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敲話行動入家團隊志工 仙人掌
我是一個有憂鬱症、強迫症的人,如果從國中看診開始算的話已經有超過十幾年的生病經歷。很幸運地,國中時接觸到的醫療環境對我蠻友善的,因此也希望自己未來能成為像醫院的醫師或老師們一樣可以幫助有情緒困擾的人。 認識伊甸敲敲話行動入家團隊(以下簡稱敲敲話)是2016年的時候,其實當時應該敲敲話還沒從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以下簡稱專線)裡面獨立出來。當時自己已經是相關專業科系的大學生,但也開始感受到這些科系或專業其實對疾病經驗當事人的態度並沒有自己想像中的那麼美好。在與相同科系的前輩討論精神病人在社區獲得幫助的可能時,認識了伊甸專線的團隊。當時知道這個團隊非常重視疾病經驗當事人和照顧者的心聲,也歡迎當事人及照顧者的加入,覺得非常驚喜也非常開心!原來還是有願意且樂意接納像我這種病人的專業人員和團隊存在,我也開始關注這個團隊。 2019年那段時間,因為自己的狀況一直不好,跟家人的相處也覺得有些困難。知道伊甸有敲敲話這個服務後我曾經打電話想申請開案。不過最後因為家人沒有想談的意願所以無疾而終。 在漫長的大學歲月裡,我曾經懷抱著也許我畢業後可以到這個團隊工作的夢想,但隨著自己從越來越無法好好上課、到甚至無法好好度過日常生活,感受到自己能力非常明顯的退化,這個夢想也逐漸被遺忘,或者說是不敢奢望。 在終於畢業後,某次與一位治療師的談話中,那位治療師在我的面前再次提起了敲敲話這個團隊,對於我害怕自己無法勝任,她鼓勵我並對我表示非常歡迎我的加入。於是在她推了我一把之下,我鼓起勇氣報名了志工甄選。
還記得第一年的志工基礎訓練中,我都很認真地寫筆記,一堂課都可以寫2-3面筆記,但每次到討論的時間時,我都腦袋一片空白,完全不知道可以說些什麼。很感謝團隊和志工夥伴們給我「即使現在說不出話也沒關係」的空間。我也就這樣默默的幾乎沒有發言地上了半年多的課。 在剛開始加入與舊志工共同進行的教育訓練中,有一次我印象很深刻,我們要輪流擔任分享生活中的困擾以及傾聽的人(練習用重複關鍵字回應)。我說出自己面對找工作的困擾,擔心自己身心無法負荷而不敢找全職工作,但又擔心自己這樣的做法實際上只是眼高手低。我感到很焦慮,講話支支吾吾的。事後討論回饋時,夥伴說他覺得我感覺正在說出很珍貴的東西,可惜這次練習只是用複述關鍵字回應。當天還沒有太明確的感覺,但這一段的記憶一直清晰的保存在我的腦中。原來我說的是很「珍貴」的東西,感覺自己的擔心和掙扎沒有被批評,而且有好好地被看見、被承接。 從志工訓的那一年中幾乎每一堂課在討論時都沒有任何想法、沒有可以說的話,甚至覺得到底為什麼其他人都有這麼多話可以說?到現在可以在討論或演練時說出一些自己的感受或想法,雖然並不是每一次都有辦法做到,但我感覺逐漸從一個「被訓練成不可以有意見的人」慢慢的變成「有時候可以有點勇氣說出自己感受想法的人」。
2024年6月正式開始了第一次的入家會談。在會談中,第一次發現原來我身為疾病當事人的經驗和聲音是很重要的,原來家庭成員也是會對我的經驗有所好奇的。在入家的過程中我也體會到了在我狀況很差的那幾年,我的父母原來是經歷了這麼多辛苦的心路歷程。我在理性上知道我爸媽很辛苦、我狀況差讓他們很難過,但這麼直接地面對另一個家庭的爸媽的情緒和感受,也讓我對自己的爸媽有了更深刻認識。 我印象蠻深刻有一次我在入家時對團隊成員說出:「自己有一些感覺但還沒辦法說清楚,請團隊成員幫忙我釐清」,團隊讓我可以放心的在團隊工作中承認自己當下的做不到,也信任著團隊成員可以接住我,這些都是過去在學校或職場的小組合作中不能做的事情。
在敲敲話受訓和入家的經驗,我覺得「好好被聽見」的經驗帶給我最大的改變。不論是在自己身上或是入家的過程中與家庭成員們的互動,有被好好聽見的經驗之後才有辦法好好地去聆聽另一個人。因為自己親身感受到了被好好聽見之後的改變,我也希望自己能朝向能好好聽見另一個人的目標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