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開始學習勞動法-甚麼是工資(以經常性為中心討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除了極少數人是為了「體驗人生」以外,絕多數勞工上班工作都是為了「以勞動力換取報酬」;簡單說,每天一早辛苦地起床、出門打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混一口飯吃(不要跟我說甚麼工作成就滿、理想與抱負,我的理想就是不用工作!)。然而,很多公司的薪資條項目琳瑯滿目,此時要如何判斷給付的性質-工資?還是恩惠性給與(福利)

一、工資的核心-勞務對價(不要被經常性迷惑)

如果夥伴們對於勞基法有一點基礎認識,相信不少人都有聽過工資是經常性給與的勞務對價(!?)」,但我個人非常不喜歡這樣的解釋與定義,讓我們先來看看勞基法對於工資的定義:

  • 勞動基準法第2條第1項第3款:

「本法用詞,定義如下: 三、工資:指勞工因工作而獲得之報酬;包括工資、薪金及按計時、計日、計月、計件以現金或實物等方式給付之獎金、津貼及其他任何名義之經常性給與均屬之。」

所謂的「經常性給與」是基於法規範末段的「之經常性給與均屬之」而生,然而我個人在閱讀、了解此條文的時候,還是會把重點放在「勞工因工作而獲得之報酬」,只要是「勞工因工作而獲得之報酬」就應該屬於工資,反之則否。

更簡單地說,只要明確排除「勞務對價性」存在就不需要再判斷有沒有經常性;反之,即使具備經常性,但依然需要再進一步判斷是否具備「勞務對價性」;而勞務對價性」是相對容易判斷的標準經常性則是有非常多不同曖昧的解釋

二、勞動主管機關:「經常性不是判斷工資要件」

當然,這並不只是我個人的看法,勞委會(現勞動部)就曾做過以下解釋:

  •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82年5月11日(82)台勞動二字第24899號函:

「勞動基準法第二條第三款規定工資定義:『謂勞工因工作而獲得之報酬』,故生產效率獎金如係勞工因工作而獲得之報酬,不論是否屬於經常性,均屬前開規定所稱之工資。」

  •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85年2月10日(85)台勞動二字第103252號函:

「工資定義重點應在該款前段所敘『勞工因工作而獲得之報酬』

「又,該款末句「其他任何名義之經常性給與」一詞,法令雖無明文解釋,但應指非臨時起意且非與工作無關之給與而言立法原旨在於防止雇主對勞工因工作而獲得之報酬不以工資之名而改用其他名義,故特於該法明定應屬工資,以資保護。」

第一則函釋,已經很明確地說明不管是否有經常性,只要是勞工「因工作而獲得」的報酬,就應該認定屬於工資;至於第二則,除再次強調判斷工資的重點在「因工作而獲得」之外,更進一步地說明了「經常性」是為了擴大工資認定的範圍而非限縮,並說明清償性的定義:
  • 非臨時起意
  • 非與工作無關之給與而言

非臨時起意很容易理解,而「非與工作無關」在閱讀上確實比較不直觀,但對於此類說法我們可以簡單的套用數學「負負得正」的邏輯來解釋:

  1. 判斷正負:「非」、「無」都是負面說詞,因此負負得正
  2. 換句話說:與工作有關之給與

此外,要注意函釋中是以「且」連接兩個要件,因此經常性需要同時滿足「非臨時起意」和「與工作有關」才算是具備經常性;所以重點依然還是有否「與工作相關

三、司法判決:「勞務對價與經常性,需同時具備(?)」

既然勞政主管機關已這麼直白地說明「經常性」不是主要判斷依據,那為甚麼坊間依然有許多人會抱著「經常性」的神主牌呢?其實道理很簡單-勞政主管機關管不到法院,而過往法院的見解是工資應該同時包含勞務對價與經常性,但該見解在近年已有鬆動。

總之,先來看看判決怎麼說,

  • 最高法院78年度台上字第682號判決:

「是工資係勞工之勞力所得,為其勞動之對價,且工資須為經常性給與始足當之。」

  • 最高法院85年台上字第1194號民事判決(x):

「查全勤獎金乃勞工於應工作時日未請假時給與之獎勵,其給與端視勞工出勤勤惰狀況而定,如勞工請假即無從領取,與勞動契約上之經常性給與有別,不得計入工資。」

  •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93年法律座談會民事類提案第14號(過半數同意採甲說-需同時具備勞務對價性與經常性):

『則依該條款就工資之定義觀之,於認定何項給付內容屬於工資,係以是否具有「勞工因提供勞務所得之報酬即勞務對價」及「經常性之給與」之性質而定』

首先簡要說明一個概念,法律見解應該具可預測性及安定性,因此最高院的判決見解大多數狀況下,都會沿用很久並且不會有太大的變動。

但是!!

不太會有變動≠不會有變化,如第二則最高院判決就有「全勤獎金不是工資」的說法,這樣的見解放在快30年後的今天顯然已不合時宜(目前一律肯認屬於工資),因此我們在閱讀判決時,如果看到該判決內容怪怪的且已經是20、30年前的見解建議還是要再找找近年的判決

如同標題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一樣,其實近年司法判決對於工資是否需要經常性有很不一樣的見解,畢竟隨著社會、經濟的進展與近年更著重勞動意識的趨勢,許多早年的判決在現今都會被挑戰甚至推翻,例如以下判決:

  • 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1215號判決:

「按勞基法第二條第三款規定之工資,應視是否屬勞工因提供勞務而由雇主獲致之對價而定,亦即工資須具備『勞務對價性』要件,而於無法單以勞務對價性明確判斷是否為工資時輔以『經常性給與』與否作為補充性之判斷標準。」

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2679號判決也採相同見解

前揭判決年代較近的最高院判決,法官很明確地說明了經常性的用途「當勞務對價性不明顯時,用來『補充』判斷的依據」,所以判斷是否視工資時,還是歸回是否為提供勞務之所得,即採用與勞政機關函釋的相同概念。

四、「經常性」的認定很模糊,有先射箭後畫靶的問題

很多人會認為「經常性」就是固定按月發給,只要不是固定時間發給就不具「經常性」,這是完全錯誤的概念這是完全錯誤的概念這是完全錯誤的概念,因為很多人搞錯所以說三遍,重點:經常性並不只限於時間上固定,如果有常態性的制度,即使沒有按月領取,也無礙具備種經常性。

調解時,真的遇到有「顧問」表示「非每月發給、不具經常性」,都自稱「顧問」了卻只有這種程度,真的為老闆的委任費用感到不值阿...沒能力解決問題,反而增加了問題。

實務中的經常性有許多種類,絕對不是只限於「定期」發給,以下提供幾個判決:

  • 最高法院85年台上字第246號民事判決:

所謂經常性與固定性給與不同僅須在一般情況下經常可領取即屬經常性給付。被上訴人薪資、津貼、獎金支付清單中所列之上開假出津貼、加班津貼、應稅加班津貼、應稅假出津貼、徹(夜)加班津貼,及L9獎金既係在一個相當時間內,一般情形下經常可得領取,即屬於工資之一部」

這則判決直接告訴你各位「經常性≠固定性」,每月都「固定會發給」的叫做固定性給與,跟經常性沒有甚麼關係,只要在一般情況下可領取就可以認定具備於經常性,以下判決對於「一般情況下可領取」則說得更清楚

  • 最高法院97年度台上字第2178號民事判決:

『經常性』未必與時間上之經常性有關而是指制度上之經常性而言,即勞工每次滿足該制度所設定之要件時,雇主即有支付該制度所訂給與之義務。」

(本件肯認全勤獎金屬於工資,與最高法院85年台上字第1194號民事判決見解不同)

簡單舉個例子「『個人』業績獎金」可能是每月、每季結算業績,結算業績後勞工也不是每次都可以領到該筆獎金,不過業績獎金既然是公司「制度上」的規範,那麼就具備制度上經常性;因此,如果只看勞工個人業績而不考慮其他因素(例如:公司盈餘),那麼這筆「業績獎金」當然屬於工資。

簡單說,經常性並非一般民眾認為的「固定時間」發給,而是制度上持續存在的給付,就具備經常性;上面判決對於經常性的認定都還在可理解範圍以內,但以下的判決就有一絲絲的魔幻了

  •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11年度勞上易字第49號民事判決:

縱夜點費於發放之初帶有恩惠性給與之性質,然於長期實施後,業經雇主予以制度化,並因應公司業務型態而具有常態性,與一般公司行號為應付臨時性任務需求偶爾為之者不同,為勞工服勞務時所得預見信賴或為期待之可能該給付即已具制度上之經常性,堪認已有『勞務對價性』及『經常性給與』之特性,應屬工資為工資性質。」

(本案為台電夜點費應納入加班費計算案:目前相關案件台電皆敗訴

只要勞工得以預見、信賴或期待就具備制度上經常性(學說稱信賴上經常性),個人會覺得是「先射箭後畫靶」啦...主因應該還是雇主「無法排除勞務對價性」,因此無法說服法官認定夜點費屬於非工資,又法官又覺得需要在經常性上交代,否則可能因未說明清楚,被最高院駁回導致考績會被扣分。

五、小結

覺得文章、推論太長,字太多、懶得看、只想知道結論:

  1. 給付是否為工資,應該回歸是否為勞務對價(依勞工個人工作成果計算的報酬)
  2. 經常性的解釋眾多,並非僅限於「每月發給」,每月為「時間上經常」
  3. 應將「經常性」理解為,輔助、擴大認定的方式而非要件而非限縮
  4. 完全沒有勞務對價性存在可能,就不再需要討論經常性
  5. 勞動事件法上路後有「推定」之規範,因此工資與獎金發放辦法、依據應釐清


avatar-img
73會員
62內容數
勞動法其實是相對平易近人的法律,沒有太多艱澀的文字。我個人深信只要花點時間累積與學習,其實一般民眾(不管你是勞工、雇主或人資)都能妥善地處理多數狀況。勞資爭議的發生確實難以避免,但只要事前將相關概念了解清楚、處理時妥適援引法律規範進行風險管理,事後大多能將爭議較完整地處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勞資手札 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雖然從法律角度而言人皆平等,因此「契約」只要在不違反法律強制規定的前提下,即可由契約當事雙方合意締結,不過很顯然的勞資雙方在經濟跟社會地位都存在不平等的狀況,因此如果將勞動契約完全交由勞資雙方議定,顯然會產生非常不利於勞工的狀況。 
諮詢時常常剛開口提到「勞動契約」的時候,就會被打斷:「我們沒有勞動契約」;這是一個很常見的錯誤概念,請記住:「沒有書面契約」,跟「沒有契約關係」是兩件完全不同的兩件事情與概念喔!!
雖然從法律角度而言人皆平等,因此「契約」只要在不違反法律強制規定的前提下,即可由契約當事雙方合意締結,不過很顯然的勞資雙方在經濟跟社會地位都存在不平等的狀況,因此如果將勞動契約完全交由勞資雙方議定,顯然會產生非常不利於勞工的狀況。 
諮詢時常常剛開口提到「勞動契約」的時候,就會被打斷:「我們沒有勞動契約」;這是一個很常見的錯誤概念,請記住:「沒有書面契約」,跟「沒有契約關係」是兩件完全不同的兩件事情與概念喔!!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不論是對企業主或勞工來說,每個月按時發(領)薪水是很重要的,對企業主來說,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滿足勞工生活上的需求,並且留住優秀的人才,才是最為關鍵的,所以,搞懂法令中各項「工資」的定義,進行合理的薪資結構設計就變得非常重要了,本篇文章就告訴您,在法令中跟「工資」相關的內容包括哪些呢!?
Thumbnail
平均工資如何計算? 既然要算”平均工資”就是要把勞基法定義的工資全部納入計算。 不要說這個不是,那個也不是,其實全部都是。 勞基法第2條第1項第4款 平均工資:指計算事由發生之當日前六個月內所得工資總額除以該期間之總日數所得之金額。工作未滿六個月者,指工作期間所得工資總額除以工作期間之
Thumbnail
通常我們會違反勞(災)保投保薪資級距規定有那些呢? 明明是勞務對價,認為是恩惠式給與。 明明是經常性給與,自以為不是。 結果就是違反勞基法第2條第1項第3款 工資:指勞工因工作而獲得之報酬;包括工資、薪金及按計時、計日、計月、計件以現金或實物等方式給付之獎金、津貼及其他任何名義之經常性給與均
Thumbnail
工資見解 《最高行政法院 108 年度判字第 306 號判決》 行政法院通說,凡勞工依一般情況從事勞務可領取之給與,不問其次數或金額固定與否,均具有工資性質,且金融、銀行業公會及主管機關皆未否認業績獎金非屬勞工提供勞務所獲致之工資。 依據被上訴人之業務獎金辦法可知,其所參考之標準係員工銷售金融
Thumbnail
老闆要多給員工一些錢,好事一樁。 但是,要給之前請想清楚,這些錢是工資嗎?還是不是工資? 是工資,那好處理呀,勞健保跟勞退就隨著級距調整提撥,當然每小時(日)加班費工資額也會提高,還有擬制工資(特休不休假工資) 結算也會增加。 若不是工資,那得說明定義清楚,重點是主管機關跟行政法院要採信於你才
Thumbnail
『其他任何名義之經常性給與』一詞,法令雖無明文解釋。 但應指非臨時起意且非與工作無關之給與而言。 立法原旨在於防止雇主對勞工因工作而獲得之報酬不以工資之名而改用其他名義,故特於該法明定應屬工資,以資保護。」 核係符合勞基法第2條第3款所規定「工資」定義之意旨。 (前行政院勞工委員會85年2月
Thumbnail
統包加班費可以,原則如下: 雇主與勞工因確定延長工作時數有困難,或為便利計算薪酬,就應給付勞工含加班費在內之工資,雖非不得採取一定額度給付。 但仍須可區分何者為平日工資,何者為加班費,以判斷延長工時工資之給與,是否合於法律規定之標準。 如其給付優於勞基法第24條、第39條規定,固得拘束勞雇雙方
年終獎金應否列入平均工資計算,司法實務有不同意見,判斷標準在於年終獎金是否具有工資之性質,此與公司年終獎金發放制度設計密切相關,應予注意。
Thumbnail
勞資雙方未避免計算假日工作及平日延長工時工資之繁雜,與所屬員工議定假日工作及平日延時工資加給之計算方式,且未低於基本工資,於法是否可行? 相關法令規定 《勞基法第21條第1項》 工資由勞雇雙方議定之。但不得低於基本工資。 《勞基法施行細則第7條第1項》 動契約應依本法有關規定約定下列事項
Thumbnail
行政法院判斷「工資」的二項原則基準為: 「勞務對價性」及「給付經常性」。 經常性給與一詞,法令無明文解釋,但應指非臨時起意且非與工作無關之給與而言。 是不是工資又與公司發放辦法特別有關係。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個案年終獎金被法院認定是工資:    員工手冊第四章第4.07條規定: 凡在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不論是對企業主或勞工來說,每個月按時發(領)薪水是很重要的,對企業主來說,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滿足勞工生活上的需求,並且留住優秀的人才,才是最為關鍵的,所以,搞懂法令中各項「工資」的定義,進行合理的薪資結構設計就變得非常重要了,本篇文章就告訴您,在法令中跟「工資」相關的內容包括哪些呢!?
Thumbnail
平均工資如何計算? 既然要算”平均工資”就是要把勞基法定義的工資全部納入計算。 不要說這個不是,那個也不是,其實全部都是。 勞基法第2條第1項第4款 平均工資:指計算事由發生之當日前六個月內所得工資總額除以該期間之總日數所得之金額。工作未滿六個月者,指工作期間所得工資總額除以工作期間之
Thumbnail
通常我們會違反勞(災)保投保薪資級距規定有那些呢? 明明是勞務對價,認為是恩惠式給與。 明明是經常性給與,自以為不是。 結果就是違反勞基法第2條第1項第3款 工資:指勞工因工作而獲得之報酬;包括工資、薪金及按計時、計日、計月、計件以現金或實物等方式給付之獎金、津貼及其他任何名義之經常性給與均
Thumbnail
工資見解 《最高行政法院 108 年度判字第 306 號判決》 行政法院通說,凡勞工依一般情況從事勞務可領取之給與,不問其次數或金額固定與否,均具有工資性質,且金融、銀行業公會及主管機關皆未否認業績獎金非屬勞工提供勞務所獲致之工資。 依據被上訴人之業務獎金辦法可知,其所參考之標準係員工銷售金融
Thumbnail
老闆要多給員工一些錢,好事一樁。 但是,要給之前請想清楚,這些錢是工資嗎?還是不是工資? 是工資,那好處理呀,勞健保跟勞退就隨著級距調整提撥,當然每小時(日)加班費工資額也會提高,還有擬制工資(特休不休假工資) 結算也會增加。 若不是工資,那得說明定義清楚,重點是主管機關跟行政法院要採信於你才
Thumbnail
『其他任何名義之經常性給與』一詞,法令雖無明文解釋。 但應指非臨時起意且非與工作無關之給與而言。 立法原旨在於防止雇主對勞工因工作而獲得之報酬不以工資之名而改用其他名義,故特於該法明定應屬工資,以資保護。」 核係符合勞基法第2條第3款所規定「工資」定義之意旨。 (前行政院勞工委員會85年2月
Thumbnail
統包加班費可以,原則如下: 雇主與勞工因確定延長工作時數有困難,或為便利計算薪酬,就應給付勞工含加班費在內之工資,雖非不得採取一定額度給付。 但仍須可區分何者為平日工資,何者為加班費,以判斷延長工時工資之給與,是否合於法律規定之標準。 如其給付優於勞基法第24條、第39條規定,固得拘束勞雇雙方
年終獎金應否列入平均工資計算,司法實務有不同意見,判斷標準在於年終獎金是否具有工資之性質,此與公司年終獎金發放制度設計密切相關,應予注意。
Thumbnail
勞資雙方未避免計算假日工作及平日延長工時工資之繁雜,與所屬員工議定假日工作及平日延時工資加給之計算方式,且未低於基本工資,於法是否可行? 相關法令規定 《勞基法第21條第1項》 工資由勞雇雙方議定之。但不得低於基本工資。 《勞基法施行細則第7條第1項》 動契約應依本法有關規定約定下列事項
Thumbnail
行政法院判斷「工資」的二項原則基準為: 「勞務對價性」及「給付經常性」。 經常性給與一詞,法令無明文解釋,但應指非臨時起意且非與工作無關之給與而言。 是不是工資又與公司發放辦法特別有關係。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個案年終獎金被法院認定是工資:    員工手冊第四章第4.07條規定: 凡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