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末我和 T 大約1.5~2小時的談話時間,原本目的當然是為了語文口說練習,但在我法語口說進展龜速的情況下,已經轉變為90 % 都以中文進行的談天說地時間。雖然不同產業但同樣身為PM,工作是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話題,約佔40%的篇幅。
T在世界知名的影音串流公司新加坡分部擔任PM,開朗自信的他似乎非常enjoy 這個職責角色,說起負責專案的每個phase、feature、和成員的溝通相處,語氣充滿熱誠、感覺得到他真心熱愛這個產業和工作。如同Google 已廣為人知的企業文化,T的公司也鼓勵員工主動提出自己的職涯規劃與上司討論、擁有很大的自由度可申請參與感興趣的專案。更令人嘖嘖稱奇的,T 幾年來輾轉負責過多個專案,直屬上司也會隨著項目不同而變動,因此從他入職以來已跟8個經理共事過,這點跟台灣企業普遍的制度是截然不同的。依照我個人所待過的企業,通常on board 被編派至應徵職位的部門後,除非組織異動、或公司本就存在部門主管輪替制度,否則直屬的一階主管、二階主管通常是固定不變的。這樣的階層模式長久下來,上下屬之間較容易建立起合作默契及信任,部門主管也可運用這股團隊向心力形塑勢力。
我問T : 「這樣頻繁地更換主管,與每任經理的共事時間都不久,他們真的能適時得幫助你嗎? 」T思索一下,回: 「你說的的確是個問題,每次更換項目的時候,我都必須跟新的manager 說明我過去執行過哪些專案、現在專案的進度,確實每次都很像簡短的interview。」「Manager 通常很忙碌,但我們會定期約午餐面談,不只討論專案進度、他們也會關心生活上有甚麼需要協助的。」「當我轉換不同專案的時候,我的前、後任manager 也會進行交接,彙整我的整體表現狀況,包括我的績效考核等等。雖然跟每任manager 合作的時間都不長,不過到目前都沒甚麼問題的。」
T和不同主管之間的獨立又信賴的合作模式,不禁讓我反思自己甫入職場的表現。因為自身是相對晚熟的人,初踏入社會的前2份工作,其實我對工作還懵懵懂懂、做事不得要領;當從英國回來、踏進可謂人生轉捩點的科技業時,才真正體會到職場真相與責任的重量。雖然很幸運得有mentor 帶領、有強勢直屬主管的庇護,但可能不自覺得養成了依賴心理,將遇到困難時一定會有人幫忙cover 視為理所當然之事。雖然每人成長軌跡不同,如此比較沒有意義,但有時我真有些自慚形穢,當我在T這個年紀的時候,尚沒有這樣的沉穩態度和見識。
繼續與T交流工作後也發現,就算身處不同產業,原來PM 在領導專案時會發生的現象其實大同小異。相似的狀況不勝枚舉,例如: 我們都會遇到當專案研發團隊分散在不同國家時,需克服時差、因團隊文化不同而磨合;當粗心的工程師開發完不review直接上code 而發生conflict;工程師耍任性不接PM 的電話;工程師開發延誤導致Q team 測試時間壓縮,PM 必須東拜託、西拜託地到處喬測試資源...等等,真的是只有同樣身為夾心餅乾的PM ,才會懂得的各種日常辛酸事。
每次當彼此輪流分享完工作上所遇到的不愉快時,我們都會不約而同地說 「阿不好意思,我又不小心抱怨太多了... 」然後互相理解得笑了起來。T曾說 : 「真的很奇妙這些工作上的事情我都不會跟另一半說 ...一來是她對我的工作內容沒那麼了解,一來是我們相處時間如果花在抱怨工作,那就有點浪費了...」 我理解並回道 : 「沒錯,我們都很習慣找最親近的人傾倒情緒垃圾,但久而久之,其實對關係並沒有特別的幫助,對嗎?」我也反思一下,若當另一半面對我的情緒壓力而無法理解並協助紓解時,我能這麼理性地體諒他可能不了解我的工作,而不去傾倒自身當下的鬱悶嗎? 這似乎挺困難的,但除了自己以外,其實沒有人該為別人的情緒埋單;也許一時間的傾訴可接受,但久而久之的確會成為關係變質的殺手。
我很慶幸這兩三年在職涯中經歷過很多起起伏伏,每次暫停腳步、整裝再出發的時候,都有T溫暖的關心和鼓勵,我們一起相互陪伴、檢討每一次的失敗與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