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微動關節」進行大角度動作訓練的效益!?

讓「微動關節」進行大角度動作訓練的效益!?

更新於 發佈於
raw-image

上個週末,我們的「新典範瑜珈 RYT 200 師資培訓」來到了脊椎關節動作與生物力學的學習。其實類似的議題,我早在數年前就已經跟大家探討過,但似乎還是敵不過許多傳說的推波助瀾,仍然有相當多數的人們沉迷於脊椎大角度動作的練習(追求)中。


人體的關節可分為「可動關節」「微動關節」「不動關節」三種類型,而我們的脊椎便是屬於「微動關節」的分類中。微動關節,故名思義就是它的關節活動角度很小,主要的功能在於承載重量及維持穩定。相信有很多人都聽過「中軸穩定,四肢發力」這句話,其中提到的「中軸」指的就是脊椎。


然而,在許多瑜珈的體位法練習中,練習讓脊椎創造更大角度的動作,卻是被許多人們大力鼓吹和讚揚的。大家不妨看看圖中胸椎和腰椎的「伸展」角度,分別為 20-25 度及 15 度,其實它們可以活動的角度並不大,而這個伸展角度便是瑜珈練習者時常提到的「後彎」角度。


脊椎生物力學家根據研究指出:「過度的脊椎屈曲、伸展、旋轉、側彎均會增加椎間盤突出的風險。」除此之外,過大的脊椎角度訓練也會破壞身體穩定度及造成結構性的損傷,進而影響整體的姿勢維持、動作協調和理想筋膜張力,並衍生疼痛等相關問題。


每個物種都有其先天的結構與限制,每種結構也都有它們的意義與功能,突破結構上的限制,通常不會產生實質的助益。大家可以想想,你是否曾看過野外的動物,不斷地去嘗試突破身體的界限?也可以思考一下,究竟是尊重先天結構的動物們較為健康、協調?還是不斷試圖超越身體結構限制的人們?


我認為透過訓練讓身體維持在合理且必要的可動範圍內,確實是對健康有所助益的,但若是時常讓身體進行超越關節角度的練習,反而會造成許多潛在的破壞。我只能說,目前我找不到能支持「讓微動關節進行大角度動作訓練可提升實質健康效益」的相關科學研究證據。不過,傳說中的效益倒是不勝枚舉,但似乎沒有人能證實這些傳說效益的存在,同時也充滿了許多矛盾點。


至於每個人要怎麼練習?如何看待這件事?這全是個人的選擇和自由。不過我依然衷心希望,瑜珈練習帶來的是真正的身心健康,而不是破壞和損傷!


【瑜珈療癒相關課程】

🧘‍♀️ 瑜珈療癒與骨盆保健(線上課程)
https://reurl.cc/1GKXR8

🧘‍♀️ 瑜珈睡眠與身心復原工作坊
https://reurl.cc/E1VbGa


【建議閱讀】

📖 筋膜 X 瑜伽訓練全書
https://reurl.cc/x7928E

📖 麥吉爾腰背修復手冊
https://reurl.cc/NprKDe


【Instagram】

💁‍♂️ https://bit.ly/3rDP0MZ

avatar-img
C-IAYT 瑜珈療癒師 蔡士傑 Janus Tsai
30會員
44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帶領了「疼痛照護瑜珈」至今已經整整 10 年,這些年來不管是個案也好,接受師資培訓的學員也好,經常是帶著想學習身體及呼吸上的技巧而來。人們總是希望能將疼痛的改善及治療簡單化,但事實上疼痛是複雜的,是同時受到身體、神經系統、認知、情緒、人際關係、環境氛圍…..等所以因素影響的。 如果我們只試圖
每一次帶領『瑜珈睡眠與身心復原工作坊』,都讓我有滿滿的感觸和看見。打從這次準備課程開始,我就不斷地反思自己這段時間的生活,而聽見工作坊中學員們的分享,更讓我深深地體認到:「也許我們都不夠善待自己!」 我們時常都把關愛給了家人、朋友,甚至是學生,鼓勵他們要好好寬容及善待自己,但卻似乎不是那樣對待
「內感受」(Interoception) 是什麼?它又為何重要呢?根據發表在《生物心理學》(Biological Psychology) 期刊上的一項研究,內感受覺察較差的人可能不太能適應壓力情境。 內感受是指準確偵測和解釋身體訊息的能力。其中有些是顯而易見的,例如當你觸碰到滾燙鍋子時的感
帶領了「疼痛照護瑜珈」至今已經整整 10 年,這些年來不管是個案也好,接受師資培訓的學員也好,經常是帶著想學習身體及呼吸上的技巧而來。人們總是希望能將疼痛的改善及治療簡單化,但事實上疼痛是複雜的,是同時受到身體、神經系統、認知、情緒、人際關係、環境氛圍…..等所以因素影響的。 如果我們只試圖
每一次帶領『瑜珈睡眠與身心復原工作坊』,都讓我有滿滿的感觸和看見。打從這次準備課程開始,我就不斷地反思自己這段時間的生活,而聽見工作坊中學員們的分享,更讓我深深地體認到:「也許我們都不夠善待自己!」 我們時常都把關愛給了家人、朋友,甚至是學生,鼓勵他們要好好寬容及善待自己,但卻似乎不是那樣對待
「內感受」(Interoception) 是什麼?它又為何重要呢?根據發表在《生物心理學》(Biological Psychology) 期刊上的一項研究,內感受覺察較差的人可能不太能適應壓力情境。 內感受是指準確偵測和解釋身體訊息的能力。其中有些是顯而易見的,例如當你觸碰到滾燙鍋子時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