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們如此不喜歡「懶惰」】保持忙碌,追求高生產力背後的心理學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懶惰」這個詞彙,從出現到現在,一直都背負著負面的意義。尤其是在壓力更加大,競爭力更加激烈的現代社會裡。「懶惰」和「失敗」﹨「落後」﹨「沒用」等等這些詞彙掛上鉤。

當你聽到一個人被形容是懶惰的時候,我相信你很難會對TA產生好印象。包括你自己,也包括我們中的大多數人,我們都會在閒下來的時候,有一種莫名的感覺:「我是不是該做點甚麼?」,「一個人靜靜待著的感覺有點不舒服,我想看看別人在做甚麼,我想找個人聊天。」

也就是,不是沒辦法閒下來,而是沒辦法好好的閒下來。

為甚麼忙起來的時候,自我感覺良好,閒下來的時候卻反而無法好好休息,為甚麼會有這樣的心理?「懶惰」真的有那麼糟糕嗎?

下面我們就來分兩大部分輕微解釋一下背後的心理層面的原因。

(懶怪物🤣)

(懶怪物🤣)

社會原因

我們的社會崇尚競爭:金錢背後的運作模式

這句話聽起來好像和我們沒有直接關係,但其實我們是完全處在這個模式當中的。在以資本為驅動力的社會,競爭能帶來更好的收益。「打敗對手,贏得市場」是每一個企業家和資本家必有的目的。那要怎樣做才能達到目的呢?就是通過「競爭」,「競爭」能夠生產出更好的產品,更優質的服務,從而也就能賣出更好的價格,獲取更大的利潤和更廣泛的市場。

而這裡比較弔詭的是,所謂的「更好」是甚麼標準?

其實答案很簡單,就是相比競爭對手,能夠獲得更多消費者的選擇和喜愛就是好的。

所以這個好,在某種程度上來講,確實和你我沒有直接關係。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優秀的企業,以及超讚的商品,其實都是競爭的產物。競爭的經濟市場上,大多數其實並不是真正為了大部分人好,而更多的是絞盡腦汁研究市場後的決策和雙贏的計畫。而做為消費者的我們,是非常重要的養育角色。

(不能再說了,再說多就偏題了🤣)


適應社會,也意味著接受這個競爭模式:拒絕懶惰。

(段前聲明:我沒有叫大家不要去適應社會,而是提出重新思考和定義的點,希望大家不要誤會🤣)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裡,都和其他人息息相關,我們需要工作,需要生活,難免就會面臨適應問題,所以當我們進入到一個工作環境或社會環境裡,如果我們選擇要在那裡待下去,我們一定會讓選擇讓自己去接受和被環境同化,否則會很分裂,會很想要離開。

也就是,潛移默化的,我們在不知不覺中,也接受了競爭的模式,我們開始和別人競爭,做出更好的作品,或者提供更加優秀的服務,因為這樣我們可以獲取更多的收入,就可以過上自己想要的更好的生活。

於是在這個過程中,「忙碌」也就產生了。

你若是想要競爭,贏過別人,透過這種方式去獲取更多的利潤的話,躺在沙發上是真的沒辦法幫助你的目標的,反而是,費盡腦力,做得越多越有可能贏。

於是,在同樣的時間裡能做更多的事成為了某種奇怪的衡量標準,一天八小時的工作時間恨不得增加到一天十二個小時。你想要贏,你就必須得付出更多的體力和精力。

於是在這個過程中,「懶惰」就是失敗者的代言詞了,贏家的反面,與整個社會的價值觀背道而馳的,與我們接受的價值觀背道而馳。


個人原因

類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心理現象

沒錯,你沒有聽錯,就是類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表現,也就是被害者會相信加害者的想法,從而在整個被害的過程中,會對加害者產生強烈的正向情感,若在這期間,加害者給被害者施予一點點仁慈的話,這種情感就會更加強烈。

這個例子是完全可以用在我們的工作中的,當我們選擇了一家公司,選擇了一個社會環境,我們會被迫接受一些規則和條例,這其中有我們會喜歡的,也有我們不喜歡的,同時我們也會遇到很多不同的同事和上司,有喜歡的也有不喜歡的。

那我們面對不喜歡的規則和人的時候,因為沒有辦法去逃離這個環境或者說逃離並不在我們的選項之內,所以我們做出的行為大多會是讓自己嘗試去接受和理解那些我們不喜歡的人和事。

在我們接受和理解了我們不喜歡的人和事的時候,也就是我們對所處環境進行了合理化,這樣我們才能夠使自己安心的工作,而在這過程中,一旦我們被獎勵,物質上,比如被給予一次免費旅遊的機會或加薪的機會,或者自己用存下來的薪水去購物買喜歡的東西;精神上,比如被上司肯定,得到升遷,又或者買到能讓自己精神愉悅的多巴胺消費品等等,這個時候,我們會比任何時候都要開心,會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之前的忍耐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我們在努力適應一些工作環境中不想要的部份的時候,這個過程是毫無將裡的,所以一旦之後的獎勵(物質或精神,哪怕只有一點點)發生了,我們會顯得十分的快樂,並且會賦予之前的忍耐過程極大的意義,那麼這個時候,類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也就產生了。

因為這也意味著,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競爭)贏了,得到的獎勵(薪水或升遷)也被賦予了超過其真實價值的存在意義。

在這裡,我並不是指我們是被害者,社會和工作環境是加害者,而是強調這一種關係和聯繫,所以我會稱之為類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所以,在這個我們去接受和理解我們所處的工作環境的過程中,我們的大腦和身體也就會一起嘗試去逐漸適應新的變化。也就意味著,在我們的思維設定裡,去為了競爭(生存)而抵抗懶惰是一個是正常且正確的觀念。

一旦這樣的默認設定確認下來,我們就會不自覺的把這個價值觀也運用到生活裡去,在做每一件事的時候,都希望事做得越多越好,做出的成果也是越能贏過別人也就越好,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優秀,沒錯,是建立在比較別人基礎上的優秀。

而「懶惰」在這樣的環境裡,只會讓我們失敗和輸掉比賽。


大腦的高效率選擇模式:我們會選擇更加輕鬆和簡單的事情

熟知腦科學的人會知道,我們的大腦是很會偷懶的。當我們在做一件全新的事情或者進入一個全新的環境時,初期我們會因為需要適應和學習而感覺到消耗比較大,無論是精力還是體力,因為大腦在初期接觸新事物的過程,是需要耗費大量細胞去學習和組織的,這也是造成我們會感覺到累的原因。

然而,一旦我們完全掌握了新事物,或完全適應了新環境,大腦這個時候就會以最低的能耗去進行所有的工作,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熟練。在這個時期,我們就會開始感覺到輕鬆和簡單。

這也是為甚麼,在剛開始學開車時候會非常緊張,非常累,但是一旦熟練,我們的身體好像自動就會開車一樣,完全不需要像當時那樣緊張和專注,甚至我們還可以邊開車邊聊天,邊唱歌等等。這就是大腦高效率選擇模式的運作結果導致。

所以也是為甚麼,每天跑步和健身的減肥效果往往比隔幾天跑步或者不定是健身的效果要差很多很多的原因。大腦一旦適應某種事情,它就會開始偷懶,減輕消耗量,並且也會很願意保持這樣偷懶的狀態,因為這樣大腦最舒服,也最有潛力去做和去創造更多的事情。


那說了這麼多,到底和不喜歡懶惰,追求高生產力有甚麼關係?其實已經顯而易見了。我們都知道,在現在的環境下,誰都會有壓力,心理疾病已經不是甚麼罕見的現象了,在高壓和競爭愈發激烈的環境下,心理健康問題已經開始席捲整個人類了。

我們也會意識到自己壓力大,會意識到自己有一點焦慮或者憂鬱,但其實重點並不在這裡,重點在即使我們意識到了,我們大部分也會選擇先不去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我們依舊會重複固定的生活模式,直到爆發那一天的到來。

為甚麼會這樣,因為對我們來說,處理和解決負面情緒的難度要比選擇繼續當下的生活難度大的多,去直面自己的心靈和情緒,是需要相當大的勇氣的,並不是一件信手拈來的事。而大腦往往會自動選擇難度更低的那一個,也就是去繼續當下的生活模式,因為已經完全掌握,不用花太大精力,當然更加輕鬆,並且我們確實還是會因此得到回報和獎勵,不是嗎?

所以這樣就更加劇了,我們寧願忍著不舒服,也會去選擇已熟悉和掌握的固定生活模式,並告訴自己,問題不大,可以堅持。


對成就和成功的成癮性:慾望的滿足導致我們渴求更多的慾望

就像我之前的文章(保持正念),在追求某一個目的的時候,不管這個目的是為了讓自己變的更好,還是讓自己更加成功,我們都會在這條路上迷失自己,我們會因為每一個小目標的完成而感到滿足和自豪,即使這個目標再小,也絲毫不會影響到我們的喜悅。隨著小目標的積累,我們會變得更加自我膨脹,甚至有一種自己已經無所不能的錯覺,當這個時候,在轉向真正煩惱我們的問題和生活時,發現那些問題依然還在,我們的生活依然沒有太大的改變,我們當時的那些快樂,瞬間就變成了沮喪,這種落差感會非常難收。

為甚麼會這樣?

因為在做任何一件事的時候,只要我們樹立了某個目標,我們就會開始專注於那個目標,而忽視其他不重要的東西,在這個過程裡,我們會用無數的小成就,小成功來激勵自己,肯定自己,並且暗示自己,離自己想要的成功已經不遠了。

一旦我們達到目的,神奇的事情發生了。我們完全不會因為達到目的而停下來,那一刻的興奮會讓我們想要更多的類似的感覺,我們會很快決定想要更多的成功,以此帶來更多的興奮和自豪。

追求高生產力的最大原因和動機,也就在此了。


而這是「慾望」,不是快樂和幸福。

快樂和幸福會被輕易滿足且持續時間很長,但是感受非常平和和寧靜,慾望則是相反,慾望被滿足的越快,就會衍生的越多,且被滿足的快樂心理持續時間很短,它需要更多更激烈的刺激才能再次體會到那種快感。


而我們在追求工作目標和個人成功的時候,我們會又把大的目標化解成一個個小目標,也就是小的慾望去滿足自己,去體驗那種小成就和小成功的快感。

我們的行為動機已經不再是幸福快樂,而是成功和與自己競爭了,而成功和競爭是有成癮性的,是對我們的身心健康有損害的。

那這個時候,我們在努力工作以得到更多的薪水和精神獎勵並且也得到了的時候,我們也沒有空和精力再為自己的幸福和快樂著想了。時間久了,問題也就出來了。


而為了滿足成功和成就的慾望,「懶惰」是會把你完全拉向反面,它會讓你落後與別人,讓你在這個環境中失去競爭優勢和機會。所以,在這樣的環境裡,懶惰是真的沒辦法生存。

於是「懶惰」被再次打上了負面的標籤。追求「高生產力」已經被默認為是正確的,好的價值觀。


結論

也許我們在想要偷懶的時候可以給自己一個重新思考的機會:去想想自己為甚麼在努力,又真正想要得到的是甚麼,才會幸福和快樂。

嘗試去直面自己的懶惰和逃避,你到底在逃避甚麼?是哪方面或者哪些點讓你不舒服?你想要的生活方式有沒有其他形式存在的可能性?如果沒有,你是否可以嘗試去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模式?

「懶惰」的消極定義是社會給予的,如果沒有社會賦予的涵義,你會不會把這視為一種休息和再思考揣摩的契機?

給自己一點無關任何人也無關任何價值觀的時間和空間,去放開的重新思考你的生活和人生,你會發現很多令你自己都感到驚奇的答案,而這,可能才是你真正想要的人生。

給一點時間和空間,讓內在的自我跑出來告訴你,該怎樣獲得你想要的幸福和快樂。這就是「懶惰」的意義。


🌈最後,希望大家,在下一次懶惰的時候,能有機會與自己對話,聽到,發現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加真實快樂的自己。快樂的自己。🌈


❤️歡迎加入我自建的vocus作者IG群,如果你也對自我療癒感興趣,也會對一些事情產生質疑,歡迎加入群組一起討論,一起生活和溫暖❤️

傳送門↘↘

🌈加我好友,我帶你走🌈


下次見囉!❤️








avatar-img
77會員
89內容數
分享我有感觸的各種想法,結識相似的靈魂。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玉言的奇玉之地 的其他內容
好像失業這個話題已經不算冷門了,我們都習慣了去就業,都習慣了在某一個公司打工,安心的領著固定薪水,不會有意外,不會有更多的煩惱和挑戰,我們都喜歡那種穩定,從某種意義上來説,這讓生活變得簡單。 而我們可能從未想過,這麽簡單穩定的狀態,也會有失去的那一天。 曾經唾手可得的東西,這一天也成為了奢侈品。
哈嘍大家,好久不見,自從上次寫完方格子作者聯合深談系列的第一篇文章後,休耕了好久好久才恢復過來(真的不是因為體力不好啦🤣)。於是今天,就突然很想要講一下關於「親密關係」的話題,因為看到自己,也看到他人,都存在這樣一個問題。現在的我們,或是曾經的我們,都會碰到這樣一種情況:我們很希望得到另一半的認可
🌈方格子作者聯合談系列第一彈!我們很多時候,都會把別人有意或者無意說的話都放在心裡,然後默默受傷,而大部分時候這些情緒都是負面的,我們不想要受影響,那為甚麼會這樣,又如何能做到不把別人的話往心裡去呢?想知道答案?進來一探究竟吧!😏
前幾天在方格子的自我成長板塊裏逛文章的時候,看到有格友提到善良的人好像很容易遇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和處境,甚至還會被利用,本來是用心良意,卻讓人頻頻失望,這種感覺換誰都不好受。為了避免自己受傷,甚至很多原本善良的人,都開始選擇了不作為,只為了更好地保護自己。
哈嘍,大家,今天我想來談一談關於一些社會上可能比較存在爭議的問題,提出一些反思和思考。因為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人性的不斷解放,文化也在不斷進步,思想也在不斷更新,我一直秉持一個觀點:「物質可以拿來守舊,但思想要拿來創新。」
哈嘍,大家,今天我想來談談很多人都會迷惑的問題,堅持 or 放棄?堅持一件事很難,我們經常被告知,做一件事要「堅持」,才會有回報,才會可能成功,但「放棄」這個詞,好像就沒有那麽正面了。談到「放棄」,我們聯想到的大多都是「失去」,「失敗」,「承認自己不行」等等一些負面的聯想……
好像失業這個話題已經不算冷門了,我們都習慣了去就業,都習慣了在某一個公司打工,安心的領著固定薪水,不會有意外,不會有更多的煩惱和挑戰,我們都喜歡那種穩定,從某種意義上來説,這讓生活變得簡單。 而我們可能從未想過,這麽簡單穩定的狀態,也會有失去的那一天。 曾經唾手可得的東西,這一天也成為了奢侈品。
哈嘍大家,好久不見,自從上次寫完方格子作者聯合深談系列的第一篇文章後,休耕了好久好久才恢復過來(真的不是因為體力不好啦🤣)。於是今天,就突然很想要講一下關於「親密關係」的話題,因為看到自己,也看到他人,都存在這樣一個問題。現在的我們,或是曾經的我們,都會碰到這樣一種情況:我們很希望得到另一半的認可
🌈方格子作者聯合談系列第一彈!我們很多時候,都會把別人有意或者無意說的話都放在心裡,然後默默受傷,而大部分時候這些情緒都是負面的,我們不想要受影響,那為甚麼會這樣,又如何能做到不把別人的話往心裡去呢?想知道答案?進來一探究竟吧!😏
前幾天在方格子的自我成長板塊裏逛文章的時候,看到有格友提到善良的人好像很容易遇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和處境,甚至還會被利用,本來是用心良意,卻讓人頻頻失望,這種感覺換誰都不好受。為了避免自己受傷,甚至很多原本善良的人,都開始選擇了不作為,只為了更好地保護自己。
哈嘍,大家,今天我想來談一談關於一些社會上可能比較存在爭議的問題,提出一些反思和思考。因為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人性的不斷解放,文化也在不斷進步,思想也在不斷更新,我一直秉持一個觀點:「物質可以拿來守舊,但思想要拿來創新。」
哈嘍,大家,今天我想來談談很多人都會迷惑的問題,堅持 or 放棄?堅持一件事很難,我們經常被告知,做一件事要「堅持」,才會有回報,才會可能成功,但「放棄」這個詞,好像就沒有那麽正面了。談到「放棄」,我們聯想到的大多都是「失去」,「失敗」,「承認自己不行」等等一些負面的聯想……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我很鼓勵投資人不要只投資台股,對股市有一點熟悉度後,建議範圍擴況大到美股,甚至是投資全球。因為台股僅是單一國家/市場,如果能將資產投資到其他國家,風險會更分散,機會也更多,特別是美國股市。 美股會很難懂嗎?我相信你認識的美國企業可能會比台灣企業多,我從標普500成分股前15大企業裡隨便抓十
Thumbnail
美股因多家熱門話題與龍頭企業市值快速增長受到關注,本文介紹如何透過國泰世華CUBE App 開設台股及美股複委託帳戶、定期理財的便利性。 定期投資適合單筆資金有限、經驗不多的理財小白、上班族,或者忙碌、沒時間研究基本面的朋友,國泰世華CUBE App美股定額投資功能,操作便利性幾乎完勝海外券商。
Thumbnail
這是張老師的第三本書,我想前二本應該也有很多朋友們都有讀過,我想絕對是受益良多,而這次在書名上就直接點出,著重在從投資的角度來切入
Thumbnail
榮格:「一個人感覺合腳的鞋卻會夾痛另一個人的腳。」 在我的上一篇文章《如何談一場不委屈的戀愛,首先是》談到當一段感情當中有人開始感到委屈,該怎麼因應。這篇我想談談,為何明明深愛著對方,卻還是讓對方感到委屈?
Thumbnail
在上一篇文章《我們為什麼要工作?》中,提到了工作是為了維持互助社會的運作,也就是為了要利他。 但在這種互助的關係裡,除了用工作來維持外,「錢」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元素,甚至成為了許多人在決定事情時的重要依據。 那為什麼錢會變得這麼重要?為什麼會成為左右我們人生大事的關鍵呢?
Thumbnail
因為想精簡書櫃於是開啟了閱讀(兼output)生活,已經忘記幾年前為何購買這本書,大概是因為當時的情緒非常切合「不安」主題吧! 本書例舉了各式「不健全人格」的形成,剖析人們不安的行為表現背後隱含的心理因素。閱讀此書後可更認識自我,也理解那些周遭令你討厭、五味雜陳的人,藉此調整自己的行動……。
Thumbnail
<p>我在這系列的文章中提過既視感,這可以算是最常見的空間異覺,但除此之外,還是有一些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究的空間異覺。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感覺這裡陰陰的」。</p>
Thumbnail
<p>關於見「鬼」撞「鬼」,可以談的個案太多了,這篇文章裡我只探討一個主題,就是「顏色」。在我蒐集到的個案中,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鬼,基本只有三種顏色,就是黑、白、綠。為什麼?三種顏色又有什麼不同之處?</p>
Thumbnail
<p>根據研究調查,聽到奇異聲響或找不到源頭的話語聲,又或是接受到神靈的指示,約14%的台灣人自承有過這類經驗。這種體驗可稱為「異聽」,主要的形式是「話語」,聽到「腳步聲」或「彈珠聲」也是很常有的體驗。</p>
Thumbnail
<p>你做過「預知夢」嗎?根據「台灣地區宗教經驗之比較研究」,約四成的台灣同胞有這類經驗,但很少有人把這類經驗連結到既定宗教之上,也幾乎沒有人對其進行有效的成因分析。這是怎麼回事?</p>
Thumbnail
<p>為什麼我們受過科學教育之後,仍會在意超自然現象,並且讓相關節目收視維持一定的水準?這是人類文明的墮落,還是通往人生終極目標的唯一途徑?我認為這些問題不見得只能從科學與宗教研究的角度來回應。</p>
Thumbnail
<p>當報導者在網路上公開募資計劃,他必須誠實面對每一位留言、讚美或謾罵的網友們,讓新聞超越「記者vs讀者」、「上vs下」的傳統框架。讀者不再只是陌生且遙遠的閱聽眾,報導者也能露面舉辦講座、進行討論或宣傳,向大眾傳達「我是誰?我想做什麼事?我為什麼想做?我的理念是什麼?」</p>
Thumbnail
我很鼓勵投資人不要只投資台股,對股市有一點熟悉度後,建議範圍擴況大到美股,甚至是投資全球。因為台股僅是單一國家/市場,如果能將資產投資到其他國家,風險會更分散,機會也更多,特別是美國股市。 美股會很難懂嗎?我相信你認識的美國企業可能會比台灣企業多,我從標普500成分股前15大企業裡隨便抓十
Thumbnail
美股因多家熱門話題與龍頭企業市值快速增長受到關注,本文介紹如何透過國泰世華CUBE App 開設台股及美股複委託帳戶、定期理財的便利性。 定期投資適合單筆資金有限、經驗不多的理財小白、上班族,或者忙碌、沒時間研究基本面的朋友,國泰世華CUBE App美股定額投資功能,操作便利性幾乎完勝海外券商。
Thumbnail
這是張老師的第三本書,我想前二本應該也有很多朋友們都有讀過,我想絕對是受益良多,而這次在書名上就直接點出,著重在從投資的角度來切入
Thumbnail
榮格:「一個人感覺合腳的鞋卻會夾痛另一個人的腳。」 在我的上一篇文章《如何談一場不委屈的戀愛,首先是》談到當一段感情當中有人開始感到委屈,該怎麼因應。這篇我想談談,為何明明深愛著對方,卻還是讓對方感到委屈?
Thumbnail
在上一篇文章《我們為什麼要工作?》中,提到了工作是為了維持互助社會的運作,也就是為了要利他。 但在這種互助的關係裡,除了用工作來維持外,「錢」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元素,甚至成為了許多人在決定事情時的重要依據。 那為什麼錢會變得這麼重要?為什麼會成為左右我們人生大事的關鍵呢?
Thumbnail
因為想精簡書櫃於是開啟了閱讀(兼output)生活,已經忘記幾年前為何購買這本書,大概是因為當時的情緒非常切合「不安」主題吧! 本書例舉了各式「不健全人格」的形成,剖析人們不安的行為表現背後隱含的心理因素。閱讀此書後可更認識自我,也理解那些周遭令你討厭、五味雜陳的人,藉此調整自己的行動……。
Thumbnail
<p>我在這系列的文章中提過既視感,這可以算是最常見的空間異覺,但除此之外,還是有一些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究的空間異覺。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感覺這裡陰陰的」。</p>
Thumbnail
<p>關於見「鬼」撞「鬼」,可以談的個案太多了,這篇文章裡我只探討一個主題,就是「顏色」。在我蒐集到的個案中,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鬼,基本只有三種顏色,就是黑、白、綠。為什麼?三種顏色又有什麼不同之處?</p>
Thumbnail
<p>根據研究調查,聽到奇異聲響或找不到源頭的話語聲,又或是接受到神靈的指示,約14%的台灣人自承有過這類經驗。這種體驗可稱為「異聽」,主要的形式是「話語」,聽到「腳步聲」或「彈珠聲」也是很常有的體驗。</p>
Thumbnail
<p>你做過「預知夢」嗎?根據「台灣地區宗教經驗之比較研究」,約四成的台灣同胞有這類經驗,但很少有人把這類經驗連結到既定宗教之上,也幾乎沒有人對其進行有效的成因分析。這是怎麼回事?</p>
Thumbnail
<p>為什麼我們受過科學教育之後,仍會在意超自然現象,並且讓相關節目收視維持一定的水準?這是人類文明的墮落,還是通往人生終極目標的唯一途徑?我認為這些問題不見得只能從科學與宗教研究的角度來回應。</p>
Thumbnail
<p>當報導者在網路上公開募資計劃,他必須誠實面對每一位留言、讚美或謾罵的網友們,讓新聞超越「記者vs讀者」、「上vs下」的傳統框架。讀者不再只是陌生且遙遠的閱聽眾,報導者也能露面舉辦講座、進行討論或宣傳,向大眾傳達「我是誰?我想做什麼事?我為什麼想做?我的理念是什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