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書籍:黃克先譯(2015)真實烏托邦(原作者:Erik Olin Wright(2010) Envisioning Real Utopias)新北市:群學
資本主義在二十一世紀對我們一般人而言,已經成為社會中習以為常的經濟秩序,並也認為資本主義是科技進步的主要原動力之一。然而,現已有相當多的證據顯示資本主義並沒有想像中地那麼美好,甚至,反而正在摧毀人類的幸福感。
以上為作者Wright在其書中整理的十一項批判,並在其著作中對各項批判有詳盡的論述並以例證。本文基於篇幅及為貼近讀者生活,將不會一一詳述,而其例證之部分會以筆者之個人經驗替代。
在資本主義下,雖然我們的生活看似得到滿足,但百年來,貧窮並未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而對此,仍有許多不可歸咎於資本主義的可能解釋,比如之所以貧窮在我們身旁,僅是因為經濟發展尚未達到足夠使所有人富足的狀態,只要經濟發展的時間更長,就可以有效消滅貧窮;或是將貧窮的原因歸咎於個人,資本主義已經創造了足夠多可以實現富足的機會,只是因為某些人過於懶惰,沒有責任感,或是不好好把握機會,以致於機會白白流失等。然而,社會主義批判資本主義的合新論點在於:資本主義系統性地製造人類不必要承受的苦難。此處所指的不必要,即指透過適當地調整社會經濟關係之後,這些缺憾即可有效獲得改善而言。
但要說是資本主義製造了、導致了貧窮,實在是有點反直覺。明明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確實帶來了技術進步、經濟成長、欣欣向榮的社會現象。因此,要強調的點是,所謂的資本主義製造貧窮,並不是資本主義增加了貧窮的人口,而是相較於世界可能的發展,它讓本來可被消除的苦難來源持續存在——若實行合適地非資本主義制度,人類的苦難將明顯減少。至於這背後的論點何在,將可以以兩項資本主義的運作機制來詮釋。
資本的擁有者在資本主義下獲得權力,這群人為了獲取經濟利益,永無止境地追求利潤,積極使許多人維持經濟依賴或不安定的現況,「製造」了這些苦難。舉例而言,利潤的來源在於生產的總成本與商品售價的差額,為了利潤最大化廠商會不斷地追求cost down,而作為成本重要部分的受雇者勞動,就會極力降低薪資、增加工時。
當然單一的資本擁有者並不能獨立完成這項工作,因此,同樣為了利潤最大化,資本家們肯定係希望勞動市場處於一種高失業率的不穩定狀態,如此有幾項好處:一為資本家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中獲得更大的議價權,將勞工的薪水維持在一種不高的額度並增加其勞動價值,勞動者基於大環境的不友善即容易選擇忍氣吞聲;二為使大量的勞動者間爭取為數不多的工作機會,這樣可以瓦解勞動者間的團結感使抗爭活動更不易出現,對資本加更為有利。
換句話說,資本家很希望增加工人的脆弱無助
E.O.Wright
生產過程中,技術改變(進步)是增加資本主義競爭的方式,畢竟技術改變意即生產時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看起來一切似乎都很美好。
然而,問題點就出在,這些技術改變雖然會使整體的生產效率增加,但使卻會使既有技能遭受淘汰,摧毀工作,使大量勞動者面臨結構性失業,使勞動者面臨相當大的困境。對此,擁護資本主義者會言反駁說,新技術也代表新需求,會有更多人因為新技術而獲得工作,而且新技術長期而言對於工作品質及薪資水準都有升級的作用,反而使貧窮減少。
而此時反對資本主義者的回應即為,資本主義這個經濟體並不具備一套使工作技能過時且工作機會有限的人得到新的工作。這些工人的年紀往往偏大,資本主義廠商沒有太高的意願投入資本訓練這些工人。就算找到新的工作機會,這些機會往往也會因為地理上的距離因素使其付出巨大的成本。漸漸地,這些勞動力被邊緣化,若缺乏非資本主義的調控、制衡,邊緣化將會導致貧窮,而這原因就來自於資本主義的內部運作邏輯,加深人類苦難。
甚至,這種技術改變的原動力,就是來自於其他資本主義的競爭所導致,為了從競爭中勝出,資本家會投入大量資本在技術革新上,而這種競爭將伴隨著「以摧毀它人工作機會為目標」的狀況。
理想的狀況是,成長果實應該係由全人類所共享。資本主義固然為世界創造越來越多的財富,甚至可以說,現今全人類所擁有的財富已經足夠使每個人類不必過上貧窮的生活了。但是資本主義的問題點就出在其並未具備使財富重分配的機制,致使貧富不均,有的人仍處於貧窮的水深火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