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外話:最近生活稱不上精彩,每天固定上下班,有空就閱讀、打電動,本來這星期也想放空的,但在網友的激勵下,就決定還是得寫寫字。文章雖然跟西語沒什麼關係,但它也是我日常生活的一點小記錄啦!
「自由」曾經是民主社會的基石與驕傲,如今在大數據時代下,這兩個字經常成為政客操弄意識型態的選舉語言。之前馬德里自治區長在她的選舉文宣裏就只印著「Libertad」加上她的沙龍照一張,讓人也不禁要問選民理解到的「自由」究竟是什麼?
翻開《為了自由》(Incidents in the Life of a Slave Girl)這本書,我們穿越到19世紀美國南方的奴隸洲,作者哈麗葉特.雅各布斯(Harriet A. Jacobs)(在書中化名為琳達)在奴隸制度下長大,生活在蓄奴洲裡27年。
當時「孩子必須遵循其母親身分」,她生而為奴,只因她的母親也是奴隸;她之所以能寫出這本書,只因為她12歲前的女主人相當善良,教會她讀書識字;她為了逃向「自由」,曾在陰暗無光、通風不良的屋頂秘密夾層空間住(躺)了七年,四肢一度癱瘓無力…這無止盡地黑暗幾乎吞蝕她對人生的希望。
「但我寧願選擇這種生活,也不願做奴隸」。
一個奴隸主可以因為菜色不合胃口,就下令鞭打奴隸;
一個奴隸主可以因為讓女奴隸懷孕,而將她的奴隸丈夫掛在矮樑鞭打一夜─只因為談論孩子的父親是誰,是種犯罪。
閱讀這本書時,我感到心驚膽戰,無法理解為何有人能如此殘暴的對待另一個人;這個因為膚色不同的歧視、將他人視為財產的奴隸制度,無疑是人類史上最殘酷的歷史之一。
暫且不論現今仍存在各式各樣的種族歧視,至少我曾一度以為奴隸制已是過去式(註),結果前陣子在西班牙國家報(El País)才讀到一則令人瞠目結舌的新聞。
2022年3月巴西里約的社工團體營救出一名高齡85歲的奴隸制受害者:瑪麗亞(化名),儘管她不認為自己是奴隸,奴隸主也矢否否認她的奴隸身份,但瑪麗亞從13歲就在這個家庭幫傭,服侍老中青3代、72年來從未領過一毛薪水,也從未休假過,她的身份文件也由主人收著(或正確來說是扣押)。
瑪麗亞的主人與她年紀相仿,同樣年事已高,為就近照顧與可以隨傳隨到,她每晚睡在女主人臥房門口那張簡陋的沙發,類似的狀況在《為了自由》一書中也有提到(只是更慘,是睡在門口的地板上)。當她理解到自己再也不能、也不用回到主人家時,她的第一個反應卻是「我得回去,我得幫Yonne夫人準備三餐、我得照顧她、幫她洗澡…如果我不回去,她會死的。」
這是令人感到難過的部份,許多受害者教育程度不高、多出身貧窮家庭,活了大半輩子都不曉得自已被奴役,在沒有伴侶、孩子、朋友、家人的情況下,離開原本被剝削的環境(原本認定的「家」)反而是另一個困難的開始。
瑪麗亞的故事是巴西當代奴隸制受害時間最長的案例。雖然巴西自1888年就廢除奴隸制,但奴隸制的不平等至今仍撕裂著巴西社會,在社會的一角仍有人陷在牢籠之中,且多數為黑人;2021年巴西政府救出將近2,000名受害者,至今已累積約5萬8,000人自奴隸身份從獲自由。
《為了自由》的作者最終仍不得已用金錢換取到自由之身,這是她最後一次被當作貨品買賣。
這份自由讓她可以安心的走在路上而不用擔心會被奴隸獵人尾隨在後。
這份自由讓她的孩子們不會再成為奴隸。
這份自由讓她可以享有平凡人家的簡單幸福。
這樣的自由對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卻是無須努力就可以輕易得到的,而我們懂得珍惜嗎?
註:維基百科「奴隸制度」這個條目寫著「現在奴隸制度在世界各國都是非法的,但估計世界上仍有二千七百萬人是事實上的奴隸」。
《為了自由》AP購書連結:http://moo.im/a/6yCFKX
歡迎加入我的沙龍,你的追蹤、愛心與贊助,都是鼓勵我持續寫下去的動力!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我的IG《西班牙譯鄉人》與我互動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