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進入了夢寐以求的媒體,在台灣可是數一數二的。
30歲以前的我,就是職場浪女一枚,我媽都說:「一年換24個頭路」,稍微有點誇張,但是26歲正是出社會以來,平均大約一年半換一個工作。其實蠻快就把台灣幾個大媒體都待過了,不管品牌是英文的、中文的,基本上都有做過社群、編輯相關的工作,然後也因為這樣跳,所以當上主管也就順理成章。
深知自己的個性是那種俠女,用命在工作的,甚至講話又一針見血,在職場上的我,總是很容易樹敵,但遇到懂我的伯樂,似乎又能有一段相見恨晚的工作歷程。其實天真單純如我,就是一個把公司工作、利益放在自己前面的人,不要說什麼加班到凌晨,媒體業的工作,「是凌晨隨時都有可能起床工作」。
地震的時候,大家都在喊地震,抱著電腦出快訊,那是日常;全世界震驚Kobe墜機身亡,我埋頭在找他的圖片、搶第一手資訊,也是日常;換到社群工作的時候,生命跡象跟著GA起伏,仿佛那就是我的心電圖,也是日常;到了整個部門主管時,深夜陪著下面的弟弟妹妹心靈輔導,那也是日常。
但總是有人,就是不爽我。(即便老闆很愛我)
後來也就發現,那是來自於人的「自私」與「自卑」。職場上不管是遇到跨部門溝通,或是與下面小主管溝通,無法如每個人的意,加上本身就是直話直說型,因為覺得這樣問題解決的比較快,卻沒想到招來的是一堆背後誤會與指責。
就好比現在這一份在某台灣第一大電視台的工作,公司用了不差的薪水請了我,而我的JD(工作內容)就是,提出部門需要完善改進的建議、數據分析、走向策略,結果當然是如何提升流量、追上or打敗競頻。這時候卻發現,因為我的分析、真實數據的呈現,引來了社群主管的不滿,認為自己已經夠努力了,一切都是大環境的問題、臉書的衰退、公司廣告預算不足、TA不買單之類的,進而變成同事之間的嫌隙,一開始真的蠻煩躁的,畢竟只想安身在一個工作,殊不知是個討人厭的工作。
接著就發現,當初找你來,信心滿滿想聽建言的大主管,開始害怕報、分析出來數據、建言不如他想,所以索性略過我說的話,有時真的不理解,外面很多媒體中高階主管想花錢找我分析、挖角,結果我在這冷宮對待,到底是何必。
也意外發現,越大的媒體,越沒有經濟的包袱,肆意的花錢都理所當然。似乎都能看到該公司的前景,在歪掉的軌道上自以為的行走,卻屢屢被其他人在正常軌道上超車。
最後自我調適的心情下,似乎也被社會無能的人磨去稜角,
既來之則安之,鈔票進口袋,才是最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