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個義大利麵就代表真的吃了義大利菜嗎 ?」,在高雄經營義式餐廳的朋友,感嘆消費者越來越不在意能否嘗到正宗道地的義大利菜。什麼是正宗道地的義大利菜呢 ?這個議題從上個世紀九O年代開始,隨著觀光、移民、經貿的全球化而廣泛地被各國美食評論家所討論,代表的是一種文化進入另一種文化後,在異社會中是否正確所引發的認知行為與體驗的消費爭論,以料理來說,就是如何判斷正宗、道地的討論,學術一點的說法是「料理的真實性」authenticity in food。
比如高雄有很多餐廳、小館的菜單裡都有的宮保雞丁,這道菜是經典川菜之一,是川菜的24種味型裡,「煳辣」味型的代表菜,香辣咸鮮、煳香回甘,但在高雄最常見到的是甜膩不辣、軟弱乏味,卻讓高雄人吃的津津有味,而菜品的軟(跟嫩不一樣,但很多人無法區別)、甜、多芡汁、無辣、沒有層次個性的特色,就像是用台菜(高雄口味)的角度來理解宮保雞丁,因此被一些熟悉川菜的美食平家門,認為不是道地的正宗川菜,這種情況就像是參加旅遊團去歐洲,會在行程裡吃到怪怪的中國菜一樣,為何怪 ? 因為那是用歐洲的飲食慣習來表現的歐式中華料理,而我們生活在中華料理的世界、了解什麼是真實的中華料理,很容易就能分辨正宗中華料理的真實性。
許多異地他方的料理,之所以是正宗,是因為那樣的飲食慣習、文化傳統就是他方真實的生活品味,進入另一個異域之後,自然而然會受到另一種生活品味的影響,但問題是,即使在他方,當下的飲食慣習還是會隨著時間的前行變遷而有所不同,尤其是在現代的消費社會中,不僅有過去傳統的料理、也有現在的新進料理、餐廳裡的料理、家庭的日常料理等等,這些形成一個面對飲食所採取的各種生理心理策略、由生命經驗所連貫的飲食慣習,最終以一種同中存異的集體「品味」出現,你在哪裡生活,就會出現那裡的生活品味,即使是一、二年的短暫生活也會有明顯的改變。因此,所謂的「飲食慣習」,便是由社會運作與生活所積澱而成,對飲食喜好、用餐判斷、與食物的態度所做出的一系列反應,既受限於文化,卻又具有創造性能體現想像力,飲食慣習就是正宗道地的核心精神,就是料理真實性的依據。
義大利人對生活的態度、及其對飲食美感的品味,就是所謂泛義大利料理的真實性,只是對他方、或高雄人來說,具有辨識度與義國風情想像的傳統家常料理,如卡布里島沙拉、海鮮番茄紅醬義大利麵、波隆那肉醬義大利麵等等,比較能認知為正宗,畢竟沒有生活在義大利、或不熟悉義大利飲食文化的人,不容易掌握地區性的差異。借鏡日本義式料理的發展可以了解,東京過去十幾年來,才開始出現「義大利地區料理」的餐廳,如倫巴底料理、羅馬料理、普利亞料理餐廳等,相對於東京的義大利菜餐廳發展至今的近百年歷史,如此久的時間才讓生活在「他方」的人們能分辨並接受「真實性」存在的差異。
義大利人吃麵,重點就是麵,講究麵體彈牙、麥香醇厚,麵的醬汁與食材都只是輔助配料不能喧賓奪主,因此義大利麵的料理大多單純質樸充滿日常活力(因為在家也是吃義大利麵,不需要做作),如此地品嘗義大利麵是受義大利飲食文化制約而產生的體驗原則,是義大利人認為理所當然的飲食實踐,這便是在義大利生活所形成的飲食慣習 habutis of food,台灣高雄則不一樣,白酒蛤蜊義大利麵得加重蒜頭的香味,煙花女麵的橄欖酸豆味不能太重,義式燉飯的米粒也得更軟,海鮮紅醬麵的醬汁要很多‧‧‧等等,這些料理表現與品嘗的差異,便是生活在台灣高雄的飲食慣習,即使這些義大利麵都符合義大利的食譜,與義大利「正宗」的體驗還是不一樣。
義大利料理強調共享分食、強調順時而食、強調隨性慢食等等的飲食慣習,都是出於對生活的活力、對愉悅美感的追求、對家庭朋友同樂自然同在的態度,這是飲食慣習背後更深一層文化運作的結果。正因為文化與傳統還活在現在社會中,所以正宗是活的、飲食慣習也是活的。
瞭解料理的真實性是來自飲食慣習,不僅是為美食消費者提供欣賞料理的更多角度,比如在帕多瓦為何要用牛奶燉豬肉、利沃羅魚湯跟馬賽魚湯有何差別等等,也為烹飪者提供更多創作的脈絡,最終讓消費者有更多選擇用餐體驗的機會。正宗、或不正宗沒有高低貴賤對錯之分,因地制宜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