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愛裡無懼》:科學教養方式解密

2023/11/0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愛裡無懼》是愛+好醫師 黃瑽寧醫師的重磅之作,著重於孩子的科學教養方式。在此之前我也讀過他的《從現在開始,帶孩子遠離過敏》,裡面用科學的方式破解許多錯誤的觀念,受益良多。以下是抄錄重點分享:

童年創傷導致慢性病與精神病的高機率

書中提到,童年創傷經驗的數據,高與低,將大幅影響成年之後的身心疾病,也就是說,中老年會得什麼病,其實小的時候就決定了。

北卡羅萊納大學於1977年做了一個實驗,5歲前的孩子分為親子陪伴組和營養補給組,分別給予父母親子陪伴的訓練和營養補給的資助,結果長大以後,親子陪伴組的犯罪低、健康佳,與營養補給組有強烈的對比。

書裡提供了一個表格,是10個題目,每題答是或否,計算最後的分數。題目包括1父母是否對你辱罵、2時常打你、3侵犯身體、4不覺得家人重視、5沒有足夠食物、6離婚或分居、7目睹暴力、8和酒癮者住一起、9住一起的人有憂鬱症 、10有家人曾入獄。以下是分數的指標結果:

1分者,酗酒機率提升。

2分者,憂鬱症、性病、慢性肺病與肥胖機率提升。

3分者,抽菸、藥物成癮、中風、骨折、糖尿病、心臟病機率增。

4分以上者,癌症、自殺機率增;以上提到的健康風險,皆比其他人高出4-12倍。

支持型的父母,孩子未來的成就較高

總共有五種父母:支持型、嚴格型、討好型、放任型、虐待型。經過科學分析指出,第一種父母養出來的孩子,未來薪水較高。他們的特徵是:

1高度信任孩子

2對孩子的教養有高度的興趣

3陪伴孩子長大

4給孩子七成獨立的空間。

每個人心中,最大的渴望就是被接納。支持型的父母,沒有任何條件的接納孩子,不會用「你要ooo我才要xxx」來綁架孩子。

【感想】我認為,這點十分重要:「我們能不能以孩子的本相接納他?」他不夠高、不夠聰明、不夠乖巧、學習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快和好,但我們不會完美主義,不會崩潰,而是照著孩子是什麼樣子,就接納他。

成長型思維的重要性:相信大腦會成長

史丹佛大學曾做過實驗,兩組孩子,一組稱讚聰明,一組稱讚努力。後來他們出了極難的考題,打趴了所有的孩子。被稱讚聰明的那組,多數一蹶不振,而被稱讚努力的孩子,雖然挫折,卻大多又努力的往前走。

書中提到,大腦就如同肌肉,要讓孩子相信它會愈練愈強壯、愈練愈好。天生的才智並不會決定所有的事情,而是要靠後天的努力去補足它。

【感想】我自己的孩子,數學學得很好,因而沾沾自喜自己的厲害。但在學注音時,遇到了挫折,便哭著不願再努力。但爸爸總是跟他說,所有的事情都是愈練愈厲害,就像你畫畫,也是愈畫愈好一樣,注音是可以練的。於是我們每天練、每天練,練到後來他的注音能力就真的進步很多,他也得到了成就感!

依附關係決定未來的伴侶關係

一個有名的實驗:讓小猴子選擇沒有奶汁的絨毛媽媽,還是選擇有奶汁的鐵絲媽媽?小猴子最後選擇即使挨餓,也要待在溫暖的絨毛媽媽旁邊,只有極度飢餓的時候才會去鐵絲媽媽那裡喝一口奶,再快速的回去絨毛媽媽身邊。

最好的早教,不是上全腦開發課,而是創造一個安全依附的家庭。這個依附關係的方式和強弱,會影響將來孩子和伴侶的關係是否健康。而有些自傷的孩子,之所以會自傷,正是來自不安全的依附關係。

結語

本書還有其他很好的建議,在此只是列出我最有感觸或最喜歡的片段,提供父母們參考。

36會員
43內容數
教育的目標是什麼?人人都有資格講教育,人人也都能講得好,但是否都能貫徹始終、達成目的?我認為教育是讓下一代的心中有這些美好的事物:「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這樣的事,沒有律法反對。」(加拉太5章22-23節)。為達目標,我們學習、刻苦、忍耐、溫柔。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