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愛裡無懼》:科學教養方式解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愛裡無懼》是愛+好醫師 黃瑽寧醫師的重磅之作,著重於孩子的科學教養方式。在此之前我也讀過他的《從現在開始,帶孩子遠離過敏》,裡面用科學的方式破解許多錯誤的觀念,受益良多。以下是抄錄重點分享:

童年創傷導致慢性病與精神病的高機率

書中提到,童年創傷經驗的數據,高與低,將大幅影響成年之後的身心疾病,也就是說,中老年會得什麼病,其實小的時候就決定了。

北卡羅萊納大學於1977年做了一個實驗,5歲前的孩子分為親子陪伴組和營養補給組,分別給予父母親子陪伴的訓練和營養補給的資助,結果長大以後,親子陪伴組的犯罪低、健康佳,與營養補給組有強烈的對比。

書裡提供了一個表格,是10個題目,每題答是或否,計算最後的分數。題目包括1父母是否對你辱罵、2時常打你、3侵犯身體、4不覺得家人重視、5沒有足夠食物、6離婚或分居、7目睹暴力、8和酒癮者住一起、9住一起的人有憂鬱症 、10有家人曾入獄。以下是分數的指標結果:

1分者,酗酒機率提升。

2分者,憂鬱症、性病、慢性肺病與肥胖機率提升。

3分者,抽菸、藥物成癮、中風、骨折、糖尿病、心臟病機率增。

4分以上者,癌症、自殺機率增;以上提到的健康風險,皆比其他人高出4-12倍。

支持型的父母,孩子未來的成就較高

總共有五種父母:支持型、嚴格型、討好型、放任型、虐待型。經過科學分析指出,第一種父母養出來的孩子,未來薪水較高。他們的特徵是:

1高度信任孩子

2對孩子的教養有高度的興趣

3陪伴孩子長大

4給孩子七成獨立的空間。

每個人心中,最大的渴望就是被接納。支持型的父母,沒有任何條件的接納孩子,不會用「你要ooo我才要xxx」來綁架孩子。

【感想】我認為,這點十分重要:「我們能不能以孩子的本相接納他?」他不夠高、不夠聰明、不夠乖巧、學習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快和好,但我們不會完美主義,不會崩潰,而是照著孩子是什麼樣子,就接納他。

成長型思維的重要性:相信大腦會成長

史丹佛大學曾做過實驗,兩組孩子,一組稱讚聰明,一組稱讚努力。後來他們出了極難的考題,打趴了所有的孩子。被稱讚聰明的那組,多數一蹶不振,而被稱讚努力的孩子,雖然挫折,卻大多又努力的往前走。

書中提到,大腦就如同肌肉,要讓孩子相信它會愈練愈強壯、愈練愈好。天生的才智並不會決定所有的事情,而是要靠後天的努力去補足它。

【感想】我自己的孩子,數學學得很好,因而沾沾自喜自己的厲害。但在學注音時,遇到了挫折,便哭著不願再努力。但爸爸總是跟他說,所有的事情都是愈練愈厲害,就像你畫畫,也是愈畫愈好一樣,注音是可以練的。於是我們每天練、每天練,練到後來他的注音能力就真的進步很多,他也得到了成就感!

依附關係決定未來的伴侶關係

一個有名的實驗:讓小猴子選擇沒有奶汁的絨毛媽媽,還是選擇有奶汁的鐵絲媽媽?小猴子最後選擇即使挨餓,也要待在溫暖的絨毛媽媽旁邊,只有極度飢餓的時候才會去鐵絲媽媽那裡喝一口奶,再快速的回去絨毛媽媽身邊。

最好的早教,不是上全腦開發課,而是創造一個安全依附的家庭。這個依附關係的方式和強弱,會影響將來孩子和伴侶的關係是否健康。而有些自傷的孩子,之所以會自傷,正是來自不安全的依附關係。

結語

本書還有其他很好的建議,在此只是列出我最有感觸或最喜歡的片段,提供父母們參考。

avatar-img
42會員
50內容數
陶淵明詩:「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這是大自然孕育生命的美麗景象。我們在孩子的心裡撒種、澆灌,而神使其生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牧野的活水苗圃 的其他內容
生活中有許多難解的問題和衝突,有些衝突甚至引發了戰爭。《第三選擇》的作者認為,這些衝突都是可以解決的,解決的方式不是完全的妥協,也不是欺壓對方,而是找到第三選擇,尋求「綜效」。 第三選擇:不是「你的選擇」,也不是「我的選擇」 人類社會是群聚的社會,在面臨差異的時候,通常會落入「你的選擇」或「我的
「沒有問題兒童,只有問題餐桌。」 韓國SBS電視台拍攝紀錄片《餐桌上的奇蹟》,得到結論「餐桌教育才是人生最初,最棒,也是最長久的教室。 以下是我閱讀後,摘錄的10個一定要和孩子共餐談話的理由: 1.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 哥倫比亞大學的藥物濫用研究單位CASA,一直在尋找保護孩子們的方法。他
生活中有許多難解的問題和衝突,有些衝突甚至引發了戰爭。《第三選擇》的作者認為,這些衝突都是可以解決的,解決的方式不是完全的妥協,也不是欺壓對方,而是找到第三選擇,尋求「綜效」。 第三選擇:不是「你的選擇」,也不是「我的選擇」 人類社會是群聚的社會,在面臨差異的時候,通常會落入「你的選擇」或「我的
「沒有問題兒童,只有問題餐桌。」 韓國SBS電視台拍攝紀錄片《餐桌上的奇蹟》,得到結論「餐桌教育才是人生最初,最棒,也是最長久的教室。 以下是我閱讀後,摘錄的10個一定要和孩子共餐談話的理由: 1.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 哥倫比亞大學的藥物濫用研究單位CASA,一直在尋找保護孩子們的方法。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覺得很幸運,偶然找到這套有聲書,一口氣聽完全部,覺得很有趣,雖然,抱歉我邊聽邊做其他事情,紀錄了一下提及的繪本,可能會有遺漏,希望還算周全,打算一一借來跟鵝子一起閱讀。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Thumbnail
之所以重拾《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學齡前兒童篇》這本書,原因這本書早在兩年前就買回家,而我的老大都已經五歲了、幾乎不算是學齡前了,若不再趕緊看完,深怕書中有用的資訊來不及用上。
慧根與「會跟」一樣重要﹗這裡的會跟,以跟到「實力者/非指權力者」解釋。 《孟母三遷》(希望是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孟子的母親為了他,到處搬家—或許就是今日「文教區」是熱門的房地產熱點的起源?﹗目的就是希望他有優質健康的成長環境。剛開始這個故事只是讓我心存懷疑,真是如此嗎?畢竟我是個從小就和「問題
Thumbnail
當多數的父母都致力於讓孩子在學業上名列前茅,又有多少比例的父母對於兒童心理及發展有正確的認知,同時認為培養孩子擁有勇敢、堅忍和自信的品格更至關重要呢? 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認為教育問題對於成人來說是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的過程,也就是說倘若成人的認知本身就錯誤,或是根本不理解兒童發展的機制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Thumbnail
父母是孩子第一個老師,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成長影響甚鉅。這篇文章指出,父母可以透過培養孩子的恆毅力,幫助孩子設定目標,幫孩子選擇好同儕的方式,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幫助孩子成功,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Thumbnail
父母的個人成長和過去經歷都會影響教養小孩的方式。推薦大家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對教養和自我成長都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覺得很幸運,偶然找到這套有聲書,一口氣聽完全部,覺得很有趣,雖然,抱歉我邊聽邊做其他事情,紀錄了一下提及的繪本,可能會有遺漏,希望還算周全,打算一一借來跟鵝子一起閱讀。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Thumbnail
之所以重拾《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學齡前兒童篇》這本書,原因這本書早在兩年前就買回家,而我的老大都已經五歲了、幾乎不算是學齡前了,若不再趕緊看完,深怕書中有用的資訊來不及用上。
慧根與「會跟」一樣重要﹗這裡的會跟,以跟到「實力者/非指權力者」解釋。 《孟母三遷》(希望是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孟子的母親為了他,到處搬家—或許就是今日「文教區」是熱門的房地產熱點的起源?﹗目的就是希望他有優質健康的成長環境。剛開始這個故事只是讓我心存懷疑,真是如此嗎?畢竟我是個從小就和「問題
Thumbnail
當多數的父母都致力於讓孩子在學業上名列前茅,又有多少比例的父母對於兒童心理及發展有正確的認知,同時認為培養孩子擁有勇敢、堅忍和自信的品格更至關重要呢? 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認為教育問題對於成人來說是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的過程,也就是說倘若成人的認知本身就錯誤,或是根本不理解兒童發展的機制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Thumbnail
父母是孩子第一個老師,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成長影響甚鉅。這篇文章指出,父母可以透過培養孩子的恆毅力,幫助孩子設定目標,幫孩子選擇好同儕的方式,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幫助孩子成功,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Thumbnail
父母的個人成長和過去經歷都會影響教養小孩的方式。推薦大家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對教養和自我成長都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