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家庭三角關係是衝突中的危險平衡(上)

更新於 2024/12/07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文/林俐(局外人) 諮商心理師

高中同學R常常帶著苦瓜臉來學校,
某次終於在我們善意的威脅下,
她娓娓道出自己的煩惱。

原來是因為每次父母吵架,她就會被迫成為家裡的傳聲筒,總是需要幫媽媽的話轉達給爸爸。有時候狀況嚴重一些,父母雙方彼此冷戰數個月是常態,但這時候R就必須負責聽媽媽抱怨爸爸的種種不是,以及這段婚姻和這個家庭有多不美滿。

雙方彼此冷戰數個月是常態,但這時候R就必須負責聽媽媽抱怨爸爸的種種不是,以及這段婚姻和這個家庭有多不美滿。

或許看到這邊,你的心中也冒出了一些過去在家庭中的經驗,而上述的情況正是在心理學中所指的「家庭三角關係」。

raw-image

什麼是家庭三角關係?

說到三角關係,通常第一個讓我們聯想到的是三角戀、小三小王等與愛情有關的內容,但其實在心理學上,三角(Triangulation)在人際中有著重要的含義,表示關係中其中一方或兩方將原本該100%分配給對方的能量,劃出其中一部分給了第三方,如此一來可能會出現透過關係操控的威脅,而家庭三角關係就是其中一種三角的形式。

我們可以想像(或連結自身經驗),當一個孩子出生在父母親婚姻衝突不斷的家庭中,可能父母雙方或其中一方對這段關係的怨念很深但又不願面對時,會發生什麼事?答案很明顯,就是把孩子拉入這段關係中,而無論孩子作為戰友、敵人甚至是照顧者的的存在,都能夠讓自己(父母本人)面對婚姻衝突的無力、憤怒等負面情緒,轉移部分焦點到孩子身上。

家庭三角關係的種類

儘管在心理學研究中,將家庭三角關係劃分成很多種類/形式,但統整下來目前可主要分為三大類,大家可以根據以下的介紹,感受看看自己是否也曾經歷過類似的狀態呢?

跨世代聯盟:同盟戰隊一條心

家中父母衝突時,固定或不固定的一方試圖拉攏你加入他的陣線一起責怪另一方的不是。時間長了,自己也會在父母衝突時,為同一陣線的爸爸或媽媽說話,甚至平常會下意識的疏遠和自己不同陣營的父母,但又對這樣的狀態感覺到很痛苦。

代罪羔羊:千錯萬錯你的錯

你可以感覺到家中父母關係很不和睦,但是當他們同時把自己當作是出氣筒或敵人時,似乎父母的關係會比平常更加靠近一些,只是好像不管怎麼做,自己永遠都是不對的、不好的。

小大人:你!就是你!過來處理!

面對爸媽的爭執,總是讓你萬分的害怕,擔心他們再吵下去這個家就會散掉,所以從你有印象以來,當父母衝突時,你就會想不顧一切的介入其中,可能是擔任和事佬或擔負起不該是孩子需要煩惱的責任,總是為家裡所有的人著想,卻忘了為自己著想。

raw-image

家庭有三個人(含以上)並不表示三角關係就會存在,但是當作為家庭重要支持的兩人(夫妻雙方),無法負起責任,直接面對他們之間的關係衝突,就很可能演變成家庭三角關係的局面,不僅波及到無辜的孩子,各種負面影響甚是深遠。


按下追蹤,不要錯過囉!
也歡迎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讓更多人了解什麼是「家庭三角關係」吧!

下一篇將介紹:「家庭三角關係對曾牽涉其中的我們,有什麼影響?」

下下篇將介紹:「曾是家庭三角關係的受害者,該如何開始一步步修復?」


👇歡迎追蹤👇看更多精彩內容圖文版
Instagram:林俐(局外人)|諮商心理師|心理專欄作家


合作邀約表單👇歡迎填寫👇
https://forms.gle/w7tmfoCpMkP1udQz6


-本系列參考文獻-

Thurmond(2001). The point of triangulation. 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 33(3), 253-258.

Dallos & Vetere (2012). Systems theory, family attachments and processes of triangulation: Does the concept of triangulation offer a useful bridge?.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34(2), 117-137.

Amato, P. R., & Afifi, T. D. (2006). Feeling caught between parents: Adult children's relations with parent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8(1), 222-235.

那些曾經在家庭裡受的傷,現在讓我們一片一片的將自己拼起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當人生如畫,每一抹色彩都承載選擇與矛盾。是非對錯是否真的存在?關係是否只是交易?當我們不再執著於答案,會發現這幅畫正等待我們自由創作。你,會選擇如何落筆?
Thumbnail
為什麼會有比較心:我對、你錯 缺點:產生煩惱、阻礙學習 克服方法: ​ ​ ​ ◇ 共贏取代競爭 ​ ​ ​ ◇ 去除我執與分別心 ​ ​ ​ ◇ 轉成白紙或初學者 ​ ​ ​ ◇ 不是競爭,而是學習榜樣 ​ ​ ​ ◇ 同理心,站在一起才能真正的理解 ​ ​ ​ ◇ 練習冥想與覺察,不讓情緒牽著走
Thumbnail
身心科工作多年,經歷三位親友意外離世。不要問為什麼,不要責怪自己;可以問什麼,學到什麼,追尋平靜與祝福,正視心理生病,尊重與祝福靈魂的選擇。
Thumbnail
撰文 : 左手 在前面討論匯率的文章有提到, 以HSBC-SG的everyday global account(EGA)繳他行信用卡, 繳交稅費, 都可以享有1%的回饋, 下面跟著雙手來看看這是怎麼運作的吧 *註 : 自2024/05/01開始, 會排除HSBC信用卡的額外1%回饋, 以
Thumbnail
高中同學R常常帶著苦瓜臉來學校,某次終於在我們善意的威脅下,她娓娓道出自己的煩惱。 原來是因為每次父母吵架,她就會被迫成為家裡的傳聲筒,總是需要幫媽媽的話轉達給爸爸。有時候狀況嚴重一些,父母雙方彼此冷戰數個月是常態,但這時候R就必須負責聽媽媽抱怨爸爸的種種不是...
Thumbnail
──「我太容易理解他人,卻常常因為這個理解,錯失了伸張自己受傷的權利。」 相較於男性,女性更容易有一種忍耐,在關係裡更難以清楚地劃分界線,因為傾向於為對方設想,因為想要維護關係的和諧,比起自己被傷害的可能,更害怕拒絕或是誤解他人而引發被攻擊的可能,甚至造成對他人的傷害......
Thumbnail
到底要受傷到多大的程度,才能夠允許說:「我受傷了。」還是這樣是一種大驚小怪?小題大作?又或者,要被踩到多深的底限,才能夠做出拒絕:「對,我就是不行,不想要、就是不可以!」還是會被當作難搞?指控情緒化?光事後一個對自我的疑問,就足以撞擊當事人的自我懷疑,像法官一樣質問自己......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健身時動作的不正確會導致受傷風險的增加,但你知道即使動作正確,在健身的過程中還是有很多因素會導致受傷嗎?至少我最近就親身體驗到了,今天這篇文章就以我自身碰到的一些問題來跟大家分享健身過程中容易被忽略,也容易造成受傷的因素。
Thumbnail
本書作者張家齊為臨床心理師、倫敦政經學院管理學博士,他以自己的博士研究主題《心理失控感轉移》為主要概念而放進親密關係中做剖析,整理出六種常見的虐愛模式,分別為「自我犧牲型虐愛」、「全面控制型虐愛」、「恨意爆表型虐愛」、「零信任型虐愛」、「多重關係型虐愛」、「寄生型虐愛」。 作者想告訴我們一段感情之所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當人生如畫,每一抹色彩都承載選擇與矛盾。是非對錯是否真的存在?關係是否只是交易?當我們不再執著於答案,會發現這幅畫正等待我們自由創作。你,會選擇如何落筆?
Thumbnail
為什麼會有比較心:我對、你錯 缺點:產生煩惱、阻礙學習 克服方法: ​ ​ ​ ◇ 共贏取代競爭 ​ ​ ​ ◇ 去除我執與分別心 ​ ​ ​ ◇ 轉成白紙或初學者 ​ ​ ​ ◇ 不是競爭,而是學習榜樣 ​ ​ ​ ◇ 同理心,站在一起才能真正的理解 ​ ​ ​ ◇ 練習冥想與覺察,不讓情緒牽著走
Thumbnail
身心科工作多年,經歷三位親友意外離世。不要問為什麼,不要責怪自己;可以問什麼,學到什麼,追尋平靜與祝福,正視心理生病,尊重與祝福靈魂的選擇。
Thumbnail
撰文 : 左手 在前面討論匯率的文章有提到, 以HSBC-SG的everyday global account(EGA)繳他行信用卡, 繳交稅費, 都可以享有1%的回饋, 下面跟著雙手來看看這是怎麼運作的吧 *註 : 自2024/05/01開始, 會排除HSBC信用卡的額外1%回饋, 以
Thumbnail
高中同學R常常帶著苦瓜臉來學校,某次終於在我們善意的威脅下,她娓娓道出自己的煩惱。 原來是因為每次父母吵架,她就會被迫成為家裡的傳聲筒,總是需要幫媽媽的話轉達給爸爸。有時候狀況嚴重一些,父母雙方彼此冷戰數個月是常態,但這時候R就必須負責聽媽媽抱怨爸爸的種種不是...
Thumbnail
──「我太容易理解他人,卻常常因為這個理解,錯失了伸張自己受傷的權利。」 相較於男性,女性更容易有一種忍耐,在關係裡更難以清楚地劃分界線,因為傾向於為對方設想,因為想要維護關係的和諧,比起自己被傷害的可能,更害怕拒絕或是誤解他人而引發被攻擊的可能,甚至造成對他人的傷害......
Thumbnail
到底要受傷到多大的程度,才能夠允許說:「我受傷了。」還是這樣是一種大驚小怪?小題大作?又或者,要被踩到多深的底限,才能夠做出拒絕:「對,我就是不行,不想要、就是不可以!」還是會被當作難搞?指控情緒化?光事後一個對自我的疑問,就足以撞擊當事人的自我懷疑,像法官一樣質問自己......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健身時動作的不正確會導致受傷風險的增加,但你知道即使動作正確,在健身的過程中還是有很多因素會導致受傷嗎?至少我最近就親身體驗到了,今天這篇文章就以我自身碰到的一些問題來跟大家分享健身過程中容易被忽略,也容易造成受傷的因素。
Thumbnail
本書作者張家齊為臨床心理師、倫敦政經學院管理學博士,他以自己的博士研究主題《心理失控感轉移》為主要概念而放進親密關係中做剖析,整理出六種常見的虐愛模式,分別為「自我犧牲型虐愛」、「全面控制型虐愛」、「恨意爆表型虐愛」、「零信任型虐愛」、「多重關係型虐愛」、「寄生型虐愛」。 作者想告訴我們一段感情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