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拿破崙都在看的孫子兵法,除了「沒勝算的仗不打」的事前準備以外,另一個核心思想就是:
「仁義為本,權變為末」。
什麼是權變呢?就是權謀之術,詐術、給人挖坑設局的心思,仁義指的便是對人有仁愛、忠義之心,包容別人、相信別人也相信自己。
可是,為什麼在人吃人的戰國時代,孫子的另一個思想竟然是「仁義」呢?
這又和「樂觀」有什麼關聯?
這篇文中會有三個重點:
1. 想著輸贏,就是悲觀的開始。
2. 仁義,就是活得開心,活得開心更重要。
3. 放棄,很多時候比贏還重要。
日前接連看了大河劇《鎌倉殿的十三人》,全劇敘述了十二世紀日本鎌倉幕府時代的北条義時如何從地方豪族一路機關算盡成為全日本的統治者、北条家族統治日本150年的開創者,最終在59歲驟逝的人生。
不過《鎌倉殿的十三人》只演到北条義時過世,後續還發生了許多很有趣的事。
北条義時的第三任正室伊賀之方在丈夫猝死之際就策動她的兒子北条政村奪權,但奪權失敗,第三任正室一家人被流放。
不同於父親冷酷的統治手段,繼位的長子北条泰時選擇赦免了異母弟北条政村,而在北条一族兩次險些後繼無人時,北条政村接替了「執權」(實際統治者)的職位,最後在69歲高齡過世。
北条義時曾差點就被暗殺成功,僅因為一場重要儀式上有其他人代替了他的出席,暗殺者就跟去卡拉OK尋仇砍錯人一樣,如果不是那位冤枉的替死鬼,北条家族的時代很可能提前終結。
北条政村在年少時曾遭流放,那時的他萬萬沒想到,他還能分別在52歲與60歲時來運轉兩度坐上大位,想必他是百感交集。
更有趣的是,北条政村64歲之際決定將執權大位讓位給年僅18歲的北條時宗,而自己決定出家隱居。
或許是早年奪權失利遭流放又被赦免,讓北条政村對權謀之事早已豁達,他不戀棧權力得以安享晚年。
棋局人人在下,會不會贏、什麼時候輪到自己贏,沒有人能猜到,我想北条政村想起來都會覺得:「人生真是莫名其妙!」
現在書商裡陳列玲瑯滿目的書籍都在講"攻心"、"操縱",還有很多"感情專家"在販賣PUA課程,教讀者如何去影響、控制別人的心智。但是現代人都很聰明懂得分辨,有個方法絕對能成功操縱對方,那就是:「你剛好是對方要的」,如果不是對方要的,再怎麼權變,再怎麼努力,也是徒增煩惱。
北条泰時上任後陸續修定了《御成敗式目》的一套全51條的基本法典,讓日本一直以來混亂的裁判系統有了規則,使得法律不再傾向於有權力之人,讓地位較低的大眾也能安穩過日子,走上孔子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世道。人們不再為了自保而互相攻擊,社會得以修生養息。
多虧了北条泰時這個"明君"坐上大位,鎌倉幕府迎來150多年的繁榮時期。
不過,他是全然靠實力上位、坐得安穩的嗎?
不是,是因為有個黑臉老爸幫他打下基礎、清除眾多奪權者,就更襯托他的明君之道了。
運氣,運氣。
我在職場上也看過有客戶處心積慮想"挾太子以令諸侯",那位客戶想藉著扶持其中一位老闆的兒子上位,但在內鬥失利後遭邊緣化,人們都愛算「贏面」,但提到「輸面」就像聞到惡臭一樣避之不及。
分析「輸面」比贏面更重要,能得到多少支持、成功的機率大還是小,掂掂自己斤兩,
如果輸面大,又不是非博不可,還不如樂得輕鬆。
既然不會贏,那也別輸了開心,
仁義兩字說穿了,就是別老想著"輸贏"的事。
北条泰時在面對異母弟北条政村的流放時,若計算著輸贏兩字,那想必除之而後快了,但他選擇了赦免,選擇了相信自己的弟弟。
放在太平的今日來看,我們更無法用暴力除掉自己看不順眼的人,
那仁義就更重要了,如果到處都是討厭的人,那走到哪都不開心。
對別人施予仁義,讓別人開心些,自己也少了很多憎恨的內耗,散發出開朗、樂觀的氣質,那不自覺就得人緣了,機會降臨之時也就自然有眾人支持。所以,讓自己和別人都活得開心點,比操控、贏別人重要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