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lassian 收購 Loom:非同步影片通訊如何改寫協作溝通?

更新於 2024/10/22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近期,有個有點冷門的消息是澳洲企業軟體巨頭、擁有 Jira、Trello 等協作工具的 Atlassian 宣佈,以 9.75 億美元收購超過 2500 萬客戶、非同步影片通訊服務的 Loom。

會注意到 Loom,是因為之前在逛 Readwise 官網時,看到了他們直接錄一段教學影片,放在文章中。之中,可以在影片不同時間戳上留言、給不同的 emoji。有點印象後,前陣子收到 Addin Ventures 的電子報時,也看到了相關的應用。

簡單來說,Loom 是個通訊服務,不同的是它是以影片為主要形式。它可以讓人輕鬆錄製自己、螢幕影像內容的工具,錄完的影片內容能夠變成連結,讓你和其他人共用。其他人可以透過 emoji、留言和影片發布者互動,也能自己錄下一段留言。

這讓我有幾個好奇的問題:

  • 乍聽之下非同步影片通訊好像不是一個很吸引人的題目,Loom 為什麼會成功?
  • 為什麼以影片為主的通訊服務會受到歡迎?
  • 生產力工具引發網路效應之前,需要具備什麼樣的必備條件?
raw-image

成立故事:錢差點燒完、上 Product Hunt 起死回生

Loom 是一間歷經曲折的公司,他們一度只剩下兩周的時間,錢就要燒完。但他們中間做了什麼讓他們起死回生?

2011 年,從大學中輟的 Vinay Hiremath 跑到了一家專門在做線上社群新創 Blackplane(這家公司後來在 2016 年關閉他們的服務)。 Vinay 也在這時遇到了只有 18 歲、決定不上大學、到公司實習的 Shahed Khan,他也成為了 Loom 的共同創辦人。

接著,第三位共同創辦人、現任執行長 Joe Thomas 的加入也是很偶然。Vinay 有次跑到舊金山找朋友,在朋友的家中遇到了 Joe。這位朋友和 Joe 是小時候最好的玩伴、室友。聊過以後覺得一拍即合,三位就走到了一起,在 2015 年踏上他們的創業之旅。

雖然說後來的 Loom ,拿到不少知名美國創投紅杉(Sequoia)、a16z 和凱鵬華盈(Kleiner Perkins)的資金,但實際上他們在剛開始時,歷經將近一年蠻困難的時期。

如果單看早期的軌跡,可能無法想像到他們能夠走到今天、順利出場。

在剛創業的頭 8 個月,他們開始打造類似現在 Loom 的原型 Opentest,可以幫助團隊蒐集影片用戶回饋的產品。在這段歷程,他們遇到蠻多困難。產品發布失敗、籌不到錢,甚至也可以理解的是這個題目,無論是對市場或用戶,它在早期缺乏了一些 traction。

這也導致了一件事:他們的錢快燒完,只剩下兩個禮拜可以活。

不過,雖然過程充滿了各種困難,但他們也從早期、熱情的用戶身上,得到對於產品的見解:以影片的通訊方式在工作中,並沒有獲得充分利用。

這時候,他們迎來一個拯救整間公司的轉捩點:把影像錄製的功能獨立出來,變成 Chrome 的外掛,並在 Product Hunt 上推出。

沒想到的是,這個外掛大受歡迎。有將近 3000 人在第一天就註冊,接下來的一周內,它的註冊人數超過了他們前六個月用戶的加總。

Loom 共同創辦人:左 Joe Thomas、中 Shahed Khan、右 Shahed Khan。

Loom 共同創辦人:左 Joe Thomas、中 Shahed Khan、右 Shahed Khan。

成長歷程:拿到資金、產品擴張,搭上 AI 熱潮

2016 年,他們不僅證明了題目具備了一些市場 traction 之外,在種子輪中也吸引到了主要投資者 1517 Fund,讓他們有了資金活下去。

1517 Fund 他們專找大學輟學者、科幻科學家。以上聽起來和 Peter Thiel 旗下的 Thiel Fellowship 有些雷同之處,是因為 1517 Fund 的共同創辦人 Michael Gibson 、Danielle Strachman 同時也協助成立 Thiel Fellowship。

為什麼叫 1517?理由也是很有他們的風格和敘事主軸:年輕人應該被更認真對待,而且優秀的創業者都沒有文憑。

1517 年 10 月 31 日,馬丁路德將他的《九十五條論綱》釘在教堂上,抗議教會出售贖罪券(購買就能拯救人們的靈魂),教會也從中賺到了錢。他們認為,今天的大學正在以高價出售學歷/文憑,並告訴人們購買它是他們拯救靈魂的唯一途徑。

接著,過了種子輪後,領投 Loom 都是蠻知名的創投。2019 年凱鵬華盈領投 A 輪近 1100 萬美元、2019 年紅杉領投 B 輪 3000 萬美元、2021 年 5 月,a16z 領投 C 輪融資 1.3 億美元,也奠定他們獨角獸地位、估值來到 15.3 億美元。

不過,Loom 的產品擴張速度也很快。從原先只做講者和螢幕錄製之外,也直觀地跨到影片內容編輯上。

近一年,它們添加了一系列錄製和編輯功能,包括影片拼接、模糊(在 Chrome 瀏覽器中選擇和模糊特定資訊)、演講者備註(允許使用者在隱藏視窗中準備腳本)、自動轉錄成逐字稿等。

他們也搭上生成式 AI 熱潮,提供不少具有 AI 的功能。像是,生成影片標題、摘要、移除掉靜音,或是刪除無意義的冗詞等。

Loom 想解的問題:非同步影片通訊需求

看到這裡,或許你可能會和我第一次看到他們一樣困惑。Loom 究竟想要解決什麼問題?為什麼影片形式的通訊在工作溝通中扮演重要角色?

先說結論,Loom 想要成為非同步影片通訊服務的玩家。

這邊可以先把工作和一般溝通,大致分成:同步、非同步溝通。溝通形式(從資訊量低到高)又可以分為語音、影像、文字。還可以再細分成實體或線上,從中又能將現有產品/工具放入各類別中。

「同步」的定義是雙方都需要騰出這段時間來參與;「非同步」則是可以根據自己空閒的時間來參與溝通。當然,不會覺得說只有特定哪種形式的溝通才能存在,畢竟兩者都有存在的必要。

以線上生產力工具來討論(同步/非同步):

  • 語音形式:語音通話、關掉鏡頭的線上會議/語音訊息
  • 影片形式:視訊會議 Zoom、Microsoft Teams、Google Meet 等/預錄影片
  • 文字形式:即時訊息 Slack、Teams/信件、文件、官網文章

把這個架構拉出來,確實可以發現非同步的影片通訊方式是個沒有太多人正在做的題目。但這個「沒有」,可能是有人已經踩過的坑,也可能是個等待被開發的機會。為什麼影片的通訊方式被低估?或是為什麼比較少被採用?

直觀地有幾個理由:影片製作過程太麻煩、時間成本也很高;單就訊息量,影片能夠概括地顯然低於文字,但很多事情並不是直接用文字、語音描述就能做到。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是:可以實體直接溝通,基本上不會考慮到非同步影音溝通的選項。

這時,大概可以猜到,會用 Loom 產品的都是遠端或分布在不同時區的團隊。能夠應用的場景也蠻多元的,從銷售、工程、設計、行銷、產品管理和教育等,基本上聚焦在幾個核心:可以簡化流程、集中並共用知識、能夠不同步協作等。

Loom 在官網中也分享 Figma、Gitlab 和 Upwork——如何在工作中使用非同步通訊來創造更好的員工體驗、提供更好的產品和協作。

raw-image

引發網路效應前,先建立溝通新默契:Loom、Zoom、Room

不論是之前討論過的 Uber、Canva 或是 Slack 等產品能夠被廣泛採用,通常會歸因為「網路效應」。但自從研究、寫完網路效應之後,總覺得這之中缺少了一塊重要的拼圖。

畢竟,不是所有產品都能發生網路效應。能夠發生網路效應的產品或工具,通常又會說因為有好的使用者體驗。但體驗它需要具備哪些要素,是接下來我試圖想回答的。

最重要的產品創新,往往都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且能夠分成兩條路徑:改善現有消費者體驗、創造新的消費者體驗。

能夠受人歡迎的產品,往往兼顧兩種元素。Uber 改善過去需要致電給車隊、等待時間太長的體驗,並創造只要透過手機 APP、等待幾分鐘,車子就來的新體驗。Canva 的出現是為了解決 Adobe 設計軟體需要花很多時間學習的問題,於是 Canva 建立一種能讓用戶在短時間內完成設計需求的軟體。

不過創造新的消費者體驗,這件事如果放回 Loom 案例中,它帶給我更多的想法是:如何透過 Loom 為彼此的溝通建立一個新行為與默契,這個建立卻是可以讓用戶幾乎感覺不到摩擦力的,這也是在引發網路效應之前的必備條件。

與其說成功的產品增進消費者體驗,不如說如何找出更容易被大家採納的行為迴圈。行為會持續發生的原因是正向回饋,是 A-HA 時刻帶來的正向情緒、對時間有更高的掌控感等。這些都增加了這些行為在未來成為習慣的可能。

Loom 透過外掛,讓人可以直接按下錄製按鈕,即可錄影,前後不需要花十分鐘,就能搞定。確實,在一些情境下影片包含了視覺提示物,比文字或語音更能完整表達。這也呼應了他們的 slogan 「一支影片勝過千言萬語」。

不過這可能還是很抽象,但可以從 Loom 董事會成員、凱鵬華盈合夥人 Ilya Fushman(2019 年領投了 Loom 的 A 輪)發明的一句短語 Loom、Zoom、Room 來了解他們看待非同步影片通訊的趨勢,並創造溝通的新行為與默契:

  1. Loom:創辦人錄製並傳送一個非同步影片,讓投資者瀏覽他們所提供籌措資金需要的資料
  2. Zoom:對公司有興趣,接著就會想開一場 Zoom 會議,討論具體問題
  3. Room:還有更多的興趣想要進一步尋求機會,就是時候親自見面

Ilya 也分享了 Loom 是如何先在創投圈被廣泛地採用,他的團隊可以先從 Loom 了解一家公司,這不僅可以提高效率、靈活性之外,也可以優先考慮並將時間重新分配給與創辦人,來進行更有效率的互動。

靠 Loom 拿到 2.5 億美元資金的 Rippling

這裡就不得不提到 Loom 的一個真實案例。一家專作簡化人資、IT 和財務的新創 Rippling,他們在 2021 年透過 Loom 以 65 億美元估值拿到 2.5 億美元的資金。

Rippling 共同創辦人、執行長 Parker Conrad 厭倦寄給創投他自己做的簡報。他寄給了三家創投他的簡報,總覺得這份簡報只講了一半的故事。

「這就像傳給某人一首歌,結果有些音軌不見了。」他了一段精闢的比喻。每張投影片的存在都有創辦人想要表達的資訊,但單獨寄送投影片給創投,使得能夠補充的東西也缺少了。(這感覺就像饒舌歌手寫了超好的詞,但只有詞沒有聲音,vibe 都不對)

後來,他透過 Loom 錄了 39 分鐘的產品 DEMO、一份 13 頁的備忘錄給創投。這樣做有幾個好處:省下創辦人不斷對外溝通的時間、有更多機會接觸到潛在投資者、可以非同步地接收訊息,像是回放或暫停等。

「我的時間,一直是籌措資金的限制」Conrad 說。讓傳遞資訊這件事變得更有效率,是 Loom 想要達成的願景。

Loom 有趣的地方,在於它幫助用戶培養、習慣一種新的溝通方式和默契:Loom、Zoom、Room。

對資訊製造者而言,它可以用容易且方便的介面,產出自己期待的內容/資訊;對於資訊接收者來說,它能夠透過既有簡報資訊中,再獲得更多額外的訊息,可能是非肢體語言表達、口語表達等訊息。這點對於與人有關的創投又更加看重。

非同步協作可持續的關鍵:時間掌控性

在寫這篇,一直覺得 Loom 和預約會議工具 Calendly 有蠻多類似的地方。

Calendly 在解決的事情是過往預約會議最難喬的是時間,可能要用多封訊息/信件才有找到彼此可行時間,最後再傳視訊會議連結。

他們的解法是讓用戶只要貼個連結,選擇可行時間,自動生成視訊會議寄給雙方。這兩家都在解決一件看起來很小的溝通問題,估值卻都超過十億美元。

Loom、Calendly 都是透過非同步的方式在解決溝通問題,解法也很有趣,就是讓雙方形成新的行為、溝通默契。看到 Calendly 就知道選一個自己有空的時間給對方;看到 Loom 就知道可以先看預錄好的內容,再決定要不要跟對方合作或提問等。

行為會持續發生的關鍵,是具有一定的正向回饋感,比如說,追劇因為開心、持續產出因為受到鼓勵等。能讓人持續使用非同步溝通生產力工具的正向回饋又是什麼?

以我的經驗來說,覺得會讓人持續想用的原因是「對於時間的掌控感」。可以選擇在我有空的時間,依據優先順序了解某些特定事項、完成預約會議等。

我們多少都有過在專心的情況下做事,這時會感覺到效率很高、生產力也不錯。專心到極致就會接近心理學家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提出的「心流」(Flow,一種當人全神貫注投入、沉浸在充滿創造力或樂趣的活動中時,體驗到渾然忘我的感受)狀態。

同時,也一定有過被不是很重要的訊息或電話打斷過的經驗,接著可能要花個 0.5-1 小時,才能回到專心的狀態。手上正在處理的事情,從本來的 1 小時,膨脹成 2-3 小時才完成。

對於時間的掌控感,又可以延伸出一個最近蠻有感的主題:專注。

近期看到不少人討論 Heptabase 帶給他們最重要的事是能夠更專注地整理資訊、學習和輸出,這點確實蠻有共鳴,一不小心會用 Heptabase 寫到太多。另個,愛用的軟體稍後閱讀程式 Readwise 對我來說也有類似的專注、可以選擇合適時間段來閱讀之前存下來的內容。

結語

Atlassian 也看好未來非同步影片通訊,未來在協作工具扮演要角。在官網中也提到,非同步影片通訊工具未來會與其他通訊方式,像是文字、簡報和電子表格等一樣重要。

在 Loom 出現後,確實也有其他競爭者來做了類似的題目。像是在 2022 年完成融到 A 輪 Zight、工作場所生產力平臺 ClickUp 的 Clip 等。

同時,也有個現有巨頭玩家 Zoom 可以進來做這題,雖然現階段還未提供可以非同步影片通訊,但對他們而言隨時可以參戰,或許這也是 Loom 選擇現在出場的重要原因。

在寫 Loom 這題時,給我幾個想法是:

  1. 沒有摩擦力地建立新行為,是在開啟網路效應前重要的產品要素:Loom 和 Calendly 這類生產力工具比起盡可能主打解決更快速、有效溝通的痛點,他們更強調建立新的溝通行為、默契,讓用戶對時間有更大的掌握度,才更有機會實現快速、有效溝通的目的。
  2. 資訊量與情緒、肢體等其它線索同等重要:認識一個人或一家公司的過程,都需要花上一點時間來熟悉、了解,才有可能做出更好的判斷。所以,Loom、Zoom、Room 的概念不算新,就是在開啟 Zoom 之前,有個可以更好了解彼此的機會。
    雖然說文字的傳播/溝通方式能涵蓋的資訊量比語音、影音都還要多,但如果說能夠承載更多非肢體語言線索的多寡,依序是影片、聲音、文字。
    前陣子,開始錄 Podcast,主要是先在 Youtube 直播,再把音檔獨立出來、剪輯過後上架 Podcast。體感上,聽到蠻多回饋的是,和單純聽 Podcast 相比,大家比較喜歡看到影片有一些表情變化,或是聽聲音不會看見的事情。
    這和我自己聽 Podcast 的習慣蠻類似,能夠看到一個真實的人的反應,更有互動性、真實的感覺。

後記:了解還不了解的事、認識熟悉但還沒見過面的人

無論是寫電子報,或是錄製 Podcast,都給了我很多機會重新認識、思考那些看起來實際上並不理所當然的事。比如說,研究 Loom 後更有概念地分類非同步、同步溝通,其中又可以分出哪些形式等,也才知道原來他們做的事情蠻獨特的。

再往下問的時候,也補足了對於發生網路效應之前,需要哪些必備條件的想法。

最近,和幾個蠻想認識的朋見面,他們也是蠻早期的訂戶。互相追蹤了一段時間後,剛好有機會見面、吃飯聊聊,感覺蠻讚的。很多時候話題不太需要花太多時間想或解釋,就能開始聊,雙方都有些收穫。蠻呼應 Loom、Zoom、Room 的想法。

「我的時間,只留給我想認識的人」用朋說的這句話作為結尾。

很謝謝你把時間,留給這份電子報,祝你有個美好的一天!

avatar-img
22.0K會員
67內容數
📢12/01 - 12/31 加入年方案享終身優惠價 $1,688 Hi,我是 VK~ 好奇科技發展、想看懂科技趨勢和新創的眉角。決定每週記錄下那些我感興趣、還看不懂的事。這裡會聊很多科技公司、新創,他們背後的人物與故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VK科技閱讀時間 的其他內容
有天,往回看之前寫的電子報參考資料,已經從公司官網部落格文章、媒體報導,到現在膨脹成數十篇內容、 2-3 本書。甚至,今天的參考資料是一本 800 多頁的書。短期之內,可能不會想再看這麼厚的書。 沒錯,今天要來聊的是最新出版、由 Walter Isaacson 撰寫的《馬斯克傳》。看完後可以更深入
Hi 我是 VK~ 這期電子報來聊聊 Uber 的早期故事,以及從關鍵投資人 Bill Gurley 視角看當時 Uber 如何在競爭市場中脫穎而出。 也很歡迎收聽、追蹤《VK 科技閱讀時間》的 Podcast(Apple Podcast、Spotify、Google Podcast)。 喜歡
會注意到 Awesome Motive 這家公司,是因為知識倉鼠的元魁大推的電子報《產品沉思錄》簡單介紹了這家公司。看完就有蠻多的問題,像是他們在做什麼、為什麼外掛服務可以達到十億價值、他背後的商業決策是什麼等等。 雖然我連聽都沒有聽過這家公司,但吸引我寫的理由除了很好奇之外,就是我用過他的服務,
這次電子報的內容比較特別,是訪談形式的精華內容,再加上一些我的心得和 takeway。 這是節目第一次有來賓,他就是我的偶像、電子報成長的 key person 蕭上農 fOx。 主要聊了,他如何辦到很勤地在追科技時事和內容?也能在眾多資訊中有自己的想法?還有為什麼想要每天產圖、做短影音?想知道
Nvidia 再次出現在這期內容中,是今年的第三次。前兩次分別是在五月 Computex 有機會參加黃仁勳的 keynote、團訪,寫了一些關於他對於 Nvidia 的未來想像與觀察。 今天讓來聊點不一樣的,往回看 Nvidia 早期成立故事、之中的轉折,以及如何決策新的商業機會。 這次的參考資
這期來聊聊 SpaceX 有機會成為太空霸主?馬斯克為什麼當時想創 SpaceX? SpaceX 擁有哪些獨特的競爭優勢,它的商業模式又是什麼? 這次也想邀請您花 3-5 分鐘的時間填寫這份讀者回饋表單,讓我有機會認識您,也希望聽到您的回饋,感謝! 馬斯克的火星夢:太空霸主 SpaceX 的革命
有天,往回看之前寫的電子報參考資料,已經從公司官網部落格文章、媒體報導,到現在膨脹成數十篇內容、 2-3 本書。甚至,今天的參考資料是一本 800 多頁的書。短期之內,可能不會想再看這麼厚的書。 沒錯,今天要來聊的是最新出版、由 Walter Isaacson 撰寫的《馬斯克傳》。看完後可以更深入
Hi 我是 VK~ 這期電子報來聊聊 Uber 的早期故事,以及從關鍵投資人 Bill Gurley 視角看當時 Uber 如何在競爭市場中脫穎而出。 也很歡迎收聽、追蹤《VK 科技閱讀時間》的 Podcast(Apple Podcast、Spotify、Google Podcast)。 喜歡
會注意到 Awesome Motive 這家公司,是因為知識倉鼠的元魁大推的電子報《產品沉思錄》簡單介紹了這家公司。看完就有蠻多的問題,像是他們在做什麼、為什麼外掛服務可以達到十億價值、他背後的商業決策是什麼等等。 雖然我連聽都沒有聽過這家公司,但吸引我寫的理由除了很好奇之外,就是我用過他的服務,
這次電子報的內容比較特別,是訪談形式的精華內容,再加上一些我的心得和 takeway。 這是節目第一次有來賓,他就是我的偶像、電子報成長的 key person 蕭上農 fOx。 主要聊了,他如何辦到很勤地在追科技時事和內容?也能在眾多資訊中有自己的想法?還有為什麼想要每天產圖、做短影音?想知道
Nvidia 再次出現在這期內容中,是今年的第三次。前兩次分別是在五月 Computex 有機會參加黃仁勳的 keynote、團訪,寫了一些關於他對於 Nvidia 的未來想像與觀察。 今天讓來聊點不一樣的,往回看 Nvidia 早期成立故事、之中的轉折,以及如何決策新的商業機會。 這次的參考資
這期來聊聊 SpaceX 有機會成為太空霸主?馬斯克為什麼當時想創 SpaceX? SpaceX 擁有哪些獨特的競爭優勢,它的商業模式又是什麼? 這次也想邀請您花 3-5 分鐘的時間填寫這份讀者回饋表單,讓我有機會認識您,也希望聽到您的回饋,感謝! 馬斯克的火星夢:太空霸主 SpaceX 的革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2022年底,百萬訂閱網紅愛莉莎莎的自媒體銷售學橫空出世,才上架短短三天就銷售破千萬。其幕後操盤者正是線上平台「知識衛星」。此次的專訪,我們將一窺創辦者──游弘宇如何從傳播人跨足商業,歷經三度創業之波折,最後成功打造「知識衛星」的品牌。
和各位分享一個小弟本人最近使用的一個自媒體平台"Mind.On" (這邊我把Mind.On簡稱為 MO) 像一些知名的自媒體平台 例如 X兔 或是 XTOK 之類的 他們的 流量 獎金是沒有公布的 像MO這平台就很透明化的讓創作者知道只要有1000的短視頻觀看平台就會已賦予創作者15美元的獎金
Thumbnail
艾爾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創辦人士豪在本週的創創早餐會中,分享了時間運用的邏輯。創創早餐會由 EiMBA 校友會發起,每週一次的線上聚會,藉由創業家們交流經驗,開啟更多的機會。
Thumbnail
先前,Luma AI 不僅提供了免費的3D建模服務,近期更推出了一款全新的 AI 影片生成工具— Luma Dream Machine,讓影片創作變得前所未有的簡單和有趣。這款工具能根據文字提示或圖像生成 5 秒鐘的影片,目前仍有每日免費生成 5 支影片的優惠,快來去試試看吧!
Thumbnail
【運科竹愛跨域:創業必懂行銷工具~手機自製短影音VLLO】參加了一個名為「創業必懂行銷工具~手機自製短影音VLLO」的工作坊。這次活動由臺師大創新育成中心主辦,特別邀請了君邑資訊有限公司的執行長李燕秋老師來分享如何經營自媒體。整個工作坊充滿了知識性與實用性的內容......。
Thumbnail
商周最近舉辦了一場圓桌論壇,來自新東南亞的共同創辦人&執行長黎常文分享了能者物流如何用AI在短短4年內成功在6個國家開展業務。這篇文章分享了能者物流的背景、規模化的關鍵以及如何結合人和科技。
Thumbnail
這是一篇有關拜訪某創業公司的故事,故事中記錄了創辦人的表演技巧以及產品發展的疑點。
Thumbnail
講述了Omlet團隊是如何成立,又為何從最初的聊天軟體轉型為遊戲社群平臺,並成功推出Omlet Arcade。
Thumbnail
介紹: 類似於chatGPT,openAI為他們技術指導,而他們將它延伸利用,主要有三部分 1、AI顧問 2、技術分析 3、交易 目前交易功能還無法使用,技術分析還蠻酷的,不過只能分析1小時線,
Thumbnail
這是一篇描述馬雲早期創業事跡的文章,透過創新的商業模式,馬雲改變了國際貿易和廠商資料收集的方式。他的成功是文化創意和獨特商業模式的結合,這篇文章描述了他當時的情況以及創業初期的挑戰與寶貴的經驗。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2022年底,百萬訂閱網紅愛莉莎莎的自媒體銷售學橫空出世,才上架短短三天就銷售破千萬。其幕後操盤者正是線上平台「知識衛星」。此次的專訪,我們將一窺創辦者──游弘宇如何從傳播人跨足商業,歷經三度創業之波折,最後成功打造「知識衛星」的品牌。
和各位分享一個小弟本人最近使用的一個自媒體平台"Mind.On" (這邊我把Mind.On簡稱為 MO) 像一些知名的自媒體平台 例如 X兔 或是 XTOK 之類的 他們的 流量 獎金是沒有公布的 像MO這平台就很透明化的讓創作者知道只要有1000的短視頻觀看平台就會已賦予創作者15美元的獎金
Thumbnail
艾爾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創辦人士豪在本週的創創早餐會中,分享了時間運用的邏輯。創創早餐會由 EiMBA 校友會發起,每週一次的線上聚會,藉由創業家們交流經驗,開啟更多的機會。
Thumbnail
先前,Luma AI 不僅提供了免費的3D建模服務,近期更推出了一款全新的 AI 影片生成工具— Luma Dream Machine,讓影片創作變得前所未有的簡單和有趣。這款工具能根據文字提示或圖像生成 5 秒鐘的影片,目前仍有每日免費生成 5 支影片的優惠,快來去試試看吧!
Thumbnail
【運科竹愛跨域:創業必懂行銷工具~手機自製短影音VLLO】參加了一個名為「創業必懂行銷工具~手機自製短影音VLLO」的工作坊。這次活動由臺師大創新育成中心主辦,特別邀請了君邑資訊有限公司的執行長李燕秋老師來分享如何經營自媒體。整個工作坊充滿了知識性與實用性的內容......。
Thumbnail
商周最近舉辦了一場圓桌論壇,來自新東南亞的共同創辦人&執行長黎常文分享了能者物流如何用AI在短短4年內成功在6個國家開展業務。這篇文章分享了能者物流的背景、規模化的關鍵以及如何結合人和科技。
Thumbnail
這是一篇有關拜訪某創業公司的故事,故事中記錄了創辦人的表演技巧以及產品發展的疑點。
Thumbnail
講述了Omlet團隊是如何成立,又為何從最初的聊天軟體轉型為遊戲社群平臺,並成功推出Omlet Arcade。
Thumbnail
介紹: 類似於chatGPT,openAI為他們技術指導,而他們將它延伸利用,主要有三部分 1、AI顧問 2、技術分析 3、交易 目前交易功能還無法使用,技術分析還蠻酷的,不過只能分析1小時線,
Thumbnail
這是一篇描述馬雲早期創業事跡的文章,透過創新的商業模式,馬雲改變了國際貿易和廠商資料收集的方式。他的成功是文化創意和獨特商業模式的結合,這篇文章描述了他當時的情況以及創業初期的挑戰與寶貴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