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之間的力量: 《一個人的朝聖》觀後感

2023/11/0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即便你老了,走過也不代表錯過。當你惦記的事以另一種形式出現,過去便會破繭而出,催促你當下就做,在未來兌現。

尤其是,當你最在乎的人可能隨時離世,你會猛然發現:時間不等人。

《一個人的朝聖》(2023)這部英國小品電影,之所以能贏得觀眾的廣大迴響,就是因為它觸發了每個人的壓抑,一旦內心的鍋蓋被掀開,就算是平常冷靜的你也會滾滾沸騰。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股強大的力量,就看它何時被觸發,一念之間。

哈洛莫琳這對老夫老妻,某日接到了一封來信。這是哈洛前同事昆妮寫來的,她住在療養院,已因罹癌進入安寧階段,時日無多。

昆妮的生命都已經走到這地步,除了悲傷惋惜,還能怎麼樣呢?再好的朋友也只能在家為她禱告吧?

轉折出現在哈洛到加油站商店購物。一個青少女店員知情後告訴哈洛:「我阿姨也得了癌症,千萬別放棄,重點不是吃藥或治療,信念才是最重要的,要有信心。」

哈洛彷彿當下頓悟,一個垂危病人,縱使藥石難救,但依然可以擁抱希望,讓餘生更美好,而他就是扮演那個傳遞希望的人。

「請告訴昆妮,等我,」哈洛打電話給療養院,隨後選擇用苦行方式前往目的地,準備跨越整個英格蘭。

當然,哈洛這樣做,也不可能讓昆妮起死回生。哈洛的太太莫琳在電話的那一頭就沒好氣地說:「救昆妮是醫生的事。」確實如此,哈洛在路上也遇見一位醫生,當那位自稱專治癌症的醫生聽到昆妮狀況時,也好奇哈洛是否有特殊信仰?否則人到了安寧階段,就是等死而已,何苦讓自己白走這一遭?

但我們能說哈洛是在做一件徒勞無功的事嗎?這取決於你從甚麼樣的角度著眼。從醫生的第三者角度來看,專業就是實事求是,不帶感情,「昆妮死定了」;但如果你在乎的是病人與探視者的親密關係,那麼在病人萬般無助時,讓她發現還有希望可盼,是否也有可能因此多活一小時、一天或一個月?退而求其次,有了這道希望之光,讓昆妮生命所剩的每分每秒變得更有意義,這些對哈洛來說,難道不也是值得?
看病?還是看人?這是截然不同的視窗。醫生看到的是癌細胞擴散,哈洛念茲在茲的是與昆妮有約。

科(醫)學是「眼見為憑」(seeing is believing)的專業,但病床邊的親密關係卻往往是靠「相信才會看見」(believing is seeing)的信念在進行溝通。

當哈洛於途中再次致電療養院時,院方也覺得不可思議:「昆妮沒有家人,像她這樣的病患通常撐不久,但她的情況改善非常多,我甚至不知道該如何形容,她逢人就介紹你寫的明信片,前幾天甚至能坐起來。」院方接著補上一句:「世界上需要多一點像你這樣的人,少一點理智,多一點信念。」

很多事情的臨門一腳,只在一念之間。歷經千辛萬苦,徒步跨越了整個英格蘭,哈洛終於見到了昆妮。昆妮並未因此起死回生,但我們不妨想想,昆妮是否因此更接近「善終」的圓滿?

不只是昆妮獲得了善終,哈洛一步一腳印,帶著惦念與懺悔,回首來時路,也讓自己在這個思緒清理的過程逐漸獲得救贖。例如,早年或許能阻止的家庭悲劇,卻眼睜睜讓它發生;自己犯過的錯,竟然毫髮無傷,全身而退,只因有人(昆妮)頂罪扛責。這些都是糾纏哈洛已久的內疚。

徒步千里,或許就是讓自己靜思的療癒儀式。而徒步千里,最難的不是目標有多遠,而是第一步如何踏出去。

人生難免會有創傷。事過境遷,未必從此雲淡風輕;我們以為已經遺忘,實際上只是壓抑。開箱傾聽內心的聲音,若念念不忘,最後一次機會,就是像哈洛老了,昆妮病危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本文改寫自《安可人生》少一點理智,多一點信念:《一個人的朝聖》觀後感

本文改寫自;
37會員
26內容數
這個園地是40+的輔導級、50+的普級。一千零一夜是伊斯蘭地區的民間故事採集,據說因為國王每夜聽到入勝,便因天明不忍殺了女主角,如此延續了一千零一夜。職場故事的綿延起伏,難道不像一千零一夜?然而,所有職場的快意情仇、真實想像,都離不開另一個天明(退休)。就讓我當個採集說書人,說說職場與退休的一千零一夜。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