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有早療的需求時,家長面對早療團隊裡眾多專業的分工,像是臨床心理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等各種治療師時,常常會出現這樣的疑問:
要讓孩子選擇哪位治療師呢?
接下來我們會進一步來解說,家長該如何依照自身的需求與期待,替孩子尋找到一位彼此契合的治療師,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一般來說,體制完整的早療團隊,除了各科醫師,還會有臨床心理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社工師...等各項專業的分工。
而在本文中,我們主要聚焦三大領域,讓家長能夠更為簡易的理解:
在早療團隊中,物理治療師與職能治療師兩者共同構建並改善孩子的動作基礎,以及生活中完成各項任務的能力。
註:上述專業內容僅為簡略介紹,若有疑問可尋求專業醫療資源協助。
語言治療師會透過詞彙與句子組成、說話節奏、口部肌肉使用等訓練,引導語言遲緩的孩子逐步完善語言能力。
註:上述專業內容僅為簡略介紹,若有疑問可尋求專業醫療資源協助。
通常發展遲緩的孩子,多少伴隨著認知、情緒,以及行為的問題。而臨床心理師則會在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與行為背後的原因後,安排遊戲等各項任務與課程設計,給予孩子心理支持,並達到情緒的緩解,或是特定行為的改善等目的。
總歸而言,臨床心理師專責協助孩子的認知功能、情緒表達、親子關係的修復等各項發展。
一般而言,家長面對眾多不同專業的治療師,會認為由於每個老師所負責的課程不同,像是語治療師只專責孩子的語言能力,物理治療師負責小朋友的身體能力等,反而因此讓自己感受到過多壓力,也讓孩子在有限的時間中,疲於參與各個老師的課程學習。
不過我們想說的是:其實最重要的是,你們與治療師在配合的過程中是否契合。
另外由於早療課程也會設立長短期目標,所以也切勿頻繁更換治療師,否則不僅使治療師與孩子難以發展出穩定的互動模式,也難以完成課程的長期目標。
所以總結來說,替孩子尋找到一位在工作模式與風格上皆能夠彼此契合的治療師,並且長期穩定的配合,才是最最重要的事。
至此我們已了解到彼此是否契合是選擇治療師的一大重點,那我們應該依據什麼條件進行評估呢?
首先,家長應該依據自身工作性質、家庭條件、期待等各項因素,尋找到適合自身的課程模式。
像是常見的早療課程大多為一週一次,內容設計主要聚焦於孩子的身上,不過這樣的安排並不能完全符合所有人的需求,所以實務上也有其他的課程模式,在時數、內容的安排上更有彈性,也更能符合部分家長的需求。
以下我們就來為你舉例,還有哪些常見的模式:
在這樣的課程模式中,不僅每週能有更多次的上課頻率,且每次的上課時間也較長,甚至可以達到三個小時,就非常適合沒有時間陪伴孩子的家長。且如果孩子因為情緒、配合度,或園所態度而無法待在幼兒園,也非常適合這樣的課程安排,在醫療機構中進行早療。
此外,這類的模式也可以視不同的需求,來調整課程的頻率與時間,如每週多次,或是單次但時間拉長。
家長賦能模式著重於對家長的賦能,也就是教導家長如何與孩子相處,這樣的內容設計就非常適合較有時間陪伴孩子,以及希望擁有更好的親子互動技能的家長。
而這類的課程也可以視需求調整,例如家長與孩子上課時間的比例,以及在後期拉長治療間隔(如雙週、月)。
不過要提醒的是,這不意味著好的家長都必須選擇家長賦能模式的課程,切勿因此被道德綁架。我們應該以當下的條件與需求為依據,才能為孩子營造最為合適的環境。
以下我們將各項課程模式的種類、描述與適合的家長類型,整理成一張表格,希望能夠對你有幫助。
—-----------------
看完了上述的內容,希望這些內容能夠幫助到你,若你在這之中發覺到了過往與孩子的相處時,確實有能夠修正的地方,也恭喜你與孩子的關係有了進一步的進展!
相信在你的耐心與陪伴下,現在的育兒時光將會在未來成為讓彼此珍視的美好歷程。
🧡💛 孩子都有無限潛力,只是少了正確的方法引導,現在就讓我我們一起探索吧 💚💙