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留學第十二篇:博士研究員的養成

2023/09/08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根據我的觀察,博士班從讀書到畢業平均花費四至五年的時間,相較台灣大概七年的時間還是快那麼一些些的。我們學程的規定很清楚,畢業前要收集滿多少個模組,每個模組要多少ECTS,是否有附加條件等等等。只要相關規定符合,就可以開始寫博士論文了。因為有清楚的規則可以遵循,所以那種“漫漫長路何時才是個頭”的感覺沒有這麼強烈,如果硬要說有,那大概是因為期刊投稿審核的速度很慢才會產生這種痛苦感。

ECTS是啥?能吃嗎?

講一個博士的養成之路之前,首先要先討論ECTS到底是啥米碗糕,因為這個跟期刊點數是完全不一樣的點數。ECTS的全名是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 (ECTS)。歐洲高等教育的學生,只要是大學含以上都需要收集這個點數才能畢業或是往下一個階級邁進,這個點數是描述一個課程需要學生多少時數的參與,一點代表25-30小時。不論是寫功課,參加會議,上課,授課,全部都可以算點數。這個是為了方便各個大學評量學生或研究員受過多少時數的訓練的準則之一。

讀博士班的前面幾年除了寫學術期刊文章以外就是在努力積攢ECTS的時刻,所以說做每一件事情都有一定的戰術,選擇能夠發揮做這件事情的最大效益。比如說,參加學術研討會,口頭報告的點數可能會比貼海報還多,那一定優先選擇口頭報告。

Monograph 或是 Cumulative

博士班學生在學習一開始就要選擇自己的博士論文形式。Monograph是一個計畫從頭做到尾,把一個計畫寫成一本博士論文,這算是早期的博士班論文形式,現在大概人文學科,尤其是語言學,比較多人選擇這種形式。

Cumulative是一個比較新的型態。依照學校規定或是指導教授們之間的認定,研究生的博士班論文裡面包含了一定數目的期刊研究的文章,而研究生必須是第一作者。所謂一定數目,多數是三篇或是以上。這一個博士論文形式非常受學生們的歡迎,因為這就等於在畢業的時候就有三篇第一作者的文章,雖然與資深研究員相比是小巫見大巫,但以剛畢業的博士生來說已經算是不錯的成績了。蒐集完三篇第一作者的文章之後,畢業生只需要寫introduction跟discussion就可以了。這樣的形式比從0開始寫一本書還要來的輕鬆一點。

我與指導教授們的討論從一開始就鎖定cumulative的型態。在這樣的共識之下,我接收到的規定是交出的博士論文裡有三篇以我為第一作者的文章,文章的狀態分別是一篇已刊出,一篇已接受,以及一篇待投稿。老實說這個規定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普遍的要求。但因為讀書期間很不巧碰上了COVID的流行期,所以很多期刊的審稿速度都慢了下來,也因此許多人的進度都被嚴重的拖垮了。由於我在交出博士論文的時候,三篇文章裡兩篇都已經刊登,一篇是待刊登的狀態,所以在進度上還算是不錯的。

學術論壇一定要參加

參加學術論壇是必須的。不光是參加,指導教授們都非常鼓勵學生盡量去參與口頭報告。雖然說參加學術論壇很耗時,要準備投稿,準備口頭報告用的簡報,還要旅行到不同的國家或城市,可是每一次的論壇都可以給予自己的研究方向很大的幫助,還可以多多認識同領域的學者,這樣算下來一定是優點大於缺點的。在我讀書的期間,我第一年跟第二年都分別參加一個論壇跟一個大的workshop,每一次都是上台報告。我很感激有這些上台面對群眾的機會,從一開始的臉色慘白聲音發抖一直到後面面不改色的鎮定報告,不只是技能上面的增進,也讓我改掉畏懼大場面的缺陷。

心得

以上都是比較大的要求,其他的要求還包含集滿一定的授課時數,乖乖上班,等等等。所以說博士班的學生為什麼會忙?因為青春都貢獻在實驗、書寫一篇又一篇的文章、參加一個又一個的論壇、備課上課,甚至有些人還需要做田野調查等等等。對於博士生來說,生活與工作是混合在一起的,沒有什麼明顯的區分。雖然是很疲憊,但想要學位就要咬牙熬過去。

我特別想對家有博士生的家長們說一些話。請不要對著博士生說“你博士論文什麼時候才要寫完”或是“快點畢業拉”這些話。關心孩子的進度無可厚非,但這麼多的規定要一一滿足需要大量的時間。做實驗就是一個修改再修改,測試再測試的過程,何時會做出一個成果連學生自己都很難預測。更何況,常常做出一個negative result時,就會哀嚎這到底要怎麼投稿拉!在學術界裡,大家都喜歡看到positive result,也只有這樣的結果才會是期刊樂見的。雖然說現在情況已經漸漸的有變,但是一篇negative result的文章絕對會比postive result還要難獲得期刊青睞。偏偏我們無法預測實驗結果是好是壞,所以也只能一改再改了。在讀博士班的期間,有很多事情都是無法掌控的,博士生心裡苦,可是這種苦是無法言語的。有時候,趕進度趕到很累,努力投出的文章收到major revision然後reviewer的評論根本只是拉低文章水準時,真的會很沮喪很想放棄!在這樣的心態下,最害怕的就是聽到這些催促聲。所以,請家長對博士生們多一點耐心,最好的關心就是聽他們吐苦水,而不是持續地催促。




當初扛著一咖浪跡天涯行李箱隻身到德國,想著應該讀完書就會回家的孩子,八年之後竟然在德國生根發芽! 這幾年的流浪,高興,難過,生氣都有經歷,希望能夠將我的經歷一點一滴的分享出去,希望有興趣來德國讀書與工作的朋友們能夠從中擷取一些有用的資訊,或是跟已經在德國落地生根的各位互相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