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大,擁五湖四海,九州大地,南腔北調,鄉音各異,但,書同文,車同軌,之所以能與四面八方的人溝通,無非統一的書寫文字,古人以文言的通語對談無礙,而阻隔了口語字的發展,這也是口語文字相對流失的原因,現代的白話文書寫,多虧了元曲,與明清數百年的無數通俗小說,將其口語文字留下,於是五四運動時,我手寫我口的要求下,很自然的,就將以北方口語文字化的書寫字,當作書面字,以北方的語音當作標準語音,如此相對無痛轉換。而,相對其他方言,吳語只有「海上花」,潮汕,泉,有「荔鏡記」,寥寥無幾的口語書寫文字流傳!以至於,如今要復原口語文字,卻是千難萬難! 雖說從商周開始就有文字記載,但,歷經數千年的動盪,戰爭,遷徙,族群分合等等外來因素的衝擊,語言疊代,語音分崩離析,這樣的重建工程,常常是瞎子摸象過河!事倍功半啊! 不過,凡走過必有痕跡,方言最常被詬病的是有音無字,真的是這樣嗎? 搬板凳! 今日無詩詞,上兩段古文。
晏嬰的善諫,齊景公的善納,君臣之義傳頌千年,這是其中之一的小故事:
【2.譯文】
景公打獵,休息,坐在地上吃飯。晏子後到,拔了些蘆葦當作席子坐下。景公不高興了,說:“我沒用席子坐在地上,身邊這幾個人也沒有誰坐席子,而您自己拔草坐在上面,為什麼?”晏子回答說:“我聽說,甲胄之士不坐席,有訟案在身的人不坐席,家裡有喪事的不坐席。這三種人,都是懷有憂傷的人。所以,不敢以憂傷之人的禮節陪坐。”景公說:“好。”命令隨從鋪下席子,說:“大夫都坐席子,我也坐席子。”
「給使」,給人使喚,先上小菜,來看「給」字!
【給】字,在漳泉廈,潮州,口語都不用! 「給予」的意思! 多數用 hoo7, 漢字是「給予」的「予u6」或「與u6」字,白音,oo音。泉,潮州用乞(khit)字! 前篇提到乞丐兩字為同義複詞,現代人只知道乞是「求討」,但卻不知道也是「給予」的意思!
來看現代白話文「給」的用法,刮弧後是對應的閩南音及用字。
介詞
助詞
加強語氣。如:「你給我閉嘴!」(ka7 共)
《康熙字典》:
【給】:訖立切,音急kip。【說文】相足也。【玉篇】供也,備也。【左傳·僖十三年】敢不共給。【前漢·禮樂志】日不暇給。【註】給,足也。
共給,是供給的異體,組成同義複詞! 口語取第一個字的音,kang7, ->ka7。ka7 vs. hoo7, 兩音在這裡疊加,然後再歧出,各司所職。kang的陽入轉字就是kak入聲虛化成kah,是「共」字的「同」義。(共,《說文》:同也)“我和你”,叫“我kah你”。 中文也有說“我同你去”!
前言: 這是一個跟手指,手掌動作有關的系列文章,開篇從客語用字說起。
社團答問:
想請教「搞東搞西」這句話
我聽屋下大人講過係(是)「ㄇㄟˋ東ㄇㄟˋ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