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開放式對話工作坊】----活動側記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開放式對話

開放式對話

敲敲話行動入家團隊個管員:林修竹

在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邀請下,伊甸活泉之家「敲敲話行動入家團隊」於2023年8月27日在台北市非政府組織會館舉辦【開放式對話工作坊】。本次工作坊從淺談開放式對話的思維與哲學觀,緩步進入開放式對話的世界;藉分享「敲敲話行動入家團隊」多年與家庭對話的實務經驗,搭配實際對話模擬示範,以描繪出敲敲話如何在實踐中開拓出屬於台灣在地開放式對話的視野。再從與不同專業人員的交流、互動過程,期許交織出更多關於在地開放式對話視野的可能。
本篇文章由「敲敲話行動入家團隊」新進工作人員,林修竹,書寫此次工作坊共同參與之個人活動側記。
圖一:開放式對話:思維與哲學觀(講者:郭可盼 社工師)

圖一:開放式對話:思維與哲學觀(講者:郭可盼 社工師)

壹、 開放式對話:思維與哲學觀(講者:郭可盼 社工師)

「開放式對話」對於剛進入此團隊不到半年的筆者,是一尚且在摸索、學習的領域。當天工作坊的第一場課程,是由「敲敲話行動入家團隊」(下稱敲敲話)社工師郭可盼作為引領者,從文化背景、歷史脈絡、哲學觀點,及引用CRPD關於身心障礙者之平等權利等,從以上多個主題來解析關於開放式對話的兩個層次,包括大方向層次的組織模式與合作文化的建構;及實踐層次的對話工作方法,緩步帶領筆者與其他參與者共同進入開放式對話的世界觀。其中夥伴可盼引用席拉.邁可納米博士談及:「在對話中共創意義:字詞的意義都是在關係中被建構出來的。」「……一個固定、可被指認的行動源不可能存在。因此,我們在此無意一步步去追溯源頭,卻想透過持續不斷、不做結論的開放式對話來從事探索。」解釋當不以歸咎個人責任的開放式進行對話探索,關係才有可能建構、創造出不同意義的可能。後再援用俄羅斯哲學家巴赫金 (M. Bakhtin) 討論何為對話:「……真實的人類生活是開放式的對話,生命的究極本質是對話性的……將自己的整個自我投入到話語中,這種話語進入人類生活的對話結構,進入世界論壇。」「這裡的對話不是行動的門檻,而是行動本身……在對話中。」詮釋對話中如何本身就是意義,對話如何就是行動。筆者結合自身理解與個人生命經驗(筆者過去曾從事護理工作三年),去感受關於開放式對話作為行動,可能就在過往自身於護理照護行動時,曾因感受病患的需要而放下指導、衛教的需求,選擇靜靜的聆聽並適時回應,而後收到病患主動握手的無聲回應。筆者從彼此雙手的溫度所感受到的照護意義,或許也部分呼應了對話的內涵吧。

圖二:開放式對話應用技巧與原則(講者:葉雅欣 個管員)

圖二:開放式對話應用技巧與原則(講者:葉雅欣 個管員)

貳、 開放式對話應用技巧與原則(講者:葉雅欣 個管員)

工作坊的第二個主題,為在敲敲話實踐多年的夥伴雅欣,從強調「對話性」是重視精神而非特定技術,來解析團隊在這些年的行動中萃取出相對於控制、評價、唯一真理獨白的「對話」,是如何成為工作者在過程中對於自身的修煉,並透過一步步介紹關於開放式對話的七原則,從「立即協助」、「社群網絡觀點」、「靈活性及行動性」、「責任感」、「心理的持續性」連結不同工作場域、文化限制的難題,來呼應前一主題開放式對話兩個層次中組織模式與合作文化連結的層次;再從「立即協助」、「社群網絡觀點」來探究關於對話的細節,工作者如何在對話過程中提升對於自身的敏感度,內化、自省個人控制念想背後的焦慮。雅欣也在講座中坦然表示,這需要不斷且持續的自我內省與向外對話的實踐。而如此的修煉,對於他自己而言,在每一次的對話中皆仍持續發生中。筆者想,究竟能從修煉中收獲到什麼,或許也是在場所有想要學習「對話性」工作者來到這裡的原因!

圖三:開放式對話執行經驗分享(講者:胡珈華 心理師)

圖三:開放式對話執行經驗分享(講者:胡珈華 心理師)

參、 開放式對話執行經驗分享(講者:胡珈華 心理師)

第三場分享,同為敲敲話的工作夥伴珈華引領大家回到實務經驗,首先經由分享敲敲話成立的歷史脈絡,再從敲敲話這幾年累積的實務經驗,比較台灣在地經驗與開放式對話起源地芬蘭不同的差異。而再進一步,夥伴珈華選擇使用自身入家所經歷的故事與面臨到的挑戰,真實地與在場的所有人介紹自己所體驗,在台灣的開放式對話,如何補充主流的可能、如何回應家庭所面臨除藥物醫療之外的困境、如何藉社群觀點發現對話帶來的不同可能,以及如何在重視案家的故事中找到意義。而在這些自身以團隊的方式入家的肉身經驗中,關於自身是如何去專家化,如何在對話過程中確立自我,又是如何在不同生命故事的相遇中豐厚關於對於人與世界的認識。讓筆者在這場真摯的分享中,感受到開放式對話的迷人與難以取代的價值。

圖四:實際對話模擬後-大討論

圖四:實際對話模擬後-大討論

肆、 實際對話模擬示範

在經歷三場關於開放式對話的介紹與分享後,敲敲話藉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下稱台社心)提供之實際案例,以台社心兩位工作人員,一位為實際服務案主之自立生活支持員、一位扮演案主;入家團隊則為敲敲話成員,一位主持人(雅欣)及兩位反思夥伴(可盼、珈華),在現場展開一場50分鐘的開放式對話。在對話模擬開始前,敲敲話團隊請在場作為觀察者的所有人觀察這場開放式對話做了什麼,不做什麼,及進行反思前後的差異。對話模擬結束後,現場則以分組(4-6人)的方式進行討論,並在最後再花費15分鐘進行大討論。

在分組討論時,發現許多工作者對於團隊放下控制,與自我揭露的程度都令他們感到驚訝。但另一方面這些工作者也提到,現今在實務工作中環境的限制其實也會深深影響著工作者在與案主交流中使用權力的判斷。然而,過程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參與演練、實際服務案主的自立生活支持員,及其他同樣身為支持員的幾位學員,表達他們是如何藉由本次開放式對話的示範,觸發自身與服務案主的關係不同可能的想像。由於自己已身為敲敲話團隊的一份子,對於團隊如何將決定權交還給尋求對話的案主與支持員、如何在反思中誠實說出自身的擔憂,與進行自我揭露已有初步概念。但這些不同交流的啟發又重新讓身為敲敲話團隊,仍懵懵懂懂的自己,看見開放式對話如何在台灣不同的精照工作環境中形成漣漪,也讓身為初學者的我,更期待未來在這片土地上如何與團隊一起創造更多不同的可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瘋靡popularcrazy—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
112會員
205內容數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2025/04/25
在上工1414天後,我從活泉敲敲話畢業了! 想到我還是志工那年,在參加完共識營後和工作人員在火車上的閒聊,我最有印象他說:我很喜歡這份工作。而走過快四個年頭,現在我也會說,我真的很喜歡這份工作。 這種喜歡不煽情、也不天真,反而會想起很多充滿壓力、難以呼吸的時刻…
Thumbnail
2025/04/25
在上工1414天後,我從活泉敲敲話畢業了! 想到我還是志工那年,在參加完共識營後和工作人員在火車上的閒聊,我最有印象他說:我很喜歡這份工作。而走過快四個年頭,現在我也會說,我真的很喜歡這份工作。 這種喜歡不煽情、也不天真,反而會想起很多充滿壓力、難以呼吸的時刻…
Thumbnail
2025/01/23
敲敲話入家服務工作團隊從2016年成立至今已有七、八年了。以「開放式對話」——這個借鑑芬蘭的工作方法,開啟了在台灣的自主學習與實踐,這場活動的演講者葉雅欣是團隊中的資深成員。
Thumbnail
2025/01/23
敲敲話入家服務工作團隊從2016年成立至今已有七、八年了。以「開放式對話」——這個借鑑芬蘭的工作方法,開啟了在台灣的自主學習與實踐,這場活動的演講者葉雅欣是團隊中的資深成員。
Thumbnail
2025/01/03
在敲敲話受訓和入家的經驗,我覺得「好好被聽見」的經驗帶給我最大的改變。不論是在自己身上或是入家的過程中與家庭成員們的互動,有被好好聽見的經驗之後才有辦法好好地去聆聽另一個人。因為自己親身感受到了被好好聽見之後的改變,我也希望自己能朝向能好好聽見另一個人的目標努力。
Thumbnail
2025/01/03
在敲敲話受訓和入家的經驗,我覺得「好好被聽見」的經驗帶給我最大的改變。不論是在自己身上或是入家的過程中與家庭成員們的互動,有被好好聽見的經驗之後才有辦法好好地去聆聽另一個人。因為自己親身感受到了被好好聽見之後的改變,我也希望自己能朝向能好好聽見另一個人的目標努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敲敲話入家服務工作團隊從2016年成立至今已有七、八年了。以「開放式對話」——這個借鑑芬蘭的工作方法,開啟了在台灣的自主學習與實踐,這場活動的演講者葉雅欣是團隊中的資深成員。
Thumbnail
敲敲話入家服務工作團隊從2016年成立至今已有七、八年了。以「開放式對話」——這個借鑑芬蘭的工作方法,開啟了在台灣的自主學習與實踐,這場活動的演講者葉雅欣是團隊中的資深成員。
Thumbnail
在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邀請下,伊甸活泉之家「敲敲話行動入家團隊」於2023年8月27日在台北市非政府組織會館舉辦【開放式對話工作坊】。本次工作坊從淺談開放式對話的思維與哲學觀,緩步進入開放式對話的世界;藉分享「敲敲話行動入家團隊」多年與家庭對話的實務經驗,搭配實際對話模擬示範,以描繪出敲敲話如何在實
Thumbnail
在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邀請下,伊甸活泉之家「敲敲話行動入家團隊」於2023年8月27日在台北市非政府組織會館舉辦【開放式對話工作坊】。本次工作坊從淺談開放式對話的思維與哲學觀,緩步進入開放式對話的世界;藉分享「敲敲話行動入家團隊」多年與家庭對話的實務經驗,搭配實際對話模擬示範,以描繪出敲敲話如何在實
Thumbnail
每個月第一週都很期待由 #微糖趣冰 舉辦的「郊遊Bar」課程 11月的課程是由長年擔任夥伴教練的侯安璐老師來上深度對話的教練技巧 有別於以往報到時歡樂的音樂和嘈雜....歐 我是說熱鬧活潑的聊天打招呼聲 一開始進到教室就迎來使人容易靜下心來的氛圍音樂並讓大家閱讀深度思考的補充講義還有思考一些和深
Thumbnail
每個月第一週都很期待由 #微糖趣冰 舉辦的「郊遊Bar」課程 11月的課程是由長年擔任夥伴教練的侯安璐老師來上深度對話的教練技巧 有別於以往報到時歡樂的音樂和嘈雜....歐 我是說熱鬧活潑的聊天打招呼聲 一開始進到教室就迎來使人容易靜下心來的氛圍音樂並讓大家閱讀深度思考的補充講義還有思考一些和深
Thumbnail
此時正值春日轉夏,不同於冷冽強悍的北風,帶著溼潤水氣的南風,給人溫暖也帶來綠意。 歲月裡有了季節,就好像有了一種可延展的希望,即使是秋涼轉冬的凍寒交替,依舊會帶來花朵和果實。 可以這樣看待人的情緒嗎?如風起風停,如枝枯葉綠,生命的季節流轉裡,人因有情緒變化日子裡才有流動感,人也才立體了起來。 可
Thumbnail
此時正值春日轉夏,不同於冷冽強悍的北風,帶著溼潤水氣的南風,給人溫暖也帶來綠意。 歲月裡有了季節,就好像有了一種可延展的希望,即使是秋涼轉冬的凍寒交替,依舊會帶來花朵和果實。 可以這樣看待人的情緒嗎?如風起風停,如枝枯葉綠,生命的季節流轉裡,人因有情緒變化日子裡才有流動感,人也才立體了起來。 可
Thumbnail
如果有任何觀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您剛好服務的工作場域是位居「北部」(雙北),服務精神困擾/精神疾病的醫院科室、日夜間精神復健機構、會所、協會、當事人或家屬權益團體,想要多了解這個工作方法,歡迎可以用電話或是電子信箱跟我聯繫。
Thumbnail
如果有任何觀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您剛好服務的工作場域是位居「北部」(雙北),服務精神困擾/精神疾病的醫院科室、日夜間精神復健機構、會所、協會、當事人或家屬權益團體,想要多了解這個工作方法,歡迎可以用電話或是電子信箱跟我聯繫。
Thumbnail
開放式對話不企圖說服對方、不強硬一定要達成共識,而是期望每個聲音都能被充分聽到。雖然家人可能面臨一個緊急的狀況急需被處理,但這個時候反而更需要聆聽的動作,來連結彼此的關係、確認每個人的想法、廣納所有的作法,集思廣益運用所有社會網絡的智慧一同因應。
Thumbnail
開放式對話不企圖說服對方、不強硬一定要達成共識,而是期望每個聲音都能被充分聽到。雖然家人可能面臨一個緊急的狀況急需被處理,但這個時候反而更需要聆聽的動作,來連結彼此的關係、確認每個人的想法、廣納所有的作法,集思廣益運用所有社會網絡的智慧一同因應。
Thumbnail
那些聲音是這麼的微小,但之於我,卻是如此的震耳欲聾。 這三天的研討會,我見證了這樣的困境被出土與現身。 當問題不再只是一個問題,他有了位置,他有了故事與脈絡,就不會被錯待,而是被尊重的好好安放與涵容。
Thumbnail
那些聲音是這麼的微小,但之於我,卻是如此的震耳欲聾。 這三天的研討會,我見證了這樣的困境被出土與現身。 當問題不再只是一個問題,他有了位置,他有了故事與脈絡,就不會被錯待,而是被尊重的好好安放與涵容。
Thumbnail
克服被貼標籤的恐懼?或是建造一個沒有標籤的地方 開放式對話的學習,讓工作者不是單打獨鬥,而是一個團隊,也讓工作者不只是助人者,在反思技術的設計下.團隊可以在案家面前「分享真實的心情」,成為一個真實的人。
Thumbnail
克服被貼標籤的恐懼?或是建造一個沒有標籤的地方 開放式對話的學習,讓工作者不是單打獨鬥,而是一個團隊,也讓工作者不只是助人者,在反思技術的設計下.團隊可以在案家面前「分享真實的心情」,成為一個真實的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