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反思:AI融入教學,台灣準備好了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兩篇AI融入教學相關的新聞

最近大概是因為演算法的關係,看到了許多AI融入教學的相關內容,有國內的也有國外的,其中一個是台灣政府打算用AI推雙語教育,相關細節包括「班班有網路,生生有平板」,但這個決定許多學者卻表達反對的意見。

另外一個新聞是國外的內容,全美第一所AI高中招生進入第二年,文中有位受訪的教師提到,他現在所教的學生畢業時,世界上的工作內容跟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樣貌會非常的不同,未來生活也完全受AI影響,所以在課堂上帶著學生一起使用AI,讓AI成為學習的一部份,就是在讓他們準備面對未來的改變。

從這兩篇新聞中,看到什麼?

光從標題判斷,大概會覺得台灣還無法接受AI融入教育,而美國的教育卻已經開始擁抱AI科技了。

但若仔細去看內容,卻發現,在台灣推動用AI融入雙語教育,學者反對的並不是AI教育,而是雙語教育,至於雙語教育的爭議,我想那是另外一個議題,我在其他的文章也分享過到底爭議點在哪?學者的觀點有哪些?所以關於雙語教育的爭議,我這邊就不提了!

這一篇文章,我想聊聊的是:

如果台灣要將AI融入教學,台灣準備好了嗎?
政府應該給予學校或者教學端的協助包含哪些呢?
從美國AI輔助學習為主題的高中經驗,台灣的學校與教學段又應該注意什麼呢?

AI融入教學的情境

AI融入教學不僅僅是將技術帶入教室,而是要看看這個技術,能起到什麼作用。在使用這個技術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

畢竟把新的技術帶進教學現場,影響的不僅是教學方法,包含硬體、軟體、教學模式、和學習策略都有可能有所不同。

那如果今天台灣也想要將AI融入教學現場,會需要什麼樣的情境呢?
  1. 設備:除了新聞中所提到的「班班有網路,生生有平板」之外,AI技術所需要的網速、儲存空間、與相關的維護是否能夠支持「班班有網路,生生有平板」?
  2. 師資:AI科技不只對於學生來說是有困難的,對於教師來說更是如此,甚至對於政府也是,所以如果真的要將AI融入教學,那是必須要由政府與業界共同討論:如果要融入,應該要怎麼融入?希望學生們能夠學會的技能或內容是什麼?該如何做教學的轉型?
  3. 課程設計:這部分應該更多是教師的工作,但也唯有在教師們對於AI技能是什麼有充分的了解之後,才能夠有更多教師,在一定的理解之下,才能夠依照各自的專業,來設計一個可以讓學生同時掌握課程內容與最新科技的教學模式。
  4. 研究與發展:研究是需要經費的,而新的技術需要不斷的實驗,尤其是教學現場的實驗更是重要,如果沒有來自教學現場的實驗,所有的研究只能淪為紙上談兵,政府可以促進學校和私人企業的合作,不管是單純的提供研究經費,或者促成實習或者產學合作案,都是考量的範圍。
  5. 法律和政策:隨著AI發展,相關的法律和政策也需要更新,同時也該讓使用AI科技的師生了解,AI可能會遊走在什麼樣的法律邊緣,該如何使用才是合理的範圍。最明顯的例證就是著作權法的歸屬,以及對AI如果使用不當,給出錯誤答案的時候,相關的責任賠償應該在誰身上等等的內容都需要有清楚的界定,畢竟誰都不希望只是想嘗試使用新科技,然後不知不覺地就犯法了。

新的科技導入教學現場,往往需要產、官、學三方的互相討論與協作,除了「班班有網路,生生有平板」的硬體需求,教師的引導與法律和政策的檢視與更新都是必要的,期待之後除了硬體需求外,也能看到為了滿足其他方面需求的相關措施。

最後

我是Yawen,我覺得議題是需要討論才會更明朗,所以藉著寫方格子的機會,整理自己的想法,並邀請大家與我討論與交流:

按下【愛心】,表示你喜歡這篇文章。
按下【追蹤】,我會繼續寫類似的文章。
按下【贊助】,支持我繼續寫相關的文章。

如果你想要告訴我你的想法,或者和我討論,歡迎【留言】或【來信】

我的Mail:iamloyawen@gmail.com
我的Instagram:yawen.books

avatar-img
41會員
75內容數
這裡可能會聊聊教育議題 也可能會聊聊最近我蒐集到的故事 也可能會聊聊最近看到的書、電影或戲劇 不管是什麼主題,歡迎大家一起聊天討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Yawen 的其他內容
最近看到一篇新聞的報導中提到,近年外語群等人文社會學科相關學群缺額率高,教育部統計,攻讀生命科學、物理及化學的人最多,約45%,其次為社會類科,約35%,人文類科包含教育與藝術,僅有19%,在今年分科測驗的分發中,人文類科的科系,缺額也是最高的。 到底人文社會學科怎麼了呢? 聊聊我的想法
第一篇文摘,字數比預期的還多了一點。 摘錄來自方格子作者Jonny Lo的作品:「5個改變人生的重新思考的練習」中提到的一句話『缺乏衝突不等於和諧,而是漠不關心。』 看到這一句話,第一個想到的是我自己工作上的經驗,所以,分享了自己工作上的兩個故事,然後再來討論自己對這句話的反思與想法。
好久沒寫看書的紀錄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希望可以對得起自己po出來的文章。 這次來聊的書《好奇心:生命不在於找答案,在於問問題》 這本書中,作者分享了自己對好奇心的觀察和思考。我也藉者作者的反思,反觀台灣的社會並分享自己的想法。我想除了保有好奇心之外,更重要的是將好奇心寫下來,成為故事力的關鍵。
《離開公司,我過得還不錯:成為自由工作者的理想生活提案》 這本書把選擇職涯比喻成過十字路口,在一個有紅綠燈與斑馬線的超大十字路口,走斑馬線是最直接的方式,那在這種情況為什麼還有人選擇走上天橋呢?
《哪有工作不委屈,不工作你會更委屈》 作者:洪雪珍 出版社:時報文化(2017出版) 本書總結:工作上難免受到委屈,但該如何回應工作上遇到的這些委屈,決定了你未來的職涯發展。
《不便利的便利店》 作者:金浩然 出版社:圓神出版社 (2022年出版) 一樣先用一段話總結這一本小說吧:雖然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但當我們在人與人的溝通與相處之道上緩緩往前走的時候,腳下所走的路,其實就是幸福本身。
最近看到一篇新聞的報導中提到,近年外語群等人文社會學科相關學群缺額率高,教育部統計,攻讀生命科學、物理及化學的人最多,約45%,其次為社會類科,約35%,人文類科包含教育與藝術,僅有19%,在今年分科測驗的分發中,人文類科的科系,缺額也是最高的。 到底人文社會學科怎麼了呢? 聊聊我的想法
第一篇文摘,字數比預期的還多了一點。 摘錄來自方格子作者Jonny Lo的作品:「5個改變人生的重新思考的練習」中提到的一句話『缺乏衝突不等於和諧,而是漠不關心。』 看到這一句話,第一個想到的是我自己工作上的經驗,所以,分享了自己工作上的兩個故事,然後再來討論自己對這句話的反思與想法。
好久沒寫看書的紀錄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希望可以對得起自己po出來的文章。 這次來聊的書《好奇心:生命不在於找答案,在於問問題》 這本書中,作者分享了自己對好奇心的觀察和思考。我也藉者作者的反思,反觀台灣的社會並分享自己的想法。我想除了保有好奇心之外,更重要的是將好奇心寫下來,成為故事力的關鍵。
《離開公司,我過得還不錯:成為自由工作者的理想生活提案》 這本書把選擇職涯比喻成過十字路口,在一個有紅綠燈與斑馬線的超大十字路口,走斑馬線是最直接的方式,那在這種情況為什麼還有人選擇走上天橋呢?
《哪有工作不委屈,不工作你會更委屈》 作者:洪雪珍 出版社:時報文化(2017出版) 本書總結:工作上難免受到委屈,但該如何回應工作上遇到的這些委屈,決定了你未來的職涯發展。
《不便利的便利店》 作者:金浩然 出版社:圓神出版社 (2022年出版) 一樣先用一段話總結這一本小說吧:雖然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但當我們在人與人的溝通與相處之道上緩緩往前走的時候,腳下所走的路,其實就是幸福本身。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臺灣大學聯盟如何推動AI教育並影響企業運作,面對AI原生代崛起帶來的挑戰與機遇。隨著25所大學合作開展跨校AI課程,新一代員工以AI技術進入職場,企業主管需要適應這一變化,以維持競爭力和提高創新能力。瞭解AI技術的必要性,並積極進行AI教學,將成為企業健康發展的關鍵。
Thumbnail
均一AI實驗室研發了「AI狐貍貓」和「Jutor英語家教」等教育AI產品,並在暑假舉辦了AI研習課程,包括體驗Rai學習嚮導、製作小工具及客製化chatbot。課程中,老師們學習如何創建AI工具,並獲得了積極的回饋。這次活動展示了AI如何提升教學效果,並鼓勵教師們探索更創新的教學方法。
Thumbnail
參加者探討AI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及其面臨的挑戰,強調如何與AI共存並提升自我能力,李明峰的分享啟發參與者自我潛力的認識,並在AI圖像生成遊戲環節中,助教幫助學生理解生成過程,展現AI在教學上的無限可能性,這篇文章探討了有效的教學方式和學習者的不同經驗,鼓勵更多人關注生成式AI的應用。
Thumbnail
學習生成式AI,不僅僅是掌握幾個工具,而是從全方位了解AI的發展範疇及其潛力。我經常在企業教授AI課程時,會遇到HR詢問:某些工具用不上,可以不教嗎?當然可以,但如果同仁不了解生成式AI在「數位內容」上的廣泛應用,又如何掌握大語言模型的發展邊界?
Thumbnail
各國其實都加緊腳步要「監管AI」,而台灣,終於在7月15日提出「第一份官方AI基本法草案」。這次我們會用生活化例子來解讀這份草案,也一併納入上週剛生效的歐盟「人工智慧法」、還有美國及英國經驗,試著用更全觀的視角和大家一起認識「AI監管/治理」。欸!連Google都對台灣政府提「AI建議」了!
Thumbnail
0. 剛發現台灣人工智慧學校侯秘書長是強者我同學夫人,他在聯發科搞AI,買股票找誰大家應該知道。 1. 推動AI融入課程(尤其在人社領域)最大的困難和挑戰在於心態mindset的轉變,要由‘人機(二元)對立’換成‘人機協作’。 2. 絕大部分教學現場的問題來自於1.,比如質疑AI會取代人、著
Thumbnail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攸關一國人力資源素質的良瓠,各國政府無不嚴正以對。疫情期間的 EdTech 教育科技發展與近來生成式 AI 的發展,各國又採取了什麼樣的政策與發展策略?本章以宏觀的視野,探討了美英歐盟日韓新中....等世界各國的 EdTech 及 AI 教育政策與重大計畫....
Thumbnail
美國在教育科技領域的發展和倡議,展現了對 AI 和 EdTech 教育科技的重大承諾。政府積極推動教育科技整合,並通過倡議和法案確保全面發展和利用 AI 技術,以提升學習效果和增強教育公平性。該文章重點介紹了多項主要政策和計畫,以及教育科技的重大發展趨勢。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臺灣大學聯盟如何推動AI教育並影響企業運作,面對AI原生代崛起帶來的挑戰與機遇。隨著25所大學合作開展跨校AI課程,新一代員工以AI技術進入職場,企業主管需要適應這一變化,以維持競爭力和提高創新能力。瞭解AI技術的必要性,並積極進行AI教學,將成為企業健康發展的關鍵。
Thumbnail
均一AI實驗室研發了「AI狐貍貓」和「Jutor英語家教」等教育AI產品,並在暑假舉辦了AI研習課程,包括體驗Rai學習嚮導、製作小工具及客製化chatbot。課程中,老師們學習如何創建AI工具,並獲得了積極的回饋。這次活動展示了AI如何提升教學效果,並鼓勵教師們探索更創新的教學方法。
Thumbnail
參加者探討AI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及其面臨的挑戰,強調如何與AI共存並提升自我能力,李明峰的分享啟發參與者自我潛力的認識,並在AI圖像生成遊戲環節中,助教幫助學生理解生成過程,展現AI在教學上的無限可能性,這篇文章探討了有效的教學方式和學習者的不同經驗,鼓勵更多人關注生成式AI的應用。
Thumbnail
學習生成式AI,不僅僅是掌握幾個工具,而是從全方位了解AI的發展範疇及其潛力。我經常在企業教授AI課程時,會遇到HR詢問:某些工具用不上,可以不教嗎?當然可以,但如果同仁不了解生成式AI在「數位內容」上的廣泛應用,又如何掌握大語言模型的發展邊界?
Thumbnail
各國其實都加緊腳步要「監管AI」,而台灣,終於在7月15日提出「第一份官方AI基本法草案」。這次我們會用生活化例子來解讀這份草案,也一併納入上週剛生效的歐盟「人工智慧法」、還有美國及英國經驗,試著用更全觀的視角和大家一起認識「AI監管/治理」。欸!連Google都對台灣政府提「AI建議」了!
Thumbnail
0. 剛發現台灣人工智慧學校侯秘書長是強者我同學夫人,他在聯發科搞AI,買股票找誰大家應該知道。 1. 推動AI融入課程(尤其在人社領域)最大的困難和挑戰在於心態mindset的轉變,要由‘人機(二元)對立’換成‘人機協作’。 2. 絕大部分教學現場的問題來自於1.,比如質疑AI會取代人、著
Thumbnail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攸關一國人力資源素質的良瓠,各國政府無不嚴正以對。疫情期間的 EdTech 教育科技發展與近來生成式 AI 的發展,各國又採取了什麼樣的政策與發展策略?本章以宏觀的視野,探討了美英歐盟日韓新中....等世界各國的 EdTech 及 AI 教育政策與重大計畫....
Thumbnail
美國在教育科技領域的發展和倡議,展現了對 AI 和 EdTech 教育科技的重大承諾。政府積極推動教育科技整合,並通過倡議和法案確保全面發展和利用 AI 技術,以提升學習效果和增強教育公平性。該文章重點介紹了多項主要政策和計畫,以及教育科技的重大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