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專屬於自己能分享的生命經驗,專訪 Jane:「讓生活變成喜歡的樣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當生涯探索變成一種對工作的想像|人物專訪系列,將邀請已經幫助他人探索生涯的前輩聊聊開啟這份工作選項的心路歷程,也期待能幫助有意願投入的讀者(包含我)了解這條路的甘苦談與發展前景,更重要的是,希望可以突破大家對於工作的想像,除了餵飽自己以外也能實踐熱情的想像。


這個專訪系列的第一個人物必須是 Jane,可謂領我入門的師父(亂給壓力)。 


李盈臻 Jane Li

李盈臻 Jane Li

Jane 是我當時參加生涯設計工作坊的講師,除了投入於生涯設計、自我探索的助人工作,行銷是她另個熱情所在,也是她參與社福領域的方式。


大學時期因為參與了行銷競賽而喜歡上行銷後,Jane 就持續在廣播、社福、公益網路媒體領域做著行銷工作,但是在跨入30歲大關時開始對於工作產生迷惘,「我好像沒有變成某個領域或產業中有名的人,又或者說好像沒有成為一個感覺很厲害的人,所以就有非常多的焦慮與疑惑,覺得這樣我還要繼續嗎?也會一直問我自己是真的很喜歡這件事嗎?如果我真的很喜歡的話,為什麼仍會對於自己沒有達到成就而感到痛苦?


做著喜歡的事為什麼仍會感到迷惘?從生涯設計學習找到人生前進方向


Jane 最初與生涯探索結緣,正是因為在行銷路上的迷惘,讓她開始去思考也許能從別人的經驗獲得啟發,也因而接觸到了生涯設計,開啟了這趟學習如何解答疑惑的旅程,從參與了生涯設計的課程到成為講師,自己也閱讀不同的書籍或是資料。


很有趣的是,她發現了生涯設計的概念跟行銷很像,都可以用 5W1H 的架構(Who, Where, When, What, Why, How)來思考,因此讓她能把這兩者之間的知識相互應用、創造加乘的價值,她說「生涯設計在幫助你了解你現在在哪裡、以及未來要去哪裡,這其實就是我一直在行銷上做的事,幫助品牌或產品找到在市場上的定位,他們的邏輯跟思考方式都非常像。」 


因此從一開始把行銷方法帶進生涯設計中、也透過生涯設計所學習到的再反過來用在行銷工作上,最後選擇以兼職的方式經營生命中的另個興趣,在下班後開始投入一對一的諮詢服務以及擔任生涯設計工作坊的講師,也會有外部單位邀約舉辦客製化的工作坊,例如帶領著社福單位的社工認識生涯設計,除了可以運用在自己的生涯也有機會協助他們的個案在生涯探索上。

2023年在花蓮光之島文化藝術基金會帶領生涯設計工作坊

2023年在花蓮光之島文化藝術基金會帶領生涯設計工作坊

破除對於標籤的迷思,每個人獨特的生命經歷,都一定能夠啟發別人


對於把生涯探索變成一種對工作的想像,與她對於人生的價值觀有很密切的關聯,「每個人的人生都只能過一次,你能過的也就只有你每天花每一分、每一秒在體驗的這個人生,所以別人的分享就會變得非常珍貴。」

「每個人的人生經歷都是獨特的,這些體驗以及感受的分享一定也都可以帶給別人一些什麼。」


而這個價值觀也體現在她如何去定義自己在生涯探索這個領域的定位,「我一直到今年之後才發現,好像不需要用一個名詞來定位我自己,我就跟別人說我其實就是在帶大家做生涯設計的。」


當有人因為她生命經驗的分享而看到了另種理想生活樣貌,她開始不去思考應該要怎麼定位自己,把粉專上原有的「生命設計師」頭銜拿掉,用自己的名字讓大家知道她是誰、可以如何協助大家找到理想生活。

「我一點都不在意別人知不知道我是一個生涯設計師或行銷專員,因為這些頭銜都只是一個過程,更重要的是這些過程的經驗,是不是能夠帶給別人什麼,所以我開始決定要把所有頭銜都拿到,那些只是我經歷過的事件,但不能代表我就一定是或者只能是這個角色。」


在跟 Jane 聊的過程中,也能感受到她如何很清楚地不讓自己被定義,包含沒有認為一定要考取什麼樣的生涯探索或職涯規劃證照,或是必須要加入某個社群或組織才能代表正在從事協助他人生涯探索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從個人的生命經驗去長出能激發他人對生命熱情的能量。

近年Jane的興趣之一是爬山,參加山訓課讓她與同溫層以外的人相遇、促進思想的碰撞

近年Jane的興趣之一是爬山,參加山訓課讓她與同溫層以外的人相遇、促進思想的碰撞

鼓勵想把興趣實踐成一種工作想像的人,勇敢的去體驗這段歷程


學習了生涯探索,不代表從此人生不再迷惘,在這趟旅程中自己的心魔仍是最大的敵人,「自己的生活不可能都是順心的,偶爾遇到挫折的時候,就會開始自我懷疑,覺得我連自己的人生都沒辦法過好了,那我憑什麼去教別人過好他的人生?」 Jane 笑著說,而要克服這樣的心魔,就是需要提醒自己這些成功或失敗經驗都只是人生中的一段歷程,讓自己不要掉入自我懷疑的漩渦中。


去年她的一週環島計畫剛結束,是給自己生日的假期、也想藉此做點不一樣的事,於是寄信給沿路會經過的在地書店或教育機構合作希望能舉辦公益的生涯設計活動。最一開始也沒有想到這些單位會答應,有些甚至願意提供住宿或是講師費,或是再幫忙介紹了其他的單位,

「我那時候邀約時也很擔心,會不會完全沒有單位願意讓我去分享,我都已經在網路上面(發文)寫了,這樣不是糗爆嗎?還是我要自己去路邊舉牌子跟人家傳教一樣推廣生涯設計嗎?」


2022年環島第一站至花蓮練習曲書店分享生涯設計

2022年環島第一站至花蓮練習曲書店分享生涯設計

這樣的感受,從內心害怕擔憂、到鼓起勇氣去實踐,最後收穫意想不到的結果,正是 Jane 想要分享給也想把生涯探索或其他熱情轉化為志業的人:

「我覺得就去體驗這個過程吧,不要害怕、覺得自己在做的事別人好像都做過了,或是覺得我失敗別人會怎麼看我,那些都是別人的事情,只要你過得開心、能去做想做的事情,我覺得才是最重要的。」


接下來她也希望可以舉辦生命經驗分享的聚會,邀請大家練習講述自己的故事,而透過分享也能夠讓別人感受到不曾有過的經歷,成為一個相互共好的方式。這些故事不需要被定義為成功或失敗經驗,都只是在生命長流中讓我們活出生命深度與厚度的養分。


最後 Jane 也推薦了兩本書給大家,第一本是《意義:邁向美好而深刻的人生》,「做了生涯探索相關的事那麼長的一段時間,有個很大的體悟是大家很難去找到那個 Why,也是為什麼要做這件事,也就是價值觀的建立。而我們常都覺得價值觀的建立要對自己要是有意義的,那到底什麼是意義?」;另一本書是《踏實感的練習:走出過度努力的消耗,打造持久的成功》,回歸到好好照顧讓我們站穩每一天的思維與習慣,在每一分每一秒都經歷著風吹草動的外在環境裡,讓自己好好的活下來。


如果想要關注 Jane 如何實踐著把生活變成喜歡的樣子,歡迎追蹤 李盈臻Jane Li

raw-image


在與 Jane 訪談前,我仍在思考著我要定義這個人物專訪系列、給予這樣的人物類型什麼職稱。當今許多工作似乎都能與生涯探索連結上,生涯規劃師、生涯設計師、個人生涯教練、職涯顧問、職涯發展師等,每個職稱背後也許都有它各自的核心切入點,每個人也有各自選用某個職稱的原因,當然也包含了某些職稱有對應的證照、方法、社群等,不過對於一般人如我卻也覺得資訊過多到無法判斷,大家在做好像一樣也不一樣的事。


非常幸運地透過 Jane 也讓我突破標籤迷思,也許我不用在這裡決定我要怎麼「統稱」在協助他人做生涯探索的人,更重要的是他們實踐了什麼、以及背後想要傳遞什麼樣的訊息,所以我把這個人物專訪系列命名為「當生涯探索變成一種對工作的想像」,

生涯探索是我的興趣,而我想知道它可以怎麼變成一種工作想像,你也可以把生涯探索抽換成屬於你的單詞,展開你對於工作想像的探索


☁︎ 你也想要把某個興趣變成一種對工作的想像嗎?或是已經在實踐的路上了嗎?歡迎留言與我分享你的故事~

☁︎ 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歡迎贊助我喝杯茶醒腦,繼續產出好文章!

☁︎ 我的IG 偶爾會分享日常雜語,若喜歡我的文字可以隨喜追蹤 :)

☁︎ 如果你本身正在實踐把生涯探索變成一種對工作的想像者,也很願意分享你的經驗,歡迎主動 與我聯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筠真的沙龍
11會員
9內容數
只是一個迷惘的人,不甘於順應主流價值的活著,希望能直視我的真實原貌,向內探索我的喜愛、天賦與理想。這裡沒有正確答案,只是走在自我探索路上的所見、所思、所筆,但說不定能帶給你一點啟發,那就太好了。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每個人的人生都只能過一次,你能過的也就只有你每天花每一分、每一秒在體驗的這個人生,所以別人的分享就會變得非常珍貴。」「生涯設計在幫助你了解你現在在哪裡、以及未來要去哪裡,這其實就是我一直在行銷上做的事,幫助品牌或產品找到在市場上的定位,他們的邏輯跟思考方式都非常像。」
Thumbnail
「每個人的人生都只能過一次,你能過的也就只有你每天花每一分、每一秒在體驗的這個人生,所以別人的分享就會變得非常珍貴。」「生涯設計在幫助你了解你現在在哪裡、以及未來要去哪裡,這其實就是我一直在行銷上做的事,幫助品牌或產品找到在市場上的定位,他們的邏輯跟思考方式都非常像。」
Thumbnail
我將邀請已經把生涯探索變成一種工作想像的前輩聊聊心路歷程,也期待能幫助有意願投入的讀者(包含我)了解這條路的甘苦談與發展前景,更重要的事,希望可以突破大家對於工作的想像,除了餵飽自己以外也能實踐熱情的想像。 如果你本身正是個實踐者,也很願意分享你的經驗,歡迎主動與我聯繫!
Thumbnail
我將邀請已經把生涯探索變成一種工作想像的前輩聊聊心路歷程,也期待能幫助有意願投入的讀者(包含我)了解這條路的甘苦談與發展前景,更重要的事,希望可以突破大家對於工作的想像,除了餵飽自己以外也能實踐熱情的想像。 如果你本身正是個實踐者,也很願意分享你的經驗,歡迎主動與我聯繫!
Thumbnail
最近在 Linkedin 和 104 上的 be a giver 都有陸陸續續回答一些職涯相關問題,把它整理起來,分享給大家。
Thumbnail
最近在 Linkedin 和 104 上的 be a giver 都有陸陸續續回答一些職涯相關問題,把它整理起來,分享給大家。
Thumbnail
職涯探索 大學的時候以商學院裡的國貿系作為自己前面的志願, 那是為了滿足內心能遊走世界的一個方法, 我也如願的,進入了國貿系就讀。 但很快的,在和國貿相關的科目裡,我發現自己對這些內容並不感興趣, 我很難想像自己未來要從事和議價、報價、填寫表單相關的工作。 但是,其實,國貿工作應該還是有很多面向
Thumbnail
職涯探索 大學的時候以商學院裡的國貿系作為自己前面的志願, 那是為了滿足內心能遊走世界的一個方法, 我也如願的,進入了國貿系就讀。 但很快的,在和國貿相關的科目裡,我發現自己對這些內容並不感興趣, 我很難想像自己未來要從事和議價、報價、填寫表單相關的工作。 但是,其實,國貿工作應該還是有很多面向
Thumbnail
發覺自己的優勢 沈澱了一些時日,我開啟商業思維學院的「成為自己的CEO」這堂課,我慢慢地隨著每周功課做完大約8-10周的自我梳理,我想知道我心裡想做什麼,在行銷的世界中,有沒有我喜歡的事情呢? 雖然我的專業是行銷,不過我的物欲很低,對於折扣優惠也不太敏感(購物時我都是「需要」大於「想要」很多才會購買
Thumbnail
發覺自己的優勢 沈澱了一些時日,我開啟商業思維學院的「成為自己的CEO」這堂課,我慢慢地隨著每周功課做完大約8-10周的自我梳理,我想知道我心裡想做什麼,在行銷的世界中,有沒有我喜歡的事情呢? 雖然我的專業是行銷,不過我的物欲很低,對於折扣優惠也不太敏感(購物時我都是「需要」大於「想要」很多才會購買
Thumbnail
有沒有人跟我一樣,在人生越接近30歲時越感到焦慮,因為自己遲遲找不到人生方向,對於未來感到很迷惘? 看過很多自我成長類的書籍與影片,還有做過無數職涯或是自我探索相關的心理測驗,也始終不知道自己真正的興趣與熱情在哪裡? 厭倦朝九晚五的工作模式,想為自己創造更多不一樣的道路,開發斜槓事業?
Thumbnail
有沒有人跟我一樣,在人生越接近30歲時越感到焦慮,因為自己遲遲找不到人生方向,對於未來感到很迷惘? 看過很多自我成長類的書籍與影片,還有做過無數職涯或是自我探索相關的心理測驗,也始終不知道自己真正的興趣與熱情在哪裡? 厭倦朝九晚五的工作模式,想為自己創造更多不一樣的道路,開發斜槓事業?
Thumbnail
Hi 你好,我是Jane。 於廣播、社福、公益網路媒體領域從事行銷工作超過10年,現為非營利網路媒體行銷。2019年起投入研究生涯設計、自我探索,現同時為生涯設計工作坊講師,提供生涯/職涯諮詢、履歷面試輔導等諮詢。 服務相關資訊如下,過去服務經歷也歡迎參考關於我。
Thumbnail
Hi 你好,我是Jane。 於廣播、社福、公益網路媒體領域從事行銷工作超過10年,現為非營利網路媒體行銷。2019年起投入研究生涯設計、自我探索,現同時為生涯設計工作坊講師,提供生涯/職涯諮詢、履歷面試輔導等諮詢。 服務相關資訊如下,過去服務經歷也歡迎參考關於我。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