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車時聽到一段對談,出自於打造出蛋黃酥界愛馬仕的世界冠軍麵包師傅 陳耀訓。他闡述最初參加法國麵包大賽,未能夠得到評審青睞,主因是他對台灣自己的食材不夠瞭解,以至於說不出所選用食材背後的緣由(故事),並提到,可以做出很棒歐式麵包的師傅很多,但要做出好吃獨特又能贏得評審芳心與消費者買單的麵包,又是另一回事。
訪談中提到,近幾年,歐式麵包比賽優勝得主常是台灣人,然而主因卻是因為我們對歐式麵包做法相對“不熟悉”,勇於加入新的在地元素,反而賦予歐式麵包不同以往的風味與口感,大受當地評審喜愛。
讓我想起以前聽過的一句話:“越在地,越國際” 。這之前乍聽很有哲理但仍似懂非懂的話,透陳耀訓的闡述有了更實際的瞭解。
過往,大家著重在專研各自專業領域,例如這例子的麵包糕點烘焙,而後開始希望讓更多人甚至全世界知道,自身的專業知識水平與技術是超群的。再練就成身經百戰的能手,又透過一次又一次與他人/他公司間的競賽(競爭),一點一滴慢慢看清楚了自己的輪廓,並開始瞭解了別人眼中的自己。此時,開始會省思,這是別人認同或讚許的我(們),那我們自己認同或引以為傲的又是什麼?
就這樣的,
1.專研領域
2.走出國際
3.重新回頭審視孕育自己的養份(土地)
4.重新認識自己
5.瞭解怎麼告訴國際我(們)是誰
透過台灣食材為主軸,運用了馬告、鳳梨、芝麻、荔枝等入麵包,成為世界麵包冠軍。
越在地,越國際。不只透過別人眼看,他人口說,自己知道自己是誰,自己能夠向國際間清楚表達自己是誰,用屬於我們的方式訴說國際間聽得懂的故事。
下一個世界冠軍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