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風聲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2023/09/26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柳林風聲:年度暢銷書《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故事原型,英國百年經典文學之作 The Wind in the Willows

Kenneth Grahame, 郭漁 2022 三采文化

分類:小說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Counselling for Toads: A Psychological Adventure

Robert de Board 2022 三采文化

分類:小說

★★★★☆

 

柳林風聲

鼴鼠說:「回到地下,心裡就覺得踏實多了,沒有東西會掉落頭上,也不會有誰突然撲到你身上,你是自己完完全全的主人,不用跟誰商量什麼,也不必管他們在說什麼。但只要你想,你就能到地面上去。」

「就算我現在把房子全部打掃完畢,一切仍舊是徒勞無功,因為家中根本沒有存糧,我離家時,就沒想過要再回來,現在是家徒四壁,什麼都沒有呀!」「你還真是會庸人自擾,」河鼠說:「你長期生活在地底,肯定不常出門,也許房子裡仍有你曾經囤積過的食物,我們一起來找找。」

鼴鼠現在的心境,正是河鼠悄悄地引他進入的。他也清楚看到,儘管他的家狹小又平凡簡樸,對自己來說卻很重要。

蛤蟆開了口:「不過,我也是有腦袋能夠思考,過去的事有什麼好後悔的,及時行樂恰恰是我的人生宗旨,光陰可是一去不復返,不懂得把握當下才是傻瓜。」

旅鼠又補上最終的叮嚀:「小兄弟,你也要一塊來,要知道光陰一去不復返,更何況,南方正在等著你。給自己一次冒險的機會,專心聽從遠方的召喚,趁著時間尚未悄悄溜走,你只需要關上自家的大門,邁出嶄新的步伐,然後你就走出一成不變的尋常日子,跨進了全新的生活。」

蛤蟆在腦中美化了自己的逃獄過程,這真是一場精采的歷險記,唯有我這隻得天獨厚的蛤蟆才辦得到。

蛤蟆沉吟半响,最終,他抬頭望著兩位朋友說:「你們是對的,我確實只是想藉著表演來滿足小小的自我虛榮,接受那些如雷掌聲。我一直認為那是自己存在的意義。」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他真的很照顧鼴鼠。儘管擁有河鼠的友誼與善意,鼴鼠還是不滿意。他寧願河鼠不要這麼能幹,能夠讓他用自己的方式去嘗試——即使做錯了也無妨。

老獾以相當嚴肅的語氣告訴他要振作起來,還清清楚楚地描繪他所面對的是多麼灰色、暗淡的未來,除非他「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如果說他從第一次面談裡學到了什麼,那就是:必須要解決的事情,只有靠自己才能解決

「蛤蟆先生,你今天感覺如何?」「很好,謝謝。」這是蛤蟆從小被教導的回答,此刻不假思索地回應,其實不具任何意義。他從沒有用心思考、看待自己的情緒,也就很難用言語形容,當然更不可能描述給別人聽。事實上,他不自覺地發展出很多行為策略,成功逃避對於自我的認知。於是他成了最會「打招呼的人」……

為了讓別人不要生我的氣、責備我,我什麼話都願意說。尤其河鼠,因為我一直把他當做朋友。」蛤蟆說。「總之,你可以看得出來我為什麼開始感到悲慘了吧。每個人都對我那麼壞,但這又不是我的錯。」

我們出生時只有幾種非常基本的情緒。幼年時,這些基本情緒逐漸發展成更細膩、複雜的行為模式,這些行為模式成為自我的核心,融為自身的一部分,定義了我們一生的行為。其後當我們每個人碰到不一樣的情形與場景時,就會激發我們的基本行為模式,讓我們自動做出反應,所以我們會和小時候一樣去感覺與行動。

raw-image


蛤蟆明白了,他表面懺悔的反應其實是面對老獾的攻擊所做的防衛,不是發自內心的,當然也就不能真正的改頭換面。但蛤蟆心想:「問題是,為什麼生氣的永遠是別人,不是我?」

我的問題是:『如果憤怒是構成我的行為的基本元素,為什麼我不會生氣?』」「你和很多人一樣,學會以非攻擊性的方式發怒。你讓自己的怒氣慢慢地、和緩地、幾乎無法察覺地釋放,以免讓任何人不快。」……「鬧彆扭正是以幼稚的方式表達憤怒。就像有人對小孩說:『不可以這樣或那樣!』這讓小孩非常生氣,同時他又覺得沒有能力對那個讓他生氣的大人,用暴力或攻擊的行為去回應,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躺在地上又踢又叫。」

raw-image


要知道,蛤蟆再怎麼生氣,這股怒火和躁動也都只在他的內心翻攪。所以旁人根本看不出他的感受是如此激烈。

蒼鷺說:「在我看來,困擾通常是學習過程的第一階段,那是因為固定的界限開始被打破,你看到新的資訊,對你既有的信念與行為構成挑戰。由此產生的焦慮是讓你改變的動力,也可能會開啟你的創造力。」

「當你處於另外兩種狀態,像父母或兒童那樣。你的行為幾乎不需要思考,因為我們知道該怎麼做、怎麼說,很像參與戲劇演出。」

他想到他可能有一套專屬自己的「人生劇本」,一有機會便照本演出。蛤蟆甚至不安地想到,他可能在潛意識裡操縱各種情勢,好讓那套劇本經常用得到。這是否表示在潛意識(這個名詞不再讓他尷尬)裡,甚至可能早已編好一齣他的「人生故事劇」,而且有一股不知名的力量正推著他走向那個特定的結局?但最近他開始領悟,可能還有另一種生活方式,不必照著既定的劇本走,甚至可以沒有劇本,或者說,可以即興發揮。不過,這會讓人感到害怕的。

但從另一方面看,你會體認到每一個全新的時刻,都代表著獨特的機會和挑戰,這又讓人無比激動。蛤蟆認定,所謂活得真實,就是誠懇地回應當下的需求,如此便能打破從童年延續的因果循環,讓真實的自我擺脫過去的束縛,在自由中成為真正的自己。

心理地位和心理遊戲(表面上似乎是在處理現實的狀況,而遊戲玩家真正的動機卻隱藏心理層面,是隱晦、不誠實的):

「我不好,你好」:把自己變成受害者的遊戲。自我狀態:悲傷的兒童。

  • 「我是倒楣鬼」:選擇記住那些悲傷和不愉快的事,覺得人生被負面力量影響,無法掌控人生。
  • 「無論我做什麼都要愛我」:有些人會有意無意惹上麻煩,就只是想看看別人能寬容到什麼程度。

「我好,你不好」:利用每個機會製造情境來批判與處罰別人,用憤怒和怪罪抵抗內心的沮喪和恐懼,將之投射到別人身上。自我狀態:批評的父母。

  • 「我逮到你了,你這個壞蛋」:小題大作地指責,讓當事人可以看似合理的發怒。
  • 「你為什麼總是讓我失望?」

「我好,你也好」:心理地位是動態而非靜止的狀態,當你認為自己好,也相信別人好,這需要透過行為與態度不斷地對自己與別人表現出這一點。


每當我們真正能面對自己的情緒,都是一次成長的機會。這是真正透過經驗的學習。從出生以後,我們都是以這種方式學習任何一種重要的東西。

短評:

終於有機會拜讀暢銷已久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先看了故事的原型小說《柳林風聲》,描寫四隻形格迥異的動物好友之間發生的故事。看完第一個念頭想到這根本就山道猴子啊,蛤蟆就是那個不自量力又愛打腫臉充胖子的主角,旁邊有兩個不離不棄的朋友XD小說利用四隻動物間的交流和互相影響,以及隨著故事情節的轉變,暗喻了我們內心不同而互相衝突的情緒想法,最後慢慢地理解自己,和自己和解,達到心靈的成長。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則是很有創意地延伸了《柳林風聲》的故事,從蛤蟆的觀點出發,抽絲剝繭找出他的性格和應對的慣性,突然蛤蟆也不再那麼討厭了。我個人雖然不覺得童年經驗對心理個性的發展影響會如此巨大,但適時像與諮詢師對談一般和自己對話是很重要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更像是一本教養書,提醒我們在和孩子相處的每一個時刻,對孩子都是很重要的。放下慣性,和自己和解,讓自己可以自然地擁有「我好,你也好」的信念。

raw-image


25會員
88內容數
看完如何閱讀一本書之後,決定開始將每本書整理起來,成立這個部落格強迫自己練習維持寫作的習慣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