘗試努力改變自己的處境,但無法獲得理解和幫助,希望引起社會的重視和關注。
Thumbnail
然後你會慢慢的發現,每個人都有創傷性的童年。 因為每個人都不完美,父母也都是在生命的累積中學習,所以也不可能有所謂完美和諧的家庭社會。 於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對於這社會的衝撞、自我探索與自我價值認定變得很重要。 你所謂的認知,源自於你有限的環境,那如何超越? 就是「大量閱讀」,那是最不費力氣與最
Thumbnail
然後你會慢慢的發現,每個人都有創傷性的童年。 因為每個人都不完美,父母也都是在生命的累積中學習,所以也不可能有所謂完美和諧的家庭社會。 於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對於這社會的衝撞、自我探索與自我價值認定變得很重要。 你所謂的認知,源自於你有限的環境,那如何超越? 就是「大量閱讀」,那是最不費力氣與最
Thumbnail
【我跟你的痛】 今天實人老師們開會,討論關於班上有位孩子比較不理會人的問題,許多夥伴都有遭遇類似的問題,因為並非單一事件,我初步推測可能是一個較大的影響因素,例如:基因、成長環境。   亮師分享到,這個孩子的原生家庭是很大的影響因素,冷漠的夫妻關係、在三角關係中當傳話筒的孩子、沒有共識的親子關
Thumbnail
【我跟你的痛】 今天實人老師們開會,討論關於班上有位孩子比較不理會人的問題,許多夥伴都有遭遇類似的問題,因為並非單一事件,我初步推測可能是一個較大的影響因素,例如:基因、成長環境。   亮師分享到,這個孩子的原生家庭是很大的影響因素,冷漠的夫妻關係、在三角關係中當傳話筒的孩子、沒有共識的親子關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