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引團體治療修行者的一盞明燈--許明輝讀《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所有學過心理諮商和心理治療的學生應該都讀過歐文.亞隆(從第五版開始和莫林‧雷斯克合著)的《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很榮幸能為這本必讀經典最新版(第六版)的中文版寫推薦序。

我於2009年在美國紐約大學取得諮商心理學博士,並在紐約曼哈頓學院的諮商研究所任教六年後於2015年回台灣定居。回台灣之後我全心投入心理治療及督導的實務工作,包括從2017年開始督導團體治療師(含小組、個人、及協同督導)至今。這篇推薦序是基於我的專業養成及督導經驗來寫的。 

如果助人工作者的不同學派像是習武者的不同門派的話,這本書就是一本提供團體治療師內外功修行、深淺兼顧的武功祕笈,不管是初學者或是資深治療師都能從中獲益。有些內容,如篩選團體成員的注意事項,是看了可以馬上應用的。有些內容,如參與經驗式團體及個人治療,則是需要有「師父」的引導加上耐心的修煉才能達成。雖然我用武功祕笈來比喻,這本書的價值並不只來自數代團體治療師的經驗累積,還結合了多年實徵研究的成果。在這個講求「速效」的時代,即使很難培養書中所描述的理想團體治療師,這本書的存在就像一盞明燈,為那些想朝這個目標前進的人提供指引。至於能走多遠就看個人的造化了。

這本書充滿智慧的結晶。從我這些年團體治療督導工作的經驗,我想強調書中所提的實證導向團體治療師的特徵:「建立有凝聚力的團體和緊密的關係、有效地傳遞真誠和準確的同理心、處理反移情,以及保持文化的覺察力和敏感度」。團體治療和個別治療一個很大的差異是團體動力遠比雙人動力複雜,沒有足夠訓練的治療師很容易陷入團體的迷霧之中,或對團體正在發生什麼產生誤判。此外,治療師在團體中的反移情(如自我懷疑、無助感、對性吸引力的焦慮)常常遠大於在個別治療的情境。即使是一個經驗豐富的個別治療師如果在帶團體的初期沒有督導的帶領,也很容易搞得灰頭土臉。除了督導之外,如同書中所述,同時接受個人或團體治療對培養以上所提團體治療師的能力很重要。

在COVID-19疫情開始後,面對面的心理治療被迫改為線上。這本書的第六版是在2020年底疫情開始沒多久出版的,離現在已經快三年了。雖然現在線上團體已經可以被當成是一種自成一格的治療法,而不是不得已的替代方案,不過第十四章關於線上團體治療的討論現在來讀還是很有價值。

最後我想指出,即使本書所描述的團體治療師核心訓練不容易做到,而且台灣的團體治療場域很難脫離醫院學校進入社區,台灣還是有一些人持續地為這個理想努力,包括中華團體治療學會的團體治療師培訓。如果你對書中所描述的團體治療師工作有憧憬,建議你可以主動跟學會聯繫。

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

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


博客來

讀冊TAAZE

誠品線上

金石堂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主持:文苑 主講:Margo F. Knill 口譯:王麗雁 主持人文苑表示,《喚醒心中的詩》的原文書在2021年出版,她就告訴自己,這是自己的第二次將詩歌治療介紹給台灣的讀者機會。 很高興成真了,且很驚訝這本書得到了很大的迴響。這本書也回應了心理治療所缺少的部分,比如美學與詩性回應,這
榮格提出「自性」(self)的概念,想法起於建構非理性的無意識思維運作理論,本來就不是形式邏輯的產物,只是暫以隱喻言之的象徵性意象,自然無可避免地有染有其人所忌諱的形而上學的嫌疑;惟該說既被榮格本人,連同其後繼者,長期當成整體學說架構的核心,也就成了無可迴避,卻又難以掌握著力的問題,困擾研究者甚深。
佛登主張,自性並非到中年時期才影響個體化的歷程,他認為自性與自我透過「解體與再整合」(deintegration and reintegration)的動態關係,從兒童期就開始形塑個人的內在世界與外在環境。 麥可佛登對於分析心理學領域貢獻卓越,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他對自性在兒童期發展的見解。佛登主張
周六在覓汨心理治療所舉辦的《解離女孩》系列講座2,讀者在與講者充分互動中,收穫滿滿! #什麼是解離 吳立健心理師首先說明《解離女孩》是一本虛構小說,「解離」指情緒和記憶與身分結合出現了一些困難,比如中了彩券想像日後要怎麼運用,直接到了另一個想像空間,這也算是解離。假設有一個人因為出車禍受到心理創
十多年前,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鄔佩麗教授的辦公室,每個月都會舉辦EMDR療法的個案討論會。常常在討論會開始前,老師辦公室裡的白色Ikea的單椅上,總是坐著一位比我早到的心理師,那時我還不太認識他。研討會一開始,我沙發都還沒有坐熱,這位心理師就已經開始和老師討論治療的各種觀點和可行性。在每次
昨晚許多讀者到了金石堂信義店,聆聽諮商心理師吳立健、臨床心理師許乃文分享新書《解離女孩》的內容,也有不少讀者路過但不想錯過,來不及報名就直接進場參加。  活動在吳立健諮商心理師和許乃文臨床心理師之間的交叉提問、分享進行,《解離女孩》的作者吳立健因為在診間比較有機會遇到解離症(DID)的個案,透
主持:文苑 主講:Margo F. Knill 口譯:王麗雁 主持人文苑表示,《喚醒心中的詩》的原文書在2021年出版,她就告訴自己,這是自己的第二次將詩歌治療介紹給台灣的讀者機會。 很高興成真了,且很驚訝這本書得到了很大的迴響。這本書也回應了心理治療所缺少的部分,比如美學與詩性回應,這
榮格提出「自性」(self)的概念,想法起於建構非理性的無意識思維運作理論,本來就不是形式邏輯的產物,只是暫以隱喻言之的象徵性意象,自然無可避免地有染有其人所忌諱的形而上學的嫌疑;惟該說既被榮格本人,連同其後繼者,長期當成整體學說架構的核心,也就成了無可迴避,卻又難以掌握著力的問題,困擾研究者甚深。
佛登主張,自性並非到中年時期才影響個體化的歷程,他認為自性與自我透過「解體與再整合」(deintegration and reintegration)的動態關係,從兒童期就開始形塑個人的內在世界與外在環境。 麥可佛登對於分析心理學領域貢獻卓越,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他對自性在兒童期發展的見解。佛登主張
周六在覓汨心理治療所舉辦的《解離女孩》系列講座2,讀者在與講者充分互動中,收穫滿滿! #什麼是解離 吳立健心理師首先說明《解離女孩》是一本虛構小說,「解離」指情緒和記憶與身分結合出現了一些困難,比如中了彩券想像日後要怎麼運用,直接到了另一個想像空間,這也算是解離。假設有一個人因為出車禍受到心理創
十多年前,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鄔佩麗教授的辦公室,每個月都會舉辦EMDR療法的個案討論會。常常在討論會開始前,老師辦公室裡的白色Ikea的單椅上,總是坐著一位比我早到的心理師,那時我還不太認識他。研討會一開始,我沙發都還沒有坐熱,這位心理師就已經開始和老師討論治療的各種觀點和可行性。在每次
昨晚許多讀者到了金石堂信義店,聆聽諮商心理師吳立健、臨床心理師許乃文分享新書《解離女孩》的內容,也有不少讀者路過但不想錯過,來不及報名就直接進場參加。  活動在吳立健諮商心理師和許乃文臨床心理師之間的交叉提問、分享進行,《解離女孩》的作者吳立健因為在診間比較有機會遇到解離症(DID)的個案,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講述了社區行動心理師如何在競爭激烈的治療/諮商所市場中脫穎而出。從競爭對手「所」的弱點觀點,提出行動心理師可利用更有感情、更有人性的特質,在行銷上提供有彈性的專業服務,並讓潛在受眾瞭解心理師的定位。這種策略將幫助行動心理師在「所」群間脫穎而出。
Thumbnail
在我成為一位療癒師(導護師)之後,慢慢發現,一般人對於療癒師(導護師)普遍有兩個誤解: 1. 許多人會認為療癒師(導護師)是天生自帶療癒能力的,就像是手機的內建模式一樣,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不費吹灰之力的輕易解決,殊不知,很多療癒師(導護師)之所以會成為療癒師(導護師),都是因為自己經歷過各式各樣的
Thumbnail
這次文章要分享的是「愛的理論-Winnicott與這個時代的生命條件」第五堂課的重點筆記與心得。 這次的筆記中,會提到諮商師在與創傷個案工作時,可能發生的歷程會是什麼,幫助大家更了解針對創傷議題的心理治療過程長什麼樣子。
Thumbnail
身心靈工作者雖與專業諮商師有很大的不同 但一樣的地方是我們同為助人服務 期盼能將內心感受到的恬靜遼闊 分享給被生活壓得無法喘息的生命旅人 這本書不僅令我感受到自己做的事情是備受肯定的 更像一抹春天和煦的陽光 字字句句柔化了我的心田 作者在書裡分享了幾個引導式冥想(催眠) 還特別詳述其訣竅及步驟
Thumbnail
我們閱讀了一本名為《在奇幻地》的書,作者是東華大學的林徐達教授。醫療領域的語言充滿了病理化的特徵,這本書籍從內部觀點探討醫療體制與文化,並賦予其新的詮釋方式,試圖探索在醫療中如何實現人性化的可能性。我們將閱讀到的知識與接線實務工作結合討論,整理如下:精神疾病經驗者的病識感、病房管理、出院準備計畫。
Thumbnail
魏明毅心理師的第二本作品結合了心理學和人類學的視角,深入探討在實務現場中遇到的個案與社會議題。書中描述了校長對安置學生的偏見及精神科診斷的去脈絡化問題,突顯了社會不平等對孩子們生活的影響。魏明毅的經驗分享和思考,引發讀者對心理健康和社會工作的反思與重視。
Thumbnail
p.94 ●對情感關係的完整體驗   心理治療含有另一個重要的因素,這個因素應該這樣說:心理治療乃是案主的一種學習—學習接納另一個人的積極感覺,完整且自由地接納,而不帶恐懼。這種現象並不盡然會清楚地發生於每一個個案上。   p.95 案主讓治療者帶著溫暖的興趣一起進入她的生活之中,這一點
Thumbnail
人類存在的唯一目的,是在純粹的自在的黑暗中點亮一盞燈!~榮格 我們不能決定時代要不要善待我們;我們只能決定要不要善待這個時代及彼此。 讓善待自己和彼此的文字陪伴你,以文字養心 點亮內心那盞溫暖的燈,方格子《蘇絢慧的療癒時光沙龍》的心理深度書寫,成為你心靈安穩的最療癒時光。
Thumbnail
在心靈治療的領域中,治療師與客人之間的互動是一個微妙且深刻的過程。治療師不僅是引導者,也是旁觀者,他們見證著客人內心世界的變化與成長。然而,當客人因為自身的盲目而無法接受或理解治療過程中的指導時,治療師可能會感到挫折甚至生氣。
Thumbnail
p.77 ▓主觀的圖像˙˙˙˙˙ 講到這裡,我所說的都是以客觀的角度陳述諮商興心理治療的過程。我強調的是我們所獲得的知識,而且也設法將各個條件彙集為一,寫成了一個初步的、嘗試性的方程式。現在,我要用換用內在體驗的角度來重新理解上述的方程式。在不忽略事實知識的情況下,我試試看能否將此方程式在治療者
Thumbnail
講述了社區行動心理師如何在競爭激烈的治療/諮商所市場中脫穎而出。從競爭對手「所」的弱點觀點,提出行動心理師可利用更有感情、更有人性的特質,在行銷上提供有彈性的專業服務,並讓潛在受眾瞭解心理師的定位。這種策略將幫助行動心理師在「所」群間脫穎而出。
Thumbnail
在我成為一位療癒師(導護師)之後,慢慢發現,一般人對於療癒師(導護師)普遍有兩個誤解: 1. 許多人會認為療癒師(導護師)是天生自帶療癒能力的,就像是手機的內建模式一樣,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不費吹灰之力的輕易解決,殊不知,很多療癒師(導護師)之所以會成為療癒師(導護師),都是因為自己經歷過各式各樣的
Thumbnail
這次文章要分享的是「愛的理論-Winnicott與這個時代的生命條件」第五堂課的重點筆記與心得。 這次的筆記中,會提到諮商師在與創傷個案工作時,可能發生的歷程會是什麼,幫助大家更了解針對創傷議題的心理治療過程長什麼樣子。
Thumbnail
身心靈工作者雖與專業諮商師有很大的不同 但一樣的地方是我們同為助人服務 期盼能將內心感受到的恬靜遼闊 分享給被生活壓得無法喘息的生命旅人 這本書不僅令我感受到自己做的事情是備受肯定的 更像一抹春天和煦的陽光 字字句句柔化了我的心田 作者在書裡分享了幾個引導式冥想(催眠) 還特別詳述其訣竅及步驟
Thumbnail
我們閱讀了一本名為《在奇幻地》的書,作者是東華大學的林徐達教授。醫療領域的語言充滿了病理化的特徵,這本書籍從內部觀點探討醫療體制與文化,並賦予其新的詮釋方式,試圖探索在醫療中如何實現人性化的可能性。我們將閱讀到的知識與接線實務工作結合討論,整理如下:精神疾病經驗者的病識感、病房管理、出院準備計畫。
Thumbnail
魏明毅心理師的第二本作品結合了心理學和人類學的視角,深入探討在實務現場中遇到的個案與社會議題。書中描述了校長對安置學生的偏見及精神科診斷的去脈絡化問題,突顯了社會不平等對孩子們生活的影響。魏明毅的經驗分享和思考,引發讀者對心理健康和社會工作的反思與重視。
Thumbnail
p.94 ●對情感關係的完整體驗   心理治療含有另一個重要的因素,這個因素應該這樣說:心理治療乃是案主的一種學習—學習接納另一個人的積極感覺,完整且自由地接納,而不帶恐懼。這種現象並不盡然會清楚地發生於每一個個案上。   p.95 案主讓治療者帶著溫暖的興趣一起進入她的生活之中,這一點
Thumbnail
人類存在的唯一目的,是在純粹的自在的黑暗中點亮一盞燈!~榮格 我們不能決定時代要不要善待我們;我們只能決定要不要善待這個時代及彼此。 讓善待自己和彼此的文字陪伴你,以文字養心 點亮內心那盞溫暖的燈,方格子《蘇絢慧的療癒時光沙龍》的心理深度書寫,成為你心靈安穩的最療癒時光。
Thumbnail
在心靈治療的領域中,治療師與客人之間的互動是一個微妙且深刻的過程。治療師不僅是引導者,也是旁觀者,他們見證著客人內心世界的變化與成長。然而,當客人因為自身的盲目而無法接受或理解治療過程中的指導時,治療師可能會感到挫折甚至生氣。
Thumbnail
p.77 ▓主觀的圖像˙˙˙˙˙ 講到這裡,我所說的都是以客觀的角度陳述諮商興心理治療的過程。我強調的是我們所獲得的知識,而且也設法將各個條件彙集為一,寫成了一個初步的、嘗試性的方程式。現在,我要用換用內在體驗的角度來重新理解上述的方程式。在不忽略事實知識的情況下,我試試看能否將此方程式在治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